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一部由扬·阿尔蒂斯-贝特朗 / Anastasia Mikova执导,Isabelle Zighond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人》观后感(一):关于当今社会现象的一些思考
女权与女拳还是不同的。我对于女性获得平等权利是非常支持的,我也努力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从我身来看,我觉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来存在,是有其历史因素,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生产工具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男女平权是一种趋势,每一个人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朝前发展。男性与女性之间是互补的,不是对立关系。我既为当今女性崛起感到欣慰,也对网络上不断挑起男女对立的“女拳”感到气愤。随着历史不断发展,我认为许多男性对男女平权还是支持的,我问过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是支持的,对于女性受到不公也会感到很可悲。但一部分借着“女权”来行“女拳”之事的人却正在破坏这种情况,我身边很多男性朋友受过“女拳”的围攻,随后对于真正的“女权”都有点儿ptsd了,真是可悲。我不否认有一些不尊重女性的人渣存在,但愿意与女性共同建立平权的男性也不在少数,男女平权需要男女两者之间共同的努力来达成,男性与女性更应该相互之间合作达成。每当看到我身边的朋友因为“女拳”等小部分女性分子而不断的从而对大部分女性逐渐存在了偏见,我也非常的难过。纪录片中的大部分女性都非常符合我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但网络上的小部分“田园女拳”借助着网络这一工具,不断的破坏着真正“女权主义者”的名声。
《女人》观后感(二):不要带着性别去看,作为人,关怀人本身去看
同样是sex,自愿和非自愿,感受截然不同。
同样是婚姻,女性出轨和男性出轨,当事人和外人的评价也不同。
同样是生育,堕胎合法与否、分娩前后被家人对待的重视程度、避孕的主动权、生育数量的主动权等被剥夺,回归职场后的竞争力与否……
片子抛出了很多问题,其实任何一个维度,单独拿出来说,都可以是一部讲不完的纪录片或电影,像鹰一样俯视的视角,犀利抓人。
讲述人的选择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观点或者问题。
有听到类似被电击到的讲述,轮奸后被刀桶、家暴至失明、2岁就结婚、割礼…… 也有听到不认同的价值观,比如一位女性讲述自己,为了写一本书,就要抛弃和家人相处的时光、不养狗、不聚会、不能好好享受泡澡的时光……一边看一边抱着狗子摇头。
当然,也有跟多被鼓励到的独白。
昨天还和朋友在聊,自己不太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因为从小的生长环境和成年后的职业环境,基本上算是对女性正常且友好的。可能因为身处行业(传媒)的原因,之前待过的公司,直系高管或者CEO,几乎都是女性,她们中不少也是我当下甚至长期以来的榜样。女性的光和亮,至少在我周遭,持久温度地燃放。
其实现在反回去看,也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成长。包括身边人的反馈,会直接或者间接给某些有共同经历的女性,一些微小的启发。在我看来,同类人的互相启发,是一件双向愉悦的事情。
我其实一直不愿关注颜色黯淡的社会新闻,因为世界素材很多,有人选择彩虹的一隅,有人选择发黑发灰的泥土,各有频道,无可厚非。对我来说,不愿关注最大的点在于,看完可能没办法直接或间接去做任何助益的改变。知道,但做不到,可能是不想去知道的最大阻碍。
或许等自己的能量再积蓄充分一些,或许有一个特殊的契机,才会投注更多关注和敏感力在一些女性特殊议题上吧。
但总之,我觉得这个片子,作为“女性在全球被不合理对待”这个议题的飞鹰视角,是值得看的,不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作为人,关怀人本身去看。
《女人》观后感(三):用特写织成的群像,包含了世界每个角落上的“每个女人”
结尾的花絮里面。
观众可以看到拍摄场景是在所有出镜“演员”生活的环境里面,她们的卧室、客厅、仓库、农场里面。摄制组就带着几片灯光,两台摄影设备,一块黑色的背景板。这些仅有的拍摄器材,和被摄者生活的场景,是除了她们的讲述和特写面孔以外的一切了。
花絮里面还有导演和摄影师的背影,几乎全白的头发,伛偻的身子,在摄影机监视器旁边讨论。
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影像或者影像记录不是为每个作为人的个体,和所有文化以及体制下的整体来进行的一种创造行为,那么这部《女人》表现出来的那种“世界性”的力量又从何体现呢?
不过退一步讲,也许又只是你看到了,你作为一个观众看到了,才体会到这样的价值。
这部叫《女人》的法国纪录片,走访了世界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或者独特性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部落,以这些环境中随机年龄、职业、信仰的成年女性作为代表,无差别的进行采访,80%的特写镜头,只保留被采访对象的回答。
你能看到她们被提问时候的第一反应,害羞、诧异、沉默、侃侃而谈,各种各样的表情在轮廓光下面或者一闪而过或者停留几秒。几十秒的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因为这些问题,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问过她们,也没有人关心过。
她们是某个宗教国家偏远村落里面的常年遭受家庭暴力的那一个,是远离现代文明的某个南非或者巴西印尼部落里五岁时接受过割礼的那一个,是ISIS把她们绑架、贩卖、遭受地狱般折磨并几经转手的其中那一个。这些个面孔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中的女性面孔剪接在一起的那种对比冲击,是绝对的让人印象深刻。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形式,影片中也没有真的采用这种方式,更常见的是不同环境下的“她”对同一个问题的看待和回答。
因为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你甚至不能清楚她们是不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但是这并不重要,就像前面说的,可能这辈子都没有人问过她们关于“第一次月经的感受”“第一次性生活的感受”这样的问题。所以她们有的回忆起了第一个男朋友,有的说的是跟自己父亲有关的,有的说的不过是用“卫生巾”的感受。但是只要是她们想表达的,你都能从她们的表情,声音,说话方式上读出她的人生阅历。这种阅历不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语境之下的,而是在全世界的人文地理甚至地区、政治的角度上的。我甚至觉得,只有一个法国七十岁头发全白了的导演,才会有这种意识去拍摄这样的电影,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甚至再年轻一点的都不行。
这种就像是很高层次的哲学思辨的电影,又好像是一本在你面前摊开的人类学著作,本质上是关于人类整体的命题的探讨。就像片名《女人》一样,从人类的角度来讲,什么是女人?女人在世界上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的,她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也许这部电影并不是答案,但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创作者们给出了非常现实和客观的答案。
这些答案是带着思辨的,有些是从社会学,有些是心理学上的,但是无一例外的焦点都是那些被忽略的、忽视的“女性”现象,和镜头前端坐的平静的、端庄地、美丽的、散发母性光辉的、大胆表达的、言论自由的每一个女人。可以说这些特点在每一个女人的身上都有体现,因为只要她们坐在镜头前面,出现在画面里,她们就已经是所有独立女性的代表了。
《女人》观后感(四):纪录片改变世界 | 对话《女人》导演团队
女人是女儿、姐妹、妻子、母亲,但首先是她自己。没有独立的自我,无人能给她自由;没有完整的自我,无人能使她完整。从小被教导如何“乖”,“讨人喜欢”,即使学会了一技之长,但在心理上依附于他人,终究是会失落的。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最可靠的办法是找到自己,忠实于内心,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杨澜
作者:E. Nina Rothe 文化活动家
采访时间:2019年9月10日
原文:https://thriveglobal.com/stories/watch-woman-by-any-means-necessary-a-talk-with-yann-arthus-bertrand-and-anastasia-mikova-in-venice/ 我相信扬·阿尔蒂斯-贝特朗会充分地向我展示“如何用纪录片改变世界”。在他之前的杰作《人类》(Humen)中,他以独特的摄影镜头聚焦于“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和人类的认知——哪怕只是一点点。
他与长期合作的伙伴阿纳斯塔西娅·米科娃(Anastasia Mikova)共同执导的最新纪录片《女人》中,用同样的方式走访了50个国家,纪录下2000名女性对于自身的评价,构成了一幅巨大且撼动心灵的“女性自画像”。看得时候简直会让你汗毛竖起。我保证,这部纪录片会让你变得更好、勇敢做自己。
我承认对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和阿纳斯塔西娅·米科娃的《女人》有很多期待。《人类》是一个跨大洲、跨媒体传播的融媒体项目——覆盖互联网、电视、大银幕。它的这部续作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当影片里第一个采访对象出现时,我就被迷住了,于是停下了手中正在做的观影笔记。影片里有“暴力只会在沉默中蓬勃发展”之类的至理名言,还有一名变性意大利妇女说“送给自己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女性气质”。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出色,是因为它收集了大量的采访素材。导演和他们的团队在50个国家采访了2000名女性。影片的时长不像《人类》长达数小时之久,这使观众能够在观看完影片后,迅速将电影中的思考带入日常生活当中。看完之后,我对我的女性朋友、同事和家人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这部电影已在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并将于202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前后全球上映。
我发现这对导演搭档仍然面临着一些不确定的事情,尽管有很多大公司支持并赞助《女人》的拍摄和发行。比如法国巴黎银行、路威酩轩集团、道达尔以及非政府组织克劳德和索非亚马里恩基金会。
但是,Netflix和华纳兄弟等全球发行娱乐公司甚至都不想看这部电影。他们似乎只想要女人是受害者的“故事”,而不是女性当家作主的“真实记录”。影片中的女性都是日常生活中闪亮的”女主角“。
在影片中,有件事情特别心酸,这要感谢已故的彼得·林德伯格(他在我采访的第二天去世),他为《女人》拍摄了不同年龄和体型的裸体照片。林德伯格总是坚持一个观点,即他的拍摄对象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更漂亮,这包括她们身体上的缺陷,他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女性美。所以我现在正在用一副全新的欣赏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体。
强烈建议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看这部电影,它将改变你的生活。下面将是我和两位导演的采访对话。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和阿纳斯塔西娅·米科娃Q:是什么契机让你们决定共同执导这部纪录片?
扬·阿尔塞斯-贝特朗(以下简称扬):对我来说,很明显我们必须在女性问题上合作。当你是导演的时候,一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这种情况从未停止过,于是我们一起完成了《人类》。我们很少谈论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只是说“是的,我们必须这么做”,仅此而已。我选择米科娃,在这部电影中她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喜欢分享我的想法和艺术观点,我和米科娃一起工作了12-13年,所以彼此非常了解,她很了不起。我们整个团队几乎是由女性组成的——20个女孩,只有我和制片人两个男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安静,让她们去拍这部电影。 阿纳斯塔西娅·米科娃(以下简称米科娃):安静?不要安静,要给我更多的空间……
Q:我认为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在政治上太正确,所以不接受男性的观点。
扬:在看过成千上万的采访素材之后,我改变了对我母亲、妻子、姐妹的看法。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是一个更好的人了。 Q: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也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女人!瞧瞧,你改变了大家对女人的看法。 米科娃:我认为这部电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起了每个女人的共鸣,因为它所产生的“镜子效果”非常不可思议。至少对我来说,当我在拍摄女性作品时,以及与我们一起工作了两年的五位新闻记者都是一样的。就像你在世界的另一头,遇到一个与你没有共同之处的人,你会感到很明显的连结。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也会感到有许多共鸣之处。
Q:你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米科娃:对于男人来说,我认为这种情感连结是完全不同的。正如扬所说,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所以在你的生活中,周围的女性都在你的面前,也许有很多事情你就是不明白,这部影片更像是一个窗口,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可能会让男性更好地去理解女性。
Q:你选择了一种不同于《人类》的方式来处理这部新作品,《人类》的时长要长得多,有很多关于人性的观点,《女人》则感觉非常私密。 扬: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选择。我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受够了对立的观点,我当然是在开玩笑。但我很高兴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Q:镜头里的女性代表着一个个国家的形象,非常容易辨认,但又有共通之处。 米科娃:像你之前说的,这是一部很私密的电影。对我来说,这是整部电影的线索,有去尝试理解它。相比而言,《人类》有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观。(在《人类》中)我认为扬的观点非常有趣,他把这些私密的访谈与我们生活的大范围的世界联系了起来。而在《女人》这个项目中,我们一开始就很明确,了解女人并不是那么简单。
要了解一个女人,你需要深入和私密化。不仅是在采访内容中,还有你向她呈现问题时的方式。还有就是女人与她们身体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她们就是这样说话的,你与她们以同样的方式交谈,自然而然也会得到同样的采访效果。
Q:你们是文化活动家,可以借此改变周围的世界。有一些公司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制作资金,但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帮助电影收回成本。能谈谈这个话题吗? 扬:这部电影将于3月8日前后全球上映,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有可能是在大平台上播放,也可能是好几个分销渠道同时播放。这部电影是面向所有人的,所以任何观看方式都可以。在法国,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分销渠道,但在美国我们却没有找到。Netflix不想看这部电影。我不明白,我每个月都要为Netflix付费,但实话实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比我们自己的利益更重要。
米科娃:这部电影的主要赞助商是像BMP Baribas和LVMH这样的法国大集团,他们非常感兴趣。这部电影是一整个世界——男人、女人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只要通过一个20分钟的小预告片,你便可以看到它在互联网当中激发的所有讨论。
有些女性会通过写作,告诉大家在她们的家庭里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和经历。这部电影激励人们去思考,并以不同的方式去构建事物——因为女人是可以让”改变“发生的重要群体。
令人高兴的是,赞助商给我们提供资金却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拍摄,还可以与非政府组织进行很多筛选工作,同时创建了一个名为WOMAN(s)的非政府组织。
借此,我们将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为她们提供专业的知识。这样她们可以自己传播信息,变成一种良性循环,而不仅仅局限于纪录片本身,这也是这部影片超越以往作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