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一):顶天立地刘慈欣
大刘在科幻这行是通才。能写硬科幻,能来软科幻,能写理工类的,也能涉及人文社科的,全程经历了中国近50年科幻进展,甚至对科幻百年来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对科幻流派、科幻的时代任务、科幻的创作理念、科幻的未来都有深刻的理解,真正是个他自己所说的“顶天立地”型知识体系作家。读他的科幻评论,看他参与的访谈节目,犹如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文脉浮沉侃侃而谈,毫无死角,且事无巨细,这种系统性的把握,是最难的,也是今天年轻的作家们那种碎片化的脑海拍马不及的。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二):让我仰望星空的人的思想结晶
一直仰望着星空,幻想着宇宙中的梦。初二时就看似懂非懂地看三体入坑,从热血少年慢慢变成了沧桑的老男人(笑),大刘的作品可真是我的科幻启蒙,开创我尊重科学,理解文学,热爱现世,追求未来。 这本书不仅仅是大刘作为一名科幻作者个人的思想总结,更是从中国科幻史以及世界科幻史的风格进行了深度的挖掘。 可能是同样喜好历史,所以对宏大叙事和事实感的作品毫无抵抗力。 好的科幻就如同未来亦或是另一维度的历史,有着那种沧桑厚重感,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大刘这种具有史诗感的宏大叙事风格。 对于现实的重力牢牢束缚的人们(特别是即将与复杂社会接轨的我)来说,科幻寄托了梦,好的科幻更是能让人热爱自然,敬畏星空,不断探索奋斗,推动社会发展。纵使在与科学八竿子打不着的岗位工作,也是为了全人类这个整体的生产力发展作贡献啊。 为了让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能够乘坐超光速飞船抵达那颗我们幻想中的星球,加油。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三):寻找家园之旅
只是想把这段全部摘下来,可惜短评字数超了,只能放这了:摘自P196-P197
到现在,看到和听到了很多对自己小说的评论,有的下笔千言不知所云,但有的只一句话却让我看到了自己都没看到的真相。在2000年的笔会上,杨平对我说,他从我的小说中感觉到强烈的“回乡情结”。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回乡情结是最不可能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东西。但后来细想,对他真是钦佩之至。光阴飞逝,现在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我很快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青春的大部分时光,写出了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幻小说,但要走了竟没什么留恋。在精神上,这里不是家园,我不知道哪里是家园。现在看着窗外的群山,不由又想起了杨兄那句话。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在《流浪地球》中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启程的情景。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四):世上的另一个自己
有人说有种理想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中的那个ta就像世上的另一个自己……我读大刘的书就有这种感觉!
似乎有点抬高自己的意思,但确实这书中的许多观点我也曾独立的思考过,并得到与大刘相似的结论~至于那些没想过的问题,也在阅读中对大刘的看法深以为然!这样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很罕有的,读其他书时那种读不下去,懒得翻开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
这本书里有一部分以前读过,比较集中在后面,而大刘早期的评论对我则都是新的,以此,通过这本书,心中大刘的形象又更丰满了~
我一直有一个害怕,怕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会最终远离科幻~但这本书在许多地方让我得以放下这个念头,心里阵阵暖意……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五):《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随想
大刘表达的内容还是一如既往地饱满,这本书可见他对中国科幻文学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哪怕我是一个理科小白,书里几点内容也能引发我对科幻某些内容强烈的兴趣:
1.到底是部分人的毁灭成全人类文明的延续,还是所有人的灭亡?生存与道德,孰轻孰重?(高喊人性与人权,未必能拯救人类)
2.当地球毁灭且人类有能力进行远距离恒星探索,在飞船里的人类精神归属于何方?
3.平行宇宙其实消解了选择的意义,不管当下发生了什么、选择是什么都能在平行宇宙里找到慰藉,真的好吗?
大刘关于科幻、宇宙……的评见是我平时从来没见过没想过,这些东西甚至未存在过我的意识里,所以很感谢通过它走进了这扇科幻的门看看这里的美……还记得第一次读《三体》的震撼感,觉得它是高高在上的,而在这本书能够开始明白《三体》那些惊奇脑洞、宏大绚烂的美丽是怎么来的……同时大刘说他有对空间和时间形象的概念,能够把科幻的美写出来而且让门外人共同想象,这种才能是难得的。
最后还有一些小感想:
1.我实在没有自信,人类在宇宙中能活到地球毁灭那天。(这个想法也考虑到了人类对宇宙其它星球的探索)
2.哪怕有一天意识和思维可以植入网络,肉体可以克隆或者是冰冻跨越世纪,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在该终结的时候终结吧……(说不定以后想法有变)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六):刘慈欣科幻思想及作品中的体现(附带我的一点想法)
事先声明,虽然题目取这么大,但这也只是我的一点小想法而已,毕竟内容太多,我不可能一点一点深究其中的关联。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中提到灵魂硬伤是最棒的科幻,这在大刘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大刘的作品都偏向于修改各种科学规律,比如《三体》里的二维和三维世界,《山》里面的地心文明。
《在2000年。。。。。。》中的彩蛋,大刘提及想写个“末日”系列(不过最后真正写出来的只有二和三。。。。。。),但是第六部的构思似乎被用到了三体第三部里面?
《从大海见一滴水》中提出了“宏细节”的概念,个人觉得大刘是把这个“宏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大刘的很多作品都是高度概念化的,但是一样很好看。后面的人物部分也有体现,大刘强调了“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这两个概念,只可惜大刘做的更偏向于是人物描写生硬,在这点的发掘上我觉得大刘做的不是很好。
《<球形闪电>访谈》中大刘提到《梦之海》和《诗云》是自己最爱的作品,事实上大刘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两部,不太明白为什么喜欢的人不多。
(似乎哪里提到过大刘曾经看到的一次星空对他的冲击,不过抱歉实在是找不到,我觉得那次看到的星空应该是对大刘有很大的影响,大刘写的小说里面基本都是在描写一种宇宙之美)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七):“刘慈欣宇宙”的幕后大集锦
随着《三体》、《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作者刘慈欣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了一门显学。
这本《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就是把刘慈欣出道以来在博客、各种杂志等地方发表的关于科幻创作、科幻理念的论述集结了起来,可以说是“刘慈欣宇宙”的“幕后集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对于科幻迷或是有志于从事科幻创作的人来说绝对不容错过,至少我觉得这本书比小说更有趣。
大刘曾说,关于三体的大热,出版社和他本人都越来越认为是个偶然现象,因为这本书的畅销并没有对国内其他科幻作品的销量有什么带动作用,甚至对他本人的其他作品都没什么影响。所以,虽然《三体》和《流浪地球》都很成功,但更多的人只是把它们当作又一个流行文化的符号,而不是因此入了“科幻”这一题材的坑。
所以,国内的科幻群体依然是小众,中国科幻市场的开拓依旧任重道远。
推荐指数:
(此推荐指数只针对路人。对于科幻迷的话,我觉得还是值得入手一本纸质版)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八):硬科幻小说
硬科幻小说着力于开拓宏观和微观尺度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了“我在的呢喃”式后现代文学与标榜“文学就是人学”的超级自恋的正统文学,其本质是“思想实验”,但不同于讨论起源问题的自然状态论,它基于现存社会设想“末日体验”,故而构想世界的任务大大加重,把道德体系和人性推到临界点去考虑。前者向后看,视野聚焦于起源的逻辑起点;后者向前看,是从可见的未来延伸至末日,因而缺乏确定的起点,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在具体写作中,从过去到现在或从现在到过去的方向无法严格区分,只归因于自然的初始条件。但两者同属向未知看,都是极端状态。在这种设定下,理性与逻辑不是唯一的世界观,但肯定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世界观。“救赎”在科幻世界中地位可疑,因为没有了完美的开端,复归将不再可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时空在科学上是不可图像化的,“虽然膨胀的宇宙可用肥皂泡之类的东西来作图像模拟,但要对这种现象建立形象化模型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粒子概念波的概念,它们本身都不能产生出事件的直觉或图像式的模型”。(石里克《自然哲学》,17、61页,商务)但科幻小说借助文学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无故事情节意义的时空被大幅度压缩,类似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平均数百万年发生一次的危机时代可以接踵而至。在这个意义上,科幻文学是和平的文学。科幻文学又是“反现代神话”,它是唯一能在启蒙时代给人们提供真实感的幻想文学,幻想并不完全遵从明晰的科学公式,循环和复制的现代命运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它以概率未来(平行宇宙)的方式告诉我们,某种价值仍能挑动人的好奇欲,让新事物显得是新事物。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九):本书可以视为刘慈欣创作科幻的心路历程
本书是刘慈欣科幻作品以外的评论随笔录,基本上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总结和感悟,可以看成是刘慈欣在创作科幻的过程中对科幻文学不断进化的认知。其中的闪光点如下:
总体而言,刘慈欣希望创作的科幻文学是“以技术创意和科学想象为核心”的科幻。其创作风格主要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
1科幻文学的核心不是人与人的之间的事,科幻文学的核心是科学(大刘称之为“纯科幻阶段”)。科幻的美就是把科学之美从方程式中解放出来,展现给读者。代表作:《微观尽头》、《坍缩》、《梦之海》、《诗云》:“一切现实的束缚都被抛弃,只剩下艺术和美的世界里的恣意游戏,只剩宇宙尺度上的狂欢”。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形象。
2:为了迎合读者,创作风格进化为“人与自然的阶段”,将纯科幻的意象描写转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刻画。代表作是《流浪地球》、《球状闪电》、《三体》、《乡村教师》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的碰撞与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故事的主体——一个是现实的冰冷的世界,另一个空灵的科幻世界。《三体3:死神永生》也回归了这种创作风格。
3、最后的创作阶段是“社会实验阶段”,代表作为《超新星纪元》、《赡养人类》、《赡养上帝》、《三体2:黑暗森林》:对极端环境下人类行为和社会形态的描写。现实中的邪恶,都可以对应为在科幻文学中的某一种设定的世界的正义,即科幻中的善与恶,只有在相应的世界中才有意义。
科幻作品所独有的“宏细节”(原书P109),即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宏达的历史与文明进程。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后感(十):科幻的奇特灵魂
文学是人学,情节和情节中的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一直以来,这是我对小说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所以在看到刘慈欣的小说时,总是会念叨,人物刻画得太简单了,形象太扁平了。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由自主地被他的小说吸引。因为他的文字里住着一个超过了我对文学基本认知的,奇特的灵魂。
这本书记录着大刘对科幻小说和传统文学的反思。
他认为主流文学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主流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的自恋史”,而科幻小说则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与宏大的客观世界的之间关系。
在文哲领域,这样的思考往往会导向“意义的崩溃”、怀疑上帝和虚无主义。但是,科学飞速发展几百年见证了人类科技移山造海上天入地的能力,这个时代培养出了一群理智而狂热的技术主义者。他们对自然的壮阔有着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的力量有着虔诚的信仰。他们胸怀好奇地观察着世界、野心勃勃地用科学改造着它,使之呈现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平行变体,不同性格和历史的种族应运而生。此时,单个人物往往只是一个视角,一个移动摄影机,或者一个人类整体的化身,给读者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人物形象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取而代之的是种族形象、科学形象和世界形象。
科幻小说脱胎于现实,纵使想象千变万化,唯科学信仰和对客观自然的探索是不变的。因而在大刘的科幻小说里,虽然人物单薄却极富浪漫色彩。因为作者的浪漫和诗意全都奉献给了理性与科学,献给自然世界,所有文字都是对这种客观自然的颂歌和膜拜。人以其渺小衬托着客观自然的伟大。
“最好的科幻是什么样的?”。大刘回答说,“好的科幻就是在看完之后你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走出家门,长久地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