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3 01:5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流动的盛宴》是一本由[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一):翻译到后期有点似是而非

  翻译前期问个人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很出彩的,哪怕到了最后,包括“引水鱼”之类的翻译与其他译本不同,更尊重了原著。但全篇除附录外的最后一句,请译者自己读一下,是人说的话吗?给我逼的没法没法,去找原著自己翻译出来,原来是总结全书的意味。翻译,不能总是用大句长句连在一起,连转折词都连在一起,让读者怎么读?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二):我们所不知道的海明威

  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世界知名的伟大作家,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老人与海》,“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仍然要抗争到底”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三):《流动的盛宴》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记录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旅居巴黎的过往岁月。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当春天来临,即使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使人过得最快活以外,再没有别的问题了。唯一能败坏一天的兴致的要算人了,而如果你能做到不跟别人约会,那么每一天都没有止境了。对你的愉快心情构成障碍的总是人,除非是极少数像春天那样美好的人。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四):巴黎,永恒的盛宴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海明威,高中语文课本里有《老人与海》,却从没有看过,之前对于海明威知之甚少,一题海明威,第一反应就是《老人与海》和诺贝尔奖。带有自传性质的《流动的盛宴》则让我看到了这名硬汉作家年轻时的温软时光。旧事一帧帧浮现在五十多岁的海明威眼前,也铺展在他逝世五十六年后一个大三的学生的寂静深夜里。我的大学英语老师给我们讲过巴黎,她在巴黎呆了两年,她说起塞纳河眼神依然充满光芒,她给我们看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看卢森堡公园的早秋,看罗丹美术馆,看毕加索,看雨果,看协和广场的落日,看凯旋门的辉煌,看圣母院的宏伟,看埃菲尔铁塔的钢筋铁骨。我非常喜欢她,身上有典型七零后的特征,现在,她去了美国,准备读博士,不再教书,就像海明威笔下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化殿堂的巴黎,不再回来。她让我看到了更外面的世界,并激起了探求的好奇心,很庆幸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我注意到在所有篇目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这一章篇目最长,两个伟大作家之间也难免惺惺相惜,很高兴他们成为了朋友而不是对手。他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却在巴黎,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文化中心,足足让巴黎闪耀到了下个世纪——欧内斯特·海明威,詹姆斯·乔伊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

  书名A Moveable Feast 并不是海明威起的,不过也很符合内容,我想,或许对于海明威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永恒的盛宴,二十岁的时光一去不返,记忆被冻结在大奥古斯丁码头。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看这样一本书《流动的盛宴》,就是这样的感觉。

  海明威在巴黎的岁月里,日子过的不紧不慢,像他的文字一样,迷惘中有坚持。

  几场秋雨的突然而至,将冬天的寒冷铺垫得顺理成章,你是选择在圣米歇尔广场的咖啡馆里,点一杯牛奶咖啡,掏出铅笔写作,然后用一杯朗姆酒让身子暖和起来,把靠窗而坐的一位面庞清新的女生努力写进小说里。

  或者你是自己或者带着妻子去拜访花园街27号工作室,那是斯泰因小姐的工作室,挂满了名画,精致而温暖。斯泰因小姐和她的同性女伴提供的蛋糕、白兰地以及那些画作,美妙至极。尽管斯泰因有着那从骨子里带来的傲慢和偏见,但毕竟27号工作室,曾是那么重要的地方,也异常准确的定位了迷惘的一代。

  大奥古斯丁码头的书摊、赛马场的绿地、莎士比亚书店、丁香园咖啡店……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海明威的足迹,有些地方这些足迹反复重叠,盖过了屋顶。

  在这座城市里,偶尔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或许就是一位诗人或者画家,埃兹拉庞德、司各特·菲茨杰拉德、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巴勃罗·毕加索,这些传奇人物,都在这里停留,创造了不朽的杰作。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肮脏、晦暗、悲伤、寒冷,却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和令人沉醉的浪漫,酗酒或许是因为写不出绝世的诗句,蠢笨或许是因为专注于画作的尺寸细节。所有人,似乎都理所应当的要做高贵的艺术创作,似乎这是在这座城市里的居住证。人们或许穷困,但十分幸福,这是海明威的原话,下面也是:

  “有了垂钓者和塞纳河上的生活,有了美丽的驳船和船上自成一体的小世界,有了河边石堤上的大榆树、梧桐树和偶有几棵的白杨树,我沿着塞纳河散步时从不感到孤独。”

  人生中,总是希望那么一种情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为艺术而献身不需要顾忌。

  《流动的盛宴》,是一本优雅的随笔。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六):海明威的幸福时光

  关于《流动的盛宴》,坊间流传这样一段公案:1956年,海明威携第四任妻子入住巴黎丽兹酒店,得到了两个装满手稿的行李箱,那是海明威28年前寄存的日记。以此为蓝本,晚年海明威创作了《流动的盛宴》,既有对青年生活的追忆,也有遗憾和追悔,尤显情真意切。

  作为全书注脚,人们总爱引用海明威的名言:“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无论你今后一生中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巴黎对海明威来说本就意义重大:青春年华,战地记者海明威屡次驻扎巴黎;他在巴黎成长,以作家身份知名;他参与解放了巴黎;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利——这位频频出现在《流动的盛宴》中的主人公,自称海明威的“巴黎妻子”。

  海明威的巴黎生活虽然清贫,但颇浪漫,悠闲得令人羡慕。那里有灯塔一样温暖的地标:莎士比亚书店、米肖餐厅、丁香园咖啡馆、花园街27号……大街小巷皆是风景。早晨,海明威步行至丁香园咖啡馆,在幽静的环境中创作,那里的咖啡便宜好喝。他可以去莎士比亚书店借任意本书,作为与妻子共同的消遣。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果然朋友就是出路。那时的朋友关系也经得起相互吐槽和攻击,却鲜少嫉妒他人的成功,硬汉海明威还安抚他多愁善感的男闺蜜菲茨杰拉德,如何不再为尺寸问题困扰。菲茨杰拉德呢,也会坦诚以告如何让文章更好卖,但我们傲娇的海明威拒绝迎合杂志需求。

  功成名就后,人们对海明威着实有太多写作之外的好奇和猜测。有人说他风流成性,朝三暮四;有人说他直男癌,非得抢在最前,成为焦点;有人诟病他酗酒成性,质疑他自杀的选择。海明威作品中的坚韧和倔强又似另一种形象。倘若《流动的盛宴》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巴黎的时光融入了海明威的血脉中,我们能在由衷的感怀中理解他,无论他怎样改变,都不会觉得有何矛盾。处于身心舒适的状态下,大概最能展现一个人真实的样子。彼时,青年海明威满腔热血,坚持自己喜欢的事,不去怀疑它的意义。他的快乐源自创作的成就感,沉浸作品中,骂走打扰者,也不考虑“现在能给你挣多少钱”是何等潇洒。他的确情场得意左右逢源,却依然在意妻子的感受,为伤害她感到痛苦和彷徨,那是他始终无法愈合的心碎。他总想成为朋友们的光和热,却常常独自咽下苦水,以至于他说,面对生活的压抑,“酒精是唯一的解脱”。

  虽然海明威自言:“巴黎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又如此年轻,因此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就连贫穷、意外之财、月光、对与错以及月光下你枕边人的呼吸,都不简单,”但能让文字明媚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或者归于年轻。回忆中流淌的幸福让作者乐于再次感受个中芬芳,也正是巴黎化为一席盛宴、令他永生难忘的原因。这最后一部作品,记录着海明威的最初,也最令人沉醉:幸福的味道,是我们都乐于分享的馨香。

  ——丙申年读欧内斯特·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七):在书纸间情迷巴黎

  一转眼,2017年已接近半程。海明威的这部《流动的盛宴》,已经在2017年个人最爱的Top10书单之内妥妥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读时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在小说以外接触一个不曾认识过的海明威与他旅居巴黎的生活,对于书虫而言是莫大的惊喜。他在巴黎创作小说,与文人雅士相交,游走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在异国他乡体验俗世生活的另外一番景象。这本书被我随身携带,于我而言同样是一场“流动的阅读盛宴”。

  最吸引我的其中一部分,是海明威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这就像影迷无比热爱电影额外的彩蛋与幕后花絮一样,海明威每一段关于写作的自述都令我深深着迷。对于热爱他和他作品的人而言,如同即品尝到了盛宴的美味,又有幸见证了盛宴的烹饪过程。而作为本次盛宴的主厨,海明威是慷慨而真诚地,他用心记述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因此而意味深长,无比隽永。

  在伍迪·艾伦编剧并导演的电影《午夜巴黎》中,就有海明威在咖啡馆里写作的情节。而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则将自己在咖啡馆写作的经历写得丝丝入扣,读起来如同身临其境般写实。

  “这是一家舒适的咖啡馆,温暖、干净、气氛友好。”(出自《圣米歇尔广场上一家不错的咖啡馆》一文)

  写作开始前,海明威会点一杯牛奶咖啡。当小说写到半程,他兴致高昂而全神贯注时,则点了圣詹姆斯朗姆酒。当故事走向终结,写作告一段落时,精神逐渐放松下来,他点了一打葡萄牙生蚝和半瓶干白葡萄酒。

  巴黎的市井生活,曾经流连过的咖啡馆和笔下的小说,连同边写边刨下的铅笔花都好似被大文豪赋予了生命。时间在静悄悄地流淌,在被定格成模糊得不易辨认的黑白照片的同时,它们都在海明威的笔下永葆生机与魅力。

  在书中,海明威显现了作为一个职业作家的敬业和认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家从来不是一个坐定后等待灵感击中,便能下笔如有神的优渥职业,也不是一个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闲职。想要做好这件事,既需要生活经验的丰富累积,还少不了严格的日常训练及自我要求。

  海明威谈及写作这样写道:“我总会写到完成当天的定量,并且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推进时才停笔。这样就能保证第二天可以继续写下去。”

  在遇到创作瓶颈时,他自我暗示“别着急,你之前一直在写,现在也照样能写。只能写出一个真实得句子,写出一个你所知道得最真实的句子,然后从那里写下去。”

  他秉持着一管真实、凝练和精确的文风,“我能砍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而从第一句真实的、简洁的陈述句写起。在那个顶楼房间里,我决定把我了解的每一件事都写成一篇小说。我一直想这样做,对于写作,这正是良好而严格的锻炼。”

  回想电影《午夜巴黎》,我羡慕甚至有点嫉妒欧文·威尔逊扮演的吉尔,能有幸穿越回到过去,与海明威交谈共饮,并能结识菲茨杰拉德、达利、毕加索、格特鲁德斯泰因。

  回过头来想想,该庆幸并高兴的是,因为有了《流动的盛宴》,我们有幸可以近距离地了解海明威,在书纸间情定巴黎。从此人生又多了一个小目标,去巴黎时一定要去海明威曾经待过的丁香园咖啡馆和圆顶屋咖啡馆小坐片刻,再点上一杯牛奶咖啡。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八):《流动的盛宴》 文摘

  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无论你今后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1.这座城市所有的悲伤都随着冬季最初的几场冷雨骤然而至。 2.我当时不知道写巴黎还为时尚早,因为我对巴黎还不够了解。但是我最终就是这么写出巴黎的。 3.当你看惯了那些掉光叶子的树木,就会觉得它们宛如雕塑。 4.这些酒芬芳无色,待客时从大肚瓶倒进小玻璃杯里。无论是紫蜜李、黄香李、还是覆盆子白兰地,味道都如同酿造它们的原果。它们会舌尖上化成一朵小火焰,让你暖和、放松起来。 5.对此我不想争辨,虽然我认为找曾经生活的世界是正常的,其中有各色人等,我曾努力了解他们,就算有些人我不喜欢,有些人我一直讨厌。 6.那时我相信写作几乎可以治愈一切,现在我同样这么认为。 7.她只愿意了解世界欢乐的一面,从不想了解它真实的一面,也不想了解它丑陋的一面。我当时很年轻,也不悲观,而你在最糟糕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稀奇古怪、滑稽可笑的事。斯泰因小姐喜欢听我讲这些。我不讲其它的,我把其它的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8.当你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就必须读读书。 9.我很高兴自己不再赌马,但也为此备感空虚。我那时终于明白,天论好事坏事,结束时都会令人感到空虚。如果是坏事,空虚感会自我填补。如果是好事,你就得去找更好的东西来填补。 10.如果你知道你省略,而且省略的部分能够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能让读者在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之外还有更深的触动,那么任何东西都可以省略。 11.但这次是在室外,人行道上的落叶从我桌子这边吹到他那边,所以我仔细看了他一眼,后悔莫及,转而把目光转向对面的大街。光线又变了,但是我错过了变化的过程。 12.在那时的巴黎,你几乎不用太花钱就能活得很好,偶尔饿上一顿,从不买新衣服,你就可以省下钱,拥有奢侈品。 13.人们说,我们将来会做什么,种子就根植于我们自身,但我总是觉得,对那些玩世不恭的人来说,种子是深深埋在更肥沃的土壤里,享用着更高级的肥料的。 14.他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与生俱来。他曾经和蝴蝶一样对此毫无所知,不知道图案何时会损坏或抹掉。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了伤,了解了它的构造,并学会了思考,然而却再也飞不起来。因为对飞翔的热爱业已逝去,他只能回忆往昔那段轻盈飞翔的岁月。 15.他说起自已的写作,总是一副轻蔑的口气,却不带有一丝苦闷。 听他谈起这本书,你绝对无法知道它有多么出色。 对于书的销路不好,司各特感到困惑,并且很受打击。但正如我所说,他那时一点也不觉得苦闷。对于这本书的品质,他显得既羞涩又兴奋。 他的魅力和外表看起来正常的神智,让丁戈酒吧的那晚宛如一场噩梦。 16.巴黎永远没有终结。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我们总是会回到曾经的巴黎,不管我们是谁,不管巴黎怎么改变,也不管回去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值得回去,无论你带给他什么,他都会给予你回报。但这已经是我们早年十分贫穷也十分幸福时巴黎的样子了。 17.我们去的地方,做的事情,那不可思议的抛开一切的巨大快乐,我们所做的所有自私的、背叛的事情,却让我感到如此快乐。一种无法弥除、令人恐惧的快乐。黑色的悔恨再次袭来了,伴随着对自身罪过的痛恨。但我不曾懊悔,只是感到一种无限幽深的自责。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九):可怜的司各特

  海明威笔下的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可怜的司各特”,,,成就司各特的是泽尔达,毁掉他的亦是泽尔达,疯狂的一对

  ~~~

  “他的才华就像蝴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与生俱来。他曾经和蝴蝶一样对此毫无所知,不知道图案何时会损坏或抹掉。后来他才意识到翅膀受了伤,了解了它的构造,并学会了思考,然而却再也飞不起来了。因为对飞翔的热爱业已逝去,他只能回忆往昔那段轻盈飞翔的岁月。”

  司各特那时看起来还像个男孩,长着一张介于英俊和漂亮之间的脸蛋。他有一头金色的卷发,高高的额头,眼神兴奋而友好,长长的唇线勾勒出一副爱尔兰人式的纤薄嘴唇。要是女孩长了这么一张嘴,肯定是个美人。他下巴的轮廓很漂亮,有一双好看的耳朵,一只英俊甚至可以说完美无暇的鼻子。这些加起来原本不足以构成一张漂亮的脸蛋,但漂亮还来自色调、金色的头发和那张嘴。认识他之前,那张嘴会让你感到不安,认识他之后,会让你感到更加不安。

  他的身子单薄,看上去状况不是太好,脸稍微有点儿浮肿。

  除了那双形状好看,看起来灵巧但又不是太小的手,我现在这样观察他也观察不出什么来了。他坐在一张酒吧高脚凳上时,我才发现他的腿很短。如果腿的长度正常的话,他也许还能高出两英寸。

  他冷嘲热讽又风趣幽默,快活而富有魅力,很讨人喜欢,尽管你对讨人喜欢的人会心存戒心。他说起自己的写作,总是一副轻蔑的口气,却不带一丝苦闷。于是我知道他的新书一定写得很好,这样他才能不带丝毫苦闷地谈论过去作品的不足。

  司各特问我是否害怕死亡。我说有时害怕,有时又不怎么怕。

  司各特善于表达,很会讲故事。他不用拼对单词,也不用断句,即便如此你也不会产生读一个文盲未经修改就寄给你信的感觉。

  “可怜的司各特。”我说。

  “可怜的每个人,”哈德莉说,“长了好皮毛的猫却一文不值。”

  ~~~

  他告诉我,他之前下定决心努力写作,不再碰酒,而泽尔达认为他扫兴、煞风景。这是她用来形容司各特的两个词。

  泽尔达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嘴唇薄薄的,口音和举止都是一副美国南方内陆风格。看着她的脸,你就能看得出她的思绪离开了饭桌,神游到了昨晚的派对上,然后又像眼神空洞的猫一样溜回来,然后消失。司各特这会儿是个兴致盎然的主人,泽尔达看着他,他喝酒时,她的眼睛和嘴巴都高兴地笑起来。我深知这笑的含义。那意味着她知道司各特不能写作了。

  但事情的结果是,他能写得出点东西就已经是万幸了。泽尔达并没有给追求她的人太多幻想,她说她和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但这让她觉得有趣,也能让司各特妒火中烧,于是他不得不陪她一起去那些地方。这毁了他的写作,而她最嫉妒的正是他的写作。

  泽尔达非常美丽,皮肤晒成了迷人的金色,头发是漂亮的深金色,人也十分友好。她鹰般的眼睛清澈而平静。我知道一切都很好,结果也会很好。这时她凑过来告诉了我她最大的秘密:“欧内斯特,你不觉得阿尔·乔尔森比耶稣还伟大吗?”

  那时没有人在意,这不过是泽尔达和我分享的一个秘密罢了,就像鹰可能会和人分享点什么一样。但其实鹰不与别人分享。在发觉她精神错乱之前,司各特再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十):巴黎没有终结——怀旧、永恒与虚无

  

起初是因为那句“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无论你今后一生中去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去找了这本书,本想当作消遣读物。读完发现,触动最深的却是蔓延于海明威笔下的“虚无感”。

在前半部分,作家、艺术家云集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那真是自由、和平、包容的黄金时代,斯泰因、庞德、乔伊斯、菲茨杰拉德、毕加索出没莎士比亚书店和大街小巷的咖啡馆,争论何为好的文学艺术。那时的海明威“年轻且贫穷”,白天写作,漫步塞纳河畔的画廊和书摊,晚上与妻子做“美味大餐”、看书、上床做爱。“我们只爱彼此,永远不会爱别人”。

然而,海明威也写道:“巴黎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又如此年轻,因此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就连贫穷、意外之财、月光、对与错以及月光下你枕边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在后半部分,海明威一家在冬天离开巴黎,他眼见着自己在誓言的忠贞与当下的欢愉中陷入真诚与谎言、永恒与破裂的矛盾困境,“所有的邪恶都始于天真”。随着与第一任妻子离异而去的,是年轻且贫穷幸福的巴黎生活。

“巴黎永远不再是曾经的样子,尽管仍是巴黎,而你随着它一起改变。”

1956年,海明威找回了三十年前寄存在巴黎里兹酒店的一只箱子,直接导致这本《流动的盛宴》的问世。那只箱子里还储存着他早年巴黎生活的物品和笔记,钓鱼杆、滑雪装备、信件,还有“埃文·希普曼从未发表的诗歌,做过标记的地图,未上交官方的武器”,如同一只封存的时间胶囊。

海明威在自杀前三周写下终章《Nada y Pues Nada》(西班牙语,意为“虚无,为了虚无”》,“这本书则包含着储存在我记忆中和心中的素材。就算前者被篡改过,而后者已不复存在。”

读到此章,想起马克思那句“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想来,战争的残酷打击,坚固价值的瓦解,对永恒、本质、自由、人性的失落与质疑,后现代性质的虚无感深深植入了那一代人的生命里,这本书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记录那一代人共同的“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

存在,我们都存在过。写作,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的,做过的,和继续做的。

“巴黎永远没有终结。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我们总是会回到曾经的巴黎,不管我们是谁,不管巴黎怎么改变,不管回去有多困难或者容易。巴黎永远值得回去,无论你带给它什么,它都会带给你回报。”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闪耀着“marvelous grace”的欧洲大陆辉煌的废墟,茨威格的昨日世界,海明威的20年代的巴黎,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永远值得记忆。触动之余,也自觉浅薄无知,往后还有很多知识待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