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乐趣》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费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一):感悟
费曼爷爷您好,书中您说不知道社会科学(我记得大概书中提到是此)到底是真还是假,虽然自己吃的盐不多,但觉得很可能是文学或者说社会科学里面主要运用可能像数学中的归纳,只不过是不完全归纳,有猜想,但属于一种探索。
这与物理里面,提出猜想是一致的。我想可能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实践来验真知来证明猜想的合理性。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二):发现的乐趣 20161221
费曼,上中学时候的偶像,但当时似乎没看过他的书,不知道是看不懂还是看过忘记了。
发现的乐趣,是费曼演讲访谈集,现在再看,似乎并没有那么惊艳,很多观点也不是那么新奇;也许科学这种东西一定要与时俱进,毕竟这些已经是上个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的文章。
但费曼就是费曼,他始终是我的偶像,至于你们,就不用买这本书!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三):天才的乐趣就是学习
费曼有时候有趣到我都觉得Sheldon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对于这种天才式的人物,我总带有一点偏见,认为他们一定是愤世嫉俗或者不问世事的。虽然费曼爱搞恶作剧,但是一涉及教育、物理这些严肃的话题,他的观点真的很让我感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印象最深的是他爸爸对他的教育——怎样才算真正认识一个事物,而不是只学到了一个概念。还有他对于数学的重要性的强调,也让我发现了“民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四):这应该是一位伟大的人,一本不错的书,但是我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我是个文科生啊,里面的物理知识简直要了我的老命!评论居然还不能少于140字,苍天啊大地啊招谁惹谁了。这应该是一位伟大的人,一本不错的书,但是我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为什么要买,因为没看介绍啊,只看了评分啊,谁要,留下地址我送给你呀,可不可以?字数还不够吗?140字居然那么难凑。。。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写书评呢,我也不知道哎,为什么我经常看到别人一句话的评论而我要写140字那么多呢?豆瓣豆芽豆苗们你们出来给我解释解释清楚。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五):优秀的人,兴趣,科学质疑不确定,科研诚信
费曼研究物理既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奖金,纯粹是乐在其中!我们显得好功利,想到同时期的bbc和皮克斯之所以能拍出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为也有一批像费曼一样乐在其中的优秀的人在~他们拍片仅仅是想把它拍好,而不是获奖;而我们是为了获奖,为了收入才去做某件事。 科学是不确定性,是质疑,换句话说“宇宙大爆炸”“进化学说”等一些广为人知的理论并不是绝对,而只是“正确到某种程度”,“科学就是坚信专家也有无知的时候”,无条件信仰和绝对确定是宗教,是类似欧洲中世纪的思想统治。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六):自己寻找吧
乐趣是什么,也许是个人想要弄明白这个到底是什么玩意,从开始的不懂的然后经历种种挫折并且非常开心的是到最后弄出来了,花费时间精力所造就出来的种种火花,大概这就是生命消逝过程中的乐趣,时间的流逝个人的看似成长,都是要赋予其足够的伟大的使命和意义,要不然岂不是非常暴动的逻辑根本也不会有那么科学产生社会进步。
自信,乐趣,质疑,独立思考,这些发现了背后的东西,恰恰是费曼组成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的说说有什么缺点的话,没有,每个都是无比的正确。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七):做摘录时的一点灵感
做摘录的时候忽然想到,作者全书一直围绕的坚持科学不确定性,和后来讨论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如何使坚持怀疑的科学精神和宗教的形而上学共处,其实也可以延伸至平时日常相处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和人沟通。感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术大拿好像人际交往并不在行的原因。因为如果生活中处处一丝不苟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凡事先怀疑,凡事都不确信的科学态度,无法和人很好相处。所以我觉得为人最难的一点之一就是,将做事(事业)的态度和与人相处的方式分开,又不能完全抽离,需要让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互相影响。但是具体的类比我现在没有想到,只是忽然有一个这样笼统的想法。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八):把生物当作标杆的物理学家
还没读完,短评字数不够,先写在这里
1. 在一种系统达到极限的时候,如果要得到进一步的结果,可以考虑从头构建另一套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系统。 假如当今计算机的极限运算效率较生物细胞的效率低,也许可以设计一套类似细胞体统的“液态计算机”? 2. 当你只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时,你对它仍然一无所知。
3. 有依据的科学设想就是未来的现实,也许科幻小说是未来的预告片
4. (只是层面的)干货如果太干了,还是加点水分更容易吸收
5. 。。。费曼性格有点像我男票。
买之前看到短评全是费曼粉丝。。但读了书还是没变成他粉丝。。
也许认识的男博士们都挺聪明爱搞怪的,看习惯了吧。。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九):发现费曼的乐趣
C的同名访谈节目,可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观看,总会有新发现。致敬伟大而纯粹的有趣灵魂。 人们问我:“你在寻找物理学的终极法则吗?”不,不是的,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如果有那么一条简单的、终极的法则,它可以解释所有的东西,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能发现它真是再好不过了。 打个比方,如果这个法则藏在一个被无数层外皮包裹的洋葱里,光看洋葱皮就让我们头疼了,可我们只能一边流泪一边剥洋葱皮去寻找这个法则。不管这个法则以什么方式出现,它总是在那里。因此当我们去探寻它时,我们不能事先设定它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增加对它的了解。如果你说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些深刻的哲学问题的答案,那你就错了。发现了这个世界更多的本质属性,也许不能帮助你回答那个特定的问题,但是,我做研究不是出于这个目的。我对科学有兴趣只是因为我想了解这个世界,我发现越多,探索世界这件事情就越美妙。
《发现的乐趣》读后感(十):科学和社科,并非截然分立
物理学基础理论流沙一般,这个不相信(有点区别怀疑)一切的民族太“聪明”了,观察、实验控制和验证要花费太多,会讨巧到底有多不好。科学不是命名和定义,是一种方法,不是价值观。纯粹科学精神必定探究基础。科学家和货拜族的区别不是规律,还真的只能是真相和功用。一种逻辑只是一种猜测,离科学差十万八千里。现实科学中也充斥着削足适履的实验结论。除非有严格科学精神,要不然就别传递。依照科学精神,所有结论都该在可重复实验基础上,剥去所有干扰项,要不然就要告诉人家我们只是一种理论解释。肯定只是一种猜测,言外之意就是这猜测基本不可能是事实,是种让人愉快的无知。文科说到底标尺早就定了,精神上科学很难说有基础理论。科学也是非自然的,是工作,文科是心理适应工具,习性工具。一起创造后来才分开使用,可见的效用差别越来越大。
文科理论一套一套,没法验证,不是说真不真,因为本来就不存在真不真…存在本来就是人造物。用自然科学的终点假设去铺设社会科学的骨骼,得到的反而是伪科学。实证的应用也是一种倒置,一种合理化功用,统计量化加科学精神和训练才是正向方法。大费周章,不过为了添砖加瓦,离真理不过南辕北辙,因为真理不是假设出来,它并不存在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