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是一部由朱丽娅·罗克铁夫执导,露易莎·威廉姆斯 / Josh Phillip Weinstein / Gareth Saxe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日夜夜》观后感(一):炸河蟹
炸河蟹没炸成。
还以为可以吃到一盘可口的炸河蟹呢。结果,还是没炸成。
不过还是了解了一下这个来路不明企图炸河蟹顺便把自己也炸一炸的女厨师的两天两夜的心路历程。
总的来说,虽然没吃成,但是好歹也看了厨师的无助啊。
《日日夜夜》观后感(二):生?死?
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生死权就再那一瞬间...
街头的感觉处理的很好,镜头贴的很近就像融入到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丁点的细节都会让人觉得敏感。
很喜欢身边无数的人擦肩而过时那种无声空白的感觉,或许只需要手指动那么一下,一切都会消失..
《日日夜夜》观后感(三):简约的力量
一个充当人体炸弹的女孩准备在时代广场上完成自己的任务…
这部不是王超那部刻意晦涩阴暗的影片,而是俄罗斯籍女导演朱丽娅·罗克铁夫06年的作品,非常好!
好的文艺电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镜头会让观众开始真正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人!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小细节突然之间被发现并饶有趣味,这种视线及思路的引领功能非常随意而牛比!
整部电影非常简约,没有配乐,貌似dv拍摄,大量细节特写,导演有灵气,表演精湛!
《日日夜夜》观后感(四):英雄们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日日夜夜》以极低的DV拍摄成本构建了一部还算伟大的影片。说『还算伟大』,是因为这份『伟大』其实与演员或者拍摄技巧或者后期制作均无关系,而全在于『恐怖主义自杀炸弹袭击』这一高度敏感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及其剧本。
也许是为了刻意凸显『写实』的意味,全片没有使用背景音乐。导演对『自杀炸弹袭击』的女主角之各种微小的行动细节做了浓墨重彩的具体呈现,以暗示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在『恐怖主义』这个沉重压力下所表现出的无限柔弱。
而她的确是无限柔弱的——炸弹在最后一刻令人啼笑皆非地失效了,她恐惧地坐在街的一角,只看着满世界的人来人往依旧,而英雄们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日日夜夜》观后感(五):小众人士一定要看
独立电影嘛...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拿好多好多,我都没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的奖项的电影。
我看到它拿的奖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啦!
呀,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是想看过程很闷很闷的电影,然后到最后再发表很深沉很深沉的影评,看这个就没错了。
我吸取了上次看莫妮卡的不可逆转(Irréversible)的经验,最终发现以跳进的方式看小众电影,既可获取影片感性经验,留做日后摆谱的谈资,又可以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而且还能写写影评。
哇塞,这个发现超棒耶~!
恩~~~
所以,我给了它“还行”的评价。
《日日夜夜》观后感(六):真正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站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人群中一员的角度,若这样的事是真的,实在太可怕了……想想,每天自己身边从未注意过的女孩中,有多少在书包里藏着不只心事,还有炸弹……
站在指派任务的恐怖分子头头的角度,若最后真是这样了,那不过是麻木而利索的寻找下一个信仰者,下一个牺牲品。一颗用以使自己举世闻名的棋子,丢了,也罢。
站在这影片女主人公的角度,孤注一掷却换来了耻辱的失败,原本坚定的信仰骤然崩塌,然后怎样?……
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人群在为平凡生活或烦躁或乐天地工作,恐怖分子在为扩大影响力播撒教义工作,而她,在为那可能才刚建立了不久的信仰体系而工作。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对未来的期望……于是期望破灭,于是,焦虑。
《日日夜夜》观后感(七):打开所有的灯,还是夜
回到住处,我的第一个动作也是打开所有的灯,尤其是空空一个人的房子。有时,还会打开喧闹的电视,仅仅是作为背景音而已。
她吃披萨、她吃苹果、她吃慕斯、她却开始吃不下。每次紧张,便会用食物塞满自己。所以巨大压力下总会长胖,心理学家如是说。
放大的脆生生的声音,十分勾引食欲。还有形似甜麦圈的东东,盖住整个屏幕,挡住了她的脸,也很诱人。
用力的搓洗身体,拼命的记忆某个身份,重复按动开关,前后十分统一。
很喜欢在街头的那一组路人的特写镜头,什么时候等红绿灯的时候瞟瞟四周,都在干嘛呢?
也喜欢小黑人泡mm那一段,最轻松,也带有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小样,惹火了她,可有你好受的……
最后那一幕,夜的城市,某一块墙下,很不起眼。路过无数次这样的墙,也成就了这样的一个影子……
《日日夜夜》观后感(八):“我”在人群中尋找出口
無數陌生人在等下一個綠燈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她背著黃色大背包咬著甜甜圈
來回的穿梭在人群中
她有一個可怕且又難以想像的想法
在NY的街道製造一起自殺性爆炸
影片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
最多也只是HELLO、YES、THANKS之類簡單的詞匯
影片中莫名出來幾個蒙面人
教女生擺著類型塔利班組織的武裝動作
拿著槍穿著軍服,搞笑還佯裝拿著紙讀段恐嚇性文字
當一切就緒,計劃開始,準備行事時
她卻膽怯了……
站在人群中的她,那樣渺小
拿著甜甜圈的她,如此青澀
誰又知她腦海中思考些什麼
如果旁人能知道她的想法,那一定會震驚
還好,她沒有繼續自己的計劃
看多了浪漫愛情、喜劇等題材電影
偶爾欣賞下此類獨立電影也不錯
據介紹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很特殊
在人多的地方取景很不易
但導演卻運用得如此自如~~~
睇睇也不賴
《日日夜夜》观后感(九):一部自以为是的电影
2两分反感8分惊喜,反感是因为这部影片成本太低了(可以想象),给我一千美元,一个高像素摄像手机,我也拍得出来,拍写实写到这种程度的电影有多容易?有镜头感的业余演员,没有对白,没有剧本,没有道具,甚至没有群众演员。实在难以称作电影,dv还差不多。
要说惊喜,首先演员没选所谓的性感美女,这点令人欣慰,落俗套就不好了,题材选得可以,特别是恐怖分子的性别,还有就是终于完完全全摆脱了好莱坞一贯奉行的因果论,就像低俗小说小说里被暴头的niger一样,一切细节都保留了应有的偶然性,发生的就是剧本,仅此而已,例如主角讨零钱的时候,我敢肯定那些伸出援助之手的路人们绝对不是雇的演员,他们就是时代广场上的路人,这我就不得不佩服导演真赶拍
最后就是表演了,这么说,写实与表现力是不相容的,这部片缺的就是表现力,我们无法抱怨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事实是,当我们紧张时通常面无表情,鲜有动作,(这正是本片做到的),相反追求表现力的电影则会安排眨眼,流汗,颤抖,哭泣,这样成功的使观众如期体验到紧张感,却放弃了真实感,
这样的电影不可多拍,因为惊喜之后是厌倦。
现在处于惊喜阶段。
《日日夜夜》观后感(十):Day Night Day Night
看电影的时候,面对那些与背包的女孩擦肩而过的行人,很多事地要在心里问一句:
你们绝不会想到她将要以你们这些人的性命,来成为一个自杀恐怖袭击者吧?
面目暗淡的女孩说她的父母已经不在。
最后一通电话,那两个温和的声音叫她honey。她还是无力地挂断。
本就不知这一切原因的我们,这一下必定是更深绝的无望。
我为这部电影设想的结局是,女孩终于按下手中的键,闭眼,然后黑幕。
谁知是失败后街头独坐的她满眼的泪,镜头摇晃到深黑夜空下一点棕色的光,一切仿佛被随意的信号断然止住。
女孩颤抖的拇指不断尝试按下时,周围人群一个个闪过的小细节。急促的喘息之下,一切殆尽的重压之前,平日里的细节被粗砺而无限放大。
她冲出人群,激烈的音乐从隐没的人声间颓然响起。是我喜欢上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瞬间。
Have a nice day.
Are you all right?
You want a quarter? Take it.
我不知道现实中时代广场的这些人,是否都显得如此心善。还是电影企图在这一点暖意中,教某些人沉思或者反省?
也不知是要庆幸这只是一部电影。还是惊怕着渐渐看出了真实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