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02 15:17: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的读后感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一):一代雄主,汉武大帝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汉武帝之一生,功过是非,大政方针,改革除旧均在一书之内。尊儒亦用法,中央集权。均输平准集天下富商之资。察举聚天下之才自用之,平朝鲜,通西域,征南越,收西南夷,灭匈奴。开疆拓土,大致奠定华夏版图,功大莫过于此,然任酷吏,杀人如麻,信巫术,草菅人命,恶之过亦大焉。一代雄主,是非功过,后人自评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二):汉武,他只尊他自己

  一般吧,半天就翻完了。大致对于汉武帝的一个解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没有展现的很好。易中天这一整套书,消遣一下可以,对历史有个不错的框架。

  汉武帝统治时间之长,对历史影响之深远,确实非同一般。独尊儒术,虽然在汉武时期并没有完全执行开来,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开端,之后各个王朝的发展,都是在加剧这个现象。

  汉武帝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从此,历史上那些抵御外族入侵,巩固国土的时代,都将值得赞颂与铭记。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三):中华史《汉武的帝国》有感

  秦始皇、汉武帝。一个奠定帝国的基础,一个统一帝国的思想。中华民族从封建制演变成帝国官僚制。 汉武帝登基之后一系列行动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尊儒,秦政变为汉政;推恩,分权变为集权;举贤,贵族变为官僚;讨打匈奴,夷狄变为华夏。夷夏之分,王霸之术,古今之变,尽在其中。

  秦和汉的区别是,秦是吏治天下,汉则是官制与吏治并存。 而支撑着汉武帝国大厦则是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四):走向大一统

  汉代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毋庸置疑,易中天以“帝国”给出了恰当的描述。

  本书评述了自汉高祖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汉代如何从封建制走向中央集权,进而成为左右东方的大帝国的崛起历程。

  作者把政治权力的制衡作为理解汉帝国发展的一条主线,从中央集权、官制、经济制度、思想制度等角度论述了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全过程。对于汉帝国的治理逻辑,作者归纳为“有钱就能做事,有兵就能护家,懂法就能治国,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饰太平”。

  当然,任何一种治国策略都没有绝对的标准,都需要适应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而当矫枉过正时,无论是政策本身还是倡导政策的臣子都将付出巨大代价。在作者看来,几对基本矛盾始终在制约着汉帝国发展,分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皇族与外戚关系、财政资源与民间活力关系、内廷与外朝关系,如此种种往复循环,有显赫一时者,却也往往预示了盛极而衰。

  本书的史料大多来自史记,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尝试将司马迁先生的笔法发扬光大,以局外之人的视角看待历史上的起伏得失,功臣萧何、张良,儒生公孙弘、董仲舒,商贾桑弘羊,文吏张汤,都刻画地惟妙惟肖。

  作为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本书值得一读。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五):《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六):千年的根基

  不可否认,武帝继始皇帝的宏图大业,而奠定百代皆行的汉制,也造就了第一个世界性的文明。若是无过,也难以有功,况且相较于周公旦的政治妥协而言,武帝也当之无愧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忘却高、惠、文、景四朝的铺垫。

  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武帝不在意使用任何手段,皆以巩固政权为第一要义,坚定不移的统一天下。建太学,兴儒术,以培养懂政治的文吏,以儒家安定人心,粉饰太平,将秦政变为汉政。开言路,荐人才,以建立人才储备库—郎官,从而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和储备系统。却又留心俗务,重用酷吏,以务实的法家刀笔吏治理国家,用儒家文吏辅之,将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奖励军功。开疆扩土,讨伐匈奴,征讨四方,将夷狄变为华夏。施推恩,设州牧,将分权变为集权。武帝并为尊儒,反而大开言论,以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的能干实事的人才。武帝尊的也只是自己。

  汉政治的统治核心是皇权政治加官僚政治,其中官治与吏治共存,并因儒学到位官化,而逐渐向官治转变。官化的儒学也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幌子,官方思想其实是不要思想,官化的儒学也只是负责教化和灌输,顶多再加上对先王圣教的心得和注解。对思想而言统一最简洁的路径就是不要思想,这也是中央集权算必须的。官方需要的是实际有用的,自然是杂糅百家。而儒家的德治与礼治自然是最好的幌子。

  官方么有思想、么有思考、么有质疑、么有批判、么有争鸣,才是真正的诲人不倦。至今任可见其踪迹。而武帝恰巧来了是为了统治而把儒学变成官学,使得宋元儒家独尊和明清思想专制有了根源。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七):汉武的帝国

  保留贵族精神和君子之风的,便只有汲黯。 汲黯是表里如一的。他那句“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名言,就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在朝堂所说。尽管当时满朝失色,汲黯却无怨无悔。他说,天子设立百官,难道是用来拍马屁的吗?就算有危险,又岂能让朝廷蒙辱? 难得的是,汉武帝对汲黯一让再让,礼遇有加。大将军卫青来,他坐在马桶上就见了。丞相公孙弘来,他帽子不戴就见了。汲黯进宫,汉武帝却一定正襟危坐。如果匆忙之间来不及整理衣冠,则会躲进帐中,以免不恭。 这是对汲黯人格的敬重。 为着这份敬重,我们也要对汉武帝表示敬意。 汲黯也值得敬重。元狩二年,为了接待前来投降的匈奴浑邪王,朝廷向民间借马,结果没凑够数。汉武帝认为长安县令办事不力,要开刀问斩。汲黯却挺身而出:长安令无罪!只要杀黯一人,就有马了。 汉武帝又默然。 贵族精神,是要用生命来维持的。 腐刑又叫宫刑。受此刑者,男的割掉阴茎,女的破坏阴道。这当然极其残忍,也为任何男人和女人所无法忍受,因此在汉文帝时一度被废。不过,此刑很快又被帝国恢复,直到隋文帝开皇初年才被彻底废除。 可惜,司马迁遇到的不是隋文帝,而是汉武帝。他只能去承受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屈辱。受刑之后,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坐立不安,汗流浃背,神情恍惚,一度仿佛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 有此酷刑,实在是一个民族的奇耻大辱。看来,法治也未必靠得住。如果那法是王法,治国的是帝王,法治也可能是专制,只不过是“依法专制”而已。任何人权都不会有保障,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尊严。 节选自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八):千年汉武制

  

秦汉之间,易老师选择了汉武帝为代表,千年秦制,易老师的观点是千年汉武制,汉武帝为后代定下来各种制度。

人才选拔 汉武定的的察举,相较于之前的贵族世袭,察举是进了一步。察举的节点在郎官,各种途径到郎官,然后再从郎官到各地的官吏,郎官来源是太学,察举,任子(官二代),赀补(富二代),上计(优秀的吏员),各种途径进入郎官,郎官不是官,郎官下一步才是官员。从察举到科举,是中央选拔官员制度的开始。

尚书台,开启了尚书台机制,我理解这个是内阁、军机处的源头,开始架空丞相用,书中列举了武帝时期,历任丞相的下场,大多都不得好死,可见,强势皇帝身边的大臣不好当啊。武帝

大将军及外戚,武帝之前也有外戚,吕后,窦太后,都是外戚,我觉得整个汉朝,外戚弄权的帽子扣在武帝头上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思想统一,外儒内法,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内心还是承认法家作用的,对儒法的关系处理,还是有序的,后期到宣帝的时候,就在教育帝国接班人,太子的时候,就一语道出了儒法的关系,汉家治国,靠的是,霸王道杂之。盐铁管营,平准制,算缗告缗,也算是为后世开辟了各种制度。

从帝王的个人而言,武帝让人佩服的是人才的汇集,财政有桑弘羊,军事上有卫青,霍去病,知识分子有董仲舒,司法有张汤,政治有公孙弘,各种人才汇聚,造就了武帝各项事业的推进,即使对外战争,造成了民不聊生,但是武帝后期也稳住了大盘,汉王朝没有崩溃,毕竟帝王的个人功绩彪炳,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帝的对外战争,积极的一面是为后世子孙早就了几百年的和平,等到胡人乱华,已经到了西晋了。太强势的领导,容易出业绩,也容易压榨人,作为员工,还是喜欢像汉文帝、宋仁宗这样的领导。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九):汉武的帝国

  这本书很短,微信读书380页,只有大概8万字左右,竟然看了4个小时。

  看此书本来是个意外,因为西汉那段历史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这本书最适合我。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总体来看,言简意赅,字字千金来评价不为过。

  这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因为易中天老师讲述历史故事的部分不是很多,而且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基本上也是一笔带过,非常的节省笔墨。比如,刘邦本来答应戚夫人立如意为太子,后来被张良等人劝说以后,放弃了。戚夫人来找刘邦,刘邦没有答应,然后一句“戚夫人哭”就结束了。所以想看历史明细的就不推荐这本书了。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或者说开始喜欢这套书,是因为本书的写作风格。准确的说这是一本探讨书或者说是评论书。作者追求的不是历史事件是what,而是在追寻那个how和背后的那个why。这种深挖的风格,虽然只是易老师的一家之言,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思路,打开了眼界,所以我喜欢。

  本书新听到的知识和观点很多。

  1.我们都知道汉武大帝,都知道他很牛,可是到底有多牛?

  “在他治下,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

  2.我们都知道大汉帝国很强大,到底强大在哪儿,背后又有没有何新观点?

  有的。

  比如: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仅限于官学范围。也就是说,罢黜百家,只是诸子不设博士官;独尊儒术,也只是饱读诗书更容易走上仕途。

  比如:的确,思想文化领域是不能一家独尊的。因为没有百家就没有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有风骨和气节。苟如此,又哪里会有担负天下兴亡、创造文明成果的奇士?也只有奴才。

  比如:他们只想到要防范功臣(异姓诸侯)和宗室(同姓诸侯),却不曾料到外戚也会危及皇权,更没想到后来把汉代断为两截,变成前汉后汉的,正是外戚。

  所以,这样的书可能看一遍只懂了皮毛,看两遍勉强看懂作者的初衷,只有读更多遍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文化真实的样子。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十):汉武的帝国

  什么是汉制? 在延续秦制的同时,也继承周制,即制由秦帝,政借两周。 汉武帝在位时,最重要的事是巩固皇权。只要能实现,不在意任何手段。儒家好用的时候,不妨歌舞升平,一旦不够趁手,也会拿起法家,杀人如麻。

  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却又留心俗物,重用酷吏,奖励军功。重用桑弘羊、卫青、张汤、公孙弘。有钱能做事,有兵能护家,懂法能治国,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粉饰太平。 于是支撑汉武帝国的有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前两个秦也有,后一个却是汉武帝所创。但正是由于这一改革,帝国制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为何儒学适合作为统治思想? 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虽然法家也一样,但法家的维护手段为权威、阴谋诡计和严刑峻法,家势、术、法。所以,法家之道为霸道,法家之政为苛政,法家之制为专制,法家之治为刑治。 儒家则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其实秦始皇也意识到了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只不过,秦始皇选错了对象(推崇法家),找错了帮手(以吏为师),用错了手段(焚书坑儒),汉武帝却对了路。 而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只焚书,不坑儒,坑的是术士。焚书的目的之于文化,也不是毁灭,而是垄断。其他学说的经典也由政府存档,只可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实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只有手段的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目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只不过,秦始皇威胁,汉武帝利诱,秦始皇不准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这种独尊也不是一种强制,而是一种收买。只要你儒家读的好,就能光宗耀主,封侯拜相。至于百姓,其实你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所以,汉武治下也是相对开放的。至于百家罢尽,万马齐喑,则是朱元璋和乾隆帝设文字狱之后的事。 汉政治的核心呢? 皇权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这与秦政无异。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汉则是官治与吏治并存,而且逐渐由吏治走向官治。与此同时,儒学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实是不要思想,官化的儒学也只要教化和灌输,顶多再加对先王圣教的心得和注解。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争鸣,中华文明才开始走下坡路。 对秦皇与汉武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司马光甚至认为,汉武之恶几近秦皇,只不过他识好歹,受忠言,知对错,会用人,这才不至于亡汉。 可见问题不在如何评价,而在评价的立场。从儒家角度看,两人自然十恶不赦;但两人创造发展起来的制度,却让中华民族延续两千多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易中天中华史 第八卷:汉武的帝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