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观察一棵树》是一本由[美] 南茜·罗斯·胡格(Nancy Ross Hugo) / 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一):这本书是一副观察树木的眼镜
读这本书给人最大的启发就是,尽快去认识你身边的树木吧! 书中除了简明的科普外,诗意的观察与体悟也所在多有。文字富有文彩,译笔也有达雅之致。更妙是配图,合著者是摄影大师,利用先进技术对照片进行了后期加工,更便于读者认识局部。 本书选择的树都是常见的树,大多在中国也有对应的树种,读来颇见亲切。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二):好图好文字
声明没有看过原文,所以说的都是译文
首先配图很好,实体书这点还是胜过看手机,插图排版都围绕内容展开,占据篇幅很大,毕竟这是讲怎么观察,至少得有个观察对象才能讲。
文字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比较美丽。当然这很可能是原文就非常好,平实而又不平板,陈述不拖沓不呆板,穿插一些小故事,是说明文里面的典范。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三):喜欢一棵树
非常好的书,想起怦然心动里Julie和Bryce的外公两个人一起努力打造Julie家花园的场景。[微笑] 最近总是各种花园的问题在脑子里打转~Eric说我应该了解了土壤特质和环境因素再决定种植最适合的植物,我忍不住还是决定先给自己做个基本科普。毕竟我是个标标准准的园艺小白。[微笑] 我总觉得对自然的了解太匮乏,希望有多一些机会可以更多接触和慢慢理解和一点点探索吧,越细微的视角就越会有不同的体悟吧,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追求新的景象,而在于换一种新的眼光。都30多岁了,该多多接收新世界了!如何观察一棵树,如何感受一朵花。同理也为什么我就喜欢画植物[微笑]。我喜欢和安静在一起,静静地相守。天生就喜欢各种树,见到树就欢喜。总觉得树非常有灵性,这些树不是一天长成的,它们生于斯,长于斯,必须爱于斯。在它们生命的长河中,见证了多少生活轨迹,我们对于它们来说或许只是过客,但是它们对于我们来说确是家的一份子,要相依相伴很多年。我喜欢与树在一起。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四):大部分自然现象,是我们毕生无法见到的
怎样观察一棵树?
看起来多宏观、无处下手的题目啊,但是读起来真的很有意思。
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
亮点:
引导新手如何观察一棵树
图片实在是太美了,美到好像能看到图片的活灵活现的生气
重点讲了美国最常见的十种树,并且细致的分享了这些树一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创作者分享的观察树的经历简直锦上添花
不过,大部分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去细致观察,天马行空的想象却也做了不少
2019.6.30
白菜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五):我因此观察了一颗槐树
昨天下午去往图书馆的路上,经过二中墙下的一排成年槐树(这是后来的结论),突然想:不如做一次观察笔记吧?
想要观察的起因是看到槐树们正开着茂盛的花朵,远远看去像一团团黄白色的棉花糖。其中一枝恰好与我视线平行,而我近期又在看这本书,书中提到很多观察树木的入门方法,于是便开始生平第一次认真观察起一棵树来。随身携带用来在图书馆做笔记的大本就变身为绘画本。
这时我才发现,平时那些散落一地的槐花,有着超乎想像的复杂结构:五片花瓣有着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一枝集合了花骨朵、完全体的花、花瓣脱尽的花蕊们、变大的雌蕊、还在发育的稚嫩果荚,以及初具模样的幼果荚,简直是植物孕育前半生集锦。我感到自己幸运极了。
虽说书中介绍的十种树在我生活的地方只存在一两种,但就是在作者不断地介绍过程中,不仅了解到这些树木各自神奇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读者能跟随作者一遍又一遍练习观察树木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逐渐体会树木观察所带来的乐趣。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也做过几次自然观察笔记,但从来没有想过深入下去。大概因为入门未得法,没能接收到观察的愉悦。但这次槐树观察经历太美妙,以至于我决定在豆瓣专门建一个相册,用来存放自己的自然观察笔记的照片。
本次观察成果如下:
一次槐树观察笔记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六):观察杨树
老家院子不足半亩,却有二十多棵杨树。
这些杨树都是雄树,春天会长出小狗尾巴似的穗状雄花,我们叫它“汪汪狗”。说是穗状,和麦穗、稻穗不一样,那是果实,前身是雌蕊。灰色“毛毛狗”里藏匿着几十粒鲜红的花药。小时候试着吃过花药,不甜也没有杂味。离我家百米以外有棵雌树,但走路要拐两个弯,不知道风媒能否把花粉传过去。
杨树和银杏不一样。银杏树苗几乎不可能区分出雌雄株来,只有等长到三四十年头上,才能根据开花和是否结出臭果的情况分辨。但那时候已经晚了,人的寿命有限,不可能把已经长了三四十年的树伐了,再换新的树苗了。这个周期和人类养育一个孩子差不多,等孩子三十岁,发现非父母所愿,也为时已晚。
我估计父母为了避免杨絮有意在院子里种的都是雄树。
杨树长得很高大,不管屋子里还是院子里,都只能看到笔直的树干和巨大树冠的下层。树冠底部比屋顶略高,如果站在屋顶,就看到茂密的枝叶,夏天时像原始的热带丛林。那么多树的枝叶互相交错,地下的根也风雨来时,他们组成一体,风吹不动,雨也下不透。
在院子里仰视或者在房顶上平视这些大树,就像浮潜必须体验的海洋深度一样,能体验到这些树的高度,而且更加震撼,因为背景是无尽的天空和宇宙。
我家的杨树除了蝉,几乎没有什么病虫害,树下除了偶尔雨后的蘑菇也不见其他菌类。杨树的树皮很光滑,几乎不会随着树龄变得粗糙。“像女人锻炼之后好好享受一把,刚刚做完脱毛和按摩,甚至打了点肉毒杆菌”,这是一个记者对树皮比喻,叫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没有害虫,可能是屋檐下燕子和麻雀的功劳。蝉在被鸟追逐时发出的叫声和平时喝饱树汁的叫声区别明显。蝉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地下,乍出地面便遇强敌,多数时候会慌不择路,葬身鸟腹,或者一头撞在树枝上。
杨树的苞芽会分泌粘液,粘在手上不容易洗掉。长出的嫩叶上有柔软的绒毛,有助于保留水分。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七):观察一棵树的无用之美
电视机里播放着,今年的栖霞山枫叶红得比往年或早或迟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时,我并不在意,不在意是因为我的惯性思维告诉我说,迟一点晚一点无所谓的事情。但是偏偏就是很多这样“较真”的细节其实是在控诉我生命的密度还不够,当密度不一样的时候,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也许你会学到一种读书方法,把一个领域中一本经典的书细细研磨,而后再看领域内其他书籍时,就可以提高效率了。而事实上,在阅读一本经典书籍的时候也许是比观察一棵树要容易的,至少书是可以来回反复翻看的,而植物的状态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并且还要被外界环境影响着,不知道作者观察了树的哪些情状,又体悟到哪些我们寻常不注意的细节,但依据电影的经验,那种动态的细节密度也许真的让用心留意的人感觉很忙。如果说我们现在世界的节奏是快速的,那我们也应该相信植物的活动,微生物的活动应该比我们更忙碌。尹老师和梁老师的对话中,人、万物都是细菌,微生物组成,那么最忙的就是微生物了。。。。而那些微小的细节不会因为我们看不到而不存在,也不会停留在某个状态等我们去捕捉。 翻开书,看到第七页的嫩绿的叶子,“毛发”丝丝分明,突然有种触动,我从没好好看过它,没有细细品味过它的美。错过身边的美,我还要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寻找,显得傻气。 我在想作者说,我们观察树木不是为了让它发挥什么环保功能,就是想仔细观察,感受它们美妙的生命力和生物构造,就像林糊糊老师说学习书法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书写功能或是字写得好看,而更多的是在书法学习中感受到每个字,字与字的美,通过字帖与古人对话后感受到的气韵,甚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字去了解它所在的历史背景。这些都是无用之美,只有这无用之美,才能使生命的密度增加,而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会变化,这其实就是变相提升了维度,以方便打开从高纬下载答案的能力。 同时,正如马老师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要用非同寻常的方式来收获的,它获得的途径可能就是这样,如作者般日复一日去观察同一棵树,同一棵树的同一个部分,长时间的观察,一年,两年.......在旁人看来他们可能不是什么植物学家,生物学家,这样的观察有点傻,但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最难坚持,道也就显得珍贵了。 记录一下马老师说“为什么树叶是长成树叶的样子”?也许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意义,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新发现。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当作者说,无论何时你都可以观察一棵树,经常观察它,你就会有收获。也许你要去学习书法,也许你要去学画画,也许你要去学习音乐,但你也可以选择去观察一棵树,收获同样一种能力。无论是画画还是书法,都是一种观察通道,这些通道也更有指向性,单纯观察容易变得没有目的,缺少方向,但给自己制定方向就可以了。我其实觉得最终可能还是倾向要通过艺术来作为观察的通道并展现,因为看见和听见是最本质的观察,语言已经有所局限。
“能够识别的事物是属于我们的”才能够改变无心的状态。不管它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名字,在学术界多么显赫或平庸,有了“我”的观察和命名,它就是属于我的,我和它关系亲厚,我能分辨它和邻家的树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开花,最近有哪些变化,但我不需要把它折一截树枝带回家,我就以纯粹的爱和一颗八卦之心地观察分析它的言行举止。并不做非分之举,就是八卦而已。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八):让我再看你一遍——《怎样观察一棵树》
在一个非常非常小众的写日记软件上偶然认识一个北京的朋友,在家里的后面的院子里有一只猫,还有种下二十多种花花草草,去年年初收拾阳台的时候,给我也推荐了几种植物,一株铁线莲的种子,一盆常青藤,一株水塔花,一株吊兰。其余几种算是常见的花草,倒也好养,唯独那棵铁线莲,种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而今还是如此,丝毫没有看到生机。恐怕是活不下来了。
最初想在阳台种点植物是因为读了日本园艺家柳宗民的《杂草记》,一花一木,皆有灵性。而柳宗民笔下的杂草,实际上多多少少在我看来算不上陌生,很多种类在我小的时候都见过,甚至可以说是老朋友。大家都可以轻易的说“我的花,我的草”而相比植株较小的花草的归属权,一棵树的归属权就显得难了不少。而很难去宣扬“这棵树是我的”。另外对于一株花草,把玩起来方便很多,对于一棵树来讲,观察起来就难了很多。一是没有心思,不愿为此驻足,另一个大概是不得心法,总感觉没有切入点。对于后者,这本书《怎样观察一棵树》则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一本领路的入门书,一定要让读者能够读的进去,才算的上是好书。这本书精美的插画,趣味易读的文字算是这类典型的佼佼者。每一幅插图,无论是树的全景或直插云霄或疏影横斜或青翠欲滴或虬枝盘旋;还是树的特写,或苞欲舒还羞,或花色彩迷人,或果精巧细致,或叶姿态万种无不引人入胜,仿佛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而对于书中的插画据称摄影师“将一个物体以不同焦点拍摄的8-45张图片拼接起来,形成超乎想象的锐利图像”正是如此别具匠心才构成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另外由于树的高大挺拔,而树的花,尤其是雄花往往在树冠,除非住在高楼,打开窗子附近恰好有这样的树,否则平时不易得见,而这些稀有的细节也被摄影师所捕获到。
“向下看”也是书中介绍的一种实用的观察方法,树木掉落的“残骸”往往并非可以视而不见之物,掉落的苞芽、果实、花朵以及落叶等等往往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
书中有一段引言很有意思“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我想,正确的认识顺序是观察——了解——思考。可是作者的引用的说法想表达的是接近对方的本身,不带其他企图的接近本身比获取更有意义,也更有趣。可能有人会说,我既然不是植物学家,靠这个不能赚钱,又为何在观察树木上花费时间呢。大概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观察显得更便捷,高速摄像机、互联网、甚至无人机都可以带我们轻易地进入之前不易观察的领域。我想提的是一个叫做“形色”的APP,这个APP的方便之处是,在路边看到不认识的花草树木,拍一张照片,它就可以轻易识别出来,并告诉你她的名字,习性,植物趣闻,以此著称的景点以及关于这植物的诗句。周末晨跑在湖边看到结着红色小果实的灌木,甚是可爱怜人,随手拍了一下,原来叫“火棘”有欧阳贤的词《忆江南·火棘》 “深秋末,瘦草半成黄。犹见青枝含艳果,孤山晨色好风光,独赏一穹霜。”在这个严寒的时候还能看到红艳的自然色彩,实在是有几分惊喜的小确幸。
关于栽树,在支付宝的公益项目“蚂蚁森林”里面也有跟生活贴近的种树项目。差不多攒17.9kg就有人在中国的西北内蒙等地区为你种下一棵真实的树,我除了种下一棵灌木之外还攒下了111kg能量,因为离一棵胡杨215kg还差104kg,所以今年种下一颗胡杨也算是年度目标。预估了下,这个程度坚持下去,差不多每年可以坚持种一棵有编号的胡杨,将来我步入中年,这些胡杨也有碗口粗细了,到时候便可以深入沙漠带去挨个去看看它们了。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九):大洋彼岸的自然笔记
最初收到编辑老余的赠书的时候,我只是匆匆的翻了一下,那时候的感觉就是好漂亮的图片!在朋友圈发了要做读书会的预告就扔一边了。最近总是感觉事情很多,忙来忙去其实也没做成什么事,白天尽量安排工作和在外面跑,晚上吃完饭出去散散步,10点睡觉以前那几个小时可以看看书,做点别的事情,经常是一个晚上下来也没做成什么事,莫名的焦虑伤感,最近还想完成庞贝植物的整理计划,想在春节年前弄完的,无奈读书会的时间定下来马上就要开了,就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以及读书会开始前1个多小时的时间赶着把书看完了。当然中间也是夹杂着各种琐事,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也有做不完的事。看完之后实在是喜欢,最近也在整理果实与种子的相册,结合书的内容自己也是学习到很多知识,急忙跟老余道谢,顺口也答应了要写篇书评,趁热打铁,趁头脑里的想法还新鲜赶紧写出来吧。
书的作者南茜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植物业余爱好者,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她也是经常问各种植物专家,学习能力很强,观察也很用心,所以看完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书的作者是个专业的植物学者,各种专业术语频频出现,更可贵的是,南茜还经常专业术语描述一遍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一遍,简单的说就是:说人话!!
当然我更欣赏本书的摄影作品,一张张全方位各个部位完全高清的照片把植物那些细微处不被大众注意到的美很优雅的展现出来,用的是白背景,真巧我整理的《果实与种子》相册也是用的白背景,不过是在自然光下拍照,经常有阴影,当然用苹果手机拍的清晰度也是完全没法比的。白背景的好处是可以去除自然界背景的杂色,能更好的突出植物的细节以及画面的美观。看了书之后才发现摄影师用了一种很高级的拍摄方法:“将一个物体以不同焦点拍摄的8-45张图片拼接起来,形成超乎想象的锐利图像‘’。我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自从在豆瓣认识自然笔记的小伙伴以来最近几年也一直都在做观察记录,开始主要是观花,慢慢观叶观果等,也是用摄影作为记录的方式,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拍的好看,那也不会成为我这么喜欢的理由,照片拍的好看的人多了,关键是我们注意到植物的美的地方很相似,比如初生的嫩芽,经常带有粉色、浅绿、嫩黄等颜色,娇嫩欲滴充满勃勃的生机,这本书也有很多我观察记录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树皮、叶痕、维管束痕等。书中重点详细记录了美国常见的10种树的观察过程,其中用到望远镜这一点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之前也买了一个观鸟的望远镜,以后可以试试,还有放大镜,可能看一些细节会比较有帮助,也可以考虑准备一个。写到北美圆柏的时候很惊艳,松柏类的经常被我忽略,不好看啊,哈哈,可是作者却很细致的描述了北美圆柏的颜色变化:橄榄绿色、黄铜色还有粉红色,幼叶有时泛银光的蓝绿色,还有这些颜色的时间段以及成因,黄铜色是雄树上飘散了太多花粉所致,有时候还会冒花粉烟。松柏类的生殖器官我也一直没有搞的很清楚,经常看到有各种果实类结构挂着,却不知道对应的是哪种结构。现在看了这篇描述北美圆柏的大致可以对应起来,还缺雌“花”没有注意到过,作者也是花了好多力气后来用放大镜观察到了,摄影师还用照片把浆果一点点长大的过程照片记录下来。刚好我的《果实与种子》相册里记录了一种类似的浆果,各种查证最后定为圆柏,以后也可以多观察一下圆柏其它的结构了。作者除了观察树,也会观察和这棵树有关系的鸟类和昆虫,我想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地方。
书上的10种树除了银杏和荷花玉兰在国内比较常见,最近几年上海也引进了红花槭,上海好多公园都能看到,其他的几种树都不大常见,不过可以找到同属的近似种,喜欢做观察记录的朋友可以带上本书自己去做观察,定制一个自己要观察的树的名单,并用自己适合的方式记录,大家一起来做一份自己的自然笔记吧。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十):观察树木的正确姿势
2016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的时候,搜了一下配图摄影师的名称,点进他的个人网页(https://www.robertllewellyn.com/),被他拍摄的图片彻底惊艳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配图极为优秀。自然、博物类图书要把故事或知识点讲得清晰明白,很多时候配图不可或缺。本书的配图,不但清晰且和文字紧密呼应,而且几乎每一幅都非常养眼,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枝条、芽和树皮,这些通常会被忽视的细节,本书也把它们呈现了出来,而且出乎意料的好看。
大叶水青冈发芽枝条除了配图之外,文字部分的排布也非常得当,除了硬知识外,书中合理穿插了文字作者和摄影师合作观察的经历,可读性很高。此外,本书的翻译很不错,译者本身是英文专业毕业,又有很强的植物辨识能力。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本书详细介绍的十种植物中确实有不少是不太常见的。但是,只要对植物分类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物种在国内都有常见的近似物种,如黑胡桃的国内近似种是胡桃(核桃), 北美圆柏的国内近似种是圆柏,美国白栎的国内近似种有白栎、槲栎、蒙古栎、栓皮栎等等。而且这本书告诉你的不仅仅是那几种树木(鱼),而是重在观察身边树木的方法(渔)。
最后再放点书中的美图洗洗眼:
大花四照花(狗木)黄金树银杏(封面和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