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脑法则》是一本由(美)吉姆•柯明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一):说服人不如诱惑人
读《蜥蜴脑法则》,感觉作者是一个真正洞悉人性的大师,他把蒙在人性上的遮羞布扯下来,展示给读者,然后用各种案例和研究成果来说明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说服。无论后天被灌输了多少道理,人类本质上还是动物,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在做很多决定时只会遵循本能,而不是诉诸各种道理。说服人不如诱惑人,无论是朋友圈,还是今日头条新闻,还是论坛里的各种帖子,揭秘、色情、娱乐永远是点击量最高的,正如作者所说,作为动物,千百万年的进化决定了我们总是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即时的、感性的、直接的、确定的回报”,而不是“延时的、理性的、间接的、模糊的奖赏”,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二):蜥蜴脑法则
这是人在无需过多思考下的思维模式
特点 :
①喜欢选择熟悉的东西
②下意识的联想机制
③关注行为而非动机
④容易被感情影响,喜欢→完美无缺 不喜欢→一无是处
⑤容易被他人洗好影响,容易跟风
为什么蜥蜴脑影响大多数人决策呢? 蜥蜴脑处理信息量大、快。只有在蜥蜴脑无法处理的问题才会传给理性脑。
如何利用蜥蜴脑?
①通过独特的风格曝光,增加熟悉度。
②改变他人的行为,而不是他人的态度。
③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而是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④关注对方感受而不是讲道理。
⑤借助期待提高真实体验。
⑥培养洞察力,去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
⑦掌握沟通技巧。 a说别人想听的,而不是自己想说的 b说话留余地
⑧使用修辞。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三):思考快与慢的广告学应用之道
从脑神经科学来看,关于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已经是一个公认的科学话题,《思考快与慢》讲述了原理,有一本书从进化论的角度讲过脑的三层结构,爬行动物的脑就是本文提到的蜥蜴脑,人的决策或感性思维结论多来自于这部分脑结构的条件反射。从广告学的应用角度来看,作者多年的广告界洞察背后的科学原理验证。
从态度入手的说服是错的首先打破了常规思维,行动是更好的说服手段,行动会让态度转变,想想就可以理解,所以,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行动。
其次所谓的问卷也是不靠谱的方式,必须深入到一线去洞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直觉决策的行动背后所谓的逻辑解释不过是为了避免内心冲突的自圆其说,不要再相信问卷调查了,行动起来。
人的愿望需要被尊重,社会的和情感的体验从直觉奖赏的角度要优于理性和实际奖赏,这样就可以理解传销和乐此不彼听讲座的老年人的思路了。
想想也是可怕,人性的洞察用于广告效果卓著,用于不法之途,后果不堪设想。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四):洞察人心的法则
随着科技的进步,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已经足够理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导致非理性的行为越来越多,双11时候往往都是冲动消费,而影响我们做出这些冲动消费的就是大脑中的内在蜥蜴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方式(如下),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受到反射式思维的影响,但其实我们所有的决定都受到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影响。在很多决定中,自动式思维系统甚至是唯一的主宰。
(1)自动式思维系统——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内在的蜥蜴)
(2)反射式思维系统——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五):如果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看这本书,更有启发意义
人之所以为人,是几百万年以来进化的结果,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有人类在浅水中进化而来等等学说,现代科学家可以从基因中找到证据,甚至人类一些无法理解的进化行为也能解释,但有一条,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而且都会留下痕迹。
自从进去农业社会以来,也就是近一万年的时间,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质极大的丰富,工业革命更是用200年时间,让数量指数级增长,但是,人类的进化变快了嘛?自然进化法则还适应吗??
这就是这本书的理论基础,进化跟不上环境的变化,所以人类无法像动物一样理性了,广告人很多营销行为便是利用了这种进化差。
从这个角度去看这本书,要比单纯的去学习里面说到的方法强的多,营销是需要分年代,环境等等,但产品设计并不是,很多产品人都说过,张小龙,马化腾,梁宁,不要让消费者思考,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六):情感是最能说服人的
本书存在一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本书的读者受众,文章部分篇幅在写广告营销说服消费者的案例,部分篇幅在写民众说服改变个人的行为,可以说这样描述起来稍有混乱,做广告营销的朋友可能更适合阅读本书,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强调了几种观点,抛开广告营销不谈,只说对个人生活的启发:
1.要让自己稍显不同,吸人他人的注意力,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公司,占领别人的心智要依靠个人定位,突出自己的个性。用重复来营造熟悉感。
2.联系:你能和什么联系起来?朋友伤心了第一个想起你?老板有难题了第一个想起你?善于倾听还是鬼点子最多?还是最会玩儿?还是最靠谱?总要有一个"最"才能让别人把你放在心上。
3.通常一个行为的发生会分解成多个步骤,行为是直观的,改变起来也相对容易。至于个人态度,所谓本性难移,不要碰触别人的底线。而且往往是个人的行为塑造了他的身份,个人偏向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最完美的理由。
4.不要违背他人的愿望,说他想听的,给他想要的。所有和性 命 钱相关的东西,都是人类最本能的愿望。再高级一点就是成就感,满足感,各种感觉的综合满足。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七):有点乱
可能是最近几年养成的习惯,除了吐槽就不会好好说话了
此书的逻辑和目录在我看的时候感觉有些混乱
封面就是:轻松说服任何人的7个秘诀,可是我打开目录没看不到7个秘诀在哪里
你们从书里面摘出来一堆东西贴上来,作为书评,有意思吗?
看了很多书,此书给我两个最大的问题:1.书中举出的很多事例看完之后我不知道和上文的论点有什么关系。2.举例过多,案例一个接一个,密集轰炸,且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看书的过程中一度我以为是在看一本90年代常见的《绝妙点子大观》之类的书。
关于蜥蜴脑的观点我认同,但是蜥蜴脑也是脑,人与人之间还是会有所不同,作者完全没有描述。
书中的管理技巧和方式,既不能作为“”阳谋“像”德鲁克的管理方式那样坦坦荡荡,同时如果作用于商业活动上也显得有些鸡贼和幼稚。如果你已经看过两三本管理销售类的书再看此书,会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
最后说,书中有两句话印象特别深,其中一句是引用卡耐基说的:这个世界上影响别人唯一方式是与别人谈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如何得到它。第二句:不同人所期待的奖赏并不一致,但他们的愿望的相似性总大于差异性。
分别在95页,99页。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八):如何更好说服别人-用蜥蜴脑语言
这本书讲什么?
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从而改变他人行为,有诀窍。
什么是蜥蜴脑?
蜥蜴脑,也可成为本能脑,潜意识,无意识,或者自动式思维,想对应的就是理性脑,显意识,可称为反射式思维;我们往往关注理性思维逻辑,忽视了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理性思维几乎没有决策权,“晓之以理”是没有用的。想要说服对方,就要用蜥蜴脑的语言。
七种法则有效提高说服成功率:
1、采用蜥蜴脑语言:心智显著性(回忆成功率)、采用联想,行动、感受、他人的偏好
2、不改变愿望,而是实现它:与人沟通最好的方式是帮助其达成所愿
3、不询问,挖掘它: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容易提供错误信息造成误导,更加可怕
4、改变行为而不是态度:改变行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更加容易,改变态度往往容易出现抵抗情绪
5、关注感受:寻找即时、确定、感受作为奖励,可以很好的起到激励作用
6、借助期待感:期待感不同,看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7、增加一些艺术性:沟通、推测、吸引
这些秘诀可用在哪?:大型专业化说服(市场推广)、小型专业化说服(销售、拉票)、个人化说服(熟悉的人)
营销、广告、品牌效应如何建立?使用容易让人记住标记(语言、广告词、图像),使用形象代理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九):说服的脑对话技巧——读《蜥蜴脑法则》
这本书不只是对于企业营销和广告,它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很有用的,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和别人打交道时,需要与对方沟通,或者说服对方。但通常我们按照理性的思路,强调我们认为的对的理由时,并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往往即便我们是对的,有道理的,对方也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怎样解决呢?我想我们一定要读读这本《蜥蜴脑法则》,听听社会学博士的看法,和他总结出来的对话法则。
作者讲,说服的两大挑战,一是说服别人做他们本来不想做的事。二是说服别人不做他们本来想做的事。有时候阻止人们去做某件事最有效的方式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替代品。没有替代品时,通过反射式有意识系统阻止来自自动式思维系统的冲动。比如,当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把“开车时对别人竖中指”这一行为与“这种人通常都是悲催的失败者”这一观念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的反射式有意识思维系统就能更有效地阻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别人的无礼。
内在的蜥蜴即我们的自动式思维系统有以下七个说服秘诀:
1.说蜥蜴的语言。无意识沟通。
2.将行为而非态度作为说服目标。改变他人的行为比改变其感觉更容易。
3.不要改变他人的愿望,帮他们实现。当你告诉别人如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时,说服才会有效果。
4.不要询问,去发掘。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你可以找出他们想要什么。
5.关注感觉。罗列事实无助于改变人们的感性决定。
6.借助期待感来提升实际体验。人们对某种经历的期待能改变其实际体验。
7.增加点艺术性。艺术能让无意识思维成为你的盟友。
《蜥蜴脑法则》读后感(十):《蜥蜴脑法则》真的能应用到生活中吗?
蜥蜴脑是人类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与之对应的是理性思维),我们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由这种思维方式决定的。如果想成功说服别人,就要懂得和对方的蜥蜴脑对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总是习惯引用各种数据,讲述各种大的道理,试图用理性的力量让别人屈服。但这种做法一往往都没有多大的效果,因为我们这样做只是在跟别人的有意识思维去对话,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无意识思维。
所以,这本书就是希望能让我们了解到,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说服他人,比如:说服伴侣戒烟、不要沉溺于游戏,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
乍一听起来确实鼓舞人心。是啊,我们总是苦口婆心的“为了身边的人好”,可他们就是不听。
看了几个很贴近生活的例子以后,却发现有那么点点的不对劲儿:
你的伴侣正在抽烟,你打算过去说服他不要抽烟。你想了一下,跟他说:“你不要抽烟了,我现在肚子很难受,快要吐了”。他听了你的话,放下了烟。
你的伴侣近段时间沉迷于玩游戏,对你的关注少了很多。你想了一下,他除了游戏,还很喜欢打羽毛球,于是你跟他说:“我们很久没有去打羽毛球了,迟点陪我去打球吧!”这个时候,他可能会愿意放下手中的游戏,陪你去打球。
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我们总想说服对方。如果想让对方欣然接受,就要学着摒弃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为你好”的大道理式的说教。说话之前停顿一下,多思考一下,这本身就是在与我们的无意识作斗争——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改变过程。
我们使用的方法呢?归纳一下,书中给出的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都是转移注意力法,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