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是一本由【德】罗尔夫•多贝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一):读书|你经常吃亏是因为手里没有这份清单
这份清单来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二):真正是提醒读者清醒思考了
作者作为资深商界人士和文学创作者的结合,应该说还是将所要表达的52种常见思维陷阱很简明很有条理地一一说明,并配以生动的例子。本书总体的论点都是很接近日常生活或者一些基础理论,并没有新发现一些新奇理论或者深奥的学术观点,仅仅是将你我很多人时而闪现的思考亮点有效编织成册,落实在文本上。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本领,不需要语出惊人死不休方才能成书,不时将散落在生活中的点滴智慧如珍珠般整理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项链。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看似“一蹴而就”的顺理成章其实还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之上,所谓大道至简,得大了之后才能简。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三):Anne’s 清醒思考的艺术
于2017年12月5日读完《清醒思考的艺术》,非常欣赏和喜欢这本书,该书以一种轻松易读的方式给读者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思维误区,以这种方式和语言组织的书让人一点也没有阅读的压力,反而会让我容易不舍得中断。书中讲述到的思维误区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中招的地方。巧合的是在读该书之前读了《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两本书都是在指导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辩证的认识。虽然我在批判性看待自己和多批思维误区方面的做法还很不理想,但是,这两本书确实是很棒的书。
另外,非常感谢《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的赠阅者馈赠我的精神食粮!(虽然他可能看不到该文)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四):没什么可看的,就稍微记得保持冷静就可以了
这本书的包装和书内的绘画,做的比较精致。但我看完内容后,会觉得它太过于花哨了。因为书文字部分并不吸引人。也可以说是我跟它的频率没有一致。确实有一些思考上的误区我也会有些恍然大悟的。但是,大部分的观点并不吸引我,我甚至是觉得它没有表达清楚,或者本身这些误区的罗列就有点敷衍的感觉。首先说的也是他个人的感觉,对自己论点的支持上也没有做太多的说明,甚至有种草草了事的感觉。所以,我不太喜欢这样。解释不清,还要硬凑上来的感觉。
但,可能也是我自己的水平太低,看不懂高深的东西,不理解他在说啥,或者是我读的时候不走心吗?可是我就是有点看不进去啊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五):清醒思考
《清醒思考的艺术》,该书是德国罗尔夫•多贝里所作,通过心理学专业词汇来讲述思考过程中会犯的52种思维错误。
52种思维错误包括:幸存偏误、过度自信效应、从众心理、纠缠于沉没成本、互惠偏误、权威偏误、对比效应、控制错觉、激励过敏倾向、回归均值、结果偏误、选择的悖论、讨喜偏误、禀赋效应、团体迷思、忽视概率偏误、零风险偏误、稀少性谬误、忽视基本概率、赌徒谬误、锚定效应、规避损失、社会性懈怠、指数增长、基本特征谬误、错误的因果关系、光环效应、替代途径、预测的错觉、关联谬误、框架效应、行动偏误、自利偏误、自我选择偏误会、认知失调、双曲贴现等。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六):私以为看这本书需要相当的清醒思考能力,不然只是吸纳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偏见
从目录中可以猜到书中大概会提及各类认知偏差或心理学现象,在我的预期中,这本书应该是有相当丰富的脚注或附录,而事实上完全不是,你在书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到诸如此类的描述:
- 「研究表明……」
- 「某某做过一个实验……」
- 「90% …… 10% ……」
这些描述中完全不提及任何相关实验、数据来源甚至是人名,这本书没有附录,全书的脚注仅有七个,其中三个是译者对地点的注释,剩下的五个没有一个是关于学术研究的,例如什么是 Gmail 以及《黑天鹅》的出版社是哪家。
另外有些地方的归因和论证方式中看不到逻辑关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这里本应该举例说明,但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之嫌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
我相信书中提到的各类现象中的一部分确实存在理论依据甚至能在学术界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但如此随意的行文岂不是在鼓励读者盲目相信、不清醒思考吗?私以为看这本书需要相当的清醒思考能力,不然只是吸纳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偏见。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七):「清醒思考的艺术」
「清醒思考的艺术」
觉得作者的思维点很有意思,就看起来,也确实多次被他偶尔诙谐幽默的举例逗笑。例如: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去找一个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倘若没有,就去找一个死对头,请他喝上一杯,听他娓娓道来[em]e400826[/em] 当
然此书中也提到了多种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错误,被提出来才发现,咦,还真是这样呢。可能中了他设置的“思维错误”里,在用他的理论去思考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呢?就像他说“大多数人在一个信息出来时,都回去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对的前提下去思考,而有的人是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去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好吧,我们可以用他说的去“怼”他么[em]e401184[/em][em]e400826[/em]
这个作者我是喜欢的,之所以放最后一个致谢在后面,是因为这篇致谢我很喜欢。至少我认为他是个懂得感恩,且能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样的作者,怎能不可爱呢。
书中多次提到查理芒格,巴菲特这些投资人的理念以及投资中出现的一些事例,作者肯定也是一个投资爱好者,有些细腻的人,即使是做投资也可以思考出这些有意思的思维错误,所以内环境变了,无论经历什么外环境,都有所“看见”。
我是个崇尚“投资”这项行为的人,作者其中一个小标题“纠缠于沉没成本这个类别”,和投资中的“及时止损”说法类似。我们做很多事都像是身负重物前行的人们,不停的往自己身上负重,却不懂得及时放弃的轻松。投资越多,沉没成本越大,我想如果你不能承担这份沉没,我觉得对于我性格来说,这就不是一件良性投资。 书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念,不一一道来,感兴趣可以看看,打开另一种看现象的思维模式。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八):一些有疑问、不同看法的地方
第9节,权威偏误,前面很多偏误都有所耳闻,这次读此书的目的只是想加强一下以前认识,并且想看看书中的例子,赞同地地方就不多言了,我个人有些异议的地方想记录一下,权威偏误此节的部分不是很赞同,固然不应该完全听信权威,但是也不至于用像副标题那样“你为什么应该藐视权威”的说法吧?此节的例子当然都是一些支持不能信权威的例子,作者是不是也犯了前文提到的确认偏误?只寻找了证明正确的例子却忽视了证明不正确的例子,举个不算完美的的例子,你若是生病了?你相信医生的权威呢?还是相信民间土方?(接受反驳,有时候确实土方更有效,但是土方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嗯,你想运动健身?是选择有健身教练证的人教你呢?还是自己琢磨?(不过也有可能你能琢磨出来正确的方法,不过相信这应该灭有直接请教练来的高效吧?),当然我也不是说完全尽信权威,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副标题“你为什么应该藐视权威”,让我有点不舒服
102,忽略概率偏误,有一处感觉和日常感觉不一样啊,书中提到的那个1972年电击实验,受电击概率50%、20%、10%、5%,人们的紧张程度没有区别??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来衡量紧张程度的?对于此实验的真实性我有点怀疑?(也可能我的感觉出现了偏误)由此我注意到,书中好些例子都没有什么引用参考文献啥,感觉不是很严谨。还有书中p102,第二段,括号里的“(顺便说一下,发生灾难的 概率和不发生灾难的概率一样)”阿勒???这一括号中的内容与前文飞机失事线相关的吗?还是一个普遍性结论??无论指啥,我都觉得这不是扯淡吗??难道作者是这样想的“要么发生灾难,要么不发生灾难,所以概率都是50%”?这首先对灾难进行定义吧?是发大水呢?还是地震呢?还是海啸呢台风呢?我想这个发生灾难和不发生的概率不一样的吧??
待续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九):这是一本使人自省的书
证明一下我并不是只看小说。
这本书讲的是52种常见的思维谬误。每看一章都在自我反省,检查自己有没有掉进这些思维陷阱。看了一遍纸质书,又听了一遍有声书,感觉还是有些收获的。
前面2节比较常见的因果关系问题。第3节过度自信效应的总结验证了一个体感生活经验——男人比女人更容易高估自己。从众心理、沉没成本、对比效应、稀少性谬误、锚定效应之类的很早就看过了,没什么特别的。互惠偏误倒是让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过一个帖子,有人开服装店给每一个进门的潜在顾客先发一瓶饮料,结果增加的利润超过了饮料的成本。某些情况下,先给予一些福利也是一种好策略。
打破自己心中的固定思维、辩证看待问题很重要,不过书里举的例子有点牵强。“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让我想起减肥的时候,经常有人说运动增肌导致体重上升,对此我总是很怀疑,会不会是方法不对呢?
去掉不相干的故事,只看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学会这一条的话分组的帖子能减少90%吧。
物质的东西只能带来短期效果,持续的证明效应主要与如何利用时间有关。做最爱的事情,哪怕要为此付费。这段话我要写在日记本扉页上。
这本书中关于激励的章节意外地给了我一些灵感,看完之后我给自己设计了一套bonus计划,用来督促自己实现一些短期的、阶段性的目标,目前执行得很顺利,希望可以帮助我顺利实现目标。虽然我也认为奖励策略对长期目标不管用,不过可以拆解成短期的具体目标试试看。
《清醒思考的艺术》读后感(十):生活避雷指南
上篇列举了一些追星时我走过的“歧途”,其实更多的思维误区每天都在发生。 1 互惠偏误 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比如免费体验,体验了之后就是催促办卡。 2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 卖保健品的、推销美容项目的,使用后有不良反应,统一话术都是:排毒。 当情况恶化,他会说这叫有效果;当你靠自身免疫,恢复正常,他会说药到病除。 3 社会性懈怠 某项任务分配给的人越多,效率越低。而彰显个人效率可以缓和团队的弊病。 以我自己为例,工作群中分配的群体任务,大家都会相互“看眼色”完成——如果别人都没开始做,那我也不用立刻完成它。而当某个人在群内回复“已完成”,其他人才会有紧迫感、才会开始尽快完成它。 4 享乐适应症 享乐适应症: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想要收获真正的幸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声、慢性疲累等; 单程开车一小时的通勤路途,可以说是苦不堪言。长时间驾驶需要持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体力和精力都备受煎熬。 远距离通勤必然会导致早出晚归,长年累月,慢性疲累不请自来。 (2)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 (3)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 比工作本身更辛苦的,是沟通、对接、等待。如果工作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进行,效率和情绪都会有很大提升。 工作之外也要生活,有自由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事,就再好不过了。
以上这些常见的思维误区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我们还是很容易就“中了圈套”。我想可以把书中的这一段话作为行动指南:
在后果影响可能很大的情形里(在做重要的私人或业务决定时),我设法尽可能理智和理性地做决定。 在后果影响较小的情形里(例如在做是买宝马还是大众汽车的决定时),我就会放弃理性地寻找最佳方案,而是听从我的直觉。 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因此,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你无须绞尽脑汁,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你会生活得更轻松。只要我们能够有一定把握应付生活,只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小心留神,我们的决定是否完美,其实并不需要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