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20 02:1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由[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24+64(四色),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一):荷兰,布劳,大地图集

  你以为是一部世界史,实际是就是一部地图史,也全没有小中见大的意思。还不如《丝绸之路》来的细致。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图逐渐从权贵手中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地图的政治神学意味越淡,本书也就越无味。我才不关心一个制图世家平淡无奇的商业传奇。从刚开始的四颗星降低到二颗星。不过我依然会继续读完,评论注水紫薯布丁。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二):本书不是地图的历史或者是历史的地图

  这是本从古巴比伦石板地图聊到谷歌地球的历史书。但是这本书却又不只是一本历史地图书或者地图历史书这么简单。翻看了关于中国的一章,作者力图以一副地图的开始阐述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作者还回顾了中国的地图的历史,甚至还提到了荆轲刺秦王中所献的地图。以地图这种角度来展示在面对一幅幅地图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个人,情感,宗教,政治,经济,乃至社会世界观的观察实在是令我感到有些吃惊。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三):小镇青年必备,你有么?

  中国地图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四):地图史与世界史

  读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世界史大部头趣味故事集,尽管年前这段时间非常忙碌,我依然把它作为2017读书计划中的第一本书,许愿年前读完,我也终于踩点读完了,但它跟想象中的不一样,这近乎是一本世界史与地图学发展关系的学术论文集了,所幸确实很有趣。我们希望地图的存在能够呈现我们所在的世界,既是存在感的需求,也是安全感的保障,基于它是为人所需要的,在再现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主观上的扭曲,信仰、政治、军事、经济、环境都可以从旁影响它的真实,但地图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历史和当下意识形态的展示,对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渗透,都是可观的,我们离不开地图,世界也离不开地图。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五):地图背后总有故事

  对于没有百度地图就整个人都不好的我来说,地图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是民族国家的形状,还是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好像从来不存在问题。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地图这一物品的认知,原来地理学、地图学,甚至地图伦理学,经历了如此复杂历史演化,经受了宗教、科学、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塑造,终于成为了今天的谷歌地球,还有的百度地图。虽然多年前下载过一次谷歌地球,如今再次开启那个从宇宙中脆弱的蓝色球体放大到自己所居住的楼房的过程,还是那么震撼。一副“客观的”“真实的”地球影像背后隐藏了那么多故事,不禁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多么肤浅,而在纷繁复杂的时空之中自己又是多么渺小。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六):历史的眼睛

  地图第一次给我震撼的感觉不是源自课本,而是在《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皇太后——这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嗫嚅趴在 《康熙皇舆全览图》上拿着放大镜寻索着自己出生的科尔沁大草原。这个人物给我地图的概念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图画,浮在表面的文字不带感情的诉说着地图的意义;而是家乡、土地和思念,在遥远的地方一直保持着鲜活的姿态。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七):文明的冲突与地图中的世界史

  地图包含了历史传统和社会压力,并为政治服务。不同的文明带来不同的地图,而不同的地图也为文明的冲突提供了独特的世界观。

  地图反映和加剧了文明的冲突。麦加朝圣催生了中世纪复杂的地图和图表计算,而同期的基督教世界,地图的主要功能也是再现圣经的场景,传达世界发展的线程,例如赫里福德《世界地图》就是完美的基督教地图。地图催生了法国人“国家”概念的形成,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地图为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借口,为地缘政治理论提供依据。现代文明的对抗包括亚洲儒教~伊斯兰教和西方的对抗,还有东欧伊斯兰和东正教、基督教的对抗,而宗教地图为不同文明提供区域和边界,提升整体的认同和催化政治联盟的产生。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八):七月二十日夏夜坐抽架上书得《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唏嘘

  七月二十日夏夜坐抽架上书得《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唏嘘

  文/方木鱼

  1708年,康熙帝请西洋传教士历经十年实地测绘制成《皇舆全图》,又称《康熙皇舆全览图》,该图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当时蒙古准噶尔汗部尚未归属清朝,新疆一带未能详绘,直至乾隆帝时,才得以补全。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九):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我敢断言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对地图有难以言说的痴迷;同样确信,有更多人对地图的痴迷远甚于我。读书时,就买过各种各样的地图,小到沈阳地图,大到各种中国、世界地图集,甚至还有历史地图集,不一而足。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我茕茕独立于世的不安,在个体自足的意义上得到不足挂齿的安慰。

  依我愚见,对“地图”的解构,就是从一个维度对人做切片分析。地图的本质关乎“此在”,即作为思考之主体的我而言,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问题坐标轴的0点。它的形式,反映了人如何向内体察自身,向外观察世界,以及变动不居的社会意识。东南西北的方位、正中与周遭的关系、甚至长度与名称,都是一种约定。约定反映文化,约定表现观念。

  地图的发展,是文明日臻繁复的表现。(退一步而言,就算不承认人类历史总是进步的,也该相信它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走向驳杂。)随后,不难发现工具合理性最终成了地图的唯一合理性。打击异端、捍卫political利益、服务经济建设,等等。但我关于“人之位置”的焦虑为什么没有消弭?姑且视作庸人自扰罢。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十):地图之战 ! | MAPS WAR !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杰里·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文艺复兴简史》(已有汉译本)、《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等,BBC著名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主讲人。

  其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向我们揭示了地图是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总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