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之镜》是一本由[法] 皮耶尔·勒迈特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之镜》读后感(一):有的悲伤终能治愈,有的却无法释怀
当露易丝第一次知道她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时候,她决定去寻找他。当时正值1940年,纳粹德国攻打法国的时候,很多人流离失所,她不知道哥哥拉乌尔的具体位置,就这么朝着南方前进。
露易丝,一名学校教师,周末的时候她会去儒勒先生的小放荡者餐馆做兼职,日子过得平平常常,将近30岁的她,已经跟未婚夫订婚几年了,却一直也没有结婚,半年多前,她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在餐馆帮忙的日子里,儒勒先生会在柜台里跟大家谈论一些关于战争的事情,但人们都觉得战争其实离他们很遥远,也许这就是一场谈判,只不过谈判的过程中发生了冲突,直到露易丝踏上了寻亲之路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战争的残酷,很多人带着自己的家当逃离家乡,人们在公路上拥挤,儒勒先生开的车子在这趟旅途中,经历了刮伤,碰撞,几乎都已经到了不能辨认的地步,而一次空袭之时,汽车更是被击中,彻底地失去了作用。此时的露易丝却意外的跟三个小孩联系到了一起。
这三个孩子本来是由一名女士带着的,他们也是从其他地区来到这里的,他们的家长没有去接他们。而这位女士在空袭中丧生了,露易丝就阴差阳错的成了这三个幼小的孩子的临时家长。她不但缺少带孩子的经验,更严重的是要一次带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在一边寻找自己的哥哥,一边去照顾几个孩子,露易丝甚至觉得自己的样子活像一个女疯子,只是面对再多的困难,带好三个孩子仍然是她的执念。
《悲伤之境》中露易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的生活平淡无奇,跟很多女人一样,她想拥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每天除了学校里的工作,她在小放荡者餐厅听大家聊天,仿佛日子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不是战争的到来,她会不会与三个孩子相遇,会不会踏上寻找自己哥哥的旅途。作者勒迈特细致的描绘了这个年轻女郎的逃亡之路。
有很多个细节,让我觉得露易丝几乎崩溃了,嗷嗷待哺的女婴,因为没有她能吃的东西而着急,带着孩子们去寻找食物,寻求帮忙,一路上的慌乱和狼狈可想而知,即使是这样她也没有丢下三个孩子。
在露易丝和拉乌尔见面之后,她给他讲了关于母亲让娜的故事,关于他的身世,拉乌尔终于明白了自己童年的时候遭遇的事情,原来都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的母亲爱上了有妇之夫,而这个有妇之夫在收养了他之后又直接把他扔给了自己的妻子,让娜一直生活在内疚之中,而拉乌尔的童年简直是用昏暗来形容,没有人爱他,也许这是一直都无法治愈的伤疤。他没有在家里得到爱,反而成了牺牲品,即使是不原谅,那两个人也早已经去世了,连问一问为什么的机会都没有了。有的时候童年的伤痛用一辈子也无法治愈,故事的最终拉乌尔并没有因为得知真相而释怀,而结局处他也是以悲剧告别的。
对于露易丝来说,她的生活在战争结束后变得平静,她领养了那个女婴,而拉乌尔经常来探望他们,这也许是露易丝寻亲旅途的最好的结局了。悲伤过后,人们重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儒勒先生重新回到巴黎开起了他的小放荡者餐馆,三个孩子之中的双胞胎很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露易丝一直开餐厅到70岁,生活也许一直是掺杂着悲伤的一种调味料,可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有人得到了救赎,有人终生都没有释怀。
《悲伤之镜》读后感(二):《悲伤之镜》:人生的大悲剧不是人会死亡,而是他们不再爱了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在此之前,巴黎城中的居民因听闻德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变得忧心忡忡,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逃亡之路。
因为一些私人原因,小学教师露易丝成为逃亡大军中的一员。不过,露易丝与许多逃亡人不同,那些逃亡的人或投奔亲属、或回归故乡,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地,露易丝没有目的地。露易丝的目的地是一个人,而她不知道这个人在哪里。
在《悲伤之镜》之前,曾读过皮耶尔·勒迈特的《三天一生》。《三天一生》是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安托万12岁之后的人生因一次意外改写,皮耶尔·勒迈特对安托万进行了非常细腻的人物刻画。与《三天一生》的伤感不同,《悲伤之镜》的故事是伤悲的。
故事由三个人物展开,小学教师露易丝、中士长加布里埃尔、还有身份成谜的戴西雷。
之所以说戴西雷身份成谜,是因为戴西雷在作品中的身份不断变幻,一会儿是教师、一会儿是飞行员、一会儿是律师、一会儿是神职人员……戴西雷是混乱时代里一抹混乱的色彩,他来无影去无踪,他的真实身份不断引起周围人的怀疑,他却对自己的每一个身份都能够自圆其说。
不过,绝不能将戴西雷简单地归类为骗子,正如爱丽丝所说的那样——无论他(戴西雷)是不是教士,那都不太要紧,他都是救世主派来给我们的。
戴西雷的人生很好地诠释了何为“适者生存”。与此同时,戴西雷的种种作为也让人不禁猜想他所拥有的真实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戴西雷是逃避生活的懦夫,那么露易丝则是直面悲伤的勇士。
露易丝除教师职业之外,还兼职做小放荡者餐馆的服务员。在这里,露易丝与每周六固定时间到来的梯里翁大夫成为了不那么熟悉的朋友。
有一天,梯里翁大夫向露易丝提出了一个有些过分的要求,而露易丝居然也神奇地同了。于是,梯里翁大夫和露易丝相约来到小旅馆的311房间,露易丝按照大夫的要求一件件将自己的衣服脱掉……心愿得到满足的梯里翁大夫掏出一把手枪,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
就这样,露易丝成为了焦点,人们开始猜测露易丝与梯里翁大夫的关系,开始怀疑露易丝除了教师职业之外是否正在从事着某些有伤风化的隐性职业。
突发的变故令露易丝惊慌无助。不过,当法庭宣判露易丝无罪,露易丝重回生活轨迹之时,令司法部门不解的一些问题也开始令露易丝深感迷惑——梯里翁大夫为何会选择露易丝?梯里翁大夫为何每周六走那么远的路来小放荡者餐馆?梯里翁大夫为何十二年来始终坐在小放荡者餐馆的同一个位置用餐?
如此种种,让露易丝越发隐隐感觉到自己与梯里翁大夫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露易丝被这个想法困住,她想要寻找一个答案,于是,露易丝走进梯里翁大夫的家。
这时的露易丝并不知道,她急于寻找的真相将会给她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在这部作品中,性格充满矛盾的当属拉乌尔·兰德拉德——爱撒谎、爱作弊、是个骗子、也会在战争中拼死战斗——拉乌尔是军营中的异类,他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目中无人,但却在加布里埃尔负伤时毫不犹豫地将他背在身上……
拉乌尔是爱情故事里的牺牲品,尽管露易丝历尽艰辛找到了这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并为他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遗憾的是,暗黑童年带给拉乌尔的伤害深入骨髓,拉乌尔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后母为拉乌尔设下的“囚牢”。
拉乌尔·兰德拉德从来都不曾知道,谁是他的母亲,也不知道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故事的悲剧性后果。他是什么样谎言的牺牲品。毛姆曾经说过,人生的大悲剧不是人会死亡,而是他们不再爱了。露易丝极尽所能的救赎没能将拉乌尔拖出记忆的深渊——我真的看不出来,我还能干点儿别的什么。
《悲伤之镜》这个故事所有出场人物中,小放荡者餐馆的老板儒勒先生是个温暖的存在。儒勒先生一生深爱露易丝的母亲,他看着露易丝的母亲恋爱、失恋、结婚…离世,再将这份爱转移到露易丝身上。儒勒先生一生坚守着自己爱的权利,至死方休。
-END-
《悲伤之镜》读后感(三):看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教我们怎么从悬疑中看战争,战争中看人性
露易丝浑身是血、赤身裸体地奔跑在巴黎大街上,也冲进了一个疯狂的历史性时刻。是什么让一位年轻女子变成这般模样,而她又冲进了怎样的历史?刚看《悲伤之境》时,我不得不带着这样的困惑一页又一页地读下去。
悲伤之境如果你也读这本书就会发现越是带着疑问去读就会越陷越深。这可能就是皮耶尔.勒迈特的魅力,不愧是当代法语文学大师级作家、编剧,龚古尔文学奖得主。1951年生于巴黎,以犯罪小说蜚声文坛,曾三次获得国际匕首奖,被誉为“犯罪小说大师”。就《悲伤之境》而言,勒迈特对文字有很强的把控力,语言带有电影节奏感,文笔冷静、简练,其中却又浓缩了浓烈的情感和许多意象。同时余中先先生的翻译高度还原了法语的语言风格。
来源于网络整本书以一个悬疑故事开始,层层深入。小说用一种新奇的视角打开战争,把爱情的炙热和死亡的冷酷,亲情的温馨和战争的残酷写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以此谴责战争,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二战法国军队的腐败和失败进行反思。 小说采用双线。从战场外平民露易丝平淡生活开始写起。一名小学教师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唯一的乐子可能就属在儒勒先生的小酒馆帮忙,而一切又都在这里发生转折。酒馆里的常客大夫约她去酒店,却在露易丝答应后,大夫自杀了。露易丝不知这一切为什么而发生,也无处寻求答案。她只能靠自己去追寻真相。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战争步步逼近。
来源于网络天上再见战场上,中士长加布里埃尔和士兵拉乌尔.兰德拉德正身处既潮湿又暗无天日的战壕,他们想要早些离开战壕到真正的战场去战斗,却在被派往特雷基耶尔河增援后成为了逃兵,并被抓捕进监狱,费尔南则负责转移并管治他们。 在战场与战场外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不是准确的一个人,他是各行各业的代表,他是所有精英的表现,那个人链接着悲惨的生活和残酷的战争,荒诞般存在的戴西雷。几乎所有神圣而重要的地方都会有他的出现,却又会在最重要的时刻消失。
来源于网络整本小说好似错综复杂,却又有条不紊引人入胜,很耐读,读者完全可以融入其中。让我们能身临其境,即使不在现场,也能体会枪林弹雨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我们需要跟随主角去体验这次冒险旅程,去经历过程中的种种危险,更重要的是,用人物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 作者没有用太多的笔墨直接描写战场的惨烈,只用一个个人物看到的只言片语给我们讲述战争带来的后果,却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更有参与感。书中这样描写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甚为微妙,个体的特殊利益被大大地唤醒,人们变得前所未有地敏锐,自私自利与短视行为彻底占了上风,没有什么人会比外国人更透彻地体验到那样一种痛苦的经验。”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亲身体会到真正的战场,却能以史为鉴跟随小说人物身临其境般看到种种人性在战争中被扭曲,放大,并尝试反问自己在战争中的角色。 这是一本让我们能更清晰认识战争的优秀作品,无论是从文字还是从精神上,我们都能有所收获。历史之所以值得我们铭记。是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幸福之背后都孕育着痛苦,我们能看的的悲伤之背后,都孕育着喜悦。所有的羡慕与嫉妒,所有的贪念与嗔恨,都是轮回之境中缠身的垃圾,但我们仍然对此爱不释手 。
《悲伤之镜》读后感(四):人生那么多的崩溃瞬间,你是怎么站起来的?
《悲伤之镜》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1940年6月,德军正式进攻法国,很快巴黎城里的人们也探听到了战况,整个城市陷入混乱,无数人开始逃亡。
作者勒迈特早已有了多本成名作,而在《悲伤之镜》中,勒迈特再度展现了他极为高超的讲述故事的能力。
小说分三条故事线展开,第一条线的主人公是巴黎城中的年轻女郎露易丝,第二条线是身处战场的拉乌尔和加布里埃尔以及费尔南,第三条线则是身份成谜的骗子戴西雷。
三条故事线并行展开,在战火纷飞中将众人的命运指向不同的路口,但却在最终结局交汇。战争纵然残酷,但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往往有比战争更令人心碎的东西。众人因此而崩溃,也因此获得希望。
那在人生那么多的崩溃瞬间,他们是怎么站起来的呢?
露易丝是一名小学老师,父亲早亡,母亲患病,从童年开始露易丝就忙于照顾生不如死的母亲,生活死气沉沉。
她在工作之余还在一家小餐馆帮忙。小说开头,餐馆的一位客人向露易丝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要求,他想看看露易丝的裸体,露易丝可以因此得到高额报酬。
纠结之后,露易丝同意了,她紧张万分地到达了规定的宾馆,可没想到露易丝裸身之后,该客人突然举枪自杀。
巨大的变故让露易丝猝不及防,惊恐之下露易丝赤裸地奔出了宾馆,此事随后引起轰动。
警察和记者都对这桩案件先入为主,警方怀疑露易丝从事色情交易,记者则果断认定露易丝从事色情行业。
露易丝的生活被彻底打乱,虽然警方无法对她定罪,但露易丝几乎“社会性死亡”,在学校、在餐馆都有人对她议论纷纷……
小说的另两位主角拉乌尔和加布里埃尔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二人原本处于对立状态,但在一次战争中,两人携手炸掉了德军前进的桥,随后与部队失散。在逃亡的路上被机动卫队小队长费尔南逮捕,抓入监狱,等待二人的是审判和死亡……
同时作为小队长的费尔南也并不惬意,在奔赴战场前,他出于安全考虑将妻子爱丽丝送往姐姐家,自己带巨额财富随后去和妻子回合。
但在出发前夕费尔南却被派上战场执行任务,在任务过程中,费尔南因为随身携带的财富而提心吊胆,同时近在咫尺的炮火也在威胁着他和其他人的生命……
小说的几条线缓缓展开,在二战背景下,所有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意外总是早于明天到来,生活令人心碎,崩溃来得猝不及防,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出现。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对露易丝这样的女孩来说,更是格外艰难。
早在自杀案发生之前,露易丝的生活就处于崩溃边缘,她对自己的父亲几乎没有印象,而母亲也没能让她感到温暖和关爱,家庭于她而言只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生活,是别无二致的单调重复。
突如其来的自杀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露易丝的生活彻底崩溃,她不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在她身上,但她知道,这一切都要她来承受。
在崩溃当中,露易丝发现了自杀者和母亲在多年前有一段恋情,甚至母亲还曾生过一个孩子,也就是说露易丝有一个哥哥。
经过调查,露易丝得知她的哥哥此刻正在战场上,于是露易丝决定去前线找自己的哥哥。
在逃亡的路上,露易丝和其他人遭遇了德军的轰炸,一个女人死在了露易丝的面前,给露易丝留下了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我们很难想象,在炮火纷飞中,露易丝要怎么带着三个孩子上路?要知道她从来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更何况她自己的生活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
但结果是露易丝确实带着这三个陌生的孩子上路了,这让她的寻亲之路变得更加艰难,她要为孩子找吃的,要为孩子换尿布,狼狈的露易丝几乎成了一个乞丐,幸好三个孩子和她全都安然无恙。
而且作为读者,我们在看到露易丝带着三个孩子逃亡之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的人生正在一点一滴重建。
这仿佛是一个悖论,明明露易丝自身难保,而孩子们无疑是一个大的累赘,但他们确实是露易丝的救赎,是露易丝的希望,他们因为露易丝得救,露易丝也因为他们而得救。
露易丝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而拉乌尔的遭遇则让人无法释怀。
拉乌尔正是露易丝的哥哥,兄妹两在小说最后成功见面,露易丝的心结彻底解开了。但拉乌尔所遭受的伤害却无法治愈,因为他从出生以来,就注定要沦为牺牲品。他的父母生下了他,但却都不爱他。
多年以前,露易丝的母亲让娜和有妇之夫梯里翁大夫生下了拉乌尔,随后梯里翁大夫丢弃了这个孩子,让娜因此生活在痛苦和内疚当中。
不曾料梯里翁太太随后收养了拉乌尔,但却并非出于好意,而是要折磨这个孩子,同时也折磨背叛她的丈夫以及让娜。
在梯里翁太太的抚养下,拉乌尔的生活充满了蔑视和鄙视,最终成了一个混混。即便他身上有诸多美好的品质,但在他心里,自己只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孩子。梯里翁太太成功让拉乌尔沦为了上代恩怨的牺牲品。
更令人心碎的是,在拉乌尔遭遇不幸之时,他的亲身父亲从来没有试过拯救自己的孩子,也没想过告诉拉乌尔真相。而生活在痛苦和内疚中的让娜,至死都不知道她的儿子和她近在咫尺。
正应了那句话,不幸的孩子要用一生治愈童年,拉乌尔往后的人生都没能逃离童年不幸的阴影,即便他和露易丝相认了,知道了当年的真相,知道了母亲不是故意放弃他的,知道了他不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孩子。
但有些伤害是无法治愈的,正如有些悲剧无法避免。拉乌尔成了小说中唯一一个悲剧收尾的主角。
他在战场上活了下来,但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他对露易丝说,“我真的看不出来,我还能干点儿别的什么。”于是拉乌尔重返战场,最终死于一次暴力冲突,又或者,在他被父母放弃,被梯里翁太太当做牺牲品的时候,拉乌尔就已经死去了。
小说里还有一些细节让人揪心。拉乌尔和战友加布里埃尔从针锋相对到一起同生共死,甚至拉乌尔还多次在战场上救了加布里埃尔,他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别人,甚至去温暖一只狗,但却无法让自己得到救赎,这或许是悲伤之镜中,最令人悲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