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28 01:5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精选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是一本由[美]马克·李维特 / 朱清明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0.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精选点评:

  ●很喜欢!人最终害怕面对无聊寂寞虚无,因为人本身是个运动的个体。定静静心能看到实相,距离太远太远了!只想修片刻宁静不那么散乱及迷团般的思维!看完后放松很多,慢慢消化!或者一切就都是我的显化一切就是当下,不过是觉知空间

  ●前几年在山上的小书店买的,不是很好读,很绕,翻译的不是很好。

  ●#读书#497 一年前标记想读,今天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明明对开悟不感兴趣却败给了好奇心,读的过程中有种读《臣服实验》的错觉,还有种误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某一位精神病患的内心世界的错觉——尽管如此,书中提到作者也是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冥想才得来的开悟体验,结合昨天跟玉梅姐姐聊天,她讲自己静坐时也会有一些特别玄的体验,我自己虽然插科打诨时不时静坐冥想,但也体验到了一些东西——所以,别一棍子打死,保持开放的态度吧!

  ●整体感觉不错。

  ●五星推荐,这本书可以当做《楞严经》在当代西方语境下的注释书

  ●作者把个人的体验写的太实了,他对读者描述开悟和洞见的体验,就像明目人对失明人描述大海的颜色,没有过这样体验的人终究无法明白,只有有过如此体验的人才会在书中印证。其实开悟也不过是想象的一种形式或意识的另一种运作。

  ●于我而言,最后两章很有价值。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独立个体,万物皆是一体,只是因为意识的不同投射让我们误以为我们各不一样。同样,这本书也提醒着我,我不适合走纯灵修这条路。我应该更适合走在实事中日益精进这条路。书中有一句话很棒「主体(我)在体验着主体(心智,大脑)本身。」不对抗常觉察

  ●the best book on enlightenment i have read so far!

  ●看不懂就怪翻译,不是很好读的一本书。看完认识到,开悟对于我而言不重要,但是能360º全观视角特别重要,这意味着我随时可以回到我的觉知空间!而且冥想这种方式是与内心的平静连接的最快方式。

  ●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一):“观察者即被观察者”,“你创造你的实相”

  第三章很重要。

  所谓的主体在体验客体,不过是觉知“折起来”产生的幻相。觉知受到自己的吸引力,折起来,观察自己。觉知所觉察到的对象其实是它自己。这个答案澄清了我对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的疑惑:为什么观察者即被观察者。原来根本没有主体、没有客体,没有观察者、没有被观察者,只有觉知在觉察自己,除了觉知外,没有“其他东西”存在。觉知同时是主体、客体,同时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觉知是一,看起来像是“二”的一,因为世界的表象不过是觉知折起来的产物而已。 将镜子弯起来,镜子就能照见它自己。觉知就是如此,觉知将自己“折起来”,然后觉察它自己。 为什么觉知会折起来呢?这是因为觉知的根本特质,它有着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觉察能力。由于除了觉知,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于是觉知只能觉察它自己。 觉知受到自身那种纯粹的吸引冲动而自发觉察自己。 “ 正是这种自己对自己的吸引力,产生一股力道将觉知首次「折起来」 ,使得觉知就像弯起来的镜子般看着自己。这折起来造成的效果,就 是使「一」看起来像是「二」。折起来的镜子,可以提供镜子映现的对象;同样的,因吸引力而将自己折起来的觉知,也可提供觉知觉察 的对象——它自己。” 世界不过是一个幻相,好像“我”在观察着我之外的世界,但事实上只有“我”。第一个我是自我,第二个我才是真正的我。看似独立的“自我”和独立的“世界”,都是那个“真正的我”创造出来的。 你创造你的实相,或者你就是世界。这里的“你”是真正的你。我们平常说的“我”更像是“自我”,而非“真正的我”。所以自我无法创造实相,只有真正的我才能创造实相。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二):一些体会

  挺好的一本书,从日记过程中可以直观体会到一些普遍的修行误区,很实在。不过作者至少写这个书的时候,应该悟道尚浅,还是有些觉知不到的微妙自我(比如头脑的惯性较大,一直纠结“到底空如何生的万有”,并为此建了不少图像化模型,挺绕的;比如一直在区分“空间”和“觉知”,认为“空间”是被动的,“觉知”是主动的;等等),所以一些细节写的还不太究竟。 比较明显的两点不是很“正见”的地方,一是关于三位一体。 创造者 维持者 转化者 存在 意识 至福 圣父 圣子 圣灵 作者认为圣父代表觉知(空无),圣子代表人和个体化知觉(自我),圣灵代表世界,所以三位一体暗指这个世界(幻相/玛雅)是“神赐予的”“圣灵”。 但实际上,自我即等于世界,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如果说圣父代表【无相】(空无/存在),圣子则代表【相】(自我/世界/意识),圣灵则更倾向于代表【觉醒】(至福)。 创造者:未分化的无相的永恒创造源头。维持者:表相/世界/现象界。转化者:“相”通过对“相”的超越,“无相”得以觉知到“无相”本身,即“单纯的存在”,即“至福”。 第二点其实和第一点还是相通的。就是作者所探讨的,宇宙/世界之所以要显现,意义是什么。 作者认为的意义,是真实存在因为是“唯一独存”,所以“如果你孤独无聊,那么你唯一可做的就是自己跟自己玩。是的,存在就是伟大的宇宙在自我安慰”。 虽然这可能只是作者的比喻方式,但是这个比喻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因为作者投射了自己的“孤独感”到“空无”上(文中也多次提到“纯粹觉知”给作者带来的孤独感)。 而“空无”本身其实既不会孤独,也不会有“跟自己玩以安慰自己”的需要。“无依独存”可以说是一种孤独,但又绝不是真的孤独。不仅不是孤独,反而纯粹是完全圆满。 但这个唯一独存的圆满/独存/无相,之所以“需要”这个宇宙/玛雅,唯一的原因只是因为它甚至无法觉知自己的“圆满”(因为别无他物),所以才需要一个“对比”:“相”。 所以又回到那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无相】创造了【相】,如果非说是为了什么,那为的就是:“转化”、“至福”、“圣灵”。于是无依独存的“觉知”,才可能“觉知”到“自己”。 另: 关于开头提到的“空间与觉知”,“被动与主动”。其实更确切来描述,觉知,基本反而更接近被动。如果一定要把空无描述成主动与被动,那么被动这部分,就接近于这个无染的、无相的觉知,主动这部分则接近于“空显化万有”的自然幻化,也或者说万有、玛雅、相。 当然更重要的不是分类,而是实践,在实践意义上,觉知本身确实更接近“被动”的属性。而当觉知本身开始带有过多主动性时,通常来说,也是“觉知保持者”的幻觉比较容易出现的时候。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三):震撼!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全纪录,全解析)

  有很多身心灵的导师和你形容:

  世界上本没有分离,是二元对立形成了现在的世界。

  想象世界是一片大的海洋,本来平静无波,但是大海本身没有办法感知自己,它需要感知自己,所以它开始摇摆起来,创造了波纹、浪花,而我们现在每一个人经历的,只是一片片小的浪花、水滴。

  你就是我,神就是你,神就是你我,你我本是神。

  但是神为什么要有二元对立,为什么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呢?因为就像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不仅需要有一颗苹果在,还需要有眼镜去看,就像佛教里说的六根和六尘。宇宙意识(神)是完完全全一体的,它去体会谁呢?当它需要体会爱、美、悲伤、失望、愤怒、快乐、它需要有主体和客体。所以它需要二元对立,来分出你我他。

  当我们在世界上纵情体验着快乐、欣快、兴奋、悲伤、愤怒等等各色情感的时候,我们忘却了,每一个角色都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本只是需要这些镜子帮助我们看见。

  但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佛学里语焉不详、春秋笔法、晦涩的形容的这几句到底是什么。

  有很多书,想给我们指月,留下了很多手指。他们会用曲曲绕绕的故事,尝试讲解、说明、体会开悟这件事情。有的大师用深沉的言论赢得人,有的大师用完整的理论赢得人,有的大师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赢得人,有的大师,用语焉不详高深莫测赢得人。

  马克是第一个真实的描写他自己的经历的人。关键在于,没有故弄玄虚,没有长篇大论,直接切入他体验的开始,体验的一步一步,最后的结论也非常的简明精悍。

  一本小小的册子,不到两百页,每一页的行间距还非常大,读来又轻松,又饱满。书里围绕三大方面向我们展开:

  是怎么开始的

  自我的消亡,万物一体到底是什么感受

  他如何结论这件事、这个体验

  首先一句话回答,开悟是什么样?——不再有抱负,不再有计划,不再需要安全感,不再试图对我的生命做任何改变或修正,最关键的是,自我会消亡。无时不刻,你会无法感知到自我,只有觉知,只有觉知,深深地、无限的觉知。

  他,马克,是如何开始的?所有开始修行的人都是因为看到一个大修行人的状态,“第一次在人类的身上看见如此完美的满足”,从而心生向往。每一件事情都开始于心生向往,不是吗?同时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当人类尝试用科学解释终极实相,总是无功而返,进而人们开始转向自身,研究自己。那些雪崩一般的念头,到底是怎么来的,要怎么才能停止。最困难的,是了解你自己,也就是了解宇宙。一条道路(科学)的堵死,和另一条道路(修行)的楷模,引发了马克的决心。

  他的开悟体验是如何一步一步推进的?不对,一步一步推进的开悟体验,是什么样的?

  第一次体会到进入无躯体状态,完全淹没在了爱之振动的无线海洋。肉体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觉知空间”。灵性的整个精髓在于“放下自我感觉、柔顺于当下”

  看见虚空。从听到“向后看”的声音开始,第一次全息看到了当下。他不再被视野180°限制,身前的客厅只是银幕上的画面。他不在客厅里,他只是觉知。他只要停止思考,实相就会展开,显示一直在身后的虚空。他看见的身后,不是他预期的沙发和墙壁,而是虚空——未显化的部分。他的体验包含了两者:前面已显化的部分和后面未显化的部分。

  一是如何生万物的?他发现,要让“二”显现的话只需要简单的对立。他便意识到,一要显化为多,唯一要做的就是分化。由于只有觉知存在,觉知只能觉知自身,觉知只能去觉知,正是这种吸引自身的力量让觉知在自身之内创造出了第一个“折面镜”,也就是第一次分化。而任何宗教的三位一体,如是,途径,和结果,都是如此的逻辑,他们本是一体的。

  自杀式行动。跟自己对话是“自我”所是的全部。自我感仅仅是一种心里紧张感,需要连续不断的内部对话方能为继。“我”在寻找,但是只要“我”还存在,“我”要找的东西就不会找到。主体/客体是一个统一体,只有觉知存在。当你抵达修行路上的终点时,一切都会变得只关乎“超越自我”,自我会及其疯狂的试图自保,好继续掌控。我们都在追寻自由,自我之所以认为自己想要自由,是因为它以为那不过是自己的另一项体验而已,然而,自由意味着自我之死。从前自我在追求真相或者终极了悟,以便能拥有它或掌控它,但当它终于追到手的时候,才发现它不能“体验”真相,它只能“是”真相。

  开悟。所有现象的背后都是我。所有这些同时发生于同一个主题——“我”。当我认识到我即他时,我强烈的体会到自己多么孤独,但当我发现我的女儿不知道我(马克)就是她时,孤独很快变成了深刻的喜悦。我不被获准知道她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以两个人的身份跟自己玩耍。你曾经见过的,将来会见到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你在通过不同的眼睛向外看。

  终极洞见。我不是在“丢掉身份”,而是从一开始就不存在着什么“身份”——我只看到“确认身份的过程”。是觉知的聚焦创造了一个身份的显现,实际上身份不存在。你是唯一存在的,你唯一可做的就是跟自己玩。是的,存在就是伟大的宇宙在自我安慰。我是创造过程本身的见证者。作为觉知,你就是“存在的一切”,这个世界就会自然地被你当成是“显现于你之内”。

  终点之后,最后的经验结论 - 什么对开悟最有帮助,最重要?信任和臣服。因为当你的进程越来越靠近开悟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自我已经慢慢走向消亡,与此同时你是会感受到这一点的!所以你的自我会产生恐慌,会害怕你真的开悟(因为那个时候它就死了),所以信任,勇敢的跳下悬崖,进入那个你从来都不知道,充满陌生的境况,所以臣服,发生什么你都接受,全部都接受。

  写在最后。

  我们决定开悟,我们知道前面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吗?开悟是一条杀死小我的路。这一句话有千斤重。还有大师说,开悟前,是挑着担子前行,开悟后,自我就像路边发现的破衣裳,披上它,继续挑着担子前行。前行。

  更多原创、书评、有意思的日常,扫一扫二维码,你确定不关注我嘛?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四):整理一下关键节点

  因为我是断断续续的在看,看的有点发懵,打算整理下时间节点,以便理清这个过程。

  1990年 大学阶段-起因

  大学时出于对终极真相的追求开始观察自己的思想。

  通过自创的预测思想制造Stilleness,体验到still mind和moving mind的对比。

  意识到不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的探讨其实都阻碍了对真相的追寻,真相需要被体验,而仅仅是被讨论。

  199X年 大学毕业后-探寻的决心

  看完《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后坚定了寻找真相的方向。

Experienced sense of complete and total annihilation.

  随着对实相信任的加深,我渴望臣服。

  1997年春天

  完全臣服于宇宙后(不再害怕自我的消失或死亡),感受到无尽的爱的振动。

  这种感觉不仅熟悉,而且一直存在,而地球上的一切只是幻象。

  1999年5月5日 TMI(The Monroe Institute)

Heavy Deep Awareness.

  2000年

  生活中的全神贯注,和孩子老婆相处时的完全当下状态。

  但是对灵性追求的渴望让我厌倦,我只想从一切渴望中解脱。

  2001年5月31日 最后的渴望

  放弃了一切渴望.

The last desire is to desire nothing, and I have noticed that I seem to be dying in some quiet way. A big piece of me has already died.

  2001年7月21日 看到虚无

  听到有个声音让我向后看,我向后看,拥有了360度全景视野,前面是世界的投影,背后是虚无。

  2001年12月-2002年6月 一与万物

  一是意识,意识的镜像变为二,从而生万物。

  三位一体,base, path and outcome

  弯曲的树叶,让我们感受不到树叶本身的存在

  2002年7月-8月

  意识到这条路将通往“我”的消亡。seeking ego death.

The seeking IS the seekier seeking itself.

  对灵性的追求也是自我(ego)对愉悦的贪求。

Ignorane is when the object or that whichAwareness is aware of, is taken to be something else other than Awareness. The "I" is created by the illusory split created by ignorance.

  自杀式行动后开始感受到地球的美好。

  放弃了对自己的最后一个评判,体验到完全的自由。

  2002年8月20日 开悟

  开悟的经历是体验到一切皆为我。众人皆为我,世界也是我。

The Ultimate Truth is that YOU, the reader of these words right now are the only one that exists. Everyone that you have ever met and will ever meet in any existence is actually you looking out through different eyes.There was absolutely no sense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world and myself.

  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儿童热衷于玩过家家,角色扮演,以及书里说过家家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同理心。。。本来这世间各种角色都是一个。

  一周后 final vision

  这一段我觉得是对enlightment的加深吧。没有身份,只有意识对幻象的认同。

To BE while knowing what you are NOT is the greatest Joy!

  在final vision里作者讲述了他看到(经历)到的从无到有到万物的过程。从一到万物的过程我大概能理解,不过还是无法理解意识(awareness)本身是如何出现的。

  关于如何达到开悟的状态,作者给了三点建议:

  1.如果你希望达到开悟,要坚定的把开悟当作你的人生目标,这样才不会被卷入生活的漩涡

  2.信任实相(reality),在冲突中臣服,放弃一切挣扎(drop every struggle as you become aware of it, no matter how subtle...just let go)

  3.臣服于现实会带给我们洞见(insight),而洞见又会加深我们对实相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臣服。重复这个循环,直到瓦解存在的基础。

  关于开悟后在生活中的变化:

  1.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抱怨了,再也不会觉得别人,社会或者政府有什么问题。一切的发生自有其必要。

  2.再也没有追寻的过程和欲望了。没有兴趣读书,甚至冥想。

  3.随时处于觉知的状态中。

  (最后的最后。。。我总以为连觉知本身也会消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幕后:一位觉者的实修日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