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05 01:0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美]梯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7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第一篇很吸引我,所以就读下去了,收获较大。“没有什么东西会无因而生,万物的发生都有其缘故,而且是必然的。尤其是存在着的东西如物体并不比不存在的东西如空间更实在。”

  ●这本书的封面颜色多的诡异。。。

  ●很好的哲学史教材,为了解哲学史全貌很有帮助。不过,原著者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是很明显的,马克思没写。

  ●大体还算不错,内容通俗易懂,这本书非常适合刚入门的人看。和罗素的哲学史比起来个有千秋。这本书在学术体系上介绍的比较丰富一些,罗素的虽然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少但个人观点多一些,介绍的比较整体。这本给人的感觉比较零散。

  ●看到565页弃了

  ●先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史的发展线索。

  ●记得,这是工具书,工具书。

  ●算是可以当资料查的哲学史,大部分知名的思想和主张都有收录,虽然看了也不记得

  ●好有份量啊……第一遍读完打卡,歇一段时间再准备第二遍。

  ●人名翻译略渣,内容满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啥时候二刷?估计是遥遥无期

  

为了增加自己的哲学素养,所以强迫自己翻开了这本书。只是到了一定年纪,只是突然就想学一点哲学。但是这样的翻书是很没有效率的,我除了再次加深原本有印象的几个哲学术语之外,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新的养分滋养。急的我赶紧翻开另一本《中国哲学简史》,好啦这下能看懂的好像稍微多了一些。心稍安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哲学史入门

  补标: 哲学史初涉,也就是整个哲学领域的初涉。 建议还是从邓晓芒开始。哲学用词是相对机械的(且理解为严谨吧),诸如:观念、理念、经验、这些常用词在哲学里都负荷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的词义是精确孤立排外的。因此翻译的细小差别可能会带来概念上的模糊。如某一章的词汇A在另一章用词汇B表示,初读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印证他们是否为同一词…其实是有些繁琐低效的。(纠结痛苦又十分有趣!) 所以强烈推荐用母语写就的哲学史入门,之后再读译著。 令:读史得以认识思想发展之紧密…一开始就海德格尔究竟能收获多少?记得霍布斯到笛卡尔我卡了两天多,可收获是殷实的(现在又忘差不多了)…细细嚼是关键中的关键。 3.24贝克莱心外无物 3.26莱布尼茨单子目的终极因的德谟克利特(很像机械唯物的客观唯心88;启蒙运动 4.17 增订本部分打算找更新的哲学史来看了。总结就是,近代哲学的脉络得很清晰。师傅领进门,感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如何证明“我”的存在?

  1.一件事未做前,不应想太多,去做好了,世界不仅仅只是按人头脑虚构的无限可能性的世界,去体验。 2.学哲学,对生活、学术、思维逻辑影响大,能清空刻板印象,怀疑这个世界。表象——本质,短暂——永恒,伦理道德……,一个观点的逻辑论证很有意思。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多是一种流水线式的从众生存,和刻板的道德,在多元化今天的中国,会有动荡和冲突,大众和社会应该有怎样的伦理体系?世界是传承的,是有规律的,还是不断被重新创造,不断有新的发展——如果是动态平衡,那动态是表象或心理材料,平衡是心理主观臆断还是结果判断或主观期待,世界是精神的表象?……

  3.不断发问,必须要借助框架助分析,站在巨人肩膀上(读经典),从不同角度(然后每一个角度都探索到极致。崩溃的边缘,世界的边缘。) 4.此书我不大看得懂,我却有很多不足,要踏踏实实看书,勿天天想太多,又不看书,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一本书未看前不应评论,看了一遍后也要辩证思维,不要怕名家,要和名家对话。

  5.这个时代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异端”学术,去做开拓者和引路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西方哲学史》哲学无用

  “哲学无用”这样的标题很有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但自打接触哲学阅读以来,这也是听到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有位朋友说,哲学多是形而上的探讨,与实际生活无益;有朋友说哲学思考的问题太过终极,让人会陷入深渊;更多的朋友则是认为哲学枯燥无味,读起来晦涩难懂。

  对哲学阅读的兴趣始于两点,其一是在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看到了许多的亮光,这些亮光是不曾在别的书中找到的;其二是在那个时间段里也一直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深入阅读。有些事情总是会奇妙的组合在一起,所以顺着这个奇妙的组合就选定了哲学。有些哲学类的书阅读速度比较快,也很有收获,有些则很慢,每次打开也许只能翻看几页,收获也颇有限。不过在阅读上,我觉着没有量的累积是很难形成清晰的认知的,所以也不很在意那些读过去却并不很懂的文字内容,因为有许多次的类似经历——好早以前书中的某些零星文字会在某一刻略有所悟。

  哲学是很成体系的,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有着其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所以在阅读哲学家著作的同时也在一边进行着《西方哲学史》的阅读。知道一位哲学家著作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大有好处,要不然我们也会经常问出“灵魂三问”,他的思想源自哪里?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有位朋友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哲学是精神的鸦片,是会让人上瘾沉迷的。目前对这句话的感悟基本停留在文字审美上,沉迷上瘾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因为哲学阅读真是苦不堪言,最主要的是那些盘桓在脑海里的问题,越想越是混乱。这个时候总有一个声音会说,不看不就行了?

  不行的,不行的,这无非是一种逃避,自以为避开了烦恼的根由,但人生的烦恼又怎么会是来自哲学呢?人生本就有许多烦恼的问题。这一生的长度我们基本人人平等,有人20岁开悟,有人100岁开悟,这一生的差距自然清晰可见。

  为求一个明白,这是每一个人的贪念也是人生的基本诉求,拨开迷雾的万里霞光是在乌云里孤独前行者的方向。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两个中译版的比较

  比较了商务印书馆2015年的葛力译本 和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的贾辰阳 / 解本远译本。

  从内容上讲,商务印务馆的版本缩略了很多。也许对于哲学专业的人无所谓,但作为一名非哲学专业的人,我感觉有些地方因为没有展开详细的例子,或没有介绍更细的历史背景,所以读不懂,而吉林出版集团的版本明显内容更丰富,更好懂一些。

  吉林出版集团的版本更大的优点是中英双语。

  必须得说,西方哲学里很多概念是中国文化里没有的,哲学的表达方式有时在汉语中很难找到非常恰当而全面的表述。因此,偶尔遇到读不懂或者读不通的地方,看看英文原文反而更好理解了。

  至于两个版本的翻译质量,由于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不同,喜欢的文字风格迥异,所以很难一概而论。我个人更倾向于贾辰阳/解本远译本。下面是两个译本对序论第一段的翻译,以及原文,供参考。

  原文: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ims to give a connected account of the different attempts which have been mad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or to render intelligible to us our world of experience. It is the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ed human thought from its earliest beginnings down to the present time; not a mere chronologicale numeration and exposition of philosophical theories, but a study of these in their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the times in which they were produced, and the thinkers by whom they were offered.

  商务印书局 葛力译本: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

  吉林出版集团 贾辰阳 / 解本远 译本

哲学史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努力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这些努力要么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要么是为了使经验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它是从古至今合乎理性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只是对哲学理论的列举和陈列,更是对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对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的研究,也是对提出这些理论的思想家的研究。

  可以看出,葛力的译本几乎是逐词逐字地照原文翻译,英语学术语言喜欢用超长复合语句,而葛力的翻译也忠实地保留了这个特点,但我个人认为很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读起来很别扭,满满地翻译腔,有时一句话要反复读两遍才能读懂。本来我就是哲学的门外汉,哲学又先天性枯燥难懂,再加这种翻译,我个人是觉得很不好读。而贾辰阳/解本远译本相对来讲,把英语的长句适当地拆成汉语短句,读起来就轻松了一些。

  综上:推荐吉林出版集团 贾辰阳/解本远译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