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疫六记》是一本由冯仑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避疫六记》读后感(一):居家隔离记录
《避疫六记》是冯仑在居家隔离期间,对于过往的人生经历的一个回想与总结。作为成功的商人,他每天的工作日程表都按分钟排得满满当当,几点开会,几点见客户,几点出差。人似乎处于一种异化的生活状态,就像一只被施展了魔法的陀螺,一直不停地转啊转啊转,至于转到什么时候停止,生活的意义似乎就在于忙碌,至于忙碌的意义是什么,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在忙碌的状态中,身心俱疲,似乎没有时间去想一些问题。而居家隔离期间的日子,对于冯仑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把自己隔离在小的空间、压缩在那两个月里,当时的心境,那份特殊的情感、特殊的观察、特殊的体验,对我来说弥足珍贵。作为疫情暴发被迫隔离时的私人生活的记录,我觉得还是值得再去回味一下的。”
在居家隔离的日子中,他看了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写了一些文字,与父母一起聊天、吃饭,“对生命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信心,感觉生活依然很美好”。
《拾书记快》可以看作是作者对阅读的一个总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读的书类型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大学时读的是《资本论》《非平衡系统经济学》;工作后,读《弗洛伊德传》。阅读的每一本书,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每一本读过的书,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从作者所读的书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读书的品味。同时,作者还有着收藏书的爱好。作为一个商人,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有些难能可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出版市场上的图书做得越来越精美,但是读书的人却少了。当大家都沉迷于短视频的碎片化的信息时,阅读似乎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
《抗炎记道》写的是作者生病及其治病的经历,只有切身地体会到病痛的折磨,才会真正地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被误诊、与丙肝病毒战斗的20多年,都成为冯仑一生中难以忘记的事情。通过作者的文字,让我们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生活在如今的社会,我们的欲望似乎变得无限膨胀。当有了房子后,会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而想要换一个更大的房子。有了一定的收入后,为了更大的欲望,想要挣得更多一些。虽然这样的想法没有什么错,但是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
《持箸记史》写的是爸爸妈妈如何认识的,以及为什么离开浙江嘉兴去了西安,以及外婆的“生意经”,因为什么而开了一家茶馆,如何去经营茶馆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整个家族的历史的回故,让作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家人。
读了这本《避疫六记》,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因为同样经历了居家隔离,在有些方面比较认同的。在家隔离的日子,经历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慌,精神上的困顿,但是当你保持积极的心态时,所有的困难都逾越,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美好终将会与你相逢。
《避疫六记》读后感(二):难得回归生活本真
2020年,因为一场疫情,居家隔离,冯仑有感而发写出《避疫六记》。
全文六记:拾书记快,抗炎记道,奉养记孝,持箸记史,悼亡记仁,收纳记巧。外加一则避疫书单。
第一记。讲述疫情闭门期间,重拾书柜,拿出大多书籍,不由回忆上涌,更感叹“阅读”是拯救世界的良药。无论多忙,都要在书中自求人生智慧。当父母不会,老师不在身边时,你所阅读的书籍总会给你答案。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
第二记。由疫情回想到自己人生的两次生病。一是腿浮肿被误诊患癌,二是去小医院体检,抽血时使用的针管重复多次使用,得了丙肝,由此展开20多年的抗肝史。
误诊后,作者发现还是得经常体检。“30岁前后,一年检查一次。四五十岁最好半年检查一次。60以后争取3个月检查一次。”
“花钱花时间体检,省钱省时间看病。”
身体一旦有什么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别以为自己还年轻,可以抗过去。多少小病熬成大病,就是因为不放在心上。
与丙肝斗争中,总结三点:吃得好,工作忙,看得开。
“吃得好”指吃好了,营养也就够了。长期吃得好,免疫力自然提高。对于“吃得好”这件事,我奶奶就很有发言权。爷爷常年患高血压,长期服药,自然要忌口。但奶奶从未要求爷爷什么不能吃,该吃啥吃啥,适量即可。
她说:“没被病死,馋也被馋死了。”也就正应了那句“长期吃得好,免疫力也就提高了。”
“想的开”就更好理解了,放平心态,万事看开,有利于病情缓和。
“吃得好”,“看得开”这大多数人都知道,且做得好,但少有人知道这“工作忙”。
家里人一生病,那不得全方位保护起来,什么事也不能做油瓶倒了都不用扶。原本以为这样有助于病人休养,现在看来,还是不能太闲。保护的太好,免疫力也会极速下降。
相反,与外部环境斗争,压力大了,激活体内细胞,免疫力被激活,得到战令,即刻斗争。
第三记。讲“孝”,与家人如何相处?如何“孝”?成家立业后,独自一人生活,与父母分开。但父母年纪越大,总要有人照顾,接来身边,上下楼住着,既有个人空间,又能联系感情,每天收到个“阿仑,下楼吃饭”,时间转回过往。
这点还是很适合现代年轻人,大多数人不想和长辈住在一起,不如采取此方法。
如何继承家业,千古难题,如何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方都觉得自己得到的少了。于是“教育基金”成立,培养后人,支持教育。既后继有人,又为每个后代未来考虑。
第四记。在饭桌吃饭时,总不乏回想过往,听着父母追溯,对祖辈的讲述,仿佛也穿越时空一般。
不就如我们小时候,一有空就拉着家人,讲长讲短,多大都是孩子。
第五记。讲生与死,如何真正缅怀烈士和逝去的同胞?要期待公共卫生系统持续改进,药物早日研发,不断往前出发。
第六记。关于“收纳”,有衣物讲到自己喜欢军装,又说到一只叫小宝的猫咪,最后回归收纳,怎样收纳。
最后感叹,人这一生也如物品一般 被人,被社会收纳在合适的位置。
疫情,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我们穿梭时空,找回过去,珍惜现在,思虑未来。
《避疫六记》读后感(三):疫情期间的温暖人间
封面一拿到这本《避疫六记》,我就知道作者肯定是沈复的《浮生六记》的粉丝,书名中的“六记”也是来自《浮生六记》。看罢序言,果然如我猜测的那般,记录了疫情期间私人居家、情感生活的一些美好经历和感受,和《浮生六记》的内蕴相似。
《避疫六记》分为“拾书记快”、“抗炎记道”、“奉养记孝”、“持箸记史”、“悼亡记仁”和“收纳记巧”,除此之外,一头一尾分别是“自序”和“避疫书单”。看了目录的各个章节名,我们就可以大致猜出每个章节讲述的究竟是何内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章“拾书记快”,这里的“快”是快乐、欢快的意思,“拾书之快”就是收拾、整理藏书时想起的一些趣事,或者和藏书相关的乐事,以及愉快、欢乐的心情,而此章内容也恰是如此。冯仑在此章分享了许多关于书籍的故事,有故地、故人和故事,与书中所提书籍有关的人物都是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学者、专家或者行业翘楚,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既然提到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作者冯仑。他是万通集团的创始人,御风集团董事长,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和国家体制改革委任过职,他还是一位商业社会的表达者,出版过《野蛮生长》《岁月凶猛》《伟大是熬出来的》等书籍。
从冯先生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应是一位国民经济方面的专家,也是商业方面的翘楚,他的作品也多集中在经济变革和企业发展方面,比如前文提到的《野蛮生长》,讲述的就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但《避疫六记》则完全是私人生活领域的一些感想和经历,是冯先生日常生活、生死感悟、奉养父母的个人随笔,更能了解作为时代发展下的个体生命经验和体悟。
不过,对于第三章“奉养记孝”中的某些观点,我还是不太赞同的,尤其是对“孝顺”中“顺”的解读。冯先生认为“孝最重要的事情,一是顺,二是养”,“顺指的是老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听话”。虽然,他有提到父母某些事情讲得或者做的不对,子女要给出建议,而其他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们说什么都要听”。
对于这一点,我是不太赞成的。子女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有血缘和亲情上的关系,就要求子女成为父母的附庸。就比如子女的事业追求、喜好等,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若是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女不就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而且,父母和子女生活的时代和背景都不相同,社会对父母和子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父母的话只能是建议,而不是必须遵从的命令。
2019年爆发并持续到今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生命经历。“隔离”、“口罩”、“健康码”等热词一度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也成为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经历了疫情,才发现一些平时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是如此地珍贵,比如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出行等。而习惯又是最强大的力量,塑造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通过阅读《避疫六记》或许是对最初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最好的回忆和铭记。
《避疫六记》读后感(四):温暖人生
冯仑老师有很多作品,被人称为是“地产界的思想家”。他有着熠熠生辉的企业家背景,万通集团创始人,为房地产行业做出了很多贡献,此后他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家,跨界合作和著作颇丰。表达商人智慧和商人故事。
冯仑这本书很明显写的是“疫情期间”的故事,在序言里,冯老师感慨了抗疫的这一年,生活变化的四要素:隔离、呼吸、口罩和绿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和经历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记录和深入的去想和总结这些事情。我还知道了,原来绿码竟然是杭州最先开始用的。想来有了阿里等技术公司的加持,其实杭州人民生活的优越性或者发展速度早就慢慢的超过了一线城市了。
冯老师在商业上的成就可能与之比肩的人,不多,但是对于读书这一个爱好来说,我相信会有很多人与冯老师相同“只有当四壁皆书、随手可以翻开书的时候,我才有一定的安全感和安定感。”读书,可以让人人们获得知识、找到答案、排解孤独、感到快乐、学会思考。爱书的人,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并不会觉得繁重,更多的时候是感到快乐,像是自己的宝藏吧。
冯仑在书房隔离,给了冯老师一个很好的时间去与书相处,在我们看来风光的商业达人,在他看来是“日程表的奴隶”。冯老师买书的时候看书的时候,也喜欢写上:XXXX年XX于月XX于日于XX地。再次捧起的时候,就像是时空穿越一样,思绪很快就回到当初。我一直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并且美其名曰是跟毛主席一样的,总是在书上写很多字。后来,我见我的同学有的竟然看完书后,书还是一尘不染的,我有时候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破坏”书了。不过,现在我的毛病也并没有改,我依然是读书的时候没有笔,总感觉别扭。本书的第一部分基本算是作者的“荐书环节”冯老师如数家珍的向读者介绍了他的“重要书籍”以及最爱的书籍内容及背后的故事。
冯仑和父母书中的抗疫六记分别是:拾书记快(图书给我带来的快乐)、抗炎记道(与丙肝病毒的抗争)、奉养记孝(父母的故事)、持箸记史(吃饭的时候说的那些小时候的事)、悼亡记仁(悼念死者感怀仁德)、收纳记巧(收纳的技巧故事)。
这是一本很温暖的小书。我们看到了冯老师在疫情时候的生活缩影,也见到一个家庭的成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的共性的东西,也许疫情拿走了我们一些东西,但也教会我们回归家庭,日常生活里有我们最坚强的家庭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