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是一本由韩茂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一):犬牙交错
和布局天下有所相似!但是和布局天下有所不同,从原始部落到各个朝代的变更,再到当代省份的划分!尤其犬牙交错这个理论刷新了认知,不错不错!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二):犬牙交错
和布局天下有所相似!但是和布局天下有所不同,从原始部落到各个朝代的变更,再到当代省份的划分!尤其犬牙交错这个理论刷新了认知,不错不错!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三):犬牙交错
和布局天下有所相似!但是和布局天下有所不同,从原始部落到各个朝代的变更,再到当代省份的划分!尤其犬牙交错这个理论刷新了认知,不错不错!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四):历史地理入门必读
这是我读的这个系列的第二本书了,不能以偏概全这个系列读物的好坏。只说这本书。
其实定位有点尴尬。如果是一点历史或者地理基础都没有的人来读,真的会觉得枯燥,感受不到地理历史这个交叉学科的精妙。尤其是上来史前聚落、气候植被那些,足以让意志不坚定的人半途而废了。我就差点。赶紧搜索了一下作者,才知道我之前对历史地理的理解过于单薄。另有一脉历史地理的研究是放在地理研究分支中的,而北大的韩教授正是个中翘楚,她的研究领域竟然在农业地理。
不过幸亏我能硬着头皮读下去,后面越来越是我想读的那些内容,或者说符合我心中对于历史地理的肤浅认知。中国的疆域、政治的空间与空间的政治,道路与战略空间的演变……从另外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如此走向的必然,绝对是启蒙的绝佳篇章,雅俗共赏。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关于历史地理的学术梦可以破灭了,我还是老实当个历史和地理的爱好者好了。
因为搜索作者信息,还知道了一点八卦就是韩茂丽和写海昏侯和黄河的辛德勇不仅师出同门,竟然还是夫妻。志同道合,真让人羡慕。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通识性读物。从史前时期的聚落讲起,详细解释了西辽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中国”这一地理概念,对古代封建王朝的降雨变化和疆界概念以及晚清时期与俄签订条约后逐渐形成的国家这一具体概念。一个行政概念的出现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农业开发和环境改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使地理环境的改变,由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作者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人类活动对黄河长江珠江等几大水系的影响,黄河改道问题与政治、气候、战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游牧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域演变及行政制度的变化,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华北、内蒙、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交通地理的情况及其对政治的影响。运河等人工河的政治经济意义,淮河流域的重要地位,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重要政治经济区的中间,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显著。北方长城的重要地理意义和政治含义,长城南北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创造对统一的意义。城市空间的构造。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六):拉个脉络
这本书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勉强啃了一遍。 喜欢它是因为这是本为碎片知识搭基础骨架的书,虽然读起来比较枯燥(其实并不)。有点像动物行为学、地球生命演化这一类学问。思考的角度是“为什么”和“如何”,而不是停留在“是什么”。 作为一本通识书,一共写了15讲。像在博物馆展厅试图从浩瀚的展品中找出策展人的主线,试图探测出作者的思路。 1.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到第六讲) * 时间范围 -- 研究的起点:史前聚落 - 即智人作为人类社会的开始(之前算古生物学,古人类学) * 空间范围 -- 在上述时间范围内的中国疆域 * 时空下的环境 -- 气候、植被等 * 时空下的人 -- 人类活动(环境改造) 2. 中国人类社会(政治-封建社会,经济-农业经济为主畜牧为辅)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第六讲到第十讲) -- 经济 * 农业经济发展与土地环境 * 农业经济发展与水域环境(江河湖泊) *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 -- 政治 * 政治的空间 -- 分地与集权 * 空间的政治 -- 划界的方法与原则 3. 中国社会在空间上的流动 (第十一讲到第十四讲) * 道路演变: 道路发展历史;道路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重要历史事件) * 战略空间演变 -- 自西向东,一直西胜东负(动力、原因) 战略终极目标-利益 农业社会终极利益-土地和人口 4. 社会变更—从农业聚落到城市 (第十五讲) 城市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比于农业聚落不同的人类聚居形式。 农业生产进步 - 出现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大型居民集聚 农业是立足根本,交通是壮大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七):长治久安的时空观--也谈韩茂莉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开学第二弹——韩茂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第一弹是张汉林的《历史教育-追寻什么及如何可能》,此书是暑假阅读作业,开学用了20多天才补完,留有3000字的读书心得一篇,补交作业。)
书与书之间的关联性极强,看一本书最大的启发性莫过于成为看下一本书的引子。张汉林先生的教学论著,除了可操作性的学习,再有就是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指引,回到根本,还是要去填充知识本体。而韩茂莉先生的这本,显然就属于后者了。读此书,简直就是一个晕蛋的误打误撞。以为是借的图书馆的书,拿去还,才发现不是。原来是时日久远的购书单中一本,然后就一直滞留在办公室。备课之余,晚修之时,一点一点的啃,好歹还是啃完了,为自己点赞。嘿嘿~
十五讲都分别讲了什么呢?
绪论定义历史地理学:将历史学的时间体系纳入到研究之中,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并在回归人类所经行的历程中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从《汉书.地理志》开启传统历史地理第一页,到1934年3月创刊的《禹贡》半月刊问世标志历史地理登上中国学术舞台。
第二讲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史前时期人与环境。史前时期人类的所有活动均以寻觅食物为目的。本讲选择了西辽河流域这片塞外的土地为样本,通过考古文化遗址的环境选择——400~700米高程区近河山坡作为宜居之地;红山文化时期,西辽河先民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此时期正是大暖期内“气候波动剧烈”的阶段,气候变迁--动植物资源减少--原始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在这样的关系图推导中,论证引发人类生存方式改变以及促使人口增殖的根本原因在于气候变迁;另外还有夏家店上层文化通过考古发现,虽然过着定居生活,也有一定农业,但畜牧业已经得到充分发展,表现出了与夏家店下层不同的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因此,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条河的故事,而是人与环境共同的经历。
第三讲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化。
未完待续。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八):画了《行政区划界原则》一讲中“犬牙加错”原则的几个案例示意图
隋代江都郡横跨长江南北,防止地方官员利用长江天险与运河通道割据自守。
辖区跨太行山东西两侧,使临近方镇无法“阻山为境”。
河东西南角(蒲津关)划归永兴军路,秦凤路府州划归河东路。黄河中游重要渡口分属不同行政区,避免拥险自守并保证后勤物资输送。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九):一点商榷之处
对于≪禹贡≫的成书年代问题,此书在第40页脚注中引史念海先生≪论<禹贡>的著作年代≫一文(载≪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 ,即所谓菏水为吴王夫差北上赴“黄池之会”与晋国争霸而开凿,因为≪禹贡≫中提到了菏水,所以它的成书年代不可能早于是年,也即公元前486年。并称此为≪禹贡≫成书不能早于春秋晚期的铁证。这种说法过于武断,需要商榷。
学界对于≪禹贡≫成书年代的争议历时久远,迄今尚无定论,何来所谓“铁证”之说?这些争议且放下不谈,≪禹贡≫是书经历过后人的诸多整理、加工和删改当是毫无疑议的,既如此,菏水也就有可能是后人在整理≪禹贡≫时添加进去的。又譬如有人说≪禹贡≫里的九州概念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所以≪禹贡≫不可能是更早期的著作。那么请问,成书于春秋末的≪左传≫里所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当作何解释呢?考古发掘的春秋齐叔夷镈、钟铭文里的“虩虩成汤,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剪伐夏嗣,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都。”,又当作何解释呢?我们总不能说这是≪左传≫的作者、叔夷镈、钟的作者自己随意编造出来的吧?
最后再引用一段考古学家邵望平先生的令人深思的话:
“ 《禹贡》作者以冀州为九州之首,条条贡道通冀州,冀州无贡品,其土壤列为第五等而赋为头二等。这些内容使人不能断然否定九州概念源自夏代的可能,但考古学尚完全不能证其为夏书。商王朝所及已达于≪禹贡≫所述之九州,而九州分野又大体与黄河、长江流域由来已久的人文地理区系相合,故不排除≪禹贡≫九州蓝本出自商朝史官之手或是商朝史官对夏史口碑追记的可能。另一可能则是周初史官对夏商史迹的追记。再从九州所记的自然条件及物产属于一个较今日温暖的气候期来看,笔者认为《禹贡》中之九州部分的蓝本当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以前,其后必经多次加工、修订才成现今所读到的这个样子。《禹贡》中的"九州"与"五服"两部分内容不相呼应,且大相径庭,倒像是春秋战国时代被补缀、拼凑而成的。但九州内容之古老、真实,却绝不是后人单凭想象可以杜撰出来的。”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载《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读后感(十):丰富而深入的历史地理入门读物
韩茂莉老师在北大开中国历史地理课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上过课,监过考,判过某一度有名的少年才俊一塌糊涂的卷子。读这本书之前,还以为是韩老师课程的一个归纳总结。读了之后才发现,本书内容之丰富深入,远远超出预期。
本书共十五讲,除绪论外,分别讨论了中国疆域问题、历史气候变化、农业发展、经济地理、江河湖泊、畜牧业、政区划分、各地交通地理、军事地理、城市地理等主题下的相关内容,在此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主要谈谈个人感受到的特点和一点心得。
和邹逸麟先生的经典中国历史地理教科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不限于轮廓介绍,将个人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最新进展融入各个专题中,从绪论即以韩老师研究多年的西辽河地区聚落为例,揭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主题、方法,后面如历史农业地理部分则将前几年的专著择要吸纳,秦三十六郡部分介绍了辛德勇教授的专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既有如聚落研究这样利用考古学、遥感学手段进行现代技术分析为主的侧面,也有以辛德勇老师为代表的偏重版本文献梳理分析的流派。这些在本书都有大量篇幅予以介绍,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背景和学术兴趣做出选择。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本来如果能往热点靠的话是比现在那些“一带一路”智库们严谨而有价值的多的研究,韩老师没有特意渲染,只是从学术角度叙述,显示了学者的品格。
如果要提些意见的话,大概有以下几点:
1、作为绪论,第一讲的案例最好能同时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西辽河聚落研究偏重自然地理,对人文地理方面,特别是聚落间的关系,是如何扩张,如何联系的似乎略有发挥不尽之处。人文地理的内容要到后面城市关系、道路交通才变的清晰
2、前面历史气候变化、农业发展都把自然条件放在首位,经济地理则人的流动影响更大,江河湖泊虽有围湖造田这样的人力变化,也有许多自然因素,排序方面是否能做调整?
3、农业方面讲了劳动增长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可能,可以将黄宗智老师的“过密化”理论一并纳入这一视野下研究。不过劳动力增长和产出间的关系尚不清晰,例如按照李伯重的观点,似乎产量、技术约束了人口发展。
4、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多年没有明确答案:北方边界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划分,本质上是游牧与农业的区分(草原与田园之间),拉铁摩尔的洞见已经获得广泛认同,南方的界限又何在呢?汉代到明永乐,几次占领越南的失败,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或者更广泛地说,历史地理学对中国整个西南边界的形成能提供一个怎样的答案?从秦代开始中央政府即开始经略南方前后两千余年,即使早就被看作是境内的四川、云南、广西直到明清仍然少数民族叛乱不止,和中原地区迥异。这种独立性如果可以归结为大山,为什么大别山、太行山、秦岭成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