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是一部由Ilan Duran Cohen执导,Anna Mouglalis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一):可悲
平等吗?萨特随心所欲的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以“不可分离的另一半”为理由阻止西蒙娜嫁给她四十一岁时相爱的另一个男人,而这个争取独立自由的女权主义先锋每每为这样的软语相胁所牵绊。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个被萨特在精神上绑架的披着独立外衣的西蒙娜。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二):波伏娃的爱情Amants du Flore, Les
波伏娃与萨特那个世纪的爱情,至现在仍令人叹为观止,我觉得有些片子是只有了解背后故事后才能有深刻的印象还原力的。安娜·莫格拉莉丝这位全球香奈儿大使作为主演几乎还原了显示在生活中伟大独立女性波伏娃。故事源于生活,电影对其复位后,历史便又重新生长开来。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三):Café de Flore
半年前来到了巴黎左岸的花神咖啡馆,那时只听说波伏娃和萨特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看着典雅精致的咖啡馆装潢,漂亮的菜单和优雅的服务员,静静品味着手中的热牛奶,心中畅想着他们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然真正看到了电影后,我并不觉得浪漫,两位大哲学家对世人的贡献是伟大的,但是他们对爱情的观点,尤其是萨特的态度我却绝无法认同。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四):“你是我的唯一”
这封信只有一句:
“你是我的唯一”
以我的深吻封缄
请分别送至——
米歇尔·微安
海莱娜
卡尔曼·科隆巴
万达
我的养女奥莱特··艾卡姆
和西尔维·勒邦
还有你
西蒙娜·波伏娃。
落款:
Jean Paul ·萨特。1980。
2013.1.15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五):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爱情中 尽管个人所追求的也一直是精神上的共鸣与自由。但是,“自由”之尺度,还是有限度。或许是生为女人的桎梏?尤其爱一个人,内心的独占欲和嫉妒却是撕裂的。相比之下,至少现在的我觉得,萨特的自由更多部分其实是“自私”吧。
另外,奥尔格林,爱着这个自由的女人,却永远无法“驾驭”。哪怕波伏娃内心里曾有过“我知道那是个陷阱,我心甘情愿陷进去。”但是,最终你还是做出了独属于波伏娃的选择。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六):他们生来探求未知
不管萨特是生性风流还是为了寻找一种情感及人生不同的可能,他的灵魂属于波伏娃。不管波伏娃历经了多少痛苦和嫉妒,但没有萨特的存在就没有《第二性》的诞生,他们的情感关系,也许在世俗的眼中,并不美满甚至荒诞,但他们俩因为彼此的存在,塑造了一种形而上的真正结合。你以为一段感情以婚姻为终点,你们就真的属于彼此吗?!
另外,想起马东东的一句话: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此改一下:被谩骂也是超前者的宿命。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七):作家的快乐
我觉得波伏娃的生命也还好,比起萨特的一开始即有的,然后短线条去实现的,波伏娃长线条的去感受,也得到了很多。看起来她是被动选择一切的,所以有受害的意思。但也并不是这样吧,方式不一样,性别不一样而选择和感受不同吧。但在世上的生活激情和成就确实一样需要的。
生理的不同,决定了很多。人类进化的规律,也决定了男女的不同,从个体,到必然的男权社会。 恩,必然的吧。将来如何就不知道了。
而作家这一职业却是一样的。很贱,很有意思,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八):爱情不过是一场博弈
原以为跳脱出婚姻的桎梏却陷入自己制造的另一个枷锁。或许波伏娃并没能真正潇洒独立到任凭萨特追爱其他女人,爱情终究是一场博弈。男人和女人终究是不同的。若想在一场爱里维持更久,那就像对方一样自私和保留吧。就像最终波伏娃用爱上另一个男人甚至生平第一次动了“嫁给他”的念头,摆正了和萨特之间爱情的天秤。爱,终究是自私的。正因为没有婚姻没有子女没有束缚,才能得到如此真实的爱情,自由随意到我可以接受你的爱分给别人,却也坚定的相信无论你的爱分给了谁,离不开的人,只有我。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九):自由坦荡的爱情是可能的吗?
西蒙的演员真美,符合心中想象的西蒙的样子,演的也真好。比较而言,萨特的形象有丑化之嫌,无论是形象还是剧情。不知道他们情感状态真实的样态是否和影片剧情吻合?如果吻合度高,那西蒙的经历就是对自己著作的一个反讽和悖论,她为女性的自由解放探索写作很多,可是她自己却还是种种程度上陷落在男权和社会的陷阱之中,我宁愿希望该片对萨特是有某种程度丑化的,她和西蒙之间坚不可破,彼此相守至老至死的是有更坚贞的精神和情感扭结点的,而不是局限在影片表现的出于萨特的男权控制和某种社会名利的诱惑……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影评(十):-
故事发生在1929年,法国。
一个终生的论题:谁更爱谁?
花了51年时间,两人不断反复论证。
其实大部分时候人并无那么多想法,
很可能仅仅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赌气、不服输,要去通过长途跋涉证明那一句冲动出口的话,或正是这偶然,成就了一番自己从未想象过的际况。
年轻时不愿结婚,不愿此生成为任何男人的附属品。
如果契约爱情是唯一能“获得”他的方式,
会接受,自主地选择接受。
谁让牺牲和忍让,都是女人的天性,纵使再坚强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