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08 02:09: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摘抄

  《卡夫卡的妄想》是一本由罗伯特•林达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一):你才正常,你全家都正常~~

  本书讲了四个比较极端的人类个体的一生,他们碰到的问题非常常见,只是机缘巧合下比常人表现得更为猛烈一些而已。

  想到吕茨的书《疯狂——你活得越正常,越有病!》。感慨一下:从来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每一个疯子身上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 S. 许多人认为自己“记事晚”,其实更大原因可能确实在“压抑”上。强迫自己面对痛苦的回忆很多时候可以帮助现在的自己更强大,有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尝试去探索一下自己。面壁、冥想、写日记,只要打开与自己内心小孩沟通的阀门,许多事情会自然而然。

  话说,某种意义上,被压抑的回忆可能是佛教所谓的“自心自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二):《卡夫卡的妄想》读书后记

  1.精神病医生甚至都觉得花很大精力去治愈一个病人而且还很难完成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所以他们通常被选择放弃,和正常人隔离以防止正常人的社会被打扰威胁。 2.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过分大。 3.…一个母亲可能会无意识地勾引儿子,而这会使他变成精神病的几率增加。 4.可能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病,就好像抑郁症状,只不过有的严重有的不严重而已。而对照这本书,你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病状。 5.性在精神心理的病态中也是一个基本上不缺席的存在。 6.第四个故事卡夫卡的故事:一个缺乏父母关注的少年碰上一个女性瘾者可真是灾难。 7.当精神病者坚持那些旁人看起来荒诞的东西是真的时,他们坚定不移。而他们依靠这相信和这个被创造的世界安放现实世界带给他的痛苦困惑。唤醒他们可能会摧毁他们。(来自卡夫卡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最不激进,刚开始的部分也看起来最不值一提,但是看下去会发现这是最棘手刺激的故事) 8.奇怪。 当一个人早期受到一种剥削的时候,如果是在不加注意、放任下意识去行动的话,他通常会扮演剥削的角色,而非因为知晓被剥削的痛苦去怜悯弱方。 人性的卑劣点吗。

  总:从精神病理的角度看到了一个让我三观被砸伤的事实。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三):真实更骇人听闻

  小说故事常常倾向于依附在瑰丽的想象与适当的夸张之上,在作者的笔下,人物经历着近乎离奇的命运,叩击着我们的心扉。所以当我们阅读这些虚构故事时,我们会感动、我们会惊叹,却很少会感到一种恐惧,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清楚这不是真的,我们无需太过投入。而当阅读《卡夫卡的妄想》时,面对这些鲜血淋漓的故事,虚构的保护不复存在,我们仿佛被抛掷于赤裸的变态世界中,直面这些残酷的真实案例。他们比故事更像故事,同样更骇人听闻。

  精神世界是个可怕的秘密花园,枝蔓缠绕,你看不到边际,猜不到结局,只有精神本身,可以解释所有的疯狂。在第一个故事中,查尔斯平静地杀死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孩,并奸污了尸体。在这件残忍案件的背后,嫌疑人显得淡定而纯粹,他的脑子里只有“杀”的欲望,与心底对母亲乱伦与报复的诱因,最终导致了其人格的分裂。在劳拉的故事中,她的梦就像礼物,打开包装,一面是满满对生活的恐惧,无论对于爱,或是性,另一面则是美丽的幻想,关于孩子,关于希望。在第三个关于安东的故事中,他的心底充满了憎恨与排斥的情绪,于是在他的梦境里,主体便是一具慢慢得以辨认的尸体,在日趋激烈的对抗中,他最终直面了一直逃避的同性恋问题。

  他们都曾经被抛弃,承受了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特别是来自至亲父母的伤害,带来了持久的惊人的破坏力。“在潜意识当中,就像在梦里表现出的那样,经常会发生一个人物或一个对象表演着双重角色。”在催眠与恍惚的状态下,真实而分裂的自我开始曝光。这些内在人格有着暗黑的特质,让这些回忆与故事都充满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元素。在妄想的背后,是无望的生活,扭曲了的人性,真假难辨,让人不寒而栗。

  最后关于另一个卡夫卡的故事,相比前三个故事,多了一份奇幻与趣味。那是一位想象力十分丰富的物理学家,简直是最近在阅读的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主人公模样。他与现实世界脱节,拥有了比常人更多的孤独感与疏离感,最终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与体系。相比前三个近乎可怕的故事,卡夫卡更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人格,而他的存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实与虚妄,正常与错乱之间,不过一步之遥。他让作者警醒与反思:“如今,当我坐在躺椅后面的椅子上倾听时,我更好地认识了一切。我知道我的椅子和那张躺椅之间只不过被一条细线分隔开来。我知道,毕竟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四):每一个扭曲的人格背后都有一个渴望被救赎的灵魂

  文/海蓝蒲雨

  暖风洋溢,我张望着路边沿途的风景,在远阔青山外有一处红色尖顶城堡状的建筑物。我问我爸这是什么。我爸说这是精神病院。在我的印象中,精神病院应该隐藏在静谧偏僻之处,远离喧嚣,伴随着悠然静心普渡众生的佛音,驱除他们心灵上的恶魔。可是面前的这栋精神病院,宛如一个随时准备召开舞会的欧洲城堡,在一行绿色香樟树的掩映下,显得乖巧而失真。真的一点儿都不像精神病院。

  突兀的红色尖顶渐渐远去,我莫名地想起了《陀枪师姐3》里的精神分裂患者鲍国平,阴森的眼神,扭曲的脸庞,罪恶的心灵,残忍的手段。将精神病患者最初的记忆深深刻在了脑中,挥之不去。

  “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卡夫卡的妄想》上的这一句话犹如一把通往秘密花园的钥匙,开启了我对这块未知领域的大门。林达博士将四个典型性患者们查尔斯、劳拉、安东、卡夫卡推到我们眼前,让我们知道真实并真切的精神病人的故事。而在其中,我发现了一个他们成为精神病患者共同的因素——家庭或者周围环境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诱因。

  从最初的复制模仿,到最后的自然而然,从根源追溯——父母总能够在孩子身上看见他们的影子。害怕、冷漠、自私、怨恨、孤独、复仇,这些小小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根深蒂固在这些孩子心中,默默地生根发芽。在某个时刻,勒紧他们神经,控制他们的思想,活生生地将他们从正常世界中剥离开来。

  林达博士一层一层剥掉他们防御的面具,推倒他们心里的高墙,看到了他们各自不幸的童年生活——冷漠或暴力的父亲,喋喋不休抱怨的母亲,哀怨或憎恨的家庭氛围。不曾知道,哪个才是最后压垮他们的那根稻草。

  每一个扭曲的人格背后都有一个渴望被救赎的灵魂。当查尔斯再次发作的时候,他在半清醒的危险边缘立即想到了林达博士,叫别人通知了他。林达博士到达后,查尔斯犹如困在泥沼里的人,双眼通红,肌肉紧绷,随时会落入已经张开等到猎物的大口。他抓住林达博士,如生命缺口中递来一根及时的木棍,渴望被救赎……遗憾的是查尔斯被吞没了。这一个孤寂的灵魂永远地被驱逐了出去,一辈子颠沛流离。我在想,林达博士在写查尔斯故事的时候,脸上一定带着无法让人体会的遗憾和心疼。社会拒绝了对查尔斯的救赎,亦如他妈妈拒绝他一样。

  欣慰的是,劳拉、安东、卡夫卡的灵魂被救赎了,他们摆脱了不正常的生活,步入了正常人的行列中。可是,那个躺椅和座椅有多少明显的界限呢,或许只是一个被暴露出来,一个隐藏起来而已。你觉得呢?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五):一切结果都是必然——评《卡夫卡的妄想》

  一切结果都是必然——评《卡夫卡的妄想》

  每次接触外籍作者的中译著作时候,最害怕的便是奇怪的翻译腔和违和感本来语言与语言文字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完整无误的用中文表达出外文作者的思想与特点,确实对译者也是考验,特别是如本书《卡夫卡的妄想》还要涉及某些专业知识与专有名词的书籍,如果译者都不通那么读者就会更加难以理解。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本书却没有那样的晦涩感于违和感。

  书中的四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作者从一个心理分析师的角度把他与患者的故事真实细致的描绘在我们面前,故事中又不乏冒险与浪漫。

  这类的故事大概离每一个人都是遥远的,我们也不曾去了解过那些疯狂背后的故事。当作者把这些人的故事如此细致生动的置于我们面前时,我几乎毫无悬念的被这些真实的故事所吸引。

  一个用冰锥残忍的杀害女孩并强暴尸体后还能如同寻常一般离开并去吃饭的男孩查尔斯,他从表面看上去并未与常人无异。如果他不曾做过这些事,也许他从你的身边走过你也不能发现他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当我随着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这个人疯狂的内心时,却又会发现,一切的结果都是必然的,他的疯狂他的行为,都是积累到临界点的爆发。他内心敏感,他敏锐的感知着周围的一切。在童年时期他一直被拒绝着,他没有父母的关爱与鼓励,没有温柔的抚摸与亲切的笑容,他不曾拥有,所以一直渴望着,却渴望而不可得。他内心无法寻到自我,于是他被迫从外界,从那些具有指示意义的物质上寻找自我。精神病是一种自我消失身份丧失的状态,查尔斯却从未寻到过自我。

  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没有躺在躺椅上的我们不过是幸运事件组合的幸运人物,我们有别的事情让我们遗忘心灵上的缺失感,或者有另外的事情弥补上了心灵上的缺失感,所以成了占大多数的“平常人”。与他们相比,我们只是成长过程中多了一些爱与温暖。很多的故事中都出现过这样人物,就像《28天》中的渴望父爱同时又想杀死父亲的东海,童年时的他一直祈求着父母的关爱,得到的往往是忽视与责怪;《告白》中用残忍的杀戮机器博得掌声而希望引起母亲注意的天才少年…

  颇有些沉重的看完这四个故事,明白成长过程对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何其重要,我知道形成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有惨痛的过程的,没有什么幸福的生活的人会突然去杀一个人,曾经看过一本关于连环杀人犯的书,当追溯到他们心理扭曲的原因时,却大部分都是因为童年之中的某些事情。作者如同一个救赎者,撬开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箱子,希望把处于阴影中的那些人拉到阳光之下。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六):心理分析,神秘的樊篱

  在此书阅读之旅开启之前,我曾陆续阅读过两本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初涉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三大心理学“巨头”的部分理论,因此对此书,我是怀揣着一睹心理学如何进行临床应用这一目的进行的。庆幸,《卡夫卡的妄想:真实的心理分析故事集》没有令我失望。

  本书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临床案例,以治疗经历为轴,客观记录了每一位心理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真实发生,并插叙患者进行治疗之前的故事,如镜头般重现故事的原貌。

  《妈妈叫我的歌:查尔斯的故事》里冷漠而不成熟的查尔斯,年仅二十一,毫无预兆的杀气一位陌生女孩,再用碎冰锥敲打69下,最后还强奸。事后,若无其事地逛街吃饭,最后又自己走进警察局。几乎没有人会觉得他是精神病患者,但经作者观察,查尔斯患有精神障碍,并用催眠法,一步步了解他内心的死结,即其成长环境十分恶劣,父母早年离异,没人照顾他。他开始与全世界作对,一次次逃离农场,成为众人眼中的危险分子,但是大家对他完全没有办法,而查尔斯自己,也开始处于放任状态,因为他的大脑是二维的,没有深度的思想。

  《单人纸牌游戏:劳拉的故事》里贪吃症患者劳拉,因为父亲的离去,骤然失去父爱,还要终日承受来自半身瘫痪无法挽留父亲的母亲的抱怨,导致年少无知且缺乏指引的劳拉,把父亲的离去怪罪于母亲,内心深处对父爱充分无限渴望,最终以为通过吃大量的东西让肚子鼓起来像怀孕一样,就可以实现她想要一个孩子的幻想。

  《命中注定的孩子:安东的故事》里心理病态者安东尼因为对父亲的又爱又恨,母亲的抱怨,最终把这些内在的毁灭因素转成了报复的动力。

  《暖气推进的躺椅:卡夫卡的故事》里陷入外太空妄想的卡夫卡,一直不承认自己不正常,为此作者使用了“参与疗法”,即让自己也置身于卡夫卡所提及的星球活动,让卡夫卡对自己产生质疑,寻到治疗的突破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却发现自己开始厌倦工作,并一度沉迷于卡夫卡所描述的妄想,深陷其中。这令我想起前些日子刚看完的一部电影《暴风语》,也是心理医生最终成为心理疾病患者的故事,正如书背后所提到的:“心理治疗师和病人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

  结束最后一个故事的阅读,一次心理分析的神秘之旅也随之告一段落,而我对于心理学的喜爱剧增。“心理分析师用来工作的唯一工具就是他自己的无意识,通过自己的无意识来了解病人的无意识。如果你喜欢,可以叫它直觉,或心灵感应,或者其他任何你想要的名词,事实是当心理分析师所起的作用正确且恰当好处时,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和病人的无意识协调一致,通过自己的无意识来获知正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一切的。”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七):我们一直生活在陌生的荒岛

  y 飞熊

  15年前,互联网在这片土地上,刚刚兴起。那时候,我们对qq真的是如此痴迷。我们从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抽离出来,遇到了愿意和我们聊天的“陌生人”。即使另一方是一个会自动应答的电脑程序或者一条会打字的狗,我们的心情也会因为情绪的释放和不断的“交流”而轻松很多。从某一刻起,“真正的交流”从家庭生活中被剔除了——我觉得,这和城市化或者工业化的程度有关。不管是15年前,还是50年前,或者更久之前,家庭生活的不健全都被认为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因。

  弗兰兹·卡夫卡,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作家。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变形记》、《城堡》、《审批》。卡夫卡是文学世界的神,尤其在中国,基本每一个从事严肃文学的人,都把卡夫卡当作自己的祖师爷。而这本书,和这个远离世俗世界的神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看到书名时,我们——所有人都受到了某种误导。这本书里包含四个心理学案例,最后一个案例的主人公名为卡夫卡,他在自己的错乱的精神世界里构建了一个新的宇宙——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某种意义上,这本书的卡夫卡和文学史上的卡夫卡似乎存在某种关联,充沛的想象力,还有扭曲变形的世界——一个远离世俗的表现主义的世界......

  在这本据说是来自心理咨询的真实案例集中,包含四个故事,看似没什么关联,实际上却有一条细线连接着他们。如果我们把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看成是一个人?当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被母亲赶出家庭,被迫进入孤儿院,他总是渴望回归——回归然后深陷在家庭生活中——然后他想到逃离——逃离之后,他再次回归,尝试另一种方式待在家里,却放弃了和家人的交流......在这幅心理地图中,一切似乎都是合乎逻辑的,但无论哪一种尝试都导向一个负面的结果。在逃离家庭的两种情形中,他(或者她)伤害了别人;在生活在家庭中的两种情形中,主人公给自己带来了伤害。看上去,我们无路可逃,找不到现实的出口。至此这些真实的故事,被赋予了戏剧化的色彩,作者罗伯特·林达博士在有意或者无意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和家庭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能够不受伤害?

  作为心理学的冒险家,林达博士在苦苦求索中不断前行,在这四个案例中“作者又一次差点被杀,另一次遭到猛烈攻击”,有一次患者对他产生了某种依赖的感情,在另一个案例中他差点变成一个精神错乱者。像所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伟大故事一样,作为读者你看不到那些问题的直接答案。但和作者一起探险的过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答案的渴望,一定还有其他的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家庭或许就是鲁滨逊·克鲁索和星期五居住的荒岛,我们深陷其中或者离开,都无法消解不安的陌生感。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八):我们只是一部分幸运者

  本来计划一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的,结果拿到手上就放不下来,但鉴于自己的读书速度,还是花了一天的时间才读完。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不禁想起了《登天的感觉》,与之不同的是,由于作者是在监狱供职,并且是一名精神医生,接触的更多是精神障碍患者,并且大都是具有攻击性的患者。

  读完书中四个案例,给我第一个感受便是伤感,精神障碍患者经历悲惨的童年,父母的遗弃,收容所、收养家庭的虐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电影《安妮:纽约奇缘》,收养人更多的是只是为了领取政府的补贴,对孩子更多的是情感的冷漠和虐待。当然作为一部喜剧片,这一部分只是简单轻松的带过,但现实生活中,这对孩子的伤害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第一个案例的查尔斯,因为父母的离婚,母亲把他们送到了收容所。在收容所里面,他收到了大孩子、工作人员的虐待,母亲的自私与冷漠,更使得他情感上没有归属感,对母亲也是爱恨交织,这也让他饱受折磨;不断的颠沛流离让他的自我混乱不堪。他的悲剧在他父母错误和不成熟婚姻开始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注定。

  劳拉,书中第二个案例的主人公。小时候眼见父母的争吵,最后父亲的离家出走,从此对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充满了恨意,觉得是母亲赶走了父亲。恋父情结没有得到解决以及对母亲深怀恨意的她,父母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表现为她胃部的饥饿感,反复的吃东西,包括刀片、螺丝刀等金属。然而随着心理分析的深入,劳拉贪婪胃口的发作正是她强迫性想要一个孩子的无意识发作。最后劳拉说出想要一个叫“迈克”的孩子(与他父亲同名),一切迷得都得到解开。

  安东,从小被父亲粗暴的对待,让他去拿血淋淋的肉,被父亲威胁这要切掉他的生殖器,这种对阉割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是他病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另外其它的经历就不一一赘述了。

  还有书中最后一个案例,卡夫卡。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也陷入了卡夫卡的妄想,在这一刻,作者突然感悟到心理医生与精神障碍患者的界限是那么的模糊。在强大的潜在的需要和欲望面前,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人,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一样都会陷入其中。人是多么的脆弱,而一连串各自事件的组合,决定了有的人会表现出精神障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平常心对待那些精神障碍患者。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九):一线之间 ——读《卡夫卡的妄想》

  心理分析师使用的唯一工具是所有工具中最普通的——他自己的人性。

  这是本书作者林达在前言中的一句话。林达博士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师,由于他工作单位的特殊性,在监狱工作,他接触到的大部分患者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是与游走在主流社会和人性边缘的少部分。在书中描述的四个案例当中,他就曾经遭到过攻击,还有一次甚至差点被杀。然而无论如何,林达始终如自己所说,用自己的人性来理解自己的同伴。在他描述的四个案例中,我不断看到了林达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

  书中四个故事的主人公经历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但是细细追查就会发现,他们的症状根源大都可以追溯到童年,都是童年无法被满足愿望的扭曲实现。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看上去还是一个清新单纯的孩子,根本无法将他和残忍的杀人案联系起来。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查尔斯表现得无比正常,正常到不正常。作者和他的同事无法找到任何留下查尔斯治疗的理由,但是都觉得不能放他走。在通过一次药物催眠后开始了对查尔斯的了解和治疗。在查尔斯出生之前,他的父母感情就已破裂。母亲无力维持家庭,便把查尔斯和他的弟弟送进孤儿院。查尔斯从小就在孤儿院家庭和一个个收养家庭中不断辗转。他每年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回家,圣诞和新年只能和弟弟轮流回家。查尔斯对妈妈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很渴望没有得到过的母爱和温暖,一方面又很厌恶。他将陌生年轻女子残忍杀死又强奸了尸体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劳拉患有贪食症,发病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见到什么吃什么。作者在对她治疗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都无法接近劳拉内心的核心冲突。直到最后在劳拉的一次口误中,作者和劳拉一起意识到了劳拉问题的根源是自己一直没有被解决的恋父情结。故事三中的安东是一个偏执的法西斯狂热分子,作者在对他的治疗中发现他的问题也是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安东参加法西斯组织只是自己内在人格的调整,耗尽自己的内在毁灭因素。最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卡夫卡,是一个物理学家。他认为自己住在别的星球,并且可以随时离开到那个星球去。卡夫卡还考据了那个星球的气候、地理、物种、文明和文字,甚至还有一些历史大事件。作者最后通过参与到卡夫卡的妄想世界中,和卡夫卡一起修正关于那个星球资料中的错误,而在参与幻想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自己被卡夫卡的想象吸引住了,甚至比卡夫卡本人还要狂热,直到卡夫卡最后厌倦了自己怪诞的想象。

  作者在对四个主人公进行治疗的过程其实更像一场场冒险,他扮演的角色其实早已超出了心理分析师的范畴。作者出于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理解另一个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正如作者在书的最后说的:“我知道我的椅子和那张躺椅之间只不过被一条细线分割开来。我知道,毕竟不过是各种事件的幸运组合,最终决定了谁会躺在躺椅上,而谁又会坐在躺椅后面。”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十):不要轻易生孩子

  前段时间,《奇葩说》讨论了一个话题:没有钱要不要生孩子?看完了本书之后,我想我会站在反方的立场上,没有钱,暂时不要生孩子,尤其在父母只知道生,不知道养的前提下,就不要不负责任的把孩子制造出来吧!

  书中四个心理咨询案例,四个患者都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总结之后会发现,四个人的心理疾病都来自于童年创伤,不论是性变态还是反社会性人格,都是来自于童年期由于父母教育、父母关爱这一块的缺失。

  繁衍是人类的本能,本能的想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可是在生下那个孩子的时候,又有几个父母真正有了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价值体系,不会将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传递给下一代。当然有人会说了,我们的父母价值观一定都不完整,可生下来的我们好像也挺正常的。或者会有人问,难道你的价值观就完整,就一定没有纰漏,就一定能交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吗?

  当然没有人敢给这样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就算是同样的家庭环境,也可能会教育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孩子,例如说,书中的第三个例子,这是这类家庭中会教育出来的一种典型,一方面对父亲的力量有着发自本能的崇拜,另一方面,又对父亲的恶行深恶痛绝。于是他变成了效仿父亲的一类人(父亲都这样了,我还能更好的怎样!),这类原生家庭还会教育出另外一类孩子,那就是和原生家庭的父亲完全相反个性的孩子:对女性彬彬有礼,甚至显得懦弱。(正因为父亲不好,所以我要变得很好)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社会接触的第一类人,知乎上不是有一个问题么: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不谈例外,只谈概率,当然是原生家庭越优秀,后代越容易变成成功人士。书中给我们的四个案例,每一个案例的原生家庭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的抛弃,父母的不负责任,童年不美好的性生活体验等等等等导致了长大以后对自我认知的混乱,对社会的仇视,对自我的放弃。

  看完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其实对于养孩子这件事情真的还是蛮害怕的,不管有没有这样的一本书,我都觉得养一个孩子是一件需要极其慎重的事情,以前在连岳的博客上看到这样的一个名词:嫖客型父亲。纵观这一本书,书中几乎都是嫖客型父亲,如果这个时候有个靠谱的母亲,孩子纵使有遗憾,可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力有不逮或者也不负责任,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会变成书里的一个故事一个案例。

  当自己还没有能力,尤其是自己的心理状态都还不完整的时候,就不要轻易的选择制造出一个生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卡夫卡的妄想》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