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隐形冠军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01 02:2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隐形冠军的读后感大全

  《隐形冠军》是一本由赫尔曼 西蒙 (Hermann Simo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0.00,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形冠军》读后感(一):精品是怎么练成的

  网络购书节填的坑,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总体来说读出几个道理:

  在广大的红海市场中,还有很多待遇挖掘的项目;

  这些项目是在深入了解用户,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

  不打价格战,而是通过高品质的质量与服务获胜;

  必须着眼全球市场;

  能够持续创新;

  年轻的创始人有精力去不断创新,但是没有经验,而年长的企业管理者,相对是选择更保守的办法,这样的企业就很难成为一个'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读后感(二):精品是怎么练成的

  网络购书节填的坑,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总体来说读出几个道理:

  在广大的红海市场中,还有很多待遇挖掘的项目;

  这些项目是在深入了解用户,持续为用户提供价值;

  不打价格战,而是通过高品质的质量与服务获胜;

  必须着眼全球市场;

  能够持续创新;

  年轻的创始人有精力去不断创新,但是没有经验,而年长的企业管理者,相对是选择更保守的办法,这样的企业就很难成为一个'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读后感(三):隐形冠军确实很重要

  1. 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展的更好,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的企业,不管是制造业、零售业、还是服务业,甚至现在的互联网行业。

  2. 整本书读下来印象不深,对于隐形冠军在创新、贴近用户、专注等做的好的方面也是大公司做的好的方面,也就是一个公司要成功,这些方面都必须做好,不管是世界500强,还是隐形冠军。这本书被吴晓波、罗胖等的节目多次提及并推荐,有点夸大其词。但是隐形冠军这个概念非常赞!

  《隐形冠军》读后感(四):德国连续多年出口称雄于世的秘密

  去年为某商学院做了一场同传,隐形冠军之父赠书。假期翻看完此书,好像备了一场会,让我对德国的社会企业运作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了解到原来不曾涉及到的领域。 在过去几年的会议中,经常遇到“隐形冠军”和KMU,刚开始懵懵懂懂,现在终于对德国文化了解得更深一步。 德国为何连续多年在出口方面称雄于世,得从德国的企业组成和教育机制上说起。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社会贡献了大量技术工人。 中小企业占大多数的机制,助力经济和行业稳定性。其中有很多为历史悠久的百年企业,为行业翘楚。常见“隐形冠军”企业。即: 1.世界前三或大陆第一 2.年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 3. 不为外界所知 专注利基市场,自主设计加工生产设备,重视研发与创新,重视员工培训,保护知识产权等均为其特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生产伸缩狗链的福莱希(Flexi),生产机场推车的旺众(Wanzl)等。 有的企业长着长着就成为知名企业,上市或被并购,比如中国的三一重工。 或许对股市感兴趣的网友,能够从中挑选到合适的标的哟。

  《隐形冠军》读后感(五):隐形冠军

  两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生产力切断了人口和GDP之间的传统联系。全球化把生产力再次进行平均分配,具有人口优势的国家得到更多的利益。世界因而重新变得更加公正和公平。

  德国直到100年前都还不是统一民族的国家,只是一群小国的集合。直到1918年,德国境内的23个君主国家和3个共和国才正式合并组成德意志第二帝国。1871年以前,这些小国家甚至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在这种环境下,任何想要成长的企业都必须国际化。这种对国际化的迫切渴望融入到了德国企业家的血液里并且一直保持到了今天。还在这些企业的规模比国外同行的规模更小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更早的开始进行出口。

  隐形冠军从1995~2014年员工人数的复合增长率为4.7%,营业额的增长率为8.8%,每位员工创造的营业额,由110678欧元上升到160039欧元。

  更多的隐形冠军认为以价值衡量市场份额比以数量衡量市场份额更重要,这说明了以价值导向观点来看待市场领导地位的事实。虽然世界上所有销售的手表总量中只有不到2%是瑞士制造的,但瑞士手表的销售额在全球价值份额中超过50%。

  隐形冠军平均占有市场领导者地位达22年之久。

  《隐形冠军》读后感(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三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它们也是全球重要的三个经济体,也是制造业大国。 在1986年的时候,赫尔曼·西蒙有一次在德国接待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教授。 这个教授问了他一个问题。西蒙,德国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1/4,但是在全球出口贸易中,德国企业的出口量是排在第一的,那你能告诉我说,是哪些德国企业支撑了那么大的一个出口量吗? 西蒙第一个反应想,应该是那些大企业,比如说奔驰、西门子、博世、大众这些大企业,它们应该是德国出口的一个支柱。 但是有意思的是,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结果发现答案是错误的,真正支撑德国出口制造业的居然是一些小企业。 德国有370万家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占到了德国出口总量的80%。 如说在浙江省,在广东省,在江苏省这些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制造业比较发达,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他的那些基本盘是什么,就是西蒙所谓的隐形冠军。 早年我们把它叫做“小狗经济”。你别看它长得没有像狮子老虎那么大,但是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小狗小猫它的生存能力比狮子老虎的生存能力还要强,这是第一点。 比如说我就做吉他,我就是做钢笔,我就是做鞋带,我就是做钢珠…… 比如纺织。 申洲纺织,是一家在宁波的企业。 它干嘛的呢? 它是全球最大的针织服装的隐形冠军,优衣库几乎所有的针织服装都是它代工的,耐克、阿迪这些企业的运动服装也是它代工的。 所以。你可以去做安踏,做一家品牌公司,你也可以去做一家申洲,默默无闻,不为行业以外人所知,但是你仍然可以是一个非常成功和赚钱的企业,这就是今天全球企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路径。 几个特点: 一般22年才能现在那个位置上。 1.燃烧的雄心。 技术上持续的投入,规则(自己掌握规则制定者),专注到偏执。可以抵挡住诱惑。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比如洗澡球已经卖到了全世界,此时那么你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直能够保持成为全球洗澡球的隐形冠军,不要让这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人超过你,你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所以你应该专注、专注、再专注。 2.说你要攥紧自己的客户。 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种感情和忠诚,它是建立在一个以时间为考量的轴上面,因为全球产业都会有波动,那么我跟我的客户之间形成的这种超越了时间和周期的利益体,能够为一家隐形冠军提供一种长期利益的保证。它是存在于产业的中游和下游,就跟大海一样的,海面波涛汹涌,海底风平浪静。 3贴近卓越客户。 你是做电冰箱,做空调,做手机,做汽车,你都有一个上游和下游。

跟一些卓越的队友和客户在一起,是你成为一个隐形冠军重要的跟一些卓越的队友和客户在一起。 要有一颗体验用户的心,要时刻能够跟上用户的需求,了解他的痛点。 4.毗邻最强者。 所以即便是对手,我也愿意把客户介绍给你,因为到某一天也会有一个人跑到你的工厂里面去买一个产品,是他没有的,他也会把他这个客户介绍给我。这就是一个非常良性的竞争环境。 5.事必躬亲 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做的模具今天还在这个仓库里面,我们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排在前三的机械表的机芯制造企业,就是因为我们事必躬亲,我们从机芯的最最基础产品——模具开始,已经研究了一百多年了。

它在一个行业里面扎得非常深,然后在一些核心的零部件领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听吴晓波频道记录

  《隐形冠军》读后感(七):蛮认同一些观点

  作者的视角较狭隘 只以德国市场为主进行剖析 而不是全世界范围

  相对浅显 只是表面现象规律总结 隐形冠军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致胜原因

  不具有普适性 搬到德国以外的国家很有可能会水土不服

  关于数字化转型也只是一章一带而过 没有具体剖析

  无非是行业寡头,质量为先,持续创新

  《隐形冠军》读后感(八):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

  本书介绍了德国隐形冠军的统计分析。有点类似于《基业长青》,主要是从德国隐形冠军中寻找共同点,归纳成功的共性。

  首先作者认为的隐形冠军是,销售小于50亿欧元,在某个行业中有绝对话语权,但又不为人知的那些企业。作者归纳了隐形冠军的一些独特的特征:

  1.深度

  隐形冠军企业在自己专业的深度方面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客户,包括那些大的公司和机构。最后在细分行业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变成大家所依赖的环节。这种重要的位置使得公司可以获得不错的市场地位以及可观的利润率。

  这种深度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研发上,隐形冠军们的深度也拓展到生产环节,以及原材料的来源。生产环节上,绝大部分隐形冠军都是自己生产产品而不去采用代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确保技术的不被泄密,另外也能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度一致性。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大公司在变成小公司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独特性会去走的一条路,那就是慢慢去打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客户体验的差异性。

  研发方面,他们更强调微创新,以及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他们会申请专利不过只是用来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一方面产品的更新周期很短,另一方面专利通常较慢,赶不上产品的更新速度。

  2.广度

  隐形冠军的广度体现在这些企业很早的就进行全球化的客户体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客户要全球化,需要提供及时的配套服务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行业太小单个的市场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基于以上两点大部分的隐形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化的历程。

  3.紧密度(客户关系)

  隐形冠军大部分都是做的企业制造中的一个小的环节,大部分都是给大企业做配套的服务,所以跟客户的关系对隐形冠军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个客户的丢失或获得会左右一个隐形冠军的生死。当然作为隐形冠军肯定会去尽量摆脱这个危险的区域。

  和客户紧密的联系可以让技术工程师更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最新需求,进而进行下一步的研发,以获得先机。

  为了保持和客户紧密的联系,隐形冠军们通常拥有比较大的客户服务团队,以保持和客户的常态化拜访和应急反应。另外在跨过服务上,他们通常不会委托代理机构,而是在各个国家或区域直接设立子公司来和客户直接接触。这样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也能节省掉中间的代理费用。

  4.融资,竞争,及其他

  隐形冠军通常不怎么需要融资,一方面因为利润率相对较高,公司通常能保持比较好的现金流。另外一方面由于是细分市场,市场的增量有限,不需要大规模的融资来扩大生产。而在企业领导人看来,扩大企业规模和保持产品品质方面,他们通常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扩张速度,以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为质量是维护客户满意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上市方面,由于大部分是家族企业。隐形冠军们通常不愿意上市。这一点也是作为投资者不怎么愿意看到的。不想上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不想自己的成本和技术太过于透明而增加竞争者,另外一方面上市后会带来股价的波动也会干扰企业的运营,而分散管理者的精力,影响自身的竞争力。

  人才方面,他们通常提倡内部提升,因为行业的门槛较高,所以在招聘时会很谨慎。不过这样也能保持较低的离职率,继而保证团队的稳定性。

  本书作为一本咨询机构的综述性作品,很多的论点都是有比较强的数据支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比较严谨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切入点太宏观,阅读的体验会稍稍差些。譬如每个隐形冠军背后都应该有很精彩家族和成长历史,这个是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当然由于涉及的行业和企业较多,可能也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按图素骥了。

  总体而论本书对隐形冠军整体的画像还是比较全面和精确的,知识性较强,我个人还是觉得很有收获和认同的。虽然阅读体验稍差,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给四颗星,推荐给想了解细分行业冠军企业运作的同学。

  《隐形冠军》读后感(九):隐形冠军-专注不只是一碗鸡汤

  隐形冠军这个词最早是听吴晓波老师说起的,在他的吴晓波频道里介绍了德语区有一批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型企业,深耕产品质量服务,尽管在大众眼中并不出名,但是却占据着所在领域数一数二的龙头地位。读完西蒙教授的这本书,对隐形冠军则有又了更多的了解。想到近年来“中国智造”“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很热门的词,提出了诸如要比肩工业3.0,要做制造业转型的口号,而中产阶级兴起又在消费产品领域掀起了为匠人精神买单的潮流,作为一名制造业从业者,感叹要走的路其实很远,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了,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国的中小企业。

  全书的前两章铺陈了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以及为读者定义了隐形冠军的定义和选拔标准。作者调查的隐形冠军躲在德语区,是他们所处领域的世界前三强或者在大陆排名第一,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并且部位人所熟知。可能让人费解的是,这样一种市场排名或者领导力为什么会保持隐形,作者总结的俩个原因第一是这类企业大多不是在消费品或者最终产品领域(后几章也不断提到隐形冠军的市场其实是较为单一和专业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企业会可以的保持低调,以此来维持专注。其实从营收50亿的角度而言,已经并不低了,这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隐形冠军的确是一个值得效仿,并且短期来说能够效仿并达到就已经不错的榜样了(并非对中小企业不报信心)。

  本书的剩下13章,可以说从方方面面展示了作者对隐形冠军们的研究与总结,既包括了例如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员工激励,这些许多管理书籍都提到的问题,还包括了领导市场,融资,深度创新,竞争优势等差异化话题,试图总结出隐形冠军的共性以供广大企业参考。本书除了“全面”一个特点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翔实的企业案例。每一章结束都给出了本章总结,而全书开篇和末尾又不断的强调了一些关键点。

  在这些章节和关键点里,提到最多或者意义最大的共性便是专注,许多其他特性其实是在专注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和延生的。首先在第五章从市场定义的角度,作者提到的典型隐形冠军是专注于单一产品和单一市场的,扩散一点来说,针对特殊的应用需求,客户群体,以及一类技术产品,或者专注于某一价值链环节。因为这样一种定位,隐形冠军可以集中自己的资源,减少自己的竞争风险。这种专注在多方面体现,例如第六章提到的深度独创性,即为精确的市场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比如服务的深度,价值的深度,加工的深度。这尽管看起来增加了成本,但是这又与第九章提到的隐形冠军总是能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相契合,价格不完全是他们的竞争劣势。第8章提到的切近客户无疑也是专注的一个表现,只有贴近客户才可以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产品质量服务,深度化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于是造就了隐形冠军的市场领导力(第4章)。第十章持久创新和第十一章加强竞争优势也是专注的结果,隐形冠军并不满足与短暂的市场领导,因此持久的创新才能给增长提供动力,而持久的创新不是十几年一遇的重大技术变革,而是持续的进步与完善,可以想象,没有专注,便没有这份坚持。

  作者在全书中都很注意平衡和思辨。比如全书的中心是专注,但是专注势必会导致市场的”狭隘“,因此才必须配搭起全球化这重要的渠道。单一市场的本土份额或许不大,但是考虑到全球化带来的份额,这便是隐形冠军不断业绩增长的另一个秘诀。不断的去拓展市场,全球化的营销(第7章)能够实现隐形冠军的发展与壮大。全书还有多处有这样的思辨,再例如全球化带来增长,增长带来组织变动,是否会对贴近客户产生障碍;专注市场依赖单一客户存在风险,但是相互依赖却又保证了隐形冠军的地位;隐形冠军身居乡下,利于专注,却又对招揽国际化的人才有很多弊端...这些问题都值得一一衡量,没有共同的答案。这无疑让人想到”发展悖论”,在前不久读过的西方为什么主宰世界中,历史学家提出社会的发展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似乎在企业发展中同样适用。隐形冠军的发展壮大,是否也就阻碍了隐形冠军继续成为隐形冠军 -因为市场,组织,战略已经逐渐变成了大型跨国企业。这是值得深思的地方,是守着自己一亩三分田,还是野心勃勃的扩张与发展?但或许这目前还不是现在许多国内中下企业需要去思考的问题,眼下还是应该专注与做好自己的产品服务与市场。

  本书唯一的不足,就是框架有些凌乱,就像之前总结的,如果可以围绕专注和全球化来建设架构,或许逻辑性更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隐形冠军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