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长征》经典观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4 23:0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征》经典观后感1000字

  《长征》是一部由翟俊杰执导,唐国强 / 李琳 / 马晓伟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征》观后感(一):值得一看的党史教育影片

  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好的党史教育片。它将第二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全部浓缩在了约3小时的长度之中。能让对长征历史不了解的观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影片整体按照时间的线索,叙述了长征过程之中所有的重大事件和转折。

  可是影片的缺陷也很明显,虽然三小时的电影已经不算短了,可是对于整个长征数年的过程而言,还是不足以把很多故事细节交代清楚。主要事件截取的非常不错,但是很多过渡部分全部用旁白处理略显苍白无力。略有流水账的感觉。而且部分镜头跳跃性太强,没有旁白解释。这会让很多对历史细节不熟悉的观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比如四渡赤水之后镜头突然给到贺龙和肖克阅读中央的信件,用了十几秒突然描述了红2,6军团的情况。没有任何旁白解释。我开始对红军各方面军系统不是很熟悉,查阅了资料恶补了历史才看懂。)对于某些人物的出场,没有历史基础的观众也可能会一脸迷茫。(比如张国焘和曾中生在狱中对峙的镜头,影片中只显示了曾中生姓名,但是没有一个解释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被关进监狱,与张国焘是什么关系。)

  总体来是是部良好的电影。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和导演顶着的压力以及诸多限制情况下,这部作品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是一部值得四星的党史主旋律电影。

  《长征》观后感(二):致敬解放军

  长征的剧情简介 · · · · · ·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毛泽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领导核心。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陕北山城堡胜利会师。 毛泽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观后感(三):长征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现在的我们,上网玩游戏通宵达旦,上课迟到,攀比炫耀等等。是的,或许我们觉得这样子很幸福,但这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扪心自问我们学到的知识有多少,心虚了吧。或许年轻的我们会迷途,会不知所措,就像红军当年那样不知往何走,但请不要轻言放弃,只有不动的目标最容易被找到,“学习时的痛苦是短暂的,学不到的痛苦才是终生的”,在我们这个最需要知识的时期浇灌的时候,或许为了将来的胜利我们要静静的沉寂、蓄势待发,但请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往哪走,跟着走,跟着党走,用党先进的思想不断武装自己,承担起我们背负着铁的使命——振兴中华民族。当然我们不用流血也不用牺牲,但我们却要以铁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弘扬长征的精神,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 

  《长征》观后感(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观看电影之前,就有小伙伴抱怨怎么又是红色电影,又没有兴趣。我起初和他们一样,也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静下心慢慢把影片看完,这是一部恢宏的历史巨作啊,为什么我们对他的期待那么低,什么豆瓣评分那么低?他难道不比一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的想要表达的内涵更丰富吗?这是一部1996年上映的电影,立足时代和技术实际,我们不能苛求当时拍摄的像现在的大片一样酷炫。

  讲一讲那一群人,毛主席前期的隐忍,后期杰出的军事指挥,周总理的顾全大局,一心为党,红军指战员在战场上的热血奋战,长征途中毕小战士的憨厚忠诚,朱德,博古,李德,张闻天,王稼祥,徐向前,当然还有典型的反面张国焘,这些一个个经典的形象描绘,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一部恢宏的历史巨作。

  讲一讲那些故事,进军贵州战略转变,四渡赤水灵活指挥,强渡大渡河强行360里,爬雪山,过草地,虽然影片篇幅不长,但将长征途中典型的困难尽可能最大化向观众展示,也是一部比较好的历史普及片,不然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知道长征什么时候开始,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长征途中的辛苦是怎么样,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是怎么来的?

  讲一讲那些斗争,毛主席对苏维埃特派员的政治斗争,长征途中取得部分胜利后与党内群众的意见不一致,后期与张国焘的权衡博弈,这些展示了那个时代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的不易。

  原谅我的水平不能更好的评论这部经典,感悟很多,概括不全,表达不善,希望大家能自己静下心去好好了解一番。

  居安思危,饮水思源。这一部好的电影评分真的太低了,一方面我们不愿意去看,去了解,认为看了会很LOW,难道你看一些好莱坞特效电影真的就很有营养吗?一方面部分人去恶意重伤,什么情况你们自己去领会。借用影片结尾的一句话,长征难,难的不在于敌众我寡,难的不在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难的是来自内部的重大斗争。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擦亮自己的眼睛,认清政治斗争形势,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重任,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观后感(五):长征故事感动天地

  每每谈起长征,人们总是心潮澎湃,因为在那场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冲锋陷阵的面孔和可歌可泣的精神。每每观看《长征》,影片中的大故事、小故事,如同落玉盘的大珠子、小珠子,总能勾起许多关于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电影之外的更多故事,更是荡气回肠、感天动地,它们在时光的冷却中,铸就成我党我军创建以来最为珍贵的精神底蕴——信仰与忠诚。

  有位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看到饿慌了的母子三人。二话没说,他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在长征路上“先走一步”。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但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而且随后的每一天,他都在饥饿中煎熬,却不愿连累战友。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对战友的深情厚谊,都深深地震撼人心。

  同样是干粮的故事,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行进途中。在过一座桥时,她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干粮掉入河中,又为了战友们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装成什么事都没发生。但不久她的身体就支撑不住了,大家这才发现真相。小兰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脑海里想的却只有战友的饥饱,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一个小兰尚且如此,整支红军队伍的素质品质也就可想而知。

  同样是小女孩战士,夹金山一直流传着“小太阳”的故事。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驱散了寒冷与疲惫,唱歌的小女孩是一位穿着红毛衣的小卫生员,大家都把她称作“小太阳”。但后来,大家发现歌声停了,“小太阳”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再后来,大家找到了那件红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拼命摇他,对了,还听见了熟悉的歌声……

  同样是为了救伤员,甘南有支突围部队的担架队长叫英子。看到战斗队减员严重,担架队却越来越长,英子焦急万分,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战士实在没人手抬,就决定背着他走。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的战士竟然走了许多路程。有一天,重伤的战士终于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他走到英子面前说:“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她点头回答:“嗯,好。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她去给伤员舀水喝,却因体力不支坠落桥下,顺流而去……

  还有一篇被写成《丰碑》的故事,想必大家也已耳熟能详。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可是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围了一群人。带队的将军走上前,发现有人穿着单薄的衣裳活活冻死了,便怒问军需处长在哪里?可是没有人回应。将军又吼到:“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长征,对于21世纪而言,或许已经太遥远。我们虽未经历过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惊心动魄,但那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深思。当年,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为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中央红军自江西瑞金开拔,到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平均每3天就有1次激战,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他们面对的是围追堵截,饥寒交迫,弹药奇缺,疾病肆虐;他们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智渡金沙江;他们翻过夹金大雪山,走过松藩大草地,以赴死的精神行进在征途之中;他们用赤脚草鞋跋涉了祖国最险的山和最恶的水,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最坚强的灵魂,并沿途播洒下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长征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可爱可敬的红军战士们却用他们的信仰丈量了二万五千里的土地,令人无比敬仰、莫名感动。

  时光匆匆,八十年转眼飞逝,激荡历史的长征故事虽已远去,但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长征的是前人,传承的是我们,其实,人的一生何尝不是长征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盛,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长征,长征的故事也必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长征》观后感(六):当时他们正年轻,徒步两万五千里

  毛泽东的话是很土的,只要你读过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普通老百姓平日里交谈时的口语和歇后语。比如在长征前夕,当中央最终决定离开苏维埃红区时,博古、李德等理论派在机关报《红色中华》上这样说道:「跟着群众自觉性的生长,跟着政治经济危机的剧烈化,产生了新的越来越复杂的防卫和进攻的办法。」可当时参加红军的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的文盲,完全听不懂这种动员的意思,于是毛泽东向红军官兵们这么翻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但这句话有效。

  很显然,毛泽东不是真正的土里土气,而是学会了因地制宜。若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他能写出《实践论》和《矛盾论》;若论文学造诣,那么多诗词摆在那里。他不用各种看似高端的话语概念,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听懂,而不是彰显自己。就在他的人生转折点遵义会议上,凯丰还拿他只读过《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就来指挥军事进行质疑,可毛泽东丝毫不以为意,还特地告知对方,自己没读过《孙子兵法》。

  面对着留过洋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一直在国内的「农民」毛泽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度过了一段十分郁结的日子。

  一踏遍青山人未老

  「踏遍青山人未老」出自毛泽东于1934年写的一首词《清平乐·会昌》,1958年再次提到这首词时他说:「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绝无仅有的日子。

  历史记载,在中央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之前,曾经有三次大会议排挤过毛泽东,分别是赣南会议(把毛泽东的主张说成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宁都会议(以要毛泽东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的名义把他调回后方)和六届五中全会(撤销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通过这三次会议,毛泽东相继被解除在党政军里的职务,而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领导则完全控制了中央苏区,以至于第五次反「围剿」惨痛失败,最终不得不开始战略转移。

  这种战略转移,便是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壮举的「长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战略转移人员和留守苏区人员名单取舍时,博古本来也希望毛泽东留下来的,然而李德不同意,李德生怕毛泽东留下来后,会在根据地再建立一个「尾大不掉」的苏区。就这样,毛泽东的命保住了。那些被留下来的人,则会拖延国民党军队,以及造成假象。而这些人,留下来就意味着九死一生。他们是:项英、陈毅、瞿秋白、何叔衡……这其中,陈毅活下来了,在以后的几年里,他时常在人烟罕至的深山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那一年他们还年轻。

  于是他们开始转移。

  就在他们要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极其惨烈的湘江战役。

  电影《长征》从这里开始。长征是一个跨越两年时间的过程,如果事无巨细从前因(毛泽东被排挤)到后果(三军大会战与西路军)都呈现的话,一部电影的篇幅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变成图解历史。因此如何进行艺术加工呢?直接从转折点开始拍。

  电影《长征》开头便已到了湘江边上,这场航拍全景足足拍了三十分钟,作为一个引子,这段戏里直接交代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李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点明了红军战士们面对伤亡惨重时的不解与失望。

  「周副主席,这仗是怎么打的呀?先前毛主席领着咱们红军,总打胜仗,可现在,再这样打下去,咱们红军的老本……要拼光了。」

  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时,计八万六千余人,等通过四道封锁线后,湘江战役结束,已锐减至不足三万人。

  这是严重的失误,不像刚建党时的意气风发,不同要建国时的豪情壮志,这就是失败,是看不到未来的失败。

  湘江之战引发了后来的遵义会议,这是红军命运的拐口,也是陈树湘命运的休止符。国民党军将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二十九年前,陈树湘出生在长沙小吴门当瓦屋街,此时他的头颅正对着家门。他回家了。

  作为湘江战役中最知名的红军牺牲战士,《长征》给了陈树湘一个大特写,同时奏起了《十送红军》的悲壮歌曲。

  毛泽东是来过湘江的,很多年前他就在湖南境内的湘江边上写下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但此时想必他已经对当时的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因为「踏遍青山人未老」,不仅仅说的是被排挤时的郁结,还是面对险境时的革命乐观主义。

  后来,当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取得领导权时,依然会遇到土城战役这样的失败,片中设计了毛泽东在泥洼里行进时滑倒的段落,这时他依旧没有气馁,而是自嘲道:「走马上任,马失前蹄啊。」

  也因此,尽管陷入低迷状态,红军依然坚持着做宣传工作。

  红军的宣传是要给不识字的老百姓看的,说再多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用,这时文艺的作用就来了,每到一处便结合当地人喜爱的艺术形式,进行编舞编曲,老百姓看懂了,宣传才到位。

  这不由不让人想到,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给林彪写过的一封信。1930年,革命陷入低谷,以林彪在内的很多人都对革命未来不报以信心,于是毛泽东针对「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的想法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封信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此可见,在整个长征途中,排挤毛泽东不是一蹴而就的,对革命失去信心也不是突然产生的,长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节点。甚至就连「长征」这个概念的诞生过程本身也是如此。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1936年2月16日,中革军委刊发了这样一则通知《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只有消灭贵州、四川、云南以及蒋介石的『追剿』部队,我们才能在云贵川区域内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即使到了1935年年初,当时依旧是打算在云贵川建立根据地的。

  在这则通知里还有这样两段话:「为了有把握地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求有利的时机与地区去消灭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因此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中国苏维埃革命有着他雄厚的历史的泉源,他是不能消灭的,他是不能战胜的。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赣苏区、闽浙赣苏区的暂时变成游击区,并不是苏维埃革命的失败。」

  第一段是改变了博古、李德等人当时的教条思想,当时他们的思路是起初计划去哪里,就要不顾死活地跑去那里,结果伤亡惨重,因此这段话便是灵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动的表现;第二段则是对弥漫在红军中的疑惑进行解释,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是离开瑞金没多久就回来了的,但现在战略改了,有必要作一交代。

  无论从后世的角度看,长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多大,但是在当时人的念头里,离开瑞金都只是短暂性离别,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电影《长征》里就让凯丰将这种疑惑直接提了出来:「整天跑来跑去的,这总不是个办法吧?要让大家看到大的希望才好嘛。」

  从我们后世的角度,很容易就知道,长征是从江西出发,途径数个省,最终北上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进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但这是从后世的角度看整个大过程,而红军当时对究竟要到哪里去、对目的地的选择及其行军走向,都是不确定的。换而言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最初并没有打算走得像后来那么远,只是准备到湘西那边,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在最初的记录里,并没有「长征」一词,只叫做「转移」。

  党史专家石仲泉考证过,有史可稽的最早提及「长征」一词的文献是在1935年2月23日的《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消灭了贵州军阀侯之担白军全部,推翻了贵州军阀绅粮的封建统治.解放了黔北的工农及一切干人。」

  但这里还只是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直到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在云南禄劝县绞平渡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馆里留有该布告,在其中写有陆定一的这样一句话:「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从这时开始,才有陆定一创造、朱德首肯的「红军万里长征」的说法,而后官方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一词汇。

  当我们回过头来比较「转移」和「长征」的区别时,就不难理解刚开始「转移」时进行「大搬家」的举措了。当时从红军出发到遵义会议前,中央将「到湘西去,和红二、六军团会合」当作唯一出路,也因此他们将这次战略转移当作从一个根据地到另一个根据地的大搬家。在《红军长征回忆史料》里记载,当时大家把所有的家当都带着了,不管是大型机器,还是针织便盆,也因此行军速度甚慢,体力也有所下降,同时由于没有战略目标,还想着有一天可以回去,不能充分认识到这次转移与以往的不同,墨守成规,最后在湘江战役上损失惨重。

  从影片开头的这一幕我们也能发现,红军队伍的辎重非常多。

  在简略的党史介绍中,湘江战役之后就是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话是不错的,但遵义会议不是突然产生的,不是异军突起的一个节点,在叙述历史结果时我们要强调它的作用,但是在讲述历史过程时也要注意到,历史的发展是合力,遵义会议有它的来龙和去脉,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虽然遵义会议是转折点,但如果没有通道会议(第一次否定李德,认可毛)、黎平会议(改变了战略方针)、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的前奏),那就不会有遵义会议,而如果没有遵义会议,那就不会有「鸡鸣三省」会议(中央独立自主推选领导人)、扎西会议(新的中央领导不仅从军事、而且从各方面开始了领导)、苟坝会议(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

  因此在电影《长征》里,就特地拍摄了这样的前后。在叙述通道会议时,影片这么说:「在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有了公开的发言权,而通道这个地名,也的确具有象征意义。」

  因此直到全片第七八十分钟时,遵义会议才「姗姗来迟」。

  作为卡在影片30%处的第一个高潮点,遵义会议必然是前期的高潮,是一个大的转折点,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同时观众也能通过影片了解到,如果没有之前的种种,那么遵义会议绝对不会出现,一枝独秀不如鹤立鸡群。

  在长征途中,除了共产党内部的斗争外,还有红军和自然的斗争、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和国民党内部的斗争。电影限于篇幅,对后二者的表现不够,后来有长征情结的唐国强则自导自演了电视剧《长征》,更全面地讲述了这段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唐国强第一次饰演毛泽东,瘦削的脸庞、乱糟糟的头发和坚定的眼神,唐国强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和古月完全不同的毛泽东。

  而影片中为了表现红军和自然的斗争,特地用了许多的艺术手法。

  比如过雪山一段,影片用了一分多钟的长镜头,夹金山白茫茫一片,红军犹如一只只小蚂蚁在艰难攀爬,一方面表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红军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强。

  这种艰苦抗争有意义吗?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语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不知道历史结果,绝大多数人是无法知道谁是历史的选择。但面对着迷茫的未来,依旧有着一群又一群的人在逆境中攀援着、困惑着。

  因此当分别多年的毛泽东和张国焘在两河口相遇时,无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产生怎样的龃龉,那一刻他们想到的,都是十四年前的那个七月:「你我自从党的一大相识,转瞬,又十四个春秋啊。」

  因此到影片最后,当毛泽东一行人终于到达陕甘宁时,他们在篝火旁唱起了《国际歌》。但此时唱着《国际歌》的他们,并不像十四年前那样激昂,也不像四十年后那样欣慰,而是一脸凝重。

  红军是会师了,但问题还在。

  日军在东北虎视眈眈,国军在边区不断进犯,劳苦大众依旧被压迫,神州大地依旧被分割。

  这时,毛泽东写了一首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军过后尽开颜,好在当时他们正年轻。

  (本文刊载于澎湃新闻「有戏」栏目)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征》经典观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