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28 03:0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1000字

  《遥想手工业时代》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一):写作者的前提是读者吗?

  在阅读东方出版中心新推出的王安忆的《遥想手工业时代》之前,我刚读过王安忆的《发廊情话》。王安忆特有的细腻,对一种事物,事无巨细的描述,从她的小说一直延续到了这一本文学评论集。 在她的小说中,我可以看见她对一个场景中所有事物变化的捕捉;在她的评论集中,我看见了她对一个作家不仅仅限于文学的评论。或许封面单指的外国文学,亦可换作是“王安忆谈外国作家”。 在这本书中,王安忆用了六十多页的篇幅去解析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位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通过作家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出发去分析一篇篇作品。这种解析,似乎远比自我阅读小说更加清晰,不但从写作手法剖析,亦从人物塑造,结构章法等角度去阐明作家在写作中的意图。 文中有一段话使我注意到:“在英国人眼里,低地国家的民族无疑都是乡巴佬,波洛这样事事讲究,最终亦不过是一个光鲜的乡巴佬。”这句话似乎更在分析时代的背景,像这种基于文本却在文本以外的理解,在这本评论集中并不少见,它出自于王安忆自身的理解。 王安忆作为一个集写作者与读者于一身的作家,似乎更乐于在文本之上进行再“创作”。这很好地反映在了《乔伊斯的脸》这篇短文中,她用极少的笔墨去书写《尤利西斯》的内容,却通过这一篇类似游记散文的文章,却无处不在联系着乔伊斯。或许在她之前,从未有人关注过乔伊斯的脸与爱尔兰人脸的区别,她通过这一角度入手,去书写乔伊斯与都柏林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这是她在融会贯通乔伊斯作品之后的有感而发。对于读者的阅读又是另一种新奇的体验。 有时是轻松的突发奇想,有时则是严肃的文学解析。阅读中一定要拿着笔,如同阅读王安忆的小说一样,很容易会漏掉一些类似于宝藏的细节,需要一遍两遍地去与她一同思考。 回到本文的题目:写作者的前提是读者吗?现在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一个好的写作者自然拥有着仔细明晰文本内容的能力,如同王安忆一样,写作的习惯延续在阅读与她的评论一样,两者在冥冥之中自有联系。王安忆作为复旦MFA的教授,也带有着东方创意写作的视角去看待西方作家,这部书似乎也给予了读者不一样的角度。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二):跟随王安忆找寻自己的灵敏感官

  

跟随王安忆找寻自己的灵敏感官

本书中的22篇文章是作者王安忆阅读外国文学的一篇篇随笔。

“华丽家族”一章讲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尤其重点分析了波洛、马普尔小姐和贝雷斯福德夫妇等人物,有小说精彩片段分析,也有人物心理、文章谋篇布局的分析。不过可惜的是我对谋杀破案类的小说不感兴趣,粗粗地读过而已。不过王安忆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写作手法的比喻很贴切:“她就像编织毛线活的女工,凭着简单的工具、材料,加上基本的阵法——于是,杂树生花,万树千树。”用简单的手工活来比喻心思细腻的文艺作品,真是我见到的第一例。

“抹去”一章讲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和莱农,在重点分析莉拉时,作者联想最多的是《呼啸山庄》。莉拉就是《呼啸山庄》的卡瑟琳,莱农是伊莎贝拉......联想其他章节,不禁为作者阅读的广度赞叹,正是因为阅读到一定的广度才能在评价一本具书的时候,能够大量地旁征博引,联系其他相关作品(甚至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从而去分析作品或者人物的共性与差异。

“遥想手工业时代”一章讲述《香水》,联想到《从月亮来的男孩》、《左岸琴声》。在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讲述过程中,结合本书前面几个章节的一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以“遥想手工业时代”为书名的原因——作者对手工业时代的眷恋。其实不仅仅是对传统手工业的眷恋,还有对手工业时代“发达灵敏的感官”的期待和向往。作者的行文中流露出对手工业欣赏,细想一下,正是手工业者的那种细腻的心思、独特的创意、把自己的审美和气质融入作品的这种意识(原谅我的词穷把,实在那个词语合适),正是文艺作者所需要的。而作者感叹:“最要紧的是,人类在手工业时代发达灵敏的感官,将要或者已经走到了退化的下坡路。”想想也对,现在的产品大多都是工厂流水线制作,一批批的产品一模一样,早已经没有了设计者的气质和灵魂;而这些相同的产品的使用者呢?怕是使用的感受也大同小异吧!与其说这是作者对手工业时代的怀念,不如说这是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偏粗糙、重口味的审美倾向的担忧,因为那些“发达灵敏的感官”正在退化。

读着王安忆的一篇篇随笔(这些随笔,更像是她的文学评论。读罢,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也能有自己的收获。)仿佛在听她细细地品读一篇篇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也让我们不禁想再一次阅读那些作品,用一种细腻的感官,与作者共情,与人物共情,尽可能地将经典作品品味出更精准精妙的味道。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三):名著宝库里的探奇

  《遥想手工业时代》使我想到阿纳托尔·法郎士的话:“敏感的心灵在名著宝库里的探奇。(the adventures of a sensitive soul among masterpieces.)”

  在这本文学批评随笔集中,书中较少出现指导分析的文学理论,而是通过对文本加以细读,以文字来表现批评者对具体作品的直接反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以解释作品的艺术效果。这当属实用批评,相较于理论批评,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读者视角带领我们进入手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学世界。

  通读此书,相较于其他实用批评,我认为这本书在两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批评者的阅读广度。书中在批评一本具体的书的时候,往往能够大量地旁征博引,联系其他相关作品(甚至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分析共性与差异。仅在《人生烦恼识字始》一篇中,便提到了《1922》《危情十日》 《吃土豆的人》《安娜·卡列尼娜》、鲁迅、《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远大前程》《哈姆雷特》这一系列作品,实称得上“名著宝库里的探奇”。海量的阅读加上比较的思想,这为书中的一大特色提供了可能,那就是对原型的探寻。《人生烦恼识字始》便这样拈出了乡下人进城这一母题;《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中则探讨了历史剧变中的人性变化;《遥想手工业时代》中写了工业革命初期发展到巅峰的手工业匠人精神,总结了一整个时代;《旅馆里发生了什么?》则向我们具体展示了“旅馆”这一原型孤立的空间、开放的生活的特色。书中对于原型的总结,让读者得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具体作品,这种效果是孤立地分析作品难以达到的。

  二是这本书的作者王安忆老师不仅具有读者身份,同时还是一名作家和创意写作教授。这两重身份使得她在批评时,在具有读者视角的基础上,还能去贴合原著,让我们能够得以一窥作者的视角。对原型的探寻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书中还多次运用“动机”一词,向我们分析作者创作时的动机和书中人物的动机,这对于读者往往是较新的视角,对于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英雄的动机》中,批评者具体分析了作者安排书中每个人物对于主角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动机,如弥哪启蒙他的爱情,萨皮纳和阿达分别从精神和肉体两方面完成了对他的爱情教育……整整十卷的庞大故事,批评者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这十大卷故事,由一个动机推动而成,这个动机就是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发展的要求,一个婴儿要成为一个英雄的理想。”《游戏的规则》中也类似,批评者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总结出了《百年孤独》中每一个出现的名字的动机。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百年孤独》时都被混乱而反复出现的名字劝退,而经过这一对动机的分析,整本书豁然开朗,这便是创作者视角的独到之处。

  除了对原型和动机的把控,此书自有其他精妙的解读。我记忆深刻的还有《雅致的结构》一篇,批评者提出通过结构将常态的生活转换为反态从而形成喜剧,这令我大为收益。

  其余常见的赞美之词便一笔带过了。此书作者王安忆老师细腻而敏锐,足称“敏感的心灵”,对于文字的把控也足够老练,散文化的表达使得此书虽是文学批评但读来却能够沉浸其中,适合在午后睡前带我们在手工业时代的文学世界中探奇。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四):神的手在触摸——浅谈 《遥想手工业时代》

“手工业生产方式最能创造出感官的奇迹,它发掘并发扬感官的潜能,将人的手变成神的手。”王安忆在谈及《香水》时如是说,出自《遥想手工业时代》这篇随笔,也是从这二十二篇脱颖而出成为这本书的名字。

我坚信阅读给予作家的写作灵感与其生活经历并重,或者说是互为体用的关系,生活经历赋予你故事,阅读帮助你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可惜的是,王安忆的小说我读的不多,《长恨歌》囫囵吞枣的读完,还是因为要去看话剧所做的功课(后来还没买到票),前几日与友人散步走到乌鲁木齐路与复兴西路的交汇处,友人告诉我剧版《长恨歌》的王琦瑶住处就取景于此。朦胧夜色下,我望向那个窗台,仿佛王琦瑶就站在那里,此刻阅读体验与生活场景产生了共鸣,似是触摸到了书中的世界。

对王安忆谈小说写作谈阅读体验,我的记忆反而很深刻,记得一套短经典丛书是她写的序叫做《短篇小说的物理》,她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与经典之中的假想繁衍到结局”,有拨云见日的功效。还提到了山田咏美的小说《YO—YO》。从《短篇小说的物理》到手上的这本书,王安忆一直用双重身份来讲述她的阅读体验,一个是作者,从创作技法层面谈作者或者说大师们的写作叙述技巧,描摹手段。一方面又从读者角度去走进故事,分享阅读体验。

无论是作者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她总有一双手,一双无形的手,或者像她说的那样,发扬感官的潜能,已变成神的手。这双手去触摸,触摸技巧,也触摸感受。

《华丽家族》是一双巧手,像她说的那样,阿婆,阿加莎·克里斯汀就像编织毛线活的女工,凭着简单的工具,材料,加上基本针法,杂树生花。在开篇,王安忆就用“享受”二字,来总结了作为读者对阿婆小说的阅读感受,阿婆,这成人童话世界的缔造者同样也让王安忆流连于这童话世界中,但是创作者的手立马又让王安忆理性下来,波洛,马普尔小姐,贝雷斯福德夫妇、阿瑟·卡尔里加博士、马克·伊斯特布鲁克以及各式各样的“我”这一个个阿婆小说中的人物,成了王安忆触摸这奇异童话世界的工具人,从他们入手来厘清阿婆的创作脉络。

《人生烦恼识字始》更像是她自己的手,触摸的也是自己。某个寂静的深夜里,写作者总会陷入一种诗意的忧郁,王安忆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借斯通纳来叙述出来。读《斯通纳》,写作者,学文史哲的学生以及其他看上去不会直接为社会创作出实际价值的人,都能有所共鸣,“记住你所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性”是王安忆在斯通纳里所触摸到的,这话甫一现身,便能引得上述人群忧郁起来,这是一群外界看来没什么大用处的斯通纳啊,但是斯通纳们所做的是他们相信,他们群体相信,一件伟大的事。

《抹去》是一双女孩子的手,触摸的穿越时空桎梏另一双女孩子的手。《那不勒斯四部曲》应该是年份最近的一篇了,这篇取名《抹去》,开篇征引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写《“简爱”与“呼啸山庄”》谈艾米莉·勃朗特——“她向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将一个女孩子刚刚觉醒,去独立思考这个世界时的那种懵懂状态展现。王安忆的写作路上有很多标签,她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写作者,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市文学,时代前进的流行样式她都可以写,但她作品中自始至终都有女性意识的存在,无论是早期生活体验赋予的雯雯系列,还是后边对女性欲望的大胆书写。当下的写作者中,没有几个比她更懂如何去写女性,去触摸女性。同样的她也能从大师作品中去触摸到女性角色的共性,她说,她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莉拉,毋庸置疑,是呼啸山庄的卡瑟琳;莱农是依莎蓓拉。这不是奇怪的联想,是常年累月的关注与关心女性角色所赋予的“触摸”能力。

将二十二篇随笔全部谈完是不现实的事情,一是语言匮乏,二是不是每一篇都能有所共鸣共情,不过读罢此书心生一个期待,想看这双手来触摸一遍文学史。但共鸣难得,共情亦不易,愿每一个写作者读者都有一双去触摸,触摸书中的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遥想手工业时代》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