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24 00:2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锦集

  《茶,汤和好天气》是一本由汪曾祺 / 丰子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一):好天气好心情

  简介: 37位大师,102篇美文。曾几何时,在教科书里让人背诵到厌倦的文字,也能如此有趣,它们饱含了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感悟,这些值得你聆听的喃喃细语,竟不是生涩难懂的道理,而是我们直面人生的力量~~~~~~好天气好心情~~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二):北京联合又来骗钱了,快跑

  这书名字起的就很北京联合三十多岁拿保温杯泡茶的女白领(您2013年看完那部日剧可真没白看啊,搞出版的时候不就用上了。起个名字都要抄袭日剧,北京联合出版社的编辑都是从哪划愣来的?

  选文不佳,就这种选文水平如果不是只为了印出来骗钱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某些给好评的,你们到底看完了吗?看你们的评价我不知所云。

  鲁迅描写食物太公子哥气了,写个豆干还文邹邹的用文言文。仅黄油烙饼和沙坪美酒这两篇还具有阅读价值,其他纯粹是北京联合又出来骗钱。有些作家的文笔果然写我最喜欢的题材也让我欣赏不来。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三):啥事也没有。就是吃吃喝喝

  啥事也没有。就是吃吃喝喝。

  啥事也没有也能作出好文章来的都是高手。

  豆腐肯定是中华一绝!绝对是华夏灿烂文化遗产之一!一共三十篇,其中黄苗子,汪曾祺,林斤澜都写了豆腐,秦牧专写梧州豆浆。从豆腐的制作到豆腐的做法、吃法;从南北豆腐的不同到臭豆腐;从普通豆腐到豆腐乳、豆腐干、油豆腐、腐竹、豆腐皮、响铃、豆浆、豆花……真是不一而足!在名家之下,吃豆腐是一种怀念,一份思乡之情,一个念家的媒介。

  除了豆腐,鲁迅兄弟一起喝茶;周作人又和梁实秋分享蟹的美味;梁实秋和周绍良分别介绍了不同种类的粥;貌似周作人最闲,喝茶品酒吃蟹,还和丰子恺一起嗑瓜子。还有狮子头、佛跳墙、炒栗子、水晶虾饼、东坡肉、腌笃鲜…………最搞笑的是汪曾祺,看:

  无竹令人俗

  无肉令人瘦

  若要不俗与不瘦

  除非天天笋烧肉

  我饿了!

  2020.1.20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四):一箪食一瓢饮,你要慢慢吃

  一直以来,在火车和飞机上我的阅读效率都非常高。许久没有坐火车了,因为急事回老家一趟,两个多一点小时就把这本薄薄的小书看完。

  讲真,这本书我看着感觉平平无奇。一群文学大家讲述关于味觉的记忆,那些在他们心目中平常或可贵的美食,在今天看来都显得普通和平常。我突然发现,在味觉上已经很难让人欣喜了,更别说有念想了。

  小时候吃一顿麦当劳和肯德基会觉得非常兴奋,如今内心毫无波澜起伏。 更小的时候哀怨两个鸡腿不够分,如今一人吃两个鸡腿也没有什么满足之感。

  此书多次提起豆腐,倒是让我想起了“豆腐肉末”。那曾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只是这十年里,再也没有吃过了。没有怀念也没有期待,打开记忆闸口,站在时间的长河,回望十年前的自己,依旧感谢当初的选择和命运的际遇。

  想起另一些写美食的书,比如张公子《孤独的人要吃饱》、梁秋实《雅舍谈吃》、蔡澜《蔡澜说美食:学会浅尝二字》,他们吃了啥写了啥也忘得七七八八了。只是每次看这类书时,总让我想起了正念饮食。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五):我的美食清单

  d're'e'piuuuuuuuuu

  第一行字是我家猫猫走过键盘打的,留下来算是成全它的作家梦。

  这本书看完有不少东西是想要以后吃一次的,记下来当作to do list。

  1,七尖八团,尖是雄蟹,团是雌蟹。七八月是蟹正肥的季节。

  2,桐城的娇豆腐,又叫水豆腐。

  3,榕城佛跳墙,榕城是福州的别号。

  4,扬州狮子头。

  5,蒙古手把肉。

  6,上海的桂花炒板栗。

  7,高邮的鸭蛋。

  8,汪曾祺《豆腐》里提到的三种豆腐: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安徽屯溪的毛豆腐,杭州知味观的炸响铃。

  毛豆腐是我的家乡特产,但我只吃过一次。

  9,糟溜臭 鳜 鱼片,糟煨冬笋。

  10,梧州豆浆。这是我最想尝的,有时间去广西再喝个几碗。

  11,汪曾祺《肉食者不鄙》里的几道菜:淮安狮子头,镇江肴蹄,苏州松鹤楼的腐乳肉,浙江杭州或四川眉山的东坡肉,绍兴的梅干菜烧肉,金华火腿和宣威火腿,湖南腊肉。剩下的芋泥肉烤乳猪等不是很有食欲,有机会就吃,没机会也就随它去。

  全书就这些东西是特别想尝尝的,希望多年之后可以全部如愿。

  毕竟生活艰难,唯美食和美人可以安慰。

  吐槽一下豆瓣的书评编辑页面,想要添加几个字非得选中修改不能直接添加是怎么回事?上次写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啊,难道是之前的文章一气呵成一字未改?

  、、、、、、、、、、、、、、、、、、、、、、、、、、、、、、、、、、、、、、、、、、、、、、、、、、、、、、、、、、、、、、、、、、、、、、、、、、、、、、、、、、、、、、、、、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六):茶汤虽淡

  昨晚入睡前看了《茶汤和好天气》这本书的前三篇文章《喝茶》,《黄油烙饼》还有梁实秋的《蟹》。大家们用温柔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日常生活观察,写出了一些在我心中却难以用文字表述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当自己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一种强大的共鸣,还有一种书中遇知己的幸福。

  说说《喝茶》这篇文章。最近自己在喝茶,因为自收到了几个朋友送的花茶。白天在工作、看书之时便会泡上一小壶,用自己从老家拿来的茶盏,慢饮。对于周作人先生的这篇小记里描述的一些场景深有认同。在文章中了解到一个叫做茶食的东西,也就是喝茶时佐着吃的一些零食。他说这种茶食应当是清淡的,和茶汤本身的气质相配的。我想淘宝买点回来尝尝。

  他描述了自己的理想饮茶之境。喝茶当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陈梦。我喝茶的地方在家的阳台上,虽然没有瓦屋和纸窗,但有绿树和鸟鸣为伴,也算怡然。

  大前天因为拖延,暴食,工作效率低,分外沮丧。日暮时分,点燃蜡烛,泡上花茶,席地而坐,听着舒缓的音乐。片刻间内心的焦躁不安全部消散,收获了安静,继续完成白日未完成工作。

  茶汤虽淡,但给人力量。茶,汤和好天气8.4汪曾祺 丰子恺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七):快进生活20年,停下来,慢生活。

  『雨木木的读书分享』

  《茶,汤和好天气》

  推荐指数:★★★★★

  这本书是我在寻找在另一本书的途中意外收获的。第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标题,让我看着就很放松。我再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这个封面设计真的很对我胃口,像是礼物一下的惊喜。我再打开目录,看见这些小标题、作家,再随意翻了一页:

  好,确认过眼神,你是要被我抱走的人。

  这种短篇散文集,没有华丽词藻,真的是我的最爱了。比起冗杂的长篇带有故事情节的小说,这种阅读更让人轻松,更何况,它是讲食物的!我本来想给自己放松一上午算了的,结果,书中作者们清闲的生活态度,我慕了……于是,我也跟着享了“一整天清福”。

  (明天就不了,这些名人名家也是苦过来才有这样闲适的日子,我还早……讲真,我想时间快进⏩20年。)

  我喜欢这样简单质朴的排版和叙述,每一篇标题单印一页,附以文中精华几句;每篇正文开头,又附上一幅画,不说多么华丽,重要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很舒服,留白的设计也恰到好处。

  总之,这种如清粥榨菜的随笔集很清胃,很清心。

  接下来,讲讲正文。

  中国向来是“民以食为天”,这本美食散文集描写了大江南北的民间小食,尽管食物描绘很诱人,但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怀,是文化、是故乡、是思念。

  描述美食的地方很多,我不过多赘述,比较馋我的是梁实秋笔下的狮子头,因为我在学校经常看见这黑乎乎的东西,觉得它不好吃,从来没尝试过,但是这个描写,竟成功安利我了!疯狂种草这嫩如豆腐狮子头,明天去吃吃看!虽然食堂的师傅手艺肯定没这么讲究。

  好了,还是回到它背后的故事吧。

  食物有时候就是一种感情的寄托罢了。

  于故人、于家乡、于文化。

  某样事物会跟你某个经历相连,你赋予它多少情怀,它赋予你多少美味。

  我就挑几个印象深刻的分享一下。

  ❧于故人——汪曾祺《黄油烙饼》

  一罐已故的奶奶舍不得吃留下的黄油,美味到想哭:“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总有一样食物会让你想起一个人,对我来说,是吃鱼丸汤泡饭、大豆炒咸菜、还是一个叫ó mó(闽南话)的鱼。

  那你呢?

  ❧于故乡——叶圣陶《藕与莼菜》

  其实书中很多的文章都与家乡有关,(比如汪曾祺的高邮咸鸭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毕竟人在异乡,回味的不过就是家里的味道,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一种幸福感。

  取这一段是因为这种“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的总结太到位了。就好比搬新家的时候,哪怕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也不会失落害怕,环境再陌生,身边的人没有变,故居无所恋。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于文化——费效通《榕城佛跳墙》

  这一段关于佛跳墙由来的野史真的太精彩了!

  虽说野史不可查证,也不过是民间流传,比起乞丐的传说,人们似乎更愿意传播女子“试厨”的故事。传统文化里,我们更愿意接受光明的一面,对于乞丐这样的“负面”角色,都不愿意与之牵扯太多。

  讲到文化,南北差异很多,在黄苗子的《豆腐》里,讲了无数南北不同的吃法、叫法、习惯,但都逃不过北方的粗线条和南方的婉约派。

  食物也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还有汪曾祺《手把肉》里说道,蒙古姑娘来北京,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换来一句:好吃,但是酱羊肉做到了。

  还有只带着羊腿漫游草原的蒙古人,走一圈草原,不知换几只羊腿。

  ❧于生活——丰子恺《吃瓜子》

  瓜子成为闲适生活的必须,中国人甚至被称作“吃瓜子博士”。吃瓜子的方法,男女有别,年龄有别,身份有别。但都逃不过一个“爱”字,明知种种不好,上一秒说不吃,下一秒又伸手抓了。

  吃瓜子一定要买有壳的,这样才能有效消磨时间。

  “在清闲这一道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脑补一个画面:真个中国的街道做传着“格”“呸”“格”“呸”……

  再来是吴祖光的《腐乳•窝头议》,讲的太对,逢年过节连续几天的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不断给胃施加压力,最最最想吃的莫过一碗白粥配腐乳,一口下去,一路清扫油腻,真的太幸福了。

  其实那个那样食物,萝卜、豆腐、小菜,不管价格贵与否,品种稀有与否,其实你慢慢品味,慢慢斟酌总有属于它独特的味道。

  生活也不过如此,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值得停下来慢慢去感受,就像我喜欢站在家里看着窗外海上的波光粼粼,就盯着它,看着阳光随着海浪慢慢的抖动。

  大概就分享这些,但是书中可读物远不止这些,不然我也不会停不下来看了一天。

  可惜,我不是个感性的学者,我不配过这样从生活中找灵感的生活。我想快进20年,过上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的生活: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