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5-05 00:3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摘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本由孙隆基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 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著,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11月第1版。40万字,其实归纳起来也很简单:中国文化以柔软、自限、保守、消除个性为主。各章之间多有重复,其实不必这么多字。总体批评态度,但时间已过三十余年,有些例子明显已不合适。任何事物积极消极都是一体两面,有时优点即缺点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二):年度最差

  

写得很差,无论是从写作手法还是书本内容上来说都很差。

文字很啰嗦,大部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见识短浅,思考也不深入,理论匮乏,大部分都是自己见到或者听说再臆想得出的结论,与武汉某作家很像。口水话很多,写不出来实质内容,生拉硬凑的写了一堆,但是没有理论支撑,显得摇摇欲坠。作者想以小见大,很可惜没有严谨的逻辑论证,牵强附会,容易误导到错误的本质。作者想分析深沉结构,但站得不够高,时空维度不够广,得出来的结论就错了。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三):重写读后感

  这本书从开看到看完,中间另看了3本书,可想而知~我真的付出了足够的耐心。不过看完之后,还是庆幸没有半途而废。正如作者所言“在本书里,中国文化以十分负面的形象出现”,作者对中国人心理和民族劣根性近乎千刀万剐地批判,看得人心紧(但大量案例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让人不服)。不过这本书从是禁书到现在公开出版,有些东西已不言而喻。空了还是会去读作者的《美国的弑母文化》。读书本是为了解局部知识,并有所反思,为探索更多的未知留下空间。更推荐学心理学的朋友研究这本书,而不是学文化的哈哈,因为一直觉得,文化应只有特色,没有高低。而本书作者“站太高、话太多”哈哈。以上。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四):中国人的个体:一潭死水的状态,228页

  啊哈哈,这个比喻太好笑了。“在中国社会的整个气氛是一潭死水的日子里,最痛苦的人,莫如非洲与阿拉伯的留学生。当时在大陆,如果一个中国人整天地在播放摇滚乐,并且扭动身体,就会被认为是阿飞或流氓。更不可忍的是,这些人与中国女性搞男女关系。在中国这个非性化的社会中,就多少会使人觉得这些非洲人与阿拉伯人有一点儿动物化。然而,如果站在这些人的立场看问题,就可能会觉得中国人多少地有一点植物化。确实,中国人是有一点植物化的。当西方人提起自然这个概念时,多半会联想起动物、兽性、以及性。然而,中国人提起自然时,就往往会联想起花草树木与山水——正如他们在山水画中表现的自然那般。”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五):一个都没生活在中国的假中国人竟然对中国文化指手画脚?

  1.作者虽出生在中国,但并不长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并没生活在中国。仅凭所谓的纸上的学术和自己肤浅的经验,便对中国文化的特质结构遑而论之。

  2.作者语言混乱,词不达意。因果逻辑粗暴,喜欢粗浅拙劣的比喻,而缺少细致的观察、严密的论证。看着气人,真想给他几巴掌,回去好好学学中文。

  3.这帮人惯用的伎俩就是喜欢创造名词,创造概念,然后牵强附会,表面上把现象解释得无比圆融,实际上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这种解释也是不得章法不及要义的。

  4.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粗浅表层都理解不健全,更别说把脉深层结构了。这书名有点沽名钓誉,夜郎自大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六):“使自己看到自己”的一本书

很感谢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自己。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人说,作者说理逻辑不清,秉持观点过于激进。但是我想说:就算不提整个民族,如果作者说到的某些事确实是自身存在的,那么我以为: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要由别人来定义”、“划定属于自己人的圈子”、“口腔化身体化的倾向”、“生人与熟人”、“内外有别”、“按照亲疏关系来划分等级”、“在别人面前做人”、“非性化的状态”以及“自我压缩式的人格”和“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强出头的心态”,作者分析得淋漓尽致,而这些特征,在我的身上全部存在。所以,五星力荐此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七):这本书我一个人生节点。

  基于自己在美国工作半年的"实践"加上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我走到今天这一步:放下了文化带来的压抑以及认知的深层改变。

  这五分,不仅是对书评,也是感谢这本书给予我的—一个完全盛开的个人的轻快状态。我想我是幸运的。

  在我目前的阶段,我会继续反复阅读,作为警醒以及我个人的指导思想。

  可能之后还会改变,那可能是我的下一个阶段了。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八):全书

  这本书从开看到看完,中间另看了3本书,可想而知~我真的付出了足够的耐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本书值得研究,有的观点鞭辟入里,但案例尽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且通篇是自以为雄辩强据的口气),而从“相由心生、以心观人”来看,实在好奇这位学识渊博的作者到底经历过什么,才会满眼黑暗,近乎千刀万剐地批判中国人心理和民族劣根性。不过这本书从是禁书到现在公开发行,有些东西也不言而喻,作者2015年受访也称:现在我看中国人没那么负面。~~合上书后其实也很平静~文化应只有特色,没有高低。每个人身上映射出的文化之光,有太多太多因素促成,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倘若站在制高点去评判更难抵达精准(往往将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看似体面优越的背后可能恰是深度自卑)。接纳了自己,就接纳了世界,接纳了世界,就接纳了自己。有时间还会去读孙教授的《美国的弑母文化》《新世界史》。以上。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九):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从开看到看完,中间另看了3本书,可想而知~我真的付出了足够的耐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本书值得研究,有的观点鞭辟入里,但案例尽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且通篇是自以为雄辩强据的口气),而从“相由心生、以心观人”来看,实在好奇这位学识渊博的作者到底经历过什么,才会满眼黑暗,近乎千刀万剐地批判中国人心理和民族劣根性。不过这本书从是禁书到现在公开发行,有些东西也不言而喻,作者2015年受访也称:现在我看中国人没那么负面。~~合上书后其实也很平静~文化应只有特色,没有高低。每个人身上映射出的文化之光,有太多太多因素促成,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倘若站在制高点去评判更难抵达精准(往往将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投射,看似体面优越的背后可能恰是深度自卑)。接纳了自己,就接纳了世界,接纳了世界,就接纳了自己。有时间还会去读孙教授的《美国的弑母文化》《新世界史》。以上。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十):吃的文化

  何叫作“吃瘪”,受苦叫作“吃苦”,挨不住叫作“吃不消”,挨得住叫作“吃得消”,面子大叫作“吃得开”,面子不够大叫作“吃不开”;中国人的“逆来顺受”又有将自己不喜之物硬吞下去的意象—亦即是“吃亏”与“吃苦”—因此到了翻身之日,又有将它吐出来的意象—例如,“吐苦水”;此外,中国人的“听话”,或者惧怕“人言可畏”,也是对别人的“口”的畏服,因此,不肯就范于人的话,就变成了“不吃他那一套”。 在中文里,形容对一件事或人极欲得到,或者深恶痛绝,也多半用下列词句:“恨不得把它一口吞下”,“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事实上,在《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报复仇人的方法就是把他的心肝挖出来下酒。 传统中国的酷刑,其残忍的程度,以及种类之繁多,不愧为世界之最。例如,“剐”即是切成肉丝,“醢”即是剁为肉泥,“铡”即是拦腰斩成两段,“烹”即是下油镬,“炮烙”即是烧烤,此外还有剥皮,等等。其手法之精致,似乎都与中国式烹调术有关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