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5-07 04:2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100字

  《圣路易(全两卷)》是一本由[法]雅克·勒高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11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路易(全两卷)》精选点评:

  ●勒高夫独到视角解构下的一代君王

  ●《青春路易九世会想到自己有一天在碧蓝航线里搔首弄姿吗》

  ●可以说是历史人物传记的典范了。穷尽所有历史人物的文献,从不同文献的不同角度去揭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由外及内去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非常困难,勒高夫的研究方法提供了能够尽可能接近历史人物的途径。

  ●不给五颗星是因为翻译太烂了!

  ●圣路易本人一生多病,死后圣迹大多是治愈他人的疾病。不过感觉看这本书的过程真的能诱发颈椎病,s跑步和游泳,现在还没有难受。1000多页,太佩服译者了。总体来讲,我觉得同一段史料来来回回在三个部分里多次出现有点那个了。

  ●大西封建时代之圣王理想,以中土伦常论之,则得之在乎允文允武,失之在乎近墨。

  ●登峰造极的研究型传记,有生之年但愿能看到华语学界写出不遑多让之作。

  ●有勒高夫这样的作者为其立传,路易九世也会因此欣慰吧。

  ●所以圣路易真的存在过吗? 勒高夫告诉我们当然存在感,我们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认识这位13世纪的法兰西卡配君主

  ●除了称呼他为圣徒否则不能概况他的一生,书中老是出现发问圣路易存在吗?我想有些人一开始就打算成圣的,如诸葛亮。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一):一些读时随记:

  “一滴泪水,只要把一滴泪水洒在哥特式教堂底部,便可令人想起这座教堂。” Michelet 一个无法流泪的圣徒该有多痛苦呢? 圣路易存在过吗?这是贯穿于本书始终的历史哲学问题。然而为什么最后还要提一遍…… 勒高夫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借题发挥”到哪一个史学领域、哪一个文明都信手拈来,而且综论作得有理有据…… 很久以前有一次写课程论文的时候问班班,找不到资料怎么办,班班说“史料多有多的做法,少有少的做法……”读了《圣路易》才开始理解这一点。那么多关于一个人的问题都可以被有限的材料处理和回答,这才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吧。 读书时时常想起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前言中的一句话:“直到我发现,通过我的工作,我正在一定程度上建构着一些事实。”老爷子曾跟我说,15年1月给四月的信就能在三联印出,然而后来一直未见中文版,也不知为何啊。认识他以来两年多过去,我才开始关于治史真正的训练,也不知能把这门手艺磨炼得如何。加油吧。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二):太阳王的源头

  以前几乎没听过圣路易,只有强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和可怜的路易十六在我的脑海中。但为什么路易十四称为太阳王,而路易十六在上断头台时,刽子手称呼他:圣路易的子孙。这本书给予了答复。   这是一部非完全写人的传记,它更多的是通过圣路易的生平,描述了当时的基督教时代和法国时代。圣路易不仅仅是个国王和圣徒,他是真正法国国家和民族的建立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完美维护者和王室集权的开创者。总之是个“神奇”或者说“神圣”的人。他的研究对历史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的生平可以康熙相比,幼年登位,在母亲的支持与养育下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一个出色的国王与骑士。维护了法兰西王室的地位。而后又进一步扩大影响,终于成为西欧基督教世俗社会的第一人,法兰克人傲然屹立,他维护国内的和平与发展,使得法国王室的现代雏形建立。其实当时的人们就称他为太阳王。   但他显然不仅仅于此,他还是一个圣徒。他组织了被称为最后的十字军的对圣地的战争。甚至被俘虏。而最后也死在战争中。要理解这一点我明了,当时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是非常浓厚的。一个伟大而又虔信的国王的意义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所以死后圣路易被封为圣人。可以这样说,从各方面他都是完人。   可是作者却提出问题,圣路易真的存在吗?他是真正生活过还只是生活在人们的传记和想象中。也是,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里,一个人竟然能不被物质所诱惑,甚至越到晚年越虔诚越谦恭。这是人们无法理解的。他是被存在的吗?也许他只是卡佩王室一直追求的模板。也成为了法国王室和民族的象征。乃至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一个伟大的国王,一个完美的骑士,一个圣人,一个封建制度捍卫者,一个王室集权的开创者。   圣路易是人吗?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三):“圣徒国王”路易九世(Saint Louis)的画像

  

既是国王,又是圣徒。

这是雅克·勒高夫对法兰西卡佩王朝第十一位国王最为简洁而又准确的评价。在《圣路易》此著作中,作者在第二部分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国王何以长留人们记忆之中:圣路易存在过吗?(这也是该书卷的第二部分总括标题)我不想刻意避开这个问题,但我更想探讨的是这位13世纪理想和举世无双的国王在其一生中重大关口作出的抉择。

一、“圣徒国王”称号的理解及阐释

我想先解释清楚为什么我会选择“圣徒国王”作为此文标题,而不是“国王圣徒”。突出其“圣徒”的身份不仅是因为他虔诚、审慎且坚定的品德,更因为在同代人眼里,圣路易的最大独特性就在于,他是一个中世纪极为罕见的平信徒圣徒和最后一位圣徒国王。经过格里高利的改革,平信徒与神职人员区分得格外清楚,而圣路易便是此次改革之后出现得平信徒圣徒国王,13世纪的法国国王不再是“神甫国王”了。他算作是最后一位圣徒国王,因为从今以后,有资格被册封为圣徒的君主只剩下教皇了。

二、国王何以长留人们记忆之中:圣路易存在过吗?

其次我想肯定回答勒高夫先生的提问:圣路易当然存在过,并且始终存在。在托钵僧心中,路易九世是位革新基督教的国王;他是圣德尼的国王;他曾在《喻世录》中留下足迹;更是儒安笔下有血有肉的圣路易。更为重要的是,路易九世是一位肩负三项职能的国王。第一项职能:主持公义和维护和平的神授国王;第二项职能:武士国王;第三项职能:王国经济与财政和人民生活的保障者。在中世纪的欧洲,要成为一个模范君主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参加十字军东征,执法公正等,而他具备了以上的全部。再加上他在经济和行政的管理上,他可以称得上是中世纪国王的模板。

三、圣路易的重大抉择——延续十字军东征

圣路易登上法国王位时,三大主体构成了世界的主要部分。三大主体之一的拜占庭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垂死阶段,伊斯兰进入了停滞和分解时期,唯有蒙古人的征战狂潮既有利于统一,又具有极大的破坏性(13世纪的世界性大事是蒙古帝国的兴起)。当路易获悉蒙古人长驱直入地挺进中欧,当他因病而濒临死亡,当他从埃及地穆斯林手中获释,当他时隔6年后从圣地返国:他在这些关头都必须做出抉择。他的抉择就是至死为基督教而献身。

圣路易与十字军联系紧密,他的虔诚也表现在他对十字军东征的狂热上。他参加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成为十字军东征史的尾段。在雅克·勒高夫看来,圣路易的主要愿望是成功地体现一个理想的基督教徒国王的典范,为国家和基督教世界服务,从而使自己获得拯救,所以十字军是这个目标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次进攻埃及时,路易九世惨沦为阶下囚。1267年,路易决定进行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是东地中海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当时的形势究竟如何?他的弟弟,位于安茹的查理已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立足,西西里能够成为一个比塞浦路斯更近的行动基地。圣路易放弃了与蒙古人结盟的企图,因为大汗逼迫必须让基督教徒承认蒙古人的宗主身份。拜占庭希腊人于1261年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最后,马穆鲁克人在巴勒斯坦大获全胜,从拉丁人手中夺得圣地的一部分沿岸地区。穆斯林加快了对各个圣地的威胁。这一次他无所畏惧,不顾国内大多数贵族的反对,率领骑士进攻突尼斯,最终客死于北非的荒漠中。他的东征是失败的,但对于当时崇尚骑士精神的欧洲来说,都是一种莫高的荣誉和殊荣。他在践行自己的基督教徒国王的理想时,选择了参与十字军东征,夺回圣城。

动荡不安的局势,一面是现实,一面是理想。这次理想和现实没有南辕北辙。

路易九世在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中夺取突尼斯的失败导致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决定前往阿卡城,这就成了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开端,据说,因为十字军的骑士精神“荡然无存”和马穆鲁克势力在埃及的兴起导致了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它的失败预兆着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最后据点的陷落。

从路易九世起,十字军东征就已是强弩之末了。

四、总结

腓特烈二世一心做着他的帝国梦,路易九世的头脑里装的却是末世论的最后审判之类的神学梦。

圣徒的国王一生都在为自己所理想的基督教徒国王践行着,尽管在十三世纪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交叉口举步维艰地努力着。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从为夺回圣城耶路撒冷而发展到后来的第九次,横跨两个世纪的东征之路亦如路易封圣的路程一样漫长。路易虽是基督信仰的编织者,但不失为卡佩王朝人民的一位好国王。

也许当我们驻足路易九世主修的大教堂时,彩绘玻璃会倒影出这样一位中世纪国王的影子。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四):勒高夫的圣路易 | “最鲜为人知的中世纪法国国王”

  13世纪中叶有时被称作“圣路易时代”。与充溢着创造精神和如火如荼般激情的12世纪以及深陷于中世纪晚秋深刻危机中的14世纪相比,13世纪较少引起历史学家的关注。路易九世的祖父菲力普・奥古斯特和孙子美男子菲力普都颇令历史学家瞩目,而处于祖孙之间的他却是“最鲜为人知的中世纪法国国王”。

生活在13世纪的圣路易,就是身后被罗马基督教会追封为圣徒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无论从地理、编年史或意识形态角度看,路易九世在13世纪基督教世界重要人物中都占有中心地位,13世纪中叶有时被称作“圣路易时代”。在我看来,圣路易是一个复杂得多的人物,他在位的44年中斗争激烈,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有人把他在位时期称作中世纪的“黄金时代”,其实远非如此。

马克·布洛赫说得很对:“人是父亲的儿子,但更是时代的儿子。”不妨说得更确切一点儿:人既是自己这个时代的儿子,也是父亲那个时代的儿子。本书不是以记述生平为主旨的传统传记。我想要撰写的是一部圣路易的“整体”史,而我的依据则是他本人的一生、有关他的资料以及这位国王本人及其时代的重要主题。

由于圣路易既是国王又是圣徒,所以他与圣方济各一样,是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多的13世纪人物之一。可是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圣路易因资料丰富而具有的表面优越性,却被人们对这些资料的可信度的怀疑抵消了。这些资料虽然不比其他资料更具撒谎之嫌,却向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虚构的、凭空想象的圣路易。

(1226年邀请贵族和大主教等参加路易九世加冕礼的信件)

原因首先在于以往圣路易传记作者们的素质和所追求的目标。他们几乎都是圣徒列传的作者,而且都像撰写圣徒列传那样撰写圣路易的传记,至少其中最重要的几位是此类作者。他们不满足于把他写成一位圣徒,而是要依据他们各自所属集团的理想,把他写成既是国王又是圣徒。于是,我们便有了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这两个新的托钵僧修会笔下的圣路易,此外还有圣德尼王家修道院本笃修会笔下的圣路易:前一个圣路易更像是一位托钵僧,而后一个圣路易则更像是一位“民族的”模范国王。我们所掌握的关于圣路易国王的资料大多是文字资料,这就为随意加工提供了方便。这些文字资料都是用拉丁文撰写的圣徒“生平”或“传记”。尽管由于中世纪圣徒观念的变化,圣徒列传获得了些许自由,但这类作品依然通篇充斥格式化的记述。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来评估这些资料的可信度,研究13世纪和14世纪初关于圣路易的记忆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我不得不考虑,是否有可能借助资料走近那个不仅被人们认可,而且从历史角度看也是真实的圣路易。

这些“生平”既说明我想做的事是值得的,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危险。即使“圣徒列传”的故事始终离不开美德和虔诚的种种实际体现,而且通常总还附有一连串圣迹的清单,“圣徒列传”毕竟也是一种历史记载。对于从13世纪的圣徒列传式的传记到20世纪末的历史传记的研究,使我得以审视新近再度搞得沸沸扬扬的叙述史与“结构主义”史之间虚假的对立,所谓结构史不久前也被人称作社会学史或者制度史。可是任何历史都离不开叙述,因为既然是历史,就必然处在时间和延续之中,因而肯定与叙事紧密相联,而且不仅仅如此。首先,与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的设想相反,叙事不包含任何即时性的东西。叙事是人们力图显示乃至证实的一系列智力和科学活动的结果。因而,叙事会引导出一种诠释,同时也包含有一种危险。让-克洛德・帕斯隆曾指出“任何传记手法所固有的过度追求意义和连贯”的危险。他所说的“传记乌托邦”指的不仅是如下这种危险:以为在不经选择和不附评论的传记性叙事中“没有任何没有意义的东西”;其实,更大的危险是误以为叙事能真实地重现一个人的命运。于是,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在政治现实和象征性现实中握有强权的国王兼圣徒这样一个人物的一生,便会被虚幻地想象成是由他的职务和他最终的完美无缺预先注定的。除了为圣徒列传的作者们提供了启示的那些典范,我们难道不能提供一个由史学观念所推荐的典范吗?乔瓦尼·列维曾把这种典范说成是“集井井有条的编年史、前后一致和稳定的个性、生气勃勃的行动和毫不犹豫的决断”于一身的人。

为了不落入皮埃尔・布尔迪厄所揭示的“传记幻想”的强制性逻辑之中,我尝试了多种办法。圣路易并不是在13世纪的条件下依据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模式,不受干扰地走向他的圣徒归宿的。他造就了自己,也造就了他的时代,正如他的时代造就了他一样。在彼此造就对方的过程中,偶然、犹豫和抉择比比皆是。传记与其他所有历史现象一样,只能按照我们所知如实地记述,任何想象都是徒劳的。使用一大堆“如果”是写不成历史的。然而我们发现,虽然圣路易本人也相信成事在天,可是在许多场合中,他原本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行动。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在服从上帝旨意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多种方式对付上帝的挑衅。我试图让读者看到,圣路易的性格是在一连串意外的抉择中渐渐变得清晰的。我经常中断对他生平的叙述,为的是把他在不同时期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交代清楚;这些不同时期各有其标志,它们令历史学家感到困难,我也试图把这些困难的性质交代清楚。他长期与母亲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共同执政,这种双头政权在法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使得历史学家无法像确定路易十四的登极日期一样确定“路易九世取得政权”的日期。当路易获悉蒙古人长驱直入地挺进中欧,当他因病而濒临死亡,当他从埃及的穆斯林手中获释,当他时隔6年后从圣地返国,他在这些关头都必须做出抉择。他应该做出抉择,而这些抉择在不可预测中合成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最终就是圣路易。我只选取了某几个重要事件,这些重要事件要求他做出的抉择,对此后事态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行使国王职责的日常事务中,在悄悄地、不自觉地和没有把握地为自己最终成为圣徒铺平道路的行动中,圣路易的一生成了作家能够诉诸笔端的传记。

乔瓦尼·列维说得对:“传记是……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在这里检验行为者们所拥有的间歇的——却是重要的——自由,也可以在这里观察向来矛盾重重的那些规范化体系的具体运转方式。”13世纪中叶的君主制度的性质及其弹性,王权与日俱增的威望(王权虽然变成神授,但远非绝对专制),有效范围极为有限的国王治病魔力,他与时间和空间以及经济(他甚至不知道用什么词指称经济现象)的斗争,所有这些都为圣路易的权力提供了扩张的余地,我曾努力对此作出评估。我丝毫无意掩盖路易这个人物和他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例如,他贪图肉欲和美食,却把控制食色作为自己的理想;国王的职责要求他有奢华的排场,可他却是个谦卑的君主,要求自己的举止纵然不是最谦恭的平信徒,至少也应是尽可能谦恭的基督教徒;他越来越是法国的国王,却念念不忘要当基督教世界的首领。

基于我对传记的结构和观念所持的看法,我在书中大量引用文献。我想让读者看到和听到圣路易本人,就像我自己看到他和听到他一样,因为,圣路易是能在文献中查到其言论的第一位法国国王。

从圣路易去世的1270年到他最终被封为圣徒的1297年,这段长达27年的时间构成了他一生的一个后续时期,也是对他的一生重新评价的重要时期,我必须在他的传记中对此有所反应。

【节选自勒高夫《圣路易》作者引言,作者勒高夫,译者许明龙,见于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2020年9月10日推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圣路易(全两卷)》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