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田野》是一部由谢飞执导,周里京 / 张静 / 雷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田野》精选点评:
●数码修复后果然很高清。那个年代的回忆,有做作的地方,但更多的是真诚。谢导说最后光明的结尾是为了过审,但难道希南不是为了肖弟?肖弟才是真爱吧。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第四代的作品必将是中国电影史上无可取代的。原来第五代还有个特点就是文化课不好,只学了点电影技术——电影资料馆
●那个时代
●典型第四代电影:迷恋形式(时空交错叙事),伤痕文学/青春伤痛,美好的生命(恋人)死于不可抗力(这次是大火)。很多地方语焉不详(所以才是症候点)。本片拍摄之前有一个黑白版本的短片。
●真实地感动了。高糊版本也挡不住的漂亮。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八十年代的主旋律。然而,知青们在回望前一个历史时期的苦难与抗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心情。有的人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更多的人挣扎着要离开,而有的人却又返回来。另外,看着周里京的样子,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实在不知道八十年代的审美观如何如此这样。
●资料馆2014.11.5.7pm 谢飞导演也在,确实透着青涩与幼稚。和其他伤痕文学一样有把历史简单化浅薄化倾向,但荒原篝火诵诗、回到北大荒的尾巴对革命-理想的诗意化呈现-召回,使得影片有突围于八十时代主流认识局限的一面。旧理想已死,却又无法真正认同主导的否定性叙述,第四代的自怜悲情与飘摇懦弱。
●真的让你做灰烬你愿意吗?没有文革的时代,规则还不是一样。
●有一個相當文雅的boy,閃回鏡頭的節奏踩得蠻好,其實還可以再悲一點。
●77岁的摄影师甘泉教授坐在我前座,我想过许多伟大的时刻不需要故事和其他的实验性的稚气所给的不舒服什么的。。
●那个时代的青年
《我们的田野》观后感(一):伤痕电影的致命缺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谁给了他们理想?又是谁让他们理想破灭?什么人走后门托关系占好处?又是什么人为国家为人民献青春洒热血?伤痕电影只会浅薄模糊地渲染悲伤与不幸,从来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锅全甩给那个背锅侠来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正确还是错误?是谁给了他们理想?又是谁让他们理想破灭?什么人走后门托关系占好处?又是什么人为国家为人民献青春洒热血?伤痕电影只会浅薄模糊地渲染悲伤与不幸,从来不敢探究根本原因,黑锅全甩给那个背锅侠来背。
《我们的田野》观后感(二):梦想照进现实之后。
知青故事。看到人们这样评价。我其实并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电影。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甚至父母也并没有被派到农村或偏远山区开荒的经历。
但我却可以讲到电影里提到的一件事。Dream&Reality.。
它不像美式电影,一个劲鼓吹,只要努力,梦想就能实现,然后人们就生活在微笑里。
它也不像现代很多年轻人的颓废电影,通篇散乱意识流,只是描写生活的空虚和不现实。
讲五个青年,在努力实现梦想,并生活在梦想之后的事情。
诚然,他们被社会误导,被时代催出了这样的梦想,但是这也是梦想,并更火热更激情于现代的什么个人主义。因为带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光辉。
但是即便这样,他们也要面对现实。在荒原里面又唱又跳,在白桦林里又笑又闹,有梦想有爱情,并不妨碍他们迈向最后支离破碎的生活。
五个青年的生活。两个待在那里的,一死,一伤;两个回来的,找不到方向,在社会底层;剩下一个主人公,即便完成大学,也觉融不入社会,而回到了北大荒。
因为他们曾经的梦想,因为他们曾经的光辉岁月。
使现实看起来无比凄凉。
现实生活并不容我们设想,如果怎样。我们也并不去设想,这五个青年如果没有北大荒生活,会不会更好。因为不管怎样,他们的生命中,承载了一个辉煌的地方。辉煌的曾经。这是一直留在城市人无法记起的。但他们也付出了太多。
就像王子公主在happily married each other之后,童话故事结束了。是不是也意味着现实的开始。而现实更加长久,磨着人们失去激情。只是生活。
当我和同龄人也正在这种走入社会的年纪,梦想和现实有着剧烈的摩擦。自然最后有人七零八落,有人走过来,会怎样。像一幕剧,不停开合的幕布,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的田野》观后感(三):那夜的篝火
北大荒,黑土地,白桦林。
木房子,年轻人,梦想和信仰。
这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最好,是因为有东西值得信仰;最坏,是因为亲眼看着信仰被摧毁。
五个城里的年轻人被信仰指引着来到田间地头,笑着闹着开始用双手和年轻的身体创造祖国荒野的新天地。渐渐地从最初的坚信不移到慢慢动摇再到确定自己被时代和国家所抛弃。
虽然谢飞导演说片中有许多镜头语言不是他原本要呈现的美学风格,但事实上除了个别推镜头有晃动而稍显瑕疵之外,影片的摄影和剪辑都还是非常美丽而干脆的。
远景镜头里的夜幕有澄澈深邃的蓝,五个年轻人和一辆没油的拖拉机摆在蓝色夜幕的小小一角,忽而他们燃起了篝火,念起了心中的诗句,唱起了儿时的歌,在手风琴声里,特写镜头一一划过每张年轻的脸庞,篝火映在脸上,每一张写满的都是纯真、梦想和信仰。
那一刻,几乎感动得我落下泪来。
夜晚的大通铺上,隔板这边,特写镜头摇过女孩儿们年轻美丽的脸,闪闪的放着光;隔板那边,全景镜头框出了男孩儿们挤着闹着笑着的模样,全是年轻的好全是充满生命力的热闹。
白桦林里,健硕的男孩有节奏的砍树,另一边女孩咬牙费力的也在砍树,青春期调皮的男生逗弄着嘲笑女生砍树慢,却忽然在这嘲笑中发现了女孩青春无敌的美丽。镜头用男生的主观视角拍出女孩侧脸的特写,晶莹的汗水挂在她带着绒毛的脸上,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她专心的砍树,就像是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业,男孩专心的注视着她,就像注视着一个新的梦想。
我想起罗兰·巴特曾经说,裸露并不是情色,情色总是在衣缝的连接处。也忽然理解了姜文说文革时代是最性感的时代。
镜头表现出了男孩的凝视,这种凝视唤醒了年轻的欲望,教会了青年什么是性感。在影院漆黑的幕中,就着荧幕上明明暗暗的光,在凝视中发现了这女孩惊人的美丽。
那夜的篝火旁,年轻人们谈论着信仰和理想,唱着他们爱听的歌,愉快的交谈着,许多年后他们欲言又止,进退维谷,再也不曾那样欢畅。
我想起北岛的一首诗,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电影落幕,谢飞导演聊起了这部片子,称它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他讲话非常平易近人,真诚而风趣,坦率真淳如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说,苦难,你可以表现苦难,这不难,但这样还不够,要有里面那个精神的东西。
我知道,让我落泪的并不是影片表现的苦难,而是苦难结束后依然灰暗混沌的天色。旧的信仰已经被打破可新的信仰还没有到来,我们该凭着什么等到一个新的希望呢。我想,应该就是那个“精神的东西”,应该就是那簇深夜的篝火吧。
《我们的田野》观后感(四):向人、向岁月、向北大荒致敬
几位“谢”姓导演(谢添、谢铁骊、谢飞、谢晋)是有些印象的,但也有些混淆。看《黑骏马》被震撼到,对导演谢飞有了清晰直观的认知,非常佩服赞赏这位具有传统中国电影人的学识综合素养承袭、又有现代西方审美和艺术表现等创造力的所谓“第四代导演”领军人。《我们的田野》是第一次看,宽银幕制式、大气优美的北大荒风光画面、流畅精致的镜头切换故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交响乐水准的配乐,使影片具有超越时代印记的经典感。看了有关评论,居然是谢飞的导演处女作,太有才了!
《我们的田野》撷取的是1980年代文学艺术包括电影选材里具有代表性的知青题材,尤其是规模宏大的北大荒农垦建设的北京知青的故事。同样的题材刚好看过也非常优秀的《勿忘我》(方舒李志與主演)、《北国红豆》(刘晓庆主演),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表现了一代知青最可贵的青春岁月记忆、奋斗奉献过程中的友情爱情生活,反思及回归理想主义乃至致敬黑土地拥抱未来,是那个时代阶段的共同价值取向,在这三部影片里都有反映;但谢飞在本片的独特之处我觉得最主要就是相对淡化了“反思”主题,将时代特征作为一个人物情感和生活的外部背景框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渲染,而是重点刻画人物在时空环境下的个体化、个性化的言行,揭示人性本身的内在逻辑、展现人历经岁月的喜怒哀乐,人物更少程式化和理想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选择,并非都是高大上),逐渐成为我们大众的一部分、获得观众更多的共情和认可~~这大概是有人将谢飞他们的这种从模式化表演到人性化探索的趋势界定为“第四代导演”的原因之一吧,我这么理解;实际上我是反感这种划分尤其是觉得那些所谓的“第五代”的靠揭露、批判中国愚昧落后的题材迎合西方走上“国际”影坛的中国电影发展、实质上是走了歧路的。说远一点,第五代以及后来的几位,也只是特定历史阶段、80-90年代思想大解放后拥抱西方的同时对于自身文化的偏激视角和语境叙事在电影行业的折射(这种折射在今天仍然是有一定市场的,君不见疫情封城期间一直吵到现在的左右之争),加上资本化的混乱及其与整体机制的特殊关系,导致了今天的影视行业亟待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收回来说,谢飞在本片里固然是呼应时代特征尊重陈希南回归北大荒的深思熟虑和壮志凌云,也是一种有别于第五代普遍阴暗晦涩玩弄深沉的人文积淀和学识胸怀吧~~我赞成某位评论里面说的“这不是张**摄影出身的素质能达到的(大意如此)”;苦难应该带给人更大的希望,艺术应该具有这样的责任和导向,谢导的这部片子具有这样的经典价值和张力。这是一种境界。
家学和成长经历,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决定性因素吧?才知道谢飞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谢觉哉同志。
周里京确实是当时的大帅哥,外形俊朗、有书卷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那时确乎是大火的新人明星啊,《高山下的花环》《新星》《人生》《肖尔布拉克》拉出来都是口碑~~林芳兵给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后来的都市时尚女、甚至动作女星?出演本片时还是北电学生豆蔻年华,有点婴儿肥还是一脸萌相很可爱~~演肖弟弟的雷汉整个儿是韩庚的翻版啊~~
北大荒被开垦是缺粮时代产物,也是中国被孤立状况下的青年就业渠道。黑土地过度翻种已经造成了负面后果,乘飞机从黑龙江飞到俄罗斯,国境线内外从一片灰白变成一片绿色葱葱,令人触目惊心。如今退耕还林、保护湿地,是大势所趋。东北是中国的早期工业基地,城市化水平很高,在这个地区进行垦荒,与在新疆设置建设兵团进行农垦城市化融合是有区别的,北大荒记录了一代知青和复原军人、士兵的伟大奉献,也将不断与时俱进走向新时代~~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会记住那些为之付出过青春和心血的人们,永远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我们的田野》观后感(五):我们的田野:写给焦虑自责的孩子
本文作者,是,
便衣禅师,写作画画,旅居四海。私信关闭。
大爱无疆。
的新浪微博@青一Q1
原文照抄,转给,202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
不懂就问,你爱的人。
【1】你内在的那孩子,
只有在别人都为他自豪的时候才能充满动力的向前走,走到很远很远,飞到很高很高。
只要你爱他,他就不会叫苦叫累。
总是责怪他,他就会停下脚步,默不作声地哭泣。
不是他要停下脚步,是你的责备使他停下脚步呀。
【2】世界somehow已经这么坏了,
就算是他走得慢了,也不是他的错,是整个自然进入了冬天。
伤口的愈合尚且需要时间,
为何你就不能温柔一点对待他?
我知道,你太害怕了,害怕他不好。
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不好的。
树慢慢长,速度快的,不一定最后长的最高,你说是吗?
【3】被你放弃的机会,
可能是潜意识的智慧知道那不是适合你的机会,
是错误的机会,
所以你没有错过任何,
你很好。
【4】很多时候你拥有莫名其妙的信念,
比如只要瘦下来就会有人爱我,
比如如果我能得到某个人的认可我就会幸福,
“如果怎样就会怎样”不过是个思维模式,
是个瞬间就寂灭的念头,
那可能是你对世界的误解,
要经过验证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
【5】你对别人反应的揣测也可能是错的。
也许你遭遇过别人的恶意,这不意味着你遇到的所有人都会用那种方式对待你。
无条件的接受与爱是更好的预设反应。
但最好的预设是无预设。
开放你的心,用当下的新情况和真实的世界反应来行动,不要沉浸在你想象的失败里。
别人爱不爱你要看你的行动当下。
何况这根本就不重要,也可不能所有人都爱你。
总会有喜欢你的人,你只看他们就好了。
【6】不要想着一个巨大的改变用此来要求自己,
做不到就觉得天都塌了,自己一败涂地。
要减肥的人,不要说以后永远不吃糖和冰激凌蛋糕了。
你只做一天看看。
就先迈出一个小小的步子,这样温柔的哄着自己开始。
像养孩子一样养自己,
想要获得的无条件爱与认可,
想要让别人如何支持自己,
就先自己这样做做看。
备注:
瞧一瞧,轰轰烈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我们的田野》 Our Farmland (1983)
你就知道,年轻无极限,You must be right on other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