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4-21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挪]奎纳尔•希尔贝克 / [挪]尼尔斯•吉列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6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最好懂的西哲

  ●看完了,受益颇多,不过考研估计也凉了,

  ●就是读过吧,作为一个对哲学一无所有的人,看起来真的很痛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为什么有人会推荐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一点都不适合入门好吗?!很打击人的!

  ●8.7 由于是一本写给大学生的哲学史教材,因此相对罗素的《哲学史》要更加详细易懂,对当代的很多哲学流派也有大篇幅介绍建议对哲学感兴趣可以先从这本书开始入门

  ●比斯通普夫版表述具体分类细致约 559,000 字 没提到费希特谢林叔本华 看的第三本哲学史

  ●写得非常好,作者水平极高,以思想作为线索来写哲学史,生动有趣,读完受益匪浅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大问题》更适合作为哲学入门的通识读物。作者格外注重观点论证过程,以及哲学思想背后的意蕴翻译得也很不错文字通俗流畅。可以说是新手入门友好型读物了。

  ●从19年七月开始看,今天终于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是本很适合入门的书,对了解整个哲学发展框架以及重要学说都很有帮助。哲学对个人的思想和解放而言都有很重大意义,通过了解不同的观点以及可能我们自己生活狭小空间中跳脱出来,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尽管阅读过程多少有些痛苦,有些论述比较理解,但理解各种概念,框架,与思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4.5 非常好的哲学史(五星留给张任之老师),粗看流畅清晰,细看不乏洞见。好的哲学史一定是“概念地图”,一方描绘哲学家的思想塑像(而不是堆砌),另一方面得以把哲学家锚定在相互交缠的点—线网络中,掘其源流,现其散

  ●内容不仅限于哲学,还包括科学政治思想,各理论重点联系也讲得很透彻,是一部非常棒的西方思想史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一部卓越的哲学思想史著作

  奎纳尔.希尔贝克的这部哲学史,我当时读到的是1993年的首部德语译本——从1987年挪威语的第4版翻译而来。仅看时间就足以说明问题。这是一部既畅销又长销的著作:它向我们展现的,是就我所知最有趣、最富新意的西方哲学史。作者是一位具有原创力的思想家,他写的不仅仅是一部观念史,而是把每个观念都呈现为一系列相互交织的解题过程之产物。 ——于尔根.哈贝马斯(德国法兰克大学荣休教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哲学好痛苦

  看了一个星期了,但是第二章还没有看完,看哲学真的好痛苦啊,有时候对着一个概念都十多分钟了,硬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没错看到现在,我说的就是高尔吉尔。

  另外,通过这本书,也让我对于一些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因为不同的视角,我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正真的认识事物呢?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那么哪一个是真理呢?感觉在普罗泰格拉看来好像就没有真理了,或者说真理是相对的,每个人的看法在某种情况下都是真理。另外,虽然以前高中学历史的时候,历史书上写到针对雅典道德沦丧。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但是对于为什么雅典社会道德会日益沦丧,感觉现在在普罗泰格拉这里好像找到了原因。正是因为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换句话说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认识,我们不能认为其就是错误的。换句话说,根据这句话,道德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某种不符合道德的情况,在另一种情况下或者说视角下就有可能是符合道德的,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书目问题

  对于思想史,市面上的《哲学史》真是泛滥成灾,译作就一大摞,国人著的也可充栋汗牛。就本人的阅读经验,可做以下简评: 1、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该作主要集中于对各个时代哲学思想的社会、政治情况进行考察,并对其与各自时代之思想的联系做剖析。而且里面对某些哲学有误读,比如康德。此作的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个人认为:不推荐! 2、梯利著《西方哲学史》。该作严谨认真,言简意赅,材料翔实。但文风枯索乏味,难俘获初学者的。可做充实基础知识用。 个人认为:可以阅读 3、斯通普夫著《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西哲史的脉络简图,单单从目录就可了解西哲的发展历史与关节点。 个人认为:推荐 4、希尔贝克著《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最新修订版作《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如作者所言,这是简单的通史著作,内容简洁。比起前面几本,此作有好多优点:首先定位比较低,不晦涩难懂。其次,其文风别具一格,好似循循诱导的良师益友,善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再其次,比起其他的哲学史(不论是译著还是国人的作品)那种堆砌资料的写法,它更像在教授哲学和讲解哲学史。最后,里面附有诸先哲的中译文原著。当然,它也有局限性。因作者专攻科学哲学,该书侧重点也是科学思想史。还有,里面没有介绍叔本华哲学。 个人认为:强烈推荐! 5、国人著的,如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在下没有读过,只有过浏览。这两本著作对西哲史的介绍也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是哲学系指定教材。

  赵林的《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和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以及邓晓芒赵林合编的《西方哲学史》结合起来读是不错的入门选择

  建议两本书合起来看,康德以前看赵敦华,康德开始看邓晓芒赵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值得多次阅读学习的思想史

  书的作者是挪威哲学家希尔贝克。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各国中,所有大学生入学后必须上一系列哲学课程并通过哲学统考的,大概只有挪威和冰岛(这让我联想起天朝的“政治”课~)。——其实这非常好,无论你学习什么,哲学问题都能给你以启发。就我本人而言,读一点哲学不但对我们常常提及的“人生问题”的回答有益,还启发我对其他方面的思考——因为学习哲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思考能力的训练的过程,思想史当然也在其中,在试图融入史上人物的内心的时候,常常能够引发一串串的思考。不知是巧合还是有内在因果关系,我在读此书的这个月中穿插地读了不少其他的书,还撰写出一篇发明专利(是工作内容的,好几年也难憋出一篇来)。我这样一个例子对于持“读有用的书”之意见的人是个不错的说服~ 内容方面这本书全面、客观、冷静,尽可能的不站在个人已预设的角度来看待思想家们的思想。是以具有历史观的角度来评述史上的哲学思想的。 这本书作者的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不把理性局限在自然科学或实证科学范围之内,而是扩大视野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包括起来。全面性是相当值得肯定的。 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再到马克思;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到当下;从智者到先验哲学到现代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内容充实深浅适宜,值得玩味。 这是今年的第二本哲学方面的书,我给自己设定了由浅入深的哲学阅读还算进行的顺利,至少没有因为晦涩艰深而一杆子打死我对哲学的兴趣。我去年尝试性地读了《苏菲的世界》,权当是学习哲学的一段引言,今年读了傅佩荣的《西方哲学与人生》,是从人生思考的角度来体味哲学乐趣的,重在概括性和趣味性。最后又读了这本,算是踏入哲学大门。 笔记摘录: 萨特存在与虚无的观点例子: 我们正像那些突然发现自己身处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演员,却没有剧本,不知道这台戏的名称,不知道他们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不知道它到底是严肃的还是滑稽。我们必须亲自做出决定,成为某种东西,还是其他——一个恶棍还是一个英雄,荒诞的还是悲剧的。要不我们也可以立刻退场。但这也是选择了一个角色。 我对这个比喻还挺认同的,但是我的理解与这个比喻又不同,我认为多数人在发现自己身处舞台之上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剧本的,我们常常同时会发现已经有一只迷雾中伸出的手递给自己一部剧本。多数人选择直接按照这个给定的剧本走下去,能够去迷茫,能够去选择,能够去丢掉一些东西的,已经是更进一步的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第十二章的一点感受

  提到卢梭,很有意思,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内部又有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区别,经验论和唯理论内部各家观点又有差异,实际上除开极端观点,两派相互不同程度渗透,经验论实际上后面演变成了质疑启蒙运动的保守派观点)提倡理性,个人主义以及和科学进步相关的进步观念,但是这其中有些人相当理想化(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伏尔泰也写小说讽刺这种事情),观念传播并不会直接带来实际的结果。

  这其中的一个反对力量就是卢梭(还有个是柏克),卢梭提倡的共同体政治(但也不是回到原始社会),他认为人之间的联系是情感,而不是自我保存或者天赋人权观念,卢梭主要是出身贫寒,他强调家庭、社区、城邦传统,卢梭强调普遍意志,但是又不进行清楚定义,也不提及制度构建,他的文字以及论调导致一种浪漫化倾向,实际上间接的为群众运动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支持(我估计卢梭本人八成不会同意这种运动)

  实际上这段分析,彰显了社会精英阶层和普通阶层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会面临的断裂的危机

  个人主义与科学发现/研究相结合,间接的为个人价值的合理性(被赋予有用/进步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基依据,但是这种发现在商业、其他产业中的应用,并不一定会按照同样的价值尺度展开,必然因为其他阶层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信息,而让后者可能成为科学发现以及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体系变化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而后者作为其他一般民众,相比与科学相结合的个人,个体性特征更小,其无疑带有更多的共同体色彩以及传统的积淀,因此他们诉诸的就不是精英阶层定义的各种观念(如理性、科学、进步),如果精英阶层不考虑后者的诉求,并承担更多的责任的话,社会就面临断裂。

  一些朋友的分享:希腊文明的特色,就是对于超现实价值的追问。天朝可以发明算数,但是数学本身,如果只是本着实用的目的,不可能发展出来。

  大狼

  我简单谈一下自己对于精英-大众断层的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第一推动力/起始因/物自体…等等的追问,实际上都是工具性的,设立上帝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为了回答"我是谁"这一终极追问(或者不如说逃避这一问题),正是在"我是谁"这一问题上,精英、大众出现了根本性的分野,精英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寻求恰当的"自我定义",

  其思维方式因此更强调自由与多元(或者说客观上要求更大的空间以供其探索并实践自我),这构成了个人主义的发轫,而大众则更多地在既存现实之中"定位"自我,它们不是通过生活实践,而是通过通过族群归属去发现"自我",这就注定了它们对于社会化生存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类似的思维方式于是自发地孕育了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精英的"自我追寻"是一个经由生活实践不断重定义的过程,而大众的"自我发现"则更倾向于某种可以带来安定与抚慰的结果,实际上这一结论不仅仅适用于静态的阶层分析,它同样可以适用于一个社会甚至一个人的不同生命周期,比如说…昔年: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是美国人,今天:美国=屌丝红脖子+脑残教棍(深红州),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是自由奔放的世界公民,年老力衰的时候择更多认同于某个具有封闭性特性于是相对稳定的共同体,本质上说,这都是"我是谁"这一问题在不同情境之下的差异化展开,所以啊…我认为精英-大众并不是简单两分的,精英-大众的二元对立更不是天然的,它首先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而这又牵扯到精英思维如何成为可能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总之…社会民主资本主义万岁。

  说白了…精英是被精英教育塑造的,于是我们需要大力强调增加教育投入以尽可能实践起点公平的社会民主资本主义,不可能存在一个人人都是精英的社会,但我们必须努力建构一个人人都有足够甚至差不多的机会成为精英的社会

  (我的观点,没有工业+商业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精英/中产,古代无论是贵族还是城邦公民抑或是科举制下的有特权的读书人,都建立在一种社会的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因为那样的社会中身份是固化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哲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