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9 02:3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精选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是一本由刘擎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一):中外经典名著对你心智成长影响大吗

  书海无涯而生命有限,读书当然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中外经典名著。这个大道理听上去很自然,但多少有点乌托邦的意思。至少对我而言,经典作品在自己心智与学术的启蒙岁月中并没有产生特殊的影响。

  1978年,我进入大学读化学工程。但性情所致,我课外关心更多的是人文类书籍。80年代初期的阅读是庞杂混乱的。我们这一代学人中有不少都曾是“文学青年”。中国大陆在“文革”之后重印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大家都如饥似渴,与现在的年轻人追逐村上春树差不多,我也被这股潮流所裹挟。记得一个暑假读完了四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罗曼·罗兰成为我心中的英雄。虽然这也算是经典,但现在看来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几部小说也是在那时候读的,但除了《安娜·卡列尼娜》之外,其他几部都未读完。与许多人相反,我特别欣赏他大段的“说教性”文字。屠格涅夫也是我喜欢的作家。而很多年之后我才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这才是伟大的作品。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二):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 “中文世界公共写作的典范”

★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 作为以政治哲学教授的身份介入国内火爆综艺《奇葩说》的学者,刘擎老师让哲学走下神坛,用真正人性的智慧和学者的温柔圈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马东、蔡康永、李诞、宋丹丹、杨幂、一众辩手,以及数千万观众。

★ 知名学者+《奇葩说》导师刘擎教授解读现代思想,呈现观念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在风险与意外交织的年代重建现代人对未来的想象。蔡康永、李诞、刘瑜、施展、李筠诚挚推荐!

★ 这本书搭建与多元价值对话的桥梁,理解现代世界的复杂性,为焦虑的现代人拨开观念的迷雾,打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反思现代人的精神道德困境,重获对个人生活的掌控感。

★ 从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到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身处的世界,如何接触生活的更多可能、开垦属于自己的领地,打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重获崭新的“自我理解”。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三):要不要教人做人

  我的动机必须保留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我的论点将对所有的人公开,并由所有的人来判断。至少这些论点是按照无损于真理本意的精神提出的。”

刘擎老师近期成了一名网红。一是他上了奇葩说,二是他最近连出版三本著作《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前两本还未翻开,后者就到手上了,可谓多产。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开宗明义,刘擎老师希望借此书定下一个标准,即与汉密尔顿理念一致的“中国公共写作的标准”。简要地说,在进行公共写作的时候,你就要有把自己晾晒于众的觉悟,不管你观点如何,首先都要经过公众们的检视,也不管检视的方式和立场是否正确——准确来说,是否符合你理想,同时,作为一名读者或公众,你也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阴谋论先行,不要主观意见先行,不要只看重对方人格人品(善良的意图),而是判断他提出的论点(对事不对人)。汉密尔顿与刘擎老师都说得对,再聪明谨慎的人也有他出错的地方,而普通人也有改变世界的机会。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假定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发言,他的局限性是A,但他的观点是B,如果听众因为A而错过B,B因此被悬空,那么二者就没有达到有效的信息接收与思辨,更毋提接下来可能进行的有效辩论。我们在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大概与“概念偷换”“稻草人谬误”的逻辑谬误相当,通俗地说,“永远不在点子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有效雄辩即有效对话是一件多爽的事情,大概只有我们经常接受这样训练的人知道。大家基于某个问题进行思辨,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始终围绕这个论题展开。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局限性会因为他人而打破。某些论题可能基于我们有限的认知而被我们否定,但也会有人以其经历(阅读的、现实中的)作为论据来诘问我们的局限,让我们重新思考某些问题的方向和结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参与者的身份与地位都被隐去,在座者都是平等的,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个问题吵得面红耳赤,据说有些场面还出现站起来的,拍桌子的,但最终我们都是有收获的。这种情况在工作上其实也能轻易遇到,比如会议,尤其头脑风暴,“对事不对人”“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人”,理解这点,也就理解刘擎老师提出的“所有的诘问总是需要自我诘问的维度。失去了这种自省意识,也就取消了意识形态与知识批判之间的界限”的意思。

既然是学习如何在公共场合思辨(写出能让读者愿意与你在点子上讨论)之书,那不妨抛出三个论题来与大家思辨:

“祛魅”?学者要不要下神坛走向公众

虽然一直都有学者走向公众的节奏,但近年来似乎越来越甚。其实,学者走向公众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学术研究需要保持它的纯粹性与自由性,即它不能受外界过度干扰,尤其是非学术界。曾有大神坚持学术界本是精英们的闭门活动,并不需要众人过度参与,颇有自娱自乐之意。确实也如此,学者们大都为自己喜好的研究钻之弥坚,宁可坐个十年冷板凳,一般少与公众交流,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每一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学术术语,不愿参与公共活动之学者,最终也两袖清风,得个“读书人”的名号,与铜臭味绝缘。一旦身上惹几分铜臭味,又被学界冠之以“不爱惜自己羽毛”的标签,要是说了超出公众理解能力范围的话,更容易落得个“翻车”的下场。所以,学者以专业的姿态在公共场域转身,也可以是个“祛魅”的过程,但这个“祛魅”能让学者获得更多还是失去更多,这还是得以个案来具体分析。按照目前刘擎老师在公众之间的受欢迎程度看,他的“祛魅”显然是成功的。

且不说他个人是否能作为成功案例,如果以书中文来解释“学者要不要下神坛走向公众”,也未必不可。《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是刘擎老师为《本真性的伦理》中译本所作的导读。这其中主要提到“本真性”的问题。概括起来,便是一个“要不要成为你自己”或者“要不要做自己”的论题。个人主义向来是西方价值观之一与思想界辩论不休的论题,“本真性”与“自我”到底该如何理解,如何实现,也同样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需要面对的论题。刘擎老师在文中给出了不少专业视角的解读,这也可以用以辩证学者如何走向公众的问题,即如何把专业的,公众认为“难啃”的(毕竟没受过长期专业训练),抽象的思想解释给公众,并让他们理解。关于“自我”,总的来说,就是它其实是个人内心主观的感受与评判事物的标准,珍视一人或一事或一物,取决于自身而非那人那事那物。比如我们有的人会喜欢梵高的画,但有人也会不喜欢梵高的画,我们自身对梵高的喜欢与否不在于它本身自备的基本价值,读书也是。价值观——只要不超出人性基本的度——也是如此。在此,还是要强调,“自我”并非完全的放飞自我,往不顾一切,往自私的方向去,它到底还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尺度,否则我们也无法形成可以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比如,刘擎老师在向公众作简要通俗的思想解释时,该有的学术术语还是要保留的。此外,关于“我们如何从事学术和政治”的讨论,书中《祛魅时代的学术与政治》一文也有以韦伯为例的深入探讨。

公共思辨到底是不是一场灾难

在公共思辨,或者说与公众思辨随时要有遇到“概念偷换”“稻草人谬误”乃至“强盗逻辑”的心理准备。换言之,遇到杠精不要慌张。

在中国国内,“爱国”应该是引发辩论最多且最激烈的一个论题,没有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某个可能涉及或者并没有涉及“爱国”层面的话题时,总有人打断,说“大是大非面前,你们不该怎样怎样,而是必须怎样怎样”,被打断者很多时候先是懵住,莫名其妙,后来习惯了,久而久之直接先以沉默为敬,把辩台留给那些动不动就“大是大非面前”的人。这自然是无益于社会进步,没有对手的诘问与思辨环境,没有对比,不管是谁都无法进步。这也要回到上文所提的,学术研究中需要保证客观性与中立性,因而在学习中国史时,我们知道中国发展经历过极其复杂的几千年,也正如刘擎老师所说,“祖国”的概念相当复杂,爱国主义也会因其而延伸出不同版本,到底该不该自私地爱国,爱国是否就是利己,爱国是否意味着不可以利己,爱国是否就是必须单一的思想与行动,爱国是否就可以强盗逻辑加身,这些刘擎老师都在书中做了详细的论述。

所以,勇于把这论题摊在公众面前,接受公众检视自己对于“爱国”的观点,再让大家一起参与讨论,是个不亚于“引火烧身”的,十分让人敬佩的做法——毕竟永远不知道自己会遇上多少理性与非理性的读者与公众。(比如我把此问题挑出来,我也有被火烧的炙热感)

关于国家与学者的论题,最近葛兆光老师也作了探讨,可参见:《葛兆光:历史学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压力?》

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成为你自己。”这很容易做到,只要不去与别人争辩,不去参与社会活动,如何放飞都是你的自由。但是,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天生地是政治动物。换言之,人总是会生活在社会群体与政治秩序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不管你是否愿意或者有意无意。当然,在参与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意见不合的人与事,特别是那些超出我们作为人基本理解的范围的,它们总是让我们感到生气、焦虑、绝望。我们也常常会因此发问:“怎么办呢?”凉拌。与公众展开思辨与对话,希望双方能从中获益,大概还是要先成为一个清醒(思想独立)的人,而后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让自己的发言被公众所能听见并且听进去的,或许,或许这个世界会变得好一些。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从个体到世界,未来如何到来?

  

刘擎老师的新作《做一个清新的现代人》着实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西方哲学和政治是这本书的核心,从个体到世界,则是这本书谈论的对象。只看话题和范围就足够劝退一波人了。

更何况,在书里面刘擎老师自己也说,哲学这些话题并不会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它不是我们的刚需。

那我们还有必要看这样的书吗?答案见仁见智。许知远说,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看待世界的,如果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的方式。

这本书或许就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角度和方式。

01.祛魅与信仰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世界已经被祛魅……”

世界的祛魅,这是《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一书详细讨论的一个话题。书里面将这个词解释为:现代的来临意味着一种觉醒,像是世界到了“梦醒时分”,解除了古代迷蒙一般的魅力或魅惑。

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方式,而且这个方式要比过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更加科学,也更加真实客观。

我们不再相信“在天之灵”、“菩萨保佑”这些虚无的说法(尽管在特殊的场合依旧会讲这些说辞),转让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是好的内容,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世界的祛魅”永远处于进行之中,发展之中的。

这个词或许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但这种行为未必是现代社会的衍生物。谁敢肯定地说,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就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在科学没有得到长足发展之前,古人往往喜欢用神鬼之说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他们的“祛魅”和现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

理性化和理智化帮助世界解除了迷魅,科学和真理帮助我们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也给社会之中的个体带来了困扰。

当迷魅被祛除,而科学尚未取信于人时,人们就会陷入一种认知困境,我们会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拿什么作为信仰?书里面称之为“知识与信仰的分裂”,继而会引发“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科学和迷信的一大区别就在于,科学从来不会强迫别人相信,我们有十足的自由来决定自己相信什么。但这种无限的自由也让我们陷入了困境之中,陷入了现代世界的价值冲突之中。

尼采说,“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我们要相信什么,同样是对个人精神与理性的检验。

02.谁能代表自由

自由主义是本书中另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自由主义兴起于欧洲的世俗化时代,距今不过四百余年的时间,历史并不久远。然而现代社会针对自由主义的争论却几乎沸反盈天。

自由常常是欧美国家喜欢标榜的一个词,往往还会和民主联系在一起,然而近两年国际社会发生的种种争端让欧美国家的所谓自由彻底沦为了一个笑柄,甚至自由主义也因此成了一种“思想污染”。

然而正如很多将“女权主义”轻易宣之于口的人不了解真正的女权一样,很多以自由主义为名的人也并不了解真正的自由主义。那些被争吵的自由主义,往往也是被滥用的自由主义。

如果我们因为别人滥用自由主义而推论自由主义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这无异于因为大海里有鱼而将大海等同于鱼。

遗憾的是,尽管自由主义一次次被滥用,但直到现在,也没人能为自由主义正名,我们不知道到底谁能代表自由主义,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主义。

就像书里面说的一样,自由主义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传统,我们未必能就此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未必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由主义。

对我们个人而言,对自由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并且我们曾一次次走入误区。书里面提到了一种被批判的“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

这种个人主义哲学将自由的概念界定为个人的选择自由,一切选择都在于自己,但却没有相应的选择标准来加以约束,这种无限的自由就像是无根的树一样,最终走向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无尽的虚无,是无节制的“欲望解放”。

目前我能想到的关于自由最准确的描述,大概是孔子那句,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的,真正的自由一定是有限的自由,是加以约束的自由。这样才能让自由落地,而不至于飘散于虚无。

03.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时代是近两年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还有一本书以此命名,但正如人们不了解女权,不了解自由主义一样,人们往往也不知道后真相时代的真正内涵。

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这个“后真相”的准确定义:关涉或表示这样一些境况,在其中,客观事实比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对公众意见的塑造影响更小。

这个定义当中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客观事实,第二是个人情感和信念,第三是公众意见。

我们所谓的真相一定是针对公众而言的,是少数服众多数的,即便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那样的真理往往是滞后的,是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得到认可的。

因此大众眼中的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事实(也就是真正的真相)不再是最重要的,人们愿意相信什么才是关键,人们相信的就会成为真相。真相不再是“找”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

“在后真相政治时代,很容易自行选取数据材料而达成你所喜好的任何结论。”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是我们被允许看到的,我们眼中的真相,也只是基于所见到的冰山一角,事实全貌如何,没人知道。

于是真相的逻辑规则发生了逆转,真相不再是由证据推论出来的了,而是“让事实证据服从于既定的结论(真相)。”

刘擎老师用尼采的一句话来作为后真相时代的注脚,“没有事实,只有阐释。绝对客观的事实真相要么不存在,要么不可企及。”

正如我在开头引用的许知远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成见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没人可以用上帝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视角成了真相最大的局限,我们无法看到全部,所以绝对客观的真相永远是无法企及的,也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