《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是一本由李国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一):书以明志 借历史而进步
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沉甸甸的,放在手里,觉得很重,书页散发的一种淡淡的墨香,似乎穿越历史和空间遥遥地传来,不觉已然是一本不错的书。书名不禁觉得起的有些霸气,如同一家饭店的招牌,如果没点拿手的绝活显然不敢妄开如此的海口吧。看这样的书,内心总有种敬重感,我们将这种感觉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敬畏。
书的章节十分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了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样的顺序来分门别类的讲述,每个时代都选取了经典人物来详细介绍。
这教训,我现在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物簸荡起伏的人生启示。我们从中看到历史中各级人物是如何在浮生中挣扎努力的。
看到屈原那段,我也想看看是如何来解释这些的,作者说屈原是非正常死亡,这么一听就浑身一哆嗦,别说这说的真对,但是突然出现在一本书里,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太直观了。文字很小,细细看来,作者说屈原遇到了许多的昏君昏沉,并且说出了文人的悲惨的境地。
我很喜欢这样的真实的文字,作者说的很实在,不得不说字字就是教训,屈原的许多毛病也在其中,我们能看到屈原的疏忽,屈原作为诗人的宣泄的手段,并且还语重心长地劝早已不在人世的屈原哪怕姑且小人一回也无妨啊。
这样的文字不禁让人看到时露出了许多的笑容。我喜欢这样的历史文字,比那些说多少年代多少年代发生的什么事什么事的历史书强多了,所以还是得说这样的书是好书啊。
其实古往今来,文人的许多的矫情劲很多人都是很心知肚明的,但是矫情就是矫情,我们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吧,所以很少有人说自己的不好,这个也是可以理解了。
书中还写了许多的其他人物,如刘项原来不读书,李白很给力,孟浩然梦碎,炒作关羽等等,看起来倒也是津津有味,好文字总是带给人这样的感觉,让人喜欢看了又看。
书的厚度还是有的,看这样的书总要有许多的准备,因为我们总能在这样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放弃的借口,不过如果你想要找点教训,找点智慧,那么就坚持读下去,总不是坏事。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二):历史的镜子
李国文是老作家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享有大名。1981年出版的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这位1930年出生的老作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潜心于通俗历史的写作多年,今年给读者奉上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中国人的教训》。作为当代大众历史随笔写作的奠基者,李国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蒙田”。至于能不能担当起这个称号,那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是世人对历史意义的共识。在这本书中,李国文从先秦时代写起,按照历史的前后顺序,描述和解读了各个中国历史朝代的数十位典型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些人中既有位极权力顶峰的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女皇武则天,也有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重要大臣秦朝丞相李斯,现在被我们已经神化的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既有儒家开山之祖,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还有三国时代“竹林七贤”中的代表性人物:嵇康和阮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的谢灵运,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总之是林林总总,人物的涵盖面很广。作家李国文先生以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存的状况、人生的态度、命运起伏、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和艰难成功,让我们读者在借鉴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同时,更多地感悟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活法。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三):博古通今学做人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是一本很厚的书,它按照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顺序将世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了通俗而现代的解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温故历史,关照当下,思索人生。
由于自己在过去对历史方面的书籍涉猎不多,对于李国文这个作家不甚熟悉。看过介绍之后才了解到这是一位出生于30年代的老作家,还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一位文学造诣很深的文坛“常青树”。2002年开始,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文人遭遇皇帝》等多部,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历代著名文人的人生遭遇及给现代人以启示。
他把目光对准中国古代文人,用大众历史的写作方式“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得到了广泛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在阅读《中国人的教训(上)》时,也确实能感受到这种贴近大众、现实、自由、随和的文风。
如果用电视节目来形容的话,这本书肯定是“百家讲坛”的味道。仅从篇目的题目来看,就有不少是令人产生兴趣的,比如《孔夫子人在囧途》、《炒作关羽》、《极致狂人谢灵运》、《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很给力》等等。针对现代年轻人普遍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更对历史敬而远之的现状,采用如此方式来“大众化”历史,也未尝不是一种新方式、好办法。
譬如在《嵇康和阮籍的活法》里,作者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将这两位同为“竹林七贤”的文人进行了比较性解读。两位文人同样都有“脾气很大”的文人通病,但最后结局却完全迥异,这和两人在为人处世时的方式有着极大关系。用现代人的话说,其实阮籍属于高情商人士,他善用“捣糨糊”、“无厘头”战术,在司马氏当政的高压下智慧地保全了自己;嵇康则太“较真”、“硬汉”,最终为自己敲了丧钟,纵然有几千学生为其请命,还是只能留下绝世之音《广陵散》,用生命抒写下一代文人的“不朽”。
我们都知道读史可以明智,只有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悲剧重演。作为后来人,既需要了解历史,又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运用在当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才能算真正的智慧学习。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教训》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入门级的读物,给喜爱文学、历史、中国文化的人们开启一扇新的读史、学文、识人、做人之门。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四):来自历史的深刻教训
读过《中国人的教训(上册)》的人一定不会后悔,来自历史的各种教训必然会引发你的思考,带给你无限启发。我读了之后挺想感谢作者李国文的,同时我也想到了要推荐这本书。
很显然,李国文写《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这本书,就是要提练历史银河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以史喻今,以史训人。那些历史天空中的往事和名人,他们的经历和成败,YUN含着许多道理和教训,我们应该思考它,找到自己有用的启发,并且领悟其教义,拿来武装自己的思想。若想丰功伟迹,必须有凌驾常人的思想高度,要想成就人生,就必须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差点被竞争对手的得力部将管仲一箭射死。可是这样的杀身仇人他一点也不记恨,他看到了这个人非凡的谋略,所以即位后,跟管仲谈了个通宵达旦,任命管仲为上卿公示天下。管仲的危机公关真是一流的,发挥不好他就为人头落地,发挥好了就是高管厚禄。人生啊,就是这样的奇妙。
焚书坑儒是史上悲惨一笔。但是秦始皇焚书的决定是李斯的主意,李斯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李斯的论点其实也是对的,他说师今而不师古,既然这样的话,我们要古书做什么呢?我们必须要创新么,打破常规才能创新啊,打破约束才能前行啊,好吧,古人就让他全部作古去吧,他们的思想要想统统丢掉的话,就得焚书了。可悲啊,说李斯精明呢,还是说他单纯呢。但是人家焚书也有限制,农林牧这些于技术发展的书是不烧的。
时隔几十年,更聪明的统治者出现了。人家比李斯聪明,不焚书了,直接将儒士填坑,比焚书更直接有效。书没了但是书还会在人类的思想中传播,人没了那是真的没得途径传播了。
耐心的读《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这本书,读的时候常常掩卷沉思,历史烟云的种种教训,真的是很好的肥料,今人真得好好的思考了。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五):文人的视角
《中国人的教训》是李国文先生的一部杂文集。李国文先生从历史上取来一些有意思的人物和事件,细细梳爬,写出先生自己的感悟,也力图找到我们中国人性格形成的一些原因以及教训。
整体感觉,这是一本站在文人角度来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书。李国文先生对历史的把握很准确,语言也很流畅有趣,但是他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一个文人的角度。书中大部分文章的主角都是文人,而其余人等都沦为配角。这一点大概与作者自己的经历和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讲蔡邕一篇,皇帝、大臣、无行文人都是小丑,只有蔡邕光辉高大。在曹操父子三人的评价中,其文学造诣是得到好评的主因。如此种种,可以看做是李国文先生的夫子自道吧。
正因为如此,这部书给人一个很强的感觉是,文中批评嘲笑的很多事情,其实恰恰是所有文人都具有的。也就是说是文人的局限。比如,文人相轻,这实际上是所有文人都具有的脾性。蔡邕被王允杀死是因为文人相轻,可是如果俩人倒过来,蔡邕不见得会放过王允—蔡邕有才华,所以没有机会表现其人性中恶的一面而已。而在王允杀害蔡邕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教训其实是,不应该没有证据就杀人,而腹诽和哭丧是不应该入罪的。但是李国文先生特别感概人性的丑恶,大概是与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有关吧--不仅文坛大佬咬死他不放,没有才华的小丑文人也不放过他。
但是个人感觉在文章中过于强烈,就给人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感觉。虽然那些蔡邕屈原很冤枉,但是文章的语气过于强烈,着眼点不是放在公平而是放在道德评判上面,结果就很难预测,给人的感觉也不是特别好了。坏人是不对,用一个华丽的道德评判的借口做了坏事,但是如果被陷害的一方只是强调对方道德败坏,那么假如他们得势,是不是也要用道德评判来进行法律的惩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人很难走出道德评判的影子,即便有学问如作者也是如此。所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追逐着要去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如果能不那么使力,其实眼光是可以落在更高远的地方,落脚点也可以从“文人”的自认身份上走出来,以更多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情。
这就像当下的“火锅开水”伤人事件,吵架的双方都是在用道德评判来做基础,等判定对方以后,什么辱骂都可以上,要多难听都没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可是双方都没有发现,中国最坏的一点恰恰是这种把对方钉在耻辱柱上以后为所欲为的方式!拿开水浇人是这样,后来吵得不亦乐乎的那些网友何尝不是如此!
这本《中国人的教训》应该是文人对中国社会的挑剔,揭示了很多现实,但是没有实用的建议。可以看个痛快,实际的教训不多。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六):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看名字误以为是家训一样的书,其实豆瓣上的简介书名《中国人史鉴》更为恰当。本书就是按照历史顺序,选了代表人物来讲。通过分析他们的处事,看结局,对比现代,来总结教训的。 常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书占了人和史两点,一并为鉴。主要讲得失,因为对个人发展而言,得失比兴替要重要些。 从齐桓公写到李后主,所选的人物很有代表性,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王,相,将,士,文人。历史中“上层社会”的阶级都包括在内了,他们的个人品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兴亡,也更容易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 史书中关于大人物的记载较多,作者给每个故事都配了总结句,来点明自己理解的得失,有画龙点睛之效。时间紧的可以重点看每篇结尾的分析,对照自己对这历史人物的理解来体会。 开篇看齐桓公学用人,用对了用错了都有对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下的决策也不一样,看人的眼光也会有差别,所以这第一篇作结“用人,是必须慎之又慎的事情。”背后还有一点,就是作为领导要与时俱进,心态变了,相应的用人策略也要随之有所变化的,打江山和守江山不同,饱暖思淫欲,不再愁治理天下的问题,就开始考虑享乐了。如何解决内部腐化的问题?也是可以深入思考的。 帝王里面最特别的要数李煜,是本人很喜欢的词人,他的诗词登峰造极,至今流传很广,只是做皇帝不懂权术,不会治理,就只有亡国。人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才能,有时候历史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是被推上帝位的,也是不得已。对他多半是同情的,也会感慨时代的无情,只恨生在帝王家。反过来,如果他善于治国,那文坛也就少了一位词帝,顶多出一个平庸的小国君主,哪里还有不朽的词呢,也未必能名垂史册了。要不是他,有几个能记住南唐是个啥的?同样没有经历过亡国,他多半也写不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句子。那么当你个人被历史放置在一个特定位置的时候,该怎么办?如宋徽宗,南唐后主这类的,是继续你的艺术梦想,然后亡国终了?还是专攻帝王之术,尽到自己的职责,做个称职的皇帝呢?就像如今常说的不会开车的厨子不是好裁缝一样,无厘头下多少有点儿无奈吧。现在也有很多人的生活也出于种种原因是错位的,多少人抱怨自己做的工作不喜欢,自己兴趣所在得不到发挥,现实所迫,梦想没得实现?抱怨生活多无趣,埋没了一身才华。那如何找回快乐?看看李煜吧,要么你就老实的干你的活,要么就追求你梦想,即使最后喝了牵机药,也至少留个不朽的诗名在世,都是你的选择。 每个历史人物的故事都能被解读成你想要了解的样子,这本书是抛砖引玉,教你读史,看人,而其中得失还是要自己多想一步。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七):今天,你吸取教训了吗?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资治通鉴》编著的目的,与今天中纪委推荐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教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宏观讲,国家、民族当吸取过去的教训,避免同样悲剧的事情发生;从微观讲,个人也要深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不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李国文的这本《中国人的教训》,从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入手,带读者重温历史上那些不该忘却的教训,引以为戒。
对作者李国文的认知源于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冬天里的春天》,该小说内容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相呼应。讲述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的作品在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这一特殊历史节点获奖,是一种有趣的巧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永远都说不尽的。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而实际上文学与史学叙述语言的差别还是极大的,隔行如隔山,一个作家写的历史读物,最初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读下来发现,作家写史学,果然是别有一般滋味。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历朝历代的君王、文人、武将,透过他们或悲或喜的人生故事,向我们传达一个个做人、做事、混迹社会的道理。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算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篇篇议论文的合集。作者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史记》等正史记载的故事为论据,论证自己关于中国人民族性格中优劣成分的论点,仍是在履行一个作家社会批判的职责,而不是以一个史学家的角度客观冷静地叙述历史事件,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家都知道我国作协的作家是领工资的,这种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罕见,而在中国,从历史的渊源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先秦的门客到今天的作家,在中国,文人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文人没有收入来源,就要依附于人,经济不独立,人格如何独立?人格不独立,思想如何独立?
以作者的年龄,能在文章题目上用一些现在流行的词汇,如“人在囧途”、“蛮拼的”、“草根”等,让人眼前一亮,与时俱进的作家,方能使作品焕发生机。作者这个年纪的人,经历过历次政治斗争,如今讲起历史上的教训的同时,不免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对文人与政治的关系认识愈发深刻。对祢衡的评判,包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在政治家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与矛盾。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教训有足够的反思,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减少错误的发生。《中国人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本很好的初入社会的教材,大有老者对我们说“听我一句劝”的即视感。今天,你吸取中国人的教训,那么,悲剧就不会重演。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八):多照历史之鉴,方知人生教训
这本李国文先生写的《中国人的教训》从先秦时代着笔,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每一个朝代的风云人物。这些人中有一代帝王,如开国立业的“流氓皇帝”汉高祖刘邦、古今无两的女皇武则天;有位高权重的大臣,如影响了秦帝国走向的重臣丞相李斯、“大名垂宇宙”的三国政治家诸葛亮;也有文人骚客,如儒学“鼻祖”孔夫子、爱国大诗人屈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唐代诗仙李白……总之,形形色色的一代代人物粉墨登场。
特别是李先生笔下的文人,真是国人的一面镜子,展现了历代文人的无奈与脆弱。作者以鲜明诙谐的笔触,以不同的角度描写个人的渺小,无法对抗统治的强权,被时代蹂躏却又不甘寂寞地呼喊。从司马迁的宫刑,李斯的“牵犬东门,岂可得乎”到嵇康的广陵失散,莫不是在政治漩涡中遭受牺牲的棋子。中国的历史是在权谋中斗争而产生的,命如菅草的文人只有一支笔,一个头颅,纵然再有风骨,利欲之风一吹,岂能保身?但也并非做个墙头草,骨气仍要兼顾,如何察言观色,勿使文人小脾气,以修养身心,著书传世为重。藉由此书,亦可得知很多文人的真实面貌,有善有恶,有贪婪奸佞,侠骨柔情,不胜枚举。
对于中国人的观察与剖析,李先生可以说做到了深刻兼具幽默,酣畅淋漓的文风,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比如他说韩愈,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并以韩文公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毕竟人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有其优点,必有其缺点。如何扬长避短,于世间一鸣惊人,确实值得后人思考。又如,他写谢灵运时总结到,“诗人要狂,无狂也就无诗;只有狂,才能促进灵感的爆发,意兴的升华,才能出现诗句的沸腾、智慧的闪光。但切不可太狂、尤其不可傻狂,更不可狂到诗外。凡为诗人者,小狂风雅,中狂讨嫌,大狂送命。”这些极具见地的论断,对照之后的李白的遭遇,写出了一份历史的必然。
李国文先生还有不少惊人的洞见,如他讲诸葛孔明,认为亮之死,从他走出南阳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空有补天志,一切付东流”的悲剧。孔明的不幸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做出了他错误的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这样的论断和我们平日听闻有所不同,颠覆我们受陈寿《三国志》等正史的影响,看清了历史这一面镜子所反映的不同风貌。这部《中国人的教训》不光光细数历史名人的成败得失,同时给我们每个人一份教益:多照照历史这面窥见人性的镜子。
2015/09/03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九):文人的那些臭毛病
李国文老爷子这本《中国人的教训》写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及其对后世教训。这些人物普罗大众皆耳熟能详,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多少有几分亲切感。全书文字精妙流畅,文笔辛辣犀利,道尽老爷子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读起来相当轻松痛快。由于所述主人公多为历史上的文人,加上李老先生对文坛怪现状的鄙视和批判,实际上,把书名改为《中国文人的教训》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正因为写的都是名人,下笔时尤其要破前人之窠臼。李老先生对一些古人的看法不落俗套、颇有新意。例如写屈原,他一改后世追思凭吊诗人芳名的褒扬文风,既写出了文人如飞蛾扑火一般靠近权力、扬名立万的欲望,也写出了心系天下、犯颜直谏的义无反顾,以及不识时务求变通、不屑迎合不懂保存能量的清高和自尊。由于身在文坛,老爷子看透了文人相轻、同类相残的丑恶,例如在《“仁义”刘备》篇中,老爷子写道:“正如某些新锐老秀,或西服革履,满口鸟语,而粪土一切,或仙风道骨,隐迹终南,而挥斥方遒,但一涉及‘分田分地’真忙利害所在的关头,或攸关声名地位职称头衔排名座次高低上下,也不过一饮一啄、一饭一粥的微末之事,便露出早先村子里、地头上,那种三瓜两枣也不相让的小肚鸡肠来,和他们笔下那田园牧歌的清高俊逸,全不是一回事了。”
对于时弊,书中也进行无情的鞭挞。例如在《“建安七子”的生活环境》篇中,李老毫不留情地吐槽所谓的“儒商”:“人们知道,商是唯利是图的,而儒是反对上下交征利的,儒和商联在一起,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若以此类推的话,岂不是可以有‘儒盗’、‘儒匪’一说了么?”在《炒作关羽》篇中,作者狠批了国民不敢活着反抗恶而寄于来世的可悲,在《何晏的游戏》篇中,作者谈到国民容易被蛊惑、煽动、跟风、凑热闹和看热闹的劣根性,批判的笔锋无所不及。
老爷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当中肯。比如诸葛亮,在他看来,并非是一个“多智而近妖”的人物,而是一个同样会犯下“魏延之乱”这样用人失当、“六出祁山”这样在国力尚弱时南征北战等重大政治决策错误的乱世名臣。还有关于董卓这样的坏蛋,老爷子也并没有一棍子拍死,而是肯定了他在拔擢蔡邕时对人才的赏识。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教材。比如文人意气、不审时度势、自视甚高、祸从口出等等,多少点出了我过去十来年的人际交往和职场应对中的败笔。比如在《嵇康和阮籍的活法》篇中,作者写道:“这就是文人意气,不谙世事的悲哀了,只图出一口恶气而后快,却不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咬’的道理。对一个一下子整不死的小人,是绝对不能够轻易动手的。何况这种‘脱口秀式’的挑衅,只不过激怒对方而已。”我们欣赏嵇康这样的人物,但自己却没必要重蹈伊之覆辙。
当然本书由于以“教训”为书名,自然文中说教的成分多了一些,想想一个85岁的老爷子在你面前谆谆告诫,似乎又觉得也无可厚非。书中第91页倒数第二段与第103页第二段整段重复,可能是当时单篇在媒体上发表,最后统一收录到书中时沿用原稿的缘故。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十):教训总还是要学的,万一用到了呢?
——读《中国人的教训》
文/大隐隐于山
漫长的中国历史,留给人无数的精彩和反思,最知名是那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兴替,为避免类似错误。然而观历史中,让人不懂的也是这点,人们总是在见证过曾经的悲剧后继续犯相同的错误,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还是个人觉悟问题,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是怎样的问题,教训总还是要学的,万一用到了呢?
作者李国文,一代文学大师,参加过抗美援朝。中间曾经被打成“右派”接受改造,这在书中也不少地方也可以读到,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蒙田”,人说:嗜书如命。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使书中的故事叙述详细有趣,分析也是句句戳中人心,遇到愤慨之事,更是一句一个坑,不揪着他说到醒悟不罢休的,针针见血,言辞犀利。
《中国人的教训》按照历史顺序,以人入手,用人带事,横向放大到当时的社会统治者社会状态,纵向延伸至当今职场如何自处,领导如何驭下,所谓“教训”就是狠狠地骂醒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千多年都过去了,足够你跳出历史的范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和先进的思想去反思,去学习。这本上册的内容跨度从先秦到隋唐五代,想来下册应该是后半部分历史了,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事也算是顺了一遍。
书中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是站在正统的历史上写的,也间接理了理那些被野史曲解的地方,对于像我这种略知道一些,但是因为熟悉度不够不免被野史荼毒的人来说,一向是比较中意的。这点在《诸葛亮的悲剧》那一篇很明显,以前受各类小说和电视影响严重,诸葛亮在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关羽就是有情有义武功高强的汉纸,一直到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人们添加了多少成分在其中。作者在分析到诸葛亮时,一度赞扬“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是也毫不含糊地指出他的悲剧在于“他治理蜀中的严峻苛刻,好走极端,睚眦必报”。转到嵇康和谢灵运时,作者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赞誉。
这样细节地描述一个人和一件事,可以让人在茫茫历史概念中迅速捕捉到针对个人的深度了解,对于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最是适合。不过觉得书中,会觉得作者个人的感情带入略显明显,比如说到“被改造”时的愤慨,还有些说到司马迁时作者说“对中国历史稍有所知的人,都会知道司马迁这个名字... ... 却未必知道他受宫刑的历史”,我是无法认同的,起码在我看来,想读这本书的,不会连这点都不知道。
通体来说,书中不管是对于历史的普及度和讲解,还是对于职场中的人性分析和指点,都让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辉煌的历史过后,不管是曾经放浪形骸的文人,还是工于心计的小人,都成了后人传说的故事,后人在唏嘘感慨中用于己身不断完善,或许并不能避开前路荆棘,但也长了见识,至于技巧,能学到一点不就少栽一次吗?
2015.8.13 16:49
晴天
作品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豆油或留言授权。未经授权,标明作者也不可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