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的时间差,有些不好的仍然还在,有些甚至越来越坏。不是悲观,是无奈。
●一枚简单的五四运动现场切片,让人感动振奋至今。可能是一种基于汉族文明的认同感让我亢奋激烈,我知道它并不依附仅仅一朝一国,不论 ROC 或者 PRC,它是像所有日本人都服膺尊重的天皇那样的存在,其他中国人大约也是这样,这是一种超强势的凝聚力。
●宏大历史叙事的脚注,但是也充满价值和趣味。尤其是关于中国人“拖延症”的描述、对部分中国美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点评、对进步主义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关历史细节的记录,还有那句“人性就是吃得比记得多”的感叹,发人深省却总让人想笑!
●看哭了……
“我们在中国睡了一晚,但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印象,因为整个中国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将上海和底特律、密歇根比较了一番,除了没有那么多的烟囱外,也描述不出来太大的差别。不夸张地讲,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化都市了,但是我还没有领会到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这会被认为符合中国传统的忠恕之道。
日本在稳定社会表象之下会有急剧的精神变化,接下来数年会有激进的社会变化(P106,不幸言中)。天皇成为统一而现代化日本的象征,但是这种崇拜成了压在他们背上摆脱不掉的东西(P144)。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崩溃(P263)。
附:
家书颇多语焉不详处,毕竟对中日社会的了解多赖直觉和听闻。本书译注很细致,可见刘博士之用心,惜乎似特重日本部分,中国部分则恐未遑翻检史料。笔者不揣鄙陋,依原注风格,略为考索,供各位参考。
0)P164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宜用后来词翻译。
1) P170中国人简直就会像他们当初对待传教士那样对待日本人。
按:此处指义和团。
2)P187我们有一天去参观据说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的寺庙时,有人给我们介绍了一幅中国最卓越的书法家的摹拓本——这些字是好几个世纪前根据他的字迹刻写在这些岩石上的。
3)P251袁世凯计划成立的时候,他的儿子伤到了自己的腿,他听说温泉会有助于他疗养,于是有一位官员为他修了这条路。
按:此处当指北京昌平小汤山温泉。
4)P265 他因为一个不算好的机缘被国会任命为蒙古的军事首长
按:总统徐世昌非常赞成派徐树铮筹边,以调虎离山。
5)P272 北京,7月19日 我见到了满洲皇帝的老师,一位英文老师——还有三位中文老师。他做这份工作已经三个月了。
按:溥仪老师:陆润庠(1915年卒)、陈宝琛、徐坊、梁鼎芬。英文教师——庄士敦,1918年受聘,1919年2月始任教。实际上到此时,他做工作差不多五个月了。
日本之行
集权下臣民的重负
亲历五四
今天的新闻是拒签巴黎和约
与华情深
我们正亲眼见证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可惜的是,这批书信材料虽然早在几乎一百年前就面世了,但主要还是在英语世界里流传。在日本,偶见学者引用,但没有日文译本,大家多是淡漠视之。70年代,台湾有位王运如先生编译了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章节。受制于时局,此书的影响极为有限,如今甚至连原书也不易见到了。
刘幸
2016-09-10 01:10:21 来源: 新京报(北京)JohnDewey
你走进寓所附近街角的一家普通的面店,尝试了三种面,汤里放了荞麦,配上炸虾。窗外,电灯照得路上很亮。你由衷地感叹,这里不过是很普通的一家店,却比任何一家最好的美国餐厅还要干净。这个国家干净到你觉得可以在任何一处的地板上吃东西。你发现在这个国家礼节是如此的普遍。在给远方孩子的书信中你写道,“等我们回国的时候,有可能我们会礼貌得你都不认识我们了”。
而在不远的邻国,工厂早晨六点就开始工作,但依旧无法吸纳足够的工人。钢铁厂非常萧条,煤和石油工业也没有发展。这里的人们没法建设铁路,到处都在燃烧木头,整个乡村都在枯萎因为到处都被砍得光秃秃的。
原文地址: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112/dewey-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