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懂心理学》是一本由[韩] 张根英 (장근영)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一):当我们谈论猫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就是一个学心理的人对自己小猫的观察随想,会加入一些他的心理学知识来作为思考素材。无论如何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猫,anthropomorphic cat.
印象深的是作者谈到猫慵懒的魅力,内心沉静、自然无为单纯,“令我们陶醉的是猫的美,猫展现的柔软和力量,猫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柔和”。看过猫咪尾巴和走姿那种奇异的平衡感的我深以为然,给这里的人也推荐一下博德莱尔的《猫》les chats, charles baudelaire,我在一个视频里看到过。
一看就发现这本书有年代感了,五年前的书,现在在大多数网友们都能拍出更好看的猫猫。画的图片也没到让我经验的地步,2020年的人类看到过太多。看到喵懂,以为会秒懂,字体却不是很清晰易读,偏离常规字体了。
豆瓣上有养猫劝退小组(围观过里面是遇到了烦恼但仍然保持包容宠爱的主人),世界上有自闭的女孩遇到了对的猫变开朗的故事。有时候奇妙的缘分可以是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时不时关系里的纠缠又让人感到疲惫。大概,不能指望靠任何一段关系自救,也确实有可能遇到相对治愈的关系。
答标题问,在谈论的是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和姿态、对亲密的渴求和怀疑。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二):我只希望你健康的生活,再离开……
这本猫咪的书没想到在两星期不到就读完了,当时读的时候还很小心,不想那么快看完。
我喜欢猫咪,却没有养过。为什么喜欢?可能就是因为欣赏它的独立性吧。作者张根英是韩国的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也不想一般记录宠物成长的书籍,其中加了篇章,是作者把在心理学上的研究理论与自家猫咪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提出让我们思考的层面。
例如:草鞋商人和雨伞商人的两难抉择;
享受倦怠;
说过一次不行,以后就都不行……
很多桥段能让读者了解到心理学的知识,再联想到自身,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
在《聪聪,祝你万寿无疆》这一篇里,我的眼眶湿润了。作者说,猫的平均寿命是15年,自己并非一个合格的养猫者,与其说他是猫咪的主人,不如说是猫咪陪伴着他。也许有生之年是注定要看到猫咪离开自己,但是,亲爱的猫咪,我依然祝你万寿无疆,我只希望你健康的生活,再离开……
谢谢”百味书屋“小站送的书。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养一只小猫!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三):做猫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做人亦如是。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经管专业,当时报名的时候也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这门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也不清楚出了校园到了社会上能对口哪种类型的工作。知识,当然是有用或者有趣时才能引人注目,那时出现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案例的假设辩论,都对我这种沉默寡言的人有莫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也能融入集体中感受学习和友谊的乐趣了。就像主持人蔡康永所说的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真正做自己,乐于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也是人应对一切关系的能力总和,即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受到专业的熏陶班上的大多数同学,毕业以后都选择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我也因为专业和兴趣使然,对此类型的书籍更感兴趣,家里的书架上有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比如一版再版的社会心理学、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等等都是常读常新的好书。
今天拿到的这本喵懂心理学,我一下子就被封面上的插图吸引住了,调皮的小猫还有那句直击灵魂深处的话语,三只小猫与心理学者的治愈之旅,真的又美又好听,非常能打动人的内心。
书中的内容写得通俗易懂,一个个的小故事让读者很有代入感,文风幽默风趣没有生硬的教条主义,三只小猫的话题轻轻松松就解开谜团,化解常见的喜怒哀乐好恶欲等心理问题,凭着喵星人的天生优势--软萌,就治愈了世界上所有的不开心。
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做猫,亦如是。只有你乐观积极地看世界,这世界就很美好!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四):假如一只小猫不能治愈你,那就养三只吧
“艾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反心理学”、“自我辩解”、“联想学习”......,很难想象这些硬核的心理学知识,竟然在这本封面和内容,都萌趣可爱的《喵懂心理学》中,流畅的展现出来。当我拿出这本书来阅读的时候,女儿说你竟然看这种书,我连忙为这本书正名:人家写的可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读完之后很治愈。
我本人是一个失败的养猫者,家中前前后后大约走掉了三只猫,现有的这只猫毛色,和作者的第一只猫利利很像。正如作者所言,狗是有职责在身的宠物,狗要将“狗格”完全依附在人身上才可以,所以我们看到的狗,哪怕是流浪狗都是一副慌不择路,小跑不停的姿态。可是猫就完全不一样了,猫的“猫格”并不和它的职责天然挂钩,它和人有天然的距离感,亲密行为上也很有分寸,就算和你亲近也不会像狗那样的热烈,倒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各取所需,岁月静好。
“猫格”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现代独立人格。本书作者养了三只猫,利利、聪聪和三儿,它们性格迥异,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和它们相处,记录它们,研究它们,同时也互相治愈着。
三儿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喜欢抓东西,全副武装的作者要给它剪指甲,颇为费力效果不佳。于是作者采用联想学习法,在给食前摸三儿的爪子,渐渐的取得了三儿的信任,最后可以不带防护的剪指甲了。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三儿养成了一个习惯,吃饭前必须要来蹭主人,不蹭不吃饭。这大概就是我们人类行为中,学习过度后上瘾的表现吧。
猫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有需求的时候希望得到人类帮助,可是它们不喜欢人类主动的帮助。这对人际关系有所启发,当别人主动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你去帮助会最大限度满足对方的心理,这就是帮助,如果对方没有寻求帮助,你去帮忙那么可能会成为干涉。一前一后的区别,最后得到的反馈可能会截然不同。
马克.吐温说:如果动物会讲话的话,狗或许会笨嘴笨舌地说出来些什么,而猫则会优雅的吝惜它的语言。现代社会过于聒噪了,每个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至于语言的含金量普遍降低,让人们更加欣赏寡言、冷静的小猫。
养一只小猫,让它们教会你从容和正直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如果你觉得不够,那就养三只。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五):什么,你没说错吧,养喵之前不是准备食物而是要看心理学?
你觉得猫能听懂人话吗?为什么你在摸家里的猫却看到玻璃窗外的猫也伸头过来了?为什么明明已经装好了猫粮,喵星人还会早上持续踩奶,叫你起床?撸猫解压有心理学原理吗?
《喵懂心理学》作者韩国张根英,心理学博士,电影心理学专栏作者,绘本作家。目前在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代表作《你是精神病患者吧?》《爆米花心理学》《心理学漫游》等。这本《喵懂心理学》是作者根据自己家养的三只性格不同的猫,利利、聪聪和三儿共同生活十多年的故事。
一 、人在适应环境时有不同阶段,喵也遵循埃里克森的八段理论。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分为为八个阶段,根据他提出的理论,人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遇到这个阶段特有的挑战和危机。这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先信任与不信任(需求期)第二阶段自主与害羞(排便训练期)。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 (上学前)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上学后)。第五阶段 自我同一性 与角色混乱(青少年期)第六阶段亲密与 孤独 (成年初期)第七阶段生育与自我专注(中年期)第八阶段自我调整与绝望(老年期)。
从一只猫到陌生环境里,它的行为表现就可以看出。起初它躲在角落里,然后慢慢探索,熟悉后它就到处逛,学会上厕所,逐渐跟你亲密,自己玩耍,上蹿下跳,然后会找到自己的地盘呆着,闭目养神。
《喵懂心理学》作者家的利利猫是第一只猫,他们第一次养猫不知道要给猫准备猫砂,在开始时也没有强化训练排便,结果用狗用的排便垫子,后来它知道去卫生间却没一直学会用猫砂。而第二只猫聪聪则很快就学会了猫砂盆的使用,不同的猫,也有不同的特性。
二 熊孩子有逆反心理,喵也有反心理学。
熊孩子有三个阶段的逆反期,就是你要他们往东,他们非要往西,越不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偏偏做什么。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喵星人也有这个特点。
针对聪聪猫对人过度依赖甚至有些干扰,作者运用这个原理对睡觉时钻进被子里而又舔人的聪聪猫进行训练,当它过来舔人时,就主动抱它,紧紧地抱,让它觉得心理上很烦闷,然后不超过五次,就改变了它睡觉钻被窝的习惯。如果你想改变你们家猫的某些太粘人的习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试试。
三 喵是俯视人类的,它跟人对望,无声倾听,是最好的咨询师
狗狗对人来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但喵星人不同。它们总是用俯视的视角看你,对你可以置之不理,可以远望,甚至鄙视,它们以自己的心情为中心,不像狗狗对人那么关注。有时候你对喵星人说话,它们也会陪伴你,看着你,蹭你的裤腿,到你怀里撒娇,跳上你的肩膀。它们是优秀的治愈师。当它们一声不吭,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你,时不时地叫一声,你可能觉得它能听懂你说的话,它能理解你的情绪。然后你就被治愈了。喵星人是优秀的咨询师。
相比于人,可能没有这么专注和肯定。我们总是在倾听时有评判,有各种条条框框,甚至还会用各种标准来衡量,还会不耐烦。跟喵星人比,我们在倾听上需要学习的更多。
猫的来到总能给你不同的收获。世界上没有两只相同的猫,利利和蔼,聪聪粘人,三儿淡定,即使食物被抢也会等着别人吃完。它们会挠人,会抓咬,受伤和在陌生的环境里会吵叫,也会打架,同时它们单纯、温暖、治愈,它们没有期待,也总能无条件倾听。它们的到来教会你责任、安慰,也交给你做自己。
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主子虽好,喂食、如厕、陪玩、习惯训练样样需要操心,为了避免被主子鄙视,自己手忙脚乱还不讨好,在成为铲屎官前一定要读一下《喵懂心理学》。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六):打败孤独,或许只要养只猫
复杂的心理学加上性格各异的猫,看起来不搭的组合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作者自称是不称职的铲屎官,因缘际会养了三只性格各异的猫。
第一只猫长得像猞猁叫利利,第二只猫很聪明,直接叫聪聪,最后来的叫三儿,是不是有点太随便了。随着相处时间变长他们也展开了一次心灵治愈之旅,三只小猫慢慢成了作者的老师,教了他很多东西。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三只猫,就像全世界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
利利是最早来到作者家里,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排便训练,不知道选什么猫粮,导致家里长时间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味,直到聪聪来了之后,状况才有所改善。
聪聪是跟卖菜的老奶奶买的,长项是按摩,适应性很强,很快就适应了新家。
跟聪聪相比,三儿的身世要坎坷很多。三儿是流浪猫,战斗能力超群,当时还患有皮肤病。经过细心的照顾,恢复了健康,反而变成呆头呆脑的大懒猫。
打败孤独,或许只要养只猫
有些话不敢对任何人,只敢跟家里的小动物说,这可能是大部分铲屎官的心声了。所谓的“动物治疗媒介”应该就是这么回事。
“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不会说话”的猫反而是最好的倾诉对象。也不用管他懂不懂,说就可以了。我们很愿意把猫当成倾诉的对象,或许就是因为他那爱搭不理的态度,伸伸懒腰,到处躺躺,懒懒散散的生活方式击中了社畜们的内心。在社交场合,我们都很担心冷场,经常没话找话聊。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真的有必要时时刻刻逼着自己外向吗? 或许我们可以跟小猫学一下社交艺术。
人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聪明。
有人曾经在猫身上绑定位器,发现它自己偷偷跑出门,去了很多地方最后自己又跑回来。对于没有手机地图就找不到东南西北的年轻人来说,猫的方向感简直太好了。
我们楼下的野猫也是,只要看见有人提着东西,就喵喵的跟着,真不知道说他们太聪明还是我们太蠢?就跟身边的某些人一样,你看着他很不起眼,但是讲到他感兴趣的东西,马上换了个人,变得很活泼。
帮助也是干涉?
并不是每只猫都很粘人,也有高冷不近人情的。以前学校有一只野猫就有特别冷酷,有点怕人。你想和他亲近,给他喂点吃的,反而被嫌弃。或许和作者说的那样,“在他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就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对人来说也一样,时机对了是帮助,时机不对就是干涉了。
你若对猫不离不弃,他必生死相依。
虽然三只猫和作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家人般的关心和照顾。
养猫也会涉及心理学,你一定没想到吧。三个女人一台戏,三只猫就可以出本书了。整本书给人的感觉生动又有趣,还有超可爱的三只小猫,真的不要太萌了。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七):阅尽生活,养只猫试试吧,或者三只猫?
动物是有灵性的,猫也不例外。甚至于养猫的时候用到了专业的心理学来分析猫的心理活动。想要预知猫的心理以及即将要做的事情,从而想要更好的培养和猫之间的感情。
作者张根硕是专业的心理学家,由于妻子喜欢猫以及其他因素,陆续的养了三只猫,这三只猫虽然种类相同,但外表不同,性格不同。书中讲述三只猫的日常百态结合心理学,昭然揭示一些实际生活状态和处世哲学。
我们在群体中生活,总是习惯和自己某些属性相同的人交流,对待和自己迥异的人持有不友好的态度。或是我们习惯性的认为生活中的人也和我们类似,不能接受突然出现的不一致,若被发现,我们下意识反应就是找个地方躲起来。但是猫并不会这样。
不管自己的受到怎样的待遇,也不管人类怎么看待自己,猫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刚正不阿的活着。这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要学会接受每个人之间的不同,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初衷或是强行改变他人;像猫一样,就算不同也会想办法找到共鸣和谐相处。
聪聪是一只聪明的猫,喜欢用嘴各种舔人。最初不是很频繁的时候,可以接受这种黏人的接近示好,但随着舔舐时间的延长,皮肤逐渐出现溃烂,这种黏人的接近示好,变得不是那么让人能够愉快接受。
改变聪聪的这种做法,用了心理学的反心里学:我们总是更想做那些不让我们做的事,而让做的事反而可能不太愿意去做。在聪聪跑上来之间,紧紧的搂抱着他,之后几次聪聪不会想要主动接近了。
在养小孩方面和聪聪有异曲同工之处,小孩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看到新奇的就会跃跃欲试。但在尝试之后就会抛弃到一边,很长时间都不会想起。主动让小孩摸了一次装满热水的杯子后,在递给他杯子,会躲开和杯子的触碰。
总是在尝试之后才会有所收获或改变。
在聪聪每次吃每次吐之后,他对猫草的热情依然不减。依据“味觉厌恶学习”很显然解释不通聪聪的行为。既然费劲很多心思解释不出,那换个角度思考,每次吃每次吐是聪聪想要的结果,能够用另一种方式排泄掉胃内的毛。
人也是如此,例如喝酒方面,例如其他事情。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一种以利益为目的,即使对方让你感觉不适,根据味觉厌恶理论,下次可能就会远远避开他。但利益驱使,下次有生意往来,你还会忍着不适,来换取你想要的利益。
想起很久前看到那句话: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而来往。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在行事时更多的在权衡利弊,利益大时即使不能接受的,还在逼着自己接受。出租车司机的困倦,外出打工者的思乡,生活更多的时候,和味觉厌恶学习真是不同啊。
你瞧,猫和生活多像。
如果你想养猫,想更多的阅览生活,先读下《喵懂心理学》,做好万全的准备,做个合格的铲屎官;如果你还没做好养猫的心理预期建设,也读下《喵懂心理学》,更好的了解下这个小精灵,没准你一下子想要三只猫呢。
喵懂心理学8.9[韩] 张根英 (장근영) / 2015 / 机械工业出版社《喵懂心理学》读后感(八):一本治愈性非标准心理学书籍-猫的生活你不懂
对于猫的印象,就是小时候被猫抓伤,还是抓伤了脸。
当时没有意识,不知道我是被“毁了容”,只是觉得这种动物虽然很可爱,但是好凶狠。
大人们说那是因为我威胁到了它的孩子们,母性的条件反射,让她对我伸出了“恶魔之爪”。
之后我对猫这种动物就是又爱有恨。好在没有留下任何伤疤,要不然我就只剩下恨了。
也许正因为小时候的境遇,才对猫这个物种好奇。
大人们总是说:猫给吃的就会走,是最没有良心的动物了。
可是如今看到那么多的“猫奴”,我开始怀疑他们对猫的评价了。
一个独立性那么强的小动物,是如何让人类对她们产生的依赖呢?
大家是不是同样很好奇?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走进了这本叫做《喵懂心理学》的书。
作者:张根英,心理学博士,同时还是一名绘本作家。(所以他的文字有种温暖治愈的感觉啊!)作品有《你是精神病患者吧?》、《电影里的心理学》《心理学漫游》。
这本书是他从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自己和妻子与家中的三只小猫的故事。
我推荐喜欢猫的人、想养猫的人、甚至是在养猫的人都来看一看,如果没有养猫也没关系,这本书可以当一个心理学的书籍看,或者干脆当一个治愈书籍来看,因为作者的文字很温柔,我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所以“温柔”,二字最合适不过了。
作者有三只小猫,利利、聪聪、三儿。
名字简单干脆,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三只小猫的性格。
利利是作者和妻子的第一只猫,看起来像一只猞猁,所以取名“利利”,她的脾气不好,时长引起战争。
聪聪是作者养的第二只猫,猫如其名,很聪明,他总是会高雅地俯视着一切。聪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猫草的执着,就像是那些明知道对自己不好,但是却欲罢不能的习惯一样。
三儿,从名字上就知道这是他们第三只猫,这只猫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是只被遗弃的猫,当作者发现他的时候他患有皮肤病。但是之后却被养的很胖,很胖。而它胖的原因却让人心疼不已。
因为流浪猫常常朝不保夕,所以对于食物的执着比其他猫会强烈,它从来不会要求主人给他食物,即便很饿,也只是默默地等待,一旦开始吃就会吃很多。
作者感叹一只猫怎么会吃那么多东西,不会把自己撑到吗?
可能这就是流浪猫的悲哀,他们害怕吃完了这一顿就没有了下一顿,所以一定要吃饱,甚至吃撑,这样才不会饿到自己。
想一想,如果是人类的话,以前遭受过某种灾难的时候,是不是会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呢?以前缺失的某种东西,一旦得到了就会无止境的获取呢?
三儿还有很强的防御性,它对于任何事情都会保持警惕心理,这也是它跟其他家养猫的区别。
所以无论是人也好,猫也好,在他们的心里,一旦遇到过伤害,自我保护的机制就会开启,所以请善待这些小动物吧!
以前看过一本说狗的书,每看一页都会哭,那种感觉很不好,虽然感动,但是感动过头就会让人感伤,甚至不敢触及那个领域。
我不喜欢那种感觉,虽然我了解到了小动物陪伴我们十几年,人类却是他们的一辈子,但是我不想怀有这样的心情陪伴他们走完一生,我希望每一个动物的一辈子都是开心的,只有养他们的人先开心起来,动物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就好像每一个主人买一只狗,一只猫回家,是为了开心,为了寻求慰藉,为了彼此能够满足于那段时间。
所以我喜欢这本书,作者谈及此处的时候只是一段《聪聪,祝你万寿无疆》。很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一切事情。
这本书除了记录作者跟这三只猫的生活以外,还插入了很多心理学知识。
跟猫相处,有的时候就跟人相处一样。
猫需要自己的空间,他们也不会过分依赖于人类。
就像作者说的,只有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会来找你,而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听话。
人类也如此,有自己的空间,需要的时候会呼唤朋友,但是独处是每个人的必须品,独立的空间更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猫很聪明,当你以为可以驯化他们了,其实他们心里早就打了很多的小九九呢!
如果你想要驯化一只猫,或者正准备养一只猫,请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如果你喜欢猫,请看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作者三只猫的照片,他们窝在沙发中,在浴室对视的样子简直不要太萌!
如果你害怕猫,就如我一样,请看这本书,或许能让你对猫改观,对自己改观,对世界改观。
不要说我夸张,跟猫相处不是那么简单。不要说跟人相处更难,好吧,我同意,那么你不正是更加需要跟一个简单、单纯的物种相处吗?跟猫相处,能让你变得简单起来。
生活单纯一些,你单纯一些。
多好!
ps:猫有圆圆的大眼睛,看一眼也可以摆脱一天的疲累。
《喵懂心理学》读后感(九):从猫咪心理学看育儿之道
第一眼看到这本《喵懂心理学》时,我就被书封上这只淘气的喵吸引了。这小家伙探着小脑袋,伸出小爪子挠塑料袋的样子又可爱又调皮。
书封可爱又简洁的设计、全彩洁白的内页、书中圆润的字体、三个部分有红绿蓝三只小喵做导读,这些小细节都使得我的少女心严重泛滥~ 不可不承认,对于一本书,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我也是有点细节控和颜控的。
这本书的作者张根英是韩国人,毕业于延世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他还是一个自己动手画画的绘本作家,可谓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这本《喵懂心理学》实际上是他养猫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只不过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养猫这件平平常常的事写出了奇特的新意。这本书不仅参照动物心理学分析了三只不同性格猫咪的行为特点,也写出了养猫人在养猫过程中自身心境的变化和成长历程。
书中关于心理学的引用都列举了相关的实验或者文献来说明出处,可信度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作者的语言诙谐生动,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并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者枯燥无味,反而会觉得涨了不少知识。作为一个宝妈,从这本书中我居然还触类旁通地领悟了不少育儿的技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三点重要的体会。
作者一共养了三只猫:利利、聪聪和三儿。一、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作者用艾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来类比一只猫到饲主家之后从适应到熟稔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特征。
首先,猫咪要慢慢变得信任自己的主人,从一开始躲在角落里慢慢走出来占领整个房间,这就是信任vs不信任的阶段。后来猫咪要寻找卫生间,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大小便,这是自主vs害羞的阶段。接着,猫咪要探索主人忍耐力的界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做了要受到惩罚,这是主动vs内疚的阶段。再往后,猫咪要尝试各种不同的新游戏,这是勤奋vs自卑的阶段。最后,猫咪终于进行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成了家中的大王,这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这个过程和养孩子极其相似,家里有个小宝宝的人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孩子总是不停地试图尝试新事物,试探爸爸妈妈的底线,也会不停地学新东西进行自我认同。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对父母是百分百信任的,除非父母一次次辜负自己的期待,否则他就会把自己全身心交给父母。
如果家里新添了一只猫咪,或者一个小宝宝,都可以握着他们的爪子和小手说: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啦~
二、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猫咪的性格非常独立,它可以自己玩耍,自己进食,自己睡觉。如果它不要求饲主替它做什么,饲主大可不必去干涉它,只有它对饲主有要求时,满足它的要求之后它才会感谢饲主。
养孩子也是同样。如果孩子对父母有要求,父母满足他的要求就是了,不可过多地干涉孩子自己的独特的兴趣和行为习惯。饲主和猫咪的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样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管控和被管控的关系。
三、如果一次不可以,那就全部都不可以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间歇性奖励”。聪聪是一只很喜欢舔人的猫,作者的妻子是一个心软的人,她有的时候会忍耐聪聪舔自己,有的时候会斥责聪聪不让它舔。根据作者的分析,自己的妻子无意中对聪聪实施了“间歇性奖励”,使得聪聪认为只要自己足够有忍耐力,那么总有一次它可以随心所欲地舔作者的妻子。
所以,当孩子犯下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时,比如撒谎,做父母的不可以有时惩罚他们,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只要足够有耐力,总有一天可以为所欲为。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无论何时都是不能做,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对这些原则性的错误有负面的认知,从而主动地避免再次犯下这些错误。
结语
不管是养猫人士,心理学爱好者,父母或是育儿专家,阅读这本《喵懂心理学》都能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作者通过十多年的养猫经历也获得了很多自身的成长,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责任感变强了。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和实践书中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读者也能在责任心和与人相处的技巧上得到一个小小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