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一):书质量不高,不值得推荐
看完这本书,十分失望。这本书既没有严肃传记所必备的严谨和考据充分,也没有小说应具有的文笔优美和表达流畅。看到这本书所写的印刷次数,十分震惊,这本书自2016年5月第一版以来,截止2019年7月居然印刷了21次,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当然,从这本书的质量来说,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快餐书”。这样的一本书,销量如此好,所为何故?谁有答案?谁是因受到广告轰炸误导而购买的?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二):靠努力和坚持成就自己的普通人
作者文字浅显,语言诙谐,常常看着发笑。作者笔下,笨拙,常常犯错的普通孩子,靠着日积月累,勤奋和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迈向仕途中光明。(勤)
所谓光明,不过是后人的评定。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难免波涛起伏,有辉煌,有低谷。辉煌时,戒骄戒躁的自省。低谷时,克己修身,摒除杂念。信念坚定,哪怕失败99次之后,仍然坚定成功的信念,稳扎稳打。(慎)
以诚待人,作为立身之根本。有抱负,志在高远。“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诚)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三):读《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讲述了历史名人曾国藩的一生,从少年踌躇满志到科举历经坎坷,从历经磨难再到被破格提拔,从砥砺前行到最后立下千秋伟业,从功成身退到最后身不由己、悻悻而终,曾国藩的一生并没有像一直流传的那么传奇伟大,但是他始终坚信的“诚”与“和”,坚持的“忠”与“检”,坚守的“省”与“稳”,冥冥中注定在保佑着这位的穷其一生执着守己的功臣一生波澜不惊,万古留名。人生、考场、战场、官场(职场),终究该安分守己、兢兢业业;还是要见风使舵、两面三刀;亦或兼顾二者而为之,才能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呢,或者曾公临终齐前的最后一句遗言才能最好的解释这一切吧:不信书,只信命。我们该如何总结体会曾国藩的一生呢,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四):熬出头大曾公
看完五味成杂 叹:虽然前半生有贵人相助,曾国藩的人生过的好辛苦,慢性子的曾公,一直被皇帝慈溪敷衍又被催催催,即使荡平了太平天国,功成身退,但又被出山,追流寇等不到胜利,天津教案又被指责,似乎总有那么多啥事不做,反正只会弹劾做事的人。 (而笔者写的王阳明,一边做事,还不忘游山玩水) 服务这样的腐朽政府,待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而自己提拔的官员,一直谆谆教导的人,比起前任更加腐败。 当然, 李鸿章毕竟是他赏识出来的,识人可以学 湘军齐心协力唯曾公为老大,领导力可以学 天资一般的人,能居群臣之首,毅力可以学 为善去恶,不停修身,自省可以学。 左手挺经,右手冰鉴,还有家书,有的挖了 哀 太平天国,腐朽的比清庭还快,虐宫女,森严的等级观念,视四千男童为草芥,割太监失败致死:杨秀清的霸气外漏,甩手掌柜洪秀全的鼠目寸光,小富即安,石达开的离开。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五):一本作者都没想明白的传记
1、作者文笔一般,很不流畅,有些措辞成语用法都不对。作者似乎想模仿百家讲坛之类的风格,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和电影台词,但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想强行制造笑点,但是整体效果很尴尬。
2、感觉作者对曾国藩的了解流于表面,很多文章段落直接翻译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其他内容很明显是作者假想出来的,缺乏史料和文献的支持。
3、作者的观点混乱不清。作者试图“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曾国藩,但是整本书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曾国藩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对这个主人公时而赞扬、时而嘲讽,离作者想要表达的“又笨又慢平天下 ”的观点想去甚远,整本书读下来,只是简述了曾国藩的经历,并未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4、作者明确在一本写书一边参考其他资料,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不是非常统一,前半部分作者似乎想把书写得传奇一些,但是后半部分作者都试图将文风拉回到严肃史记的文风,让人看了非常尴尬。
5、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部分写得非常混乱,诸多出场人物主次不分,逻辑混乱。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六):致良知
最近连续看了度阴山的张居正和曾国藩两本书,细看下来,曾国藩真的是如书名一般“又笨又慢”,甚至,在度阴山的笔下,这个得了癣疾又相貌不端的小老头还有一丝搞笑。 但不得不承认,曾国藩一生已然悟透“知行合一”,也做到身体力行,鞠躬尽瘁。 整本书把曾国藩写的有血有肉,有胆小懦弱也有深明大义,有高傲自负也有卑躬屈膝…度阴山笔下的曾国藩不再是一个被神话的领袖。甚至很多时候,我觉得曾国藩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哀叹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反过来想想,是不是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有了想法就去行动,持之以恒的行动,是不是真的明白何为“良知”。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知道躺着比站着舒服,如果选择躺着,就别抱怨,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曾哀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开始由外向内审视并剖析自己,这种自我解剖的必要性会让人成长,会扩大自己的格局和眼界,所谓成长,归根到底,是不断的自省和剖析自己。 纵然一生跌宕起伏,也要对得起信念和良知。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七):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圣贤的代表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清了晚清那段历史,更让我找到了人生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生命中的遇到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曾对他说,你天赋不高还偏低,但是你身上有普通人没有的意志力,只要勤奋就一定会有无穷大的力量。
曾国藩天生勤奋,始终以儒家文化修身养性,每当发现自己违背儒学思想,他就会闭门反省;他也是理学的传承者,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解决问题,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锻造圣人的突出代表。
曾国藩的一身勤勤恳恳,忠贞爱国,以诚待人。临终前他回想自己一生,虽然家书、日记、文章写了无数,但是毫无建造性见解,唯有将“诚”字做到了极致。曾国藩做官一心想要掌控时局,发动改革,重振大清国康乾盛世的辉煌,但是晚清政府已经腐败不堪,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洋务运动”,国家的体制已经腐败无法救治了。直到他临终前还嘱咐他的学生李鸿章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老对手左宗棠身上。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墓志铭是“不信书,只信命”,这也是在提醒世人,活在体制内是多么的辛苦和痛苦。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八):这本书引发我的思考
看着书的过程很煎熬,因为我历史跟地理不太好,所以看得断断续续,快有一个月的跨度。期间,在豆瓣的某个帖里面看见有人科普“曾剃头”,即他打仗所到之处,太平军和太平军统辖区内的老百姓几乎一个都不留,这是一个比南京大tusha人数还多的大tusha。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倒也和书中曾国藩令他弟弟攻入太平军最后的领地,是天京还是哪来着,说是一个都不留对上了。这块内容让我想起了话语权这个东西。如果当时成功的是太平军,那今天的曾国藩就是一个大逆贼,一个惨无人道的旧时代法西斯。但在现在人看来,曾国藩只是为了不让太平军死灰复燃而已,这是一种思想正确的战略。
第二个就是文中所描述的曾国藩这个人,他所说的跟所做的完全不是一套东西。为了怕自己功高盖主遣散了一大半湘军,后面又让李鸿章一定要强大淮军,不用管慈禧咋想,要让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军队。这两种想法都很对,但咋个就全让你曾国藩说了跟做了。人真是个谜…
虽然我对这类书没多大兴趣,但看过之后还是增加了一点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了解,它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段话,而是血淋淋的事实。这本书可能不专业,但对于我这种读者来说,科普方面已经够了。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九):文正公的境界
中华民族至今能被称作圣人的仅有两个半,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先师孔夫子,其二就是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先生,那半人是谁?他正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我曾问伯父:“以我辈学文正之道,可否?”,对曰:“半圣岂非圣人耶!”
纵观文正公之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真窝囊,后半生是假窝囊。前半生被同僚排挤、被敌人追赶,一度想要自杀;后半生名利双收,收却装作不胜重负,屡屡后退。
资质愚鲁,平平如我,倘若要从曾公身上学到什么,那自然就是向书名所点,笨、慢无妨,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恒心所致,普通资质的人未尝不可能成功;曾国藩的成功还在于一个“诚”字,他以诚待人,识人、用人、信人,既用之,则不疑,所以他最痛恨无信义之人。
在我看来,文正公之成功不仅在于以上品质,他已超脱“术”的范畴,近乎“道”的层面,他不仅仅是一个政客,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缔造湘军、促成淮军、平定太平天国、急流勇退、为晚清的洋务运动定下基调,真正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付诸实践。
文正公之志何其广也,文正公之心何其明也,勉之!勉之!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十):一点简短的读后感
文笔亦庄亦谐,叙述在第一人称和上帝视角之间来回切换,走马观花地讲述了曾国藩波澜起伏的一生:他的至笨至拙,他的修身蜕变,他的痛苦纠结,他的坚韧不拔,他的擎天之功,他的退步自保,他的身心俱疲,他的日薄西山......
文章前半部分诙谐幽默,也许是曾文正公“伟光正”的形象太过鲜明,我一直都在恍惚这个有些呆笨固执,为成圣贤而上下求索的青年人真的是曾国藩吗?文章中段也许是因为人物事件繁杂而多有并叙插叙,读起来有点理不清时间线,但是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艰辛岁月里所经历的艰苦磨难、波折起伏,但他的伟大之处也正体现于此:纵然屡遭打击,也会心灰意冷,但他终究挺过来,熬下去。更重要的是在世事熔炉之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坚持自己所学到的修身反思之法,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自己。最后三章是全文的精华和高潮之所在,文笔流畅,情感饱满,形象鲜明:十年坚守终于拨云见日,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藩;受下级撺掇上司猜忌,天人交战却最终选择恪守忠义的曾国藩;身心俱疲壮士暮年,虽有心为国驱驰却无力回天的曾国藩;作为湘军旗帜屡遭非议记恨,又不得不维护集团利益的官僚曾国藩;在人生尽头最后一次修身反思,怀着无限感慨怅然而逝的曾国藩......
读的时候总想着快点了解完曾国藩的一生,但真当文章戛然而止的那一刻,心里面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落和空荡,也许这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