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幅画》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幅画》读后感(一):刘心武先生记忆中的雨丝风片
知道刘心武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才有大把的时间泡在学校的图书管里读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书,还记得那个冬天,自己很喜欢《红楼梦》,高中的时候看了一遍,是懵懵懂懂的,大学的时候看了第二遍,还是有一些不解,于是找来了对《红楼梦》解析的一些书,就是那个时候,读了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的书。
今天看到刘心武先生的《十二幅画》,是先生将自己创作的画作与文字结合起来,构成相互映衬,互为表里的关系,是先生人生记忆中的雨丝风片,每一篇都是其心中珍藏的记忆,也是先生站在时代浪潮边上,冷静的回顾往昔岁月,在梳理记忆的同时,也包含了他对中国文坛往事的感触、感悟与理解,也包含了对中国二十世纪小人物命运深刻的沉思和悲悯情怀。
十二幅画作里是先生的十二篇回忆,每一篇回忆皆是关于人生中经历的那些事,或者也可以说是遇见的故事或者人物——与爱人伴侣的相遇,与恩师知己的相遇,以及与群体命运的相遇等等。
在第二篇《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中,先生分享了自己生命历程中与王小波的相遇,是人与人相知相识相交的美,在第三篇《风雪夜归正逢时》中,先生分享了自己与吴祖光《风雪月归人》的“相遇”,是一种穿越时光的共同情怀。
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先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阶段,先是《班主任》发表之前,那是他不懈努力积累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班主任》发表之后,也是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成为时代文学潮流的重要代表性人物的时候。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到现在,先生作为一个时代和历史的观察者,通过笔下的不断描写与讲述,思考着中国的新的变化,也是在这个阶段,他讲述了《红楼梦》。
所以,我们在不断阅读十二幅画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先生的历程,也能懂得中国人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跋涉的过程,虽然人生多艰难,但是我们永远有超越的勇气,这也是读先生的《十二幅画》的感悟。
现在是快节奏的社会,很浮躁,先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种情感和命运的深度,让我能够在花花世界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人生!所以推荐给大家读!
《十二幅画》读后感(二):难自处
“我们大家都处在一个世态越见诡谲、歧见越发丛滋、人际难以始终的历史篇页中,但我坚信仍有某些最古朴最本真的因素把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粘合在一起。”——《那边多美呀!》
“逝者的歌哭固然令人怀想,我们仍在人生剧本的演出中方走向下一幕并迎向剧终幕落的角色,是否也该聆听自我心音,为自己的错失忏悔,为自己的甘苦而悲欣交集呢?我们确实无法偷看人生剧本的下一页,但我们可以尽量演好这活剧中的眼下这一场。”——《谁在唱》
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命运可能大起大落。我们身处在这个时代的漩涡下,想遗世独立不受漩涡影响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一直喜欢把这个时代比作一台庞然大物,不带感情的机器,它会把所有挡在面前的路障无情碾轧,难自处。
《十二幅画》读后感(三):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用某种事物来比喻人生,那这样的喻体有很多种:人生如戏,如棋,如画等等。每段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但所有个体生命都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王侯将相固然有史家评说,湮没在历史中的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亦不乏精彩。
在作家的笔下,我们品读过很多或虚构或真实的人生,对我们自己也会有很多启示。作家刘心武的散文集《十二幅画》,将诸多人生感悟与他所作的画联系起来,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令人唏嘘不已。
近些年,经历过历次政治运动的文化界名流出版的回忆性文集有很多,由于他们的出身、年龄、遭遇等不同,文字风格也是各有千秋。时光荏苒,当年意气风发的时代弄潮儿们如今也已年逾古稀。刘心武这一代人在浩劫的年代多数没有可怕而悲惨的经历,因此今天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写别人的故事,客观的表述中亦不乏温情。在与这十二幅画有关的十二篇散文中,除了回忆几位个人命运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的人物外,也有忆及师友、亲人的文章,朴素自然,饱含真情。
在沉重的命运悲歌外,刘心武在《十二幅画》中用很多笔墨写到自己与几位文化名人的交往,虽多是小事,却能看出这些人的品质与性格的一个侧面。王小波的真实、吴祖光的好客、周汝昌的博学,在刘心武笔下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令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读者看到立体的作家形象,在他们的作品之外更多了一份认识。
提到王小波,如果不是刘心武自己写出来,相信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俩联系到一起。刘心武与王小波的文风截然不同,他们的个性也完全不同,而他们竟能成为深夜畅谈的朋友,也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吧。
《十二幅画》中不止那几段人生故事,更有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千帆过尽,人生何不如以“竹杖芒鞋轻胜马”之态度笑对?
《十二幅画》读后感(四):十二幅画,十二种人生百态
心武老师不管怎么样地澄清自己并非想借《百家讲坛》在花甲之年在引起“轰动”,其实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比我更年轻的一代人,注定是通过《刘心武解<红楼梦》》熟悉他的。
他自己说的在1977年因为《班主任》引起轰动,大抵我们80后看过的人也寥寥,对于“伤痕文学”也不过是更熟悉这个文学流派的名字而已。我读《风雪夜归正逢时》其实还是觉得刘老师不必刻意撇开自己走红和《百家讲坛》的关系,在一个普通读者看来,也是“时也命也”。
我个人很喜欢刘老师在《百家讲坛》评讲《红楼梦》。曹雪芹给我们留下一部千古奇书,但是却如同维纳斯之断臂,正因为残缺,才美得惊心动魄。过去几年,我有段日子痴迷《红楼》,竟然做梦梦见自己在垃圾故纸堆里捡到了后四十回(刘老师认为真本应该是一百零八回)的手稿。张爱玲曾写《红楼梦魇》,每一个把这部书爱到了骨子里的人,的确是有一种魔怔的。正因为这种魔怔,刘老师才能掀起收视高峰啊,因为他自己就迷到骨髓,而如同他一样的人,在这个国家不知道还存在多少呢。人们就算因此忘记了他其他的身份,那又如何呢?
所有人都有短板,我是没有想到享誉如此的刘心武老师竟然在华自己“大专”的学历,但是如果以他的心境来换位思考,又怎么能不在乎呢?可惜,人的命运有时候并不能被自己所左右,让我吃惊的是,在这本书里,还爆了学历低的八卦内幕。不禁感慨,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个好时代,不至于谈论一部戏剧就被悄悄定了性,连好大学也上不了。
百度了“舌苔事件”,不知道如果这事放在今天会怎么样。是说心武老师的民族理论觉悟低呢,还是说国家的high点低呢?这事现在也真不好说,我顺路看了看当年那让心武老师一夜之间掉落低谷的文章,说实在话,我都没看完,也就是那个年代,不过就算这个年代,连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都觉得,怎么也不可能在《人民文学》上能看到这样的小说。从侧面来讲,心武老师是个大胆的文人,他可能更在意文本的结构、叙事的能力,小说的文学性,而不是,政治性,政治性中包括,会不会引起民族歧义。
然而事情终于在时光中变得不那么尖锐不那么伤人,也许人一生之中有这么几回大起大落还是好的呢,对于人生,难道不是让作者有个更丰富更深沉的体验?
我倒是第一次知道心武老师画画,十二幅图各有千秋,最喜《五塔寺的银杏树》,在这幅图下回忆了作者与王小波的交往,也是第一次看见心武老师写王小波,如果没有这些缅怀的文字,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他们还有交集。
王小波亦是“时也命也”,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一定当时当下就能被看到,超前于时光的,总要被时光打磨的斑驳陆离才能看见其夺目的光彩。因为我根本就没看过《黄金时代》,也不能妄做评论,倒是看了不少李银河教授的专著,总觉得这夫妻二人都不是什么寻常人,就是你不能用寻常的理解来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看过《革命时期的爱情》,好像也算不上是王小波的专著,不过看了心武老师的《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倒是想再好好读一读王小波的作品了。
美国学者寒哲在《与思想家交谈》一书中说,好的作家在职责就是介绍其他好作家的作品给更多人看到,这点刘老师也做到了。
几年前读过刘心武老师的《人生有信》,个人认为《十二幅画》比前者更耐读。除了解读《红楼》外,心武老师在写作上一直很努力,值得我们阅读。
《十二幅画》读后感(五):行不同的路,做一样的人
识得刘心武是因为他的解密红楼梦,言之凿凿,逻辑清晰明了,颇让人信服,以至于我一直认为他是个红学家,每日里抱着一本红楼梦死磕,想想真是太过幼稚,谁也不是一日成名的,那些背后的积累,平日里抓心挠肺或是淡定从容写出的文字,有多少是我们见着的?抛却这些已出版的铅字,那些躺在抽屉角落的手稿怕是数不胜数。
仅仅见过刘心武老师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便下此断言,虽未明说,但心底却这么认为,真心为自己的浅薄脸红,所幸,这些想法并未宣之于口,好歹没闹出什么大笑话。
初见《十二幅画》,作者刘心武,还窃窃的想,是不是那个解密红楼梦的刘心武呢,细细读来,与解密红楼梦文风相差些许,细想或许不是,读至第三篇《风雪夜归正逢时》时,才发现原来错的离谱。这篇中文字我深以为然的便是"我现在时时深感遗憾的,反倒是我的自我遮蔽"
的确,某一方面的出众,会让人选择性的只记住对方最闪光的点,反而自发的忘却对方在其它领域的出众。
我深受其害,为之检讨。
我与之相交的作者不少,但大多是萍水相逢,其中一位青年作家,亦是诗人,见她在访谈中聊过自己的写作状态,同一篇稿子,需得改上三五遍,而后收入抽屉,时隔一月,再翻出来进行精修。已出版的书籍统共就那么些篇章,也不知是耗费多少时日修改出来的。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状态,不可一概而论,但据我所知,都有一个共通点,俱是废寝忘食,写至兴奋处常不知身在何处。
三毛如是,上文所说的这位作者亦如是。
作者通过文字将灵魂篆刻在这张薄薄的稿纸之上,见字如人。
《十二幅画》第二章《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有一段对人际关系的解析,朋友即是谈得来的伴,何谓谈得来?有共同语言。如何了解是否有共同语言?看看他的文字。
刘心武老师说:"人生苦短,得一“谈伴”甚难。但人生的苦寻中,觅得“谈伴”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而王小波即是这位难得的谈伴。
因初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而结缘,后辗转得知王小波电话,欣然邀约,"王小波,出来喝个酒吧"。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既难得又难言,万千人之中遇见你,而你恰好是那个与我谈得来的人。这样的概率小之又小,遇着了,便是难言的喜悦。
人之旅程,死亡是终点,结局已定,过程却是千变万化,沿途的风景各不相同,所遇的人事物,皆不一样。
如那件三十七年前的往事,若不如此,刘心武或许考入北大中文系,学历上可以大大方方的写个大本。但是否还能有如今这般的成就,不一定。
《十二幅画》书写十二段往事,十二个记忆深处的人。与十二幅刘心武老师所画的画相得益彰,相互呼应。
人生在世,那些遇见过的人,来来去去,你我他皆行走在不同的路途上,为理想奔走,或为利益繁忙,无论路途多么不同,皆生而为人。
行不同的路,做一样的人呐。
《十二幅画》读后感(六):一杯咖啡忆往昔
“世事多变,咖啡会凉,但有一杯咖啡永远是热的,那里面满盛超越世态炎凉的宽厚与善意。”这是刘心武《十二幅画》最后的一句话。合上书本,思绪万千,在这个初秋,与文学大家相遇,和他们一起“谈文学”、“忆往昔”,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温暖与幸福。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伤痕文学”代表人物,《班主任》作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熟悉文学的人提起刘心武,往往想到的是这些称谓。而对文学不甚了解的人如今也对他耳熟能详,那多半是得益于“百家讲坛”节目中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的播出,及其引发的新一轮《红楼梦》热。
其实,最初拿到《十二幅画》的时候,是期待着能一睹文坛大家的文学风采,然而翻看其中篇目才知晓,原来这是一本刘心武关于文人、文学、文坛往事的回忆录。《十二幅画》曾连载于《上海文学》,也可以看作是刘心武八十年代后期《私人照相簿》的续作。正如张颐武先生所作的《序》中所言,《十二幅画》既是“理解和穿透心武先生前半生的创作的重要路径,也是体会和了解中国人的20世纪风云的一个路径。”
在第一部分“十二幅画”中刘心武用自己亲手绘制的十二幅画引出十二篇回忆文章,回顾了对他至关重要的故人、往事;第二部分“记忆中的雨丝风片”则用十三篇文章记录了一些和时代有关的作品、作家、文人故事。书中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将个人命运的种种波澜际遇和20世纪的中国历史联系在一起,在宏大的背景之中找寻与思考平凡人物的生命历程,同时也反照出中国的大走向。
阅读《十二幅画》中的文章,会发现刘心武的文字常常令人发出会心微笑。比如《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中写他与王小波相识相知的经过,两人第一次见面喝酒聊天就聊到深夜。临别时,刘心武问:
“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如果我再给你打电话?”
他点头:“那当然。”
我们也没有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我望着他的背影有半分钟,他没有回头张望。回到家,我沏了一杯乌龙茶,坐在灯下慢慢呷着,感到十分满足。这一天我没有白过,我多了一个“谈伴”,无所谓受益不受益,甚至可以说并无特别收获,但一个生命在与另一个生命的随意的、绝无功利的交谈中,觉得舒畅,感到愉快,这命运的赐予,不就应该合掌感激吗?
不用任何文学加工,此中的真情、真言、真意已然让读者身临其境,走进了那个年代的文人交往,走近了最真实自然的王小波。刘心武的家族历史、过往经历、文学成就,让他有了最真实、鲜活、可信的写作素材。无论是命运起伏,身份成谜的胡兰畦孃孃;还是业已仙逝的妻子吕小歌;甚至连时佩璞这样的人物,也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生动迷人的色彩。
除了写到与众多文学名家、名人的交往,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刘心武的文学之路,以及《班主任》创作发表背后的一些故事。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风雪夜归人》中那个微笑着听他讲“反动言论”的女同窗,她竟因为这个原因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只能去实验室当洗试管的女工,而最终又靠自己的坚持自学了大学课程,获得了副研究员职称。还有被反复提及的“舌苔事件”,以及《班主任》发表之后引起的轰动,等等。
跟随着刘心武丰富细腻的回忆,我们走过了一个文学大家的半生浮沉。书中有太多地方令人忍俊不禁、唏嘘感慨、潸然泪下、扼腕叹息,至于是历史的原因,是个人的命运,是人生的际遇,还是机缘巧合?权留与个人去思索品评。而对于这位年过花甲的文坛大家来说,如今一只小猫,一本散文集,一次自由的旅行,都是人生的温暖与幸福。
人生起落,云淡风轻。唯有心中的这杯热咖啡,永远不会变冷,永远伴着宽厚与善意之心一路前行……
《十二幅画》读后感(七):抹不去的良知与怜悯
十二幅画,十二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带来莫名的沉重和悲凉,却也包含着深深的无奈,国家的英雄和忠臣,没有倒在敌人的刺刀下,而是死于我们自己的屠刀下。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心酸。
那个黑暗的年代,疯狂的民族犯下了数不清的罪孽,残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对人性施以最严酷的禁锢和折磨,但刘心武的十二个故事,让我明白,黑暗的年代,抹不去的是良知与怜悯!
刘心武用含蓄隽永的语言,把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其中包括被人遗忘的英雄,比如抗日女将军胡兰畦、他的知音好友,比如生前被人所忽略的著名作家王小波、他的亲人,比如他的结发妻子吕晓歌。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人物主题,或多或少也能了解到那场政治运动对于人的摧残,但都包含着作者对于人性光辉的探索和讨论。每一个故事,不仅让我增加许多历史知识和见闻,而且认识到,即便在黑暗的年代,也会有人性的光辉—人性的良知与怜悯的展现。
我不愿意涉及太多的内容情节,我希望书友们能亲自翻开书本,品味这本佳作。我所谈论的是大师的态度和见解,刘心武老师在书中选择了对于文革伤害过他的人给予宽容,也呼吁大家也这样做,这是我所赞同的。那场运动,不是少数人的疯狂,而是一个民族的疯狂,其所犯下的罪行,不是少数几个人就能清算的,这也是我开篇会说到每个故事都会包含着深深的无奈的原因吧!即便是刘心武老师自身,也曾参与过这场运动,在所谓的“敌人”被揪出来批斗时也会感到快意。可想而知,这场运动,已经使所有人都失去理性,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选择宽容,翻开那一页,向前看,这是刘心武老师的态度,也应该是这个民族的态度。
刘心武老师在书中也阐述了他关于文学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很多见解值得年青一代好好学习继承。对于我们许多年轻一辈,那段历史不太久远但很陌生,我们很难理解一些观点和思想也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不去学习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先辈们走过的苦难和挫折。多一些历史人文关怀之作,少一些玄幻和无病呻吟之作,会让人多一份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少一些浮躁与冷漠残忍吧!
《十二幅画》读后感(八):有温暖有情怀有深度
简单地说,《十二幅画》是作家刘心武先生的一部回忆录,但这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文学回忆。刘心武先生通过对自己前半生的与人与文的种种际遇,于种种文学界生活界的相遇,为我们带来了一幅又一幅历史的画卷,将个人经历和感受与种种文献资料相结合,再将它们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让我们读到了一位冷静的思考的写作者的深度,让我们既关注时代大背景的浪涛,又一道关注个体生命的悲喜沉浮。这样的作品,是极具文学与史料价值的。
刘心武先生成名作《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韧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又因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再次引发国内“红”热。可以说,1942年出生的刘先生一生都是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并总是能够引领文学的潮流。然而他时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一方面要坚守社会责任感,自觉地保持民间站位,一方面又要努力提升自己美学上的修养,努力以笔驰骋的空间。”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写作虽然边缘化,却告诫自己不能违心,要保有个性。(212页)
这本书前半部以作家自己亲手所作的十二幅画为引子,深切回忆了自己文学道路上的种种人与事的际遇。这里面提到的人物既有年少时家中的渊源来往,又有与文学道路上前辈后生们的相遇相知。一篇篇文字感人入深,又让人慨叹时代与个体命运的休憩相关。
这不由让我们想到另一位颇为有名的作家,虽然已获得了极为巨大的成就,网络对他的厌恶却并不少。大抵是因他年少时的贫穷生活造就了他对社会与生活永远不原谅的态度,并以自己的偏颇态度来书写这个社会与世界。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以不同观点与表达形式来书写的自由,但是相比起严肃的追求美学修养的刘先生来说,我们还是更愿意以敬重的态度来表达对他的敬意。虽然我们艳羡他年少时年轻时颇为得意的成长际遇,但我们又不得不修正自己对生活的观感,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向着光明前行的心。在时代大潮中往往很多人无力反抗,但是你不能失去自己的希望。在刘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份善意与悲悯。他的文字是美与修养的结合,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生命的追问。
将个人的际遇书写出来,然而每一篇文章都极具美感,同时与每一幅画还相得益彰,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大作家的功力,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真正的文字。
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自己作品的一些背后事,有人有事有文学。在他的记忆里,仿佛总是感恩。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篇文章中,我注意到刘先生对父母的感恩“我感谢他们,使我在穿越过那么多仇恨与狂暴之后,仍没有丧失大悲悯的情怀,(12页)”这是怀念父母对朋友在严酷时代里保留的温情之事。而在第231页,我们读到了他对巴金先生的感谢。“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其实也是一门手艺,有前辈鼓励你不懈地‘练手’,并提供高级平台,是极大的福气。”虽然世人对巴金有不少的声音,但刘先生却记得他对自己在文学道路上重要的一把。
而此书中还有相当多有深度的精彩文字,都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深深感受一个文学家是如何在时代潮流中保持清醒意识的过程,读他的文字是醍醐是清流是思考是成长。愿这十二幅画,也能成为你生命中心仪的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