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怎样观察一棵树》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8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怎样观察一棵树》经典读后感10篇

  《怎样观察一棵树》是一本由[美] 南茜·罗斯·胡格(Nancy Ross Hugo) / 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一):让我再看你一遍——《怎样观察一棵树》

  在一个非常非常小众的写日记软件上偶然认识一个北京的朋友,在家里的后面的院子里有一只猫,还有种下二十多种花花草草,去年年初收拾阳台时候,给我也推荐了几种植物,一株铁线莲的种子,一盆常青藤,一株水塔花,一株吊兰。其余几种算是常见的花草,倒也好养,唯独那棵铁线莲,种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而今还是如此,丝毫没有看到生机。恐怕是活不下来了。

  最初想在阳台种点植物是因为读了日本园艺家柳宗民的《杂草记》,一花一木,皆有灵性。而柳宗民笔下的杂草,实际上多多少少在我看来算不上陌生,很多种类在我小的时候都见过,甚至可以说是老朋友。大家都可以轻易的说“我的花,我的草”而相比植株较小的花草的归属权,一棵树的归属权就显得难了不少。而很难去宣扬“这棵树是我的”。另外对于一株花草,把玩起来方便很多,对于一棵树来讲,观察起来就难了很多。一是没有心思,不愿为此驻足,另一个大概是不得心法,总感觉没有切入点。对于后者,这本书《怎样观察一棵树》则算得上是雪中送炭了。

  一本领路的入门书,一定要让读者能够读的进去,才算的上是好书。这本书精美的插画,趣味易读的文字算是这类典型的佼佼者。每一幅插图,无论是树的全景或直插云霄或疏影横斜或青翠欲滴或虬枝盘旋;还是树的特写,或苞欲舒还羞,或花色彩迷人,或果精巧细致,或叶姿态万种无不引人入胜,仿佛打开了一道新世界大门。而对于书中的插画据称摄影师“将一个物体不同焦点拍摄的8-45张图片拼接起来,形成超乎想象的锐利图像”正是如此别具匠心才构成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另外由于树的高大挺拔,而树的花,尤其是雄花往往在树冠,除非住在高楼,打开窗子附近恰好有这样的树,否则平时不易得见,而这些稀有的细节也被摄影师所捕获到。

  “向下看”也是书中介绍的一种实用的观察方法树木掉落的“残骸”往往并非可以视而不见之物,掉落的苞芽、果实花朵以及落叶等等往往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

  书中有一段引言很有意思思考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我想,正确的认识顺序是观察——了解——思考。可是作者的引用的说法表达的是接近对方的本身,不带其他企图的接近本身比获取更有意义,也更有趣可能有人会说,我既然不是植物学家,靠这个不能赚钱,又为何在观察树木上花费时间呢。大概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观察显得更便捷,高速摄像机、互联网、甚至无人机都可以带我们轻易地进入之前不易观察的领域。我想提的是一个叫做“形色”的APP,这个APP的方便之处是,在路边看到不认识的花草树木,拍一张照片,它就可以轻易识别出来,并告诉你她的名字习性,植物趣闻,以此著称的景点以及关于这植物的诗句。周末晨跑在湖边看到结着红色小果实的灌木,甚是可爱怜人,随手拍了一下,原来叫“火棘”有欧阳贤的词《忆江南·火棘》 “深秋末,瘦草半成黄。犹见青枝含艳果,孤山晨色好风光,独赏一穹霜。”在这个严寒的时候还能看到红艳的自然色彩,实在是有几分惊喜的小确幸。

  关于栽树,在支付宝的公益项目蚂蚁森林”里面也有跟生活贴近的种树项目。差不多攒17.9kg就有人在中国的西北内蒙等地区为你种下一棵真实的树,我除了种下一棵灌木之外还攒下了111kg能量,因为离一棵胡杨215kg还差104kg,所以今年种下一颗胡杨也算是年度目标。预估了下,这个程度坚持下去,差不多每年可以坚持种一棵有编号的胡杨,将来我步入中年,这些胡杨也有碗口粗细了,到时候便可以深入沙漠带去挨个去看看它们了。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二):大洋彼岸的自然笔记

  最初收到编辑老余的赠书的时候,我只是匆匆的翻了一下,那时候的感觉就是好漂亮的图片!在朋友圈发了要做读书会的预告就扔一边了。最近总是感觉事情很多,忙来忙去其实也没做成什么事,白天尽量安排工作和在外面跑,晚上吃完饭出去散散步,10点睡觉以前那几个小时可以看看书,做点别的事情,经常是一个晚上下来也没做成什么事,莫名的焦虑伤感,最近还想完成庞贝植物的整理计划,想在春节年前弄完的,无奈读书会的时间定下来马上就要开了,就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以及读书会开始前1个多小时的时间赶着把书看完了。当然中间也是夹杂着各种琐事,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永远也有做不完的事。看完之后实在是喜欢,最近也在整理果实与种子的相册结合书的内容自己也是学习到很多知识,急忙跟老余道谢,顺口也答应了要写篇书评,趁热打铁,趁头脑里的想法新鲜赶紧写出来吧。

  书的作者南茜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植物业爱好者,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她也是经常问各种植物专家,学习能力很强,观察也很用心,所以看完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书的作者是个专业的植物学者,各种专业术语频频出现,更可贵的是,南茜还经常专业术语描述一遍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一遍,简单的说就是:说人话!!

  当然我更欣赏本书的摄影作品,一张张全方位各个部位完全高清的照片把植物那些细微处不被大众注意到的美很优雅的展现出来,用的是白背景,真巧我整理的《果实与种子》相册也是用的白背景,不过是在自然光下拍照,经常有阴影,当然用苹果手机拍的清晰度也是完全没法比的。白背景的好处是可以去除自然界背景的杂色,能更好的突出植物的细节以及画面的美观。看了书之后才发现摄影师用了一种很高级的拍摄方法:“将一个物体以不同焦点拍摄的8-45张图片拼接起来,形成超乎想象的锐利图像‘’。我只有膜拜的份了。

  我自从在豆瓣认识自然笔记的小伙伴以来最近几年也一直都在做观察记录,开始主要是观花,慢慢观叶观果等,也是用摄影作为记录的方式,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拍的好看,那也不会成为我这么喜欢的理由,照片拍的好看的人多了,关键是我们注意到植物的美的地方相似,比如初生的嫩芽,经常带有粉色、浅绿、嫩黄等颜色,娇嫩欲滴充满勃勃的生机,这本书也有很多我观察记录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树皮、叶痕、维管束痕等。书中重点详细记录了美国常见的10种树的观察过程,其中用到望远镜这一点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之前也买了一个观鸟的望远镜,以后可以试试,还有放大镜,可能看一些细节会比较有帮助,也可以考虑准备一个。写到北美圆柏的时候很惊艳,松柏类的经常被我忽略,不好看啊,哈哈,可是作者却很细致的描述了北美圆柏的颜色变化:橄榄绿色、黄铜色还有粉红色,幼叶有时泛银光的蓝绿色,还有这些颜色的时间段以及成因,黄铜色是雄树上飘散了太多花粉所致,有时候还会冒花粉烟。松柏类的生殖器官我也一直没有搞的很清楚,经常看到有各种果实类结构挂着,却不知道对应的是哪种结构。现在看了这篇描述北美圆柏的大致可以对应起来,还缺雌“花”没有注意到过,作者也是花了好多力气后来用放大镜观察到了,摄影师还用照片把浆果一点点长大的过程照片记录下来。刚好我的《果实与种子》相册里记录了一种类似的浆果,各种查证最后定为圆柏,以后也可以多观察一下圆柏其它的结构了。作者除了观察树,也会观察和这棵树有关系鸟类昆虫,我想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地方。

  书上的10种树除了银杏和荷花玉兰在国内比较常见,最近几年上海也引进了红花槭,上海好多公园都能看到,其他的几种树都不大常见,不过可以找到同属的近似种,喜欢做观察记录的朋友可以带上本书自己去做观察,定制一个自己要观察的树的名单,并用自己适合的方式记录,大家一起来做一份自己的自然笔记吧。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三):喜欢一棵树

  非常好的书,想起怦然心动里Julie和Bryce的外公个人一起努力打造Julie家花园场景。[微笑] 最近总是各种花园的问题脑子里打转~Eric说我应该了解了土壤特质环境因素决定种植最适合的植物,我忍不住还是决定先给自己做个基本科普。毕竟我是个标标准准的园艺小白。[微笑] 我总觉得对自然的了解太匮乏,希望有多一些机会可以更多接触和慢慢理解和一点点探索吧,越细微的视角就越会有不同的体悟吧,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追求新的景象,而在于换一种新的眼光。都30多岁了,该多多接收新世界了!如何观察一棵树,如何感受一朵花。同理也为什么我就喜欢画植物[微笑]。我喜欢安静在一起,静静地相守。天生就喜欢各种树,见到树就欢喜。总觉得树非常有灵性,这些树不是一天长成的,它们生于斯,长于斯,必须爱于斯。在它们生命长河中,见证了多少生活轨迹,我们对于它们来说或许只是过客,但是它们对于我们来说确是家的一份子,要相依相伴很多年。我喜欢与树在一起。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四):观察一棵树的无用之美

  电视机里播放着,今年的栖霞山枫叶红得比往年或早或迟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时,我并不在意,不在意是因为我的惯性思维告诉我说,迟一点晚一点无所谓的事情。但是偏偏就是很多这样“较真”的细节其实是在控诉我生命的密度不够,当密度不一样的时候,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也许你会学到一种读书方法,把一个领域中一本经典的书细细研磨,而后再看领域内其他书籍时,就可以提高效率了。而事实上,在阅读一本经典书籍的时候也许是比观察一棵树要容易的,至少书是可以来回反复翻看的,而植物的状态在我们不经意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并且还要被外界环境影响着,不知道作者观察了树的哪些情状,又体悟到哪些我们寻常不注意的细节,但依据电影经验,那种动态的细节密度也许真的让用心留意的人感觉很忙。如果说我们现在世界的节奏是快速的,那我们也应该相信植物的活动,微生物的活动应该比我们更忙碌。尹老师和梁老师的对话中,人、万物都是细菌,微生物组成,那么最忙的就是微生物了。。。。而那些微小的细节不会因为我们看不到而不存在,也不会停留在某个状态等我们去捕捉。 翻开书,看到第七页的嫩绿的叶子,“毛发”丝丝分明突然有种触动,我从没好好看过它,没有细细品味过它的美。错过身边的美,我还要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寻找,显得傻气。 我在想作者说,我们观察树木不是为了让它发挥什么环保功能,就是想仔细观察,感受它们美妙生命力和生物构造,就像林糊糊老师说学习书法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书写功能或是字写得好看,而更多的是在书法学习中感受到每个字,字与字的美,通过字帖与古人对话后感受到的气韵,甚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字去了解它所在历史背景。这些都是无用之美,只有这无用之美,才能使生命的密度增加,而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也会变化,这其实就是变相提升了维度,以方便打开从高纬下载答案的能力。 同时,正如马老师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要用非同寻常的方式来收获的,它获得的途径可能就是这样,如作者般日复一日去观察同一棵树,同一棵树的同一个部分,长时间的观察,一年,两年.......在旁人看来他们可能不是什么植物学家,生物学家,这样的观察有点傻,但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最难坚持,道也就显得珍贵了。 记录一下马老师说“为什么树叶是长成树叶的样子”?也许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意义,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新发现。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 当作者说,无论何时你都可以观察一棵树,经常观察它,你就会有收获。也许你要去学习书法,也许你要去学画画,也许你要去学习音乐,但你也可以选择去观察一棵树,收获同样一种能力。无论是画画还是书法,都是一种观察通道,这些通道也更有指向性,单纯观察容易变得没有目的,缺少方向,但给自己制定方向就可以了。我其实觉得最终可能还是倾向要通过艺术来作为观察的通道并展现,因为看见和听见是最本质的观察,语言已经有所局限。

  “能够识别的事物是属于我们的”才能够改变无心的状态。不管它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名字,在学术界多么显赫平庸,有了“我”的观察和命名,它就是属于我的,我和它关系亲厚,我能分辨它和邻家的树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开花,最近有哪些变化,但我不需要把它折一截树枝带回家,我就以纯粹的爱和一颗八卦心地观察分析它的言行举止。并不做非分之举,就是八卦而已。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五):用昆虫的眼光来观察树木的生长 ——读《怎样观察一棵树》

  对植物发生兴趣并关注它们已经有三年时间。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2014年夏末初秋,一棵白玉兰的红色果实,让我新奇万分,我敢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玉兰的果实,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用惊奇之心去看植物。

  这颗红色的玉兰果实引发了我对植物的探索之旅。

  三年时间,买了许许多多的植物方面的书籍,也认识了很多身边的植物。但这种认识非常肤浅,仅仅限于它们叫什么名字,大致什么时节开花结果,花朵果实叶子的模样。

  2016年年底,突然就冒出一个想法。当然用“突然”二字有点唐突,也许是有了三年的观察经历,才逐渐促使我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认养几棵树,我好好地看一看这几棵树究竟是怎样发芽,长新叶,开花,结果,落叶的生长过程。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

  其实这样的记录工作,这三年我也在做,只是我这懒人老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去做事,结果,三年下来并没什么真正的收获,只是隐约知道这些树木四季不同的面貌。

  2017年,我决定要认真做事情了!我想好了,就以我家小区和秦淮河边上的树为认养对象。

  我家楼下的梅花、桂花和玉兰花。

  小区前门的紫荆和紫叶李。

  小区东门的枫香和构树。

  河边的乌桕和柳树。

  还有那个挂着大蚂蜂窝的榉树。

  宁海中学对面的银杏树。

  龙园路边的苦楝树。

  三汊河边的蜡梅。

  渡江纪念馆边的一棵树形俊美的二球悬铃木。

  哦,差点忘了河边的紫薇。

  嗯,还有古林公园的鸡爪槭和鹅掌楸。

  数一数,有17棵树呢!好艰巨的任务哦!

  我手中已有几本关于观察植物的书籍,我喜爱并且经常参考的有《冬天的秘密》,《植物学通信》,《种子的信仰》,《采绿》,《植物的识别》,《树的秘密生活》。

  过年期间在网上闲逛,发现了《怎样观察一棵树》,凭我灵敏的嗅觉,我嗅到这是一本好书,而且是我需要的好书,立刻下单购买。当当给力,第二天就到货,拿到手,粗略翻看一遍,果然是我喜欢的观察植物的书籍。

  我喜欢此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书籍的印刷质量和装帧都不错。

  首先书籍内的各种树木的图片都非常清晰,色彩逼真。

  作者说,这些树木的照片的拍摄是以不同焦点拍摄的8-45张图片拼接起来,形成超乎想象的锐利图像。

  书籍采用的纸张是什么材质,我不是专业人士,不太懂。但是书写的感觉非常好。

  纸张光滑平整有点像铜版纸,在灯光下阅读有点反光。用彩铅画重点,用水笔写心得,感觉流利顺滑,也不会沾上墨痕,这点我很满意。因为我特喜欢在书上乱写乱画,其实这本书白色封面,内部图片非常精美,下手涂鸦时,还真有点不舍得。

  二、书籍的语言轻松幽默,没有惯常科普类图书严肃恐怖的外表。

  这本书也算是科普类的图书了,但是在书中几乎看不到长篇大论的学术名词。对我这样伪植物爱好者而言,最怕看到学术名词。每次上百度百科去学习一种植物时,看到大量“蒴果,全缘,先端有突尖,花被管状,有瘤状突起”诸如此类的名词,我就头大,尤其百度那密密麻麻的小字,简直不忍直视。

  三、 在本书里,我学习到之前不知道的东西,如新的观察角度,新的名词。

  有个按颜色收集树叶的方法,我觉得非常好!其实自己之前也有过类似模糊的想法,当时想的不是收集树叶,而是觉得秋天落叶的颜色五彩缤纷好美丽,如何用镜头表现这种美。而当我看书中说挑选枫叶,然后在一大张纸上按照彩虹的颜色把叶子排列出来时,我觉得这个做法好极了!

  还有看到作者说观察树木的方法是向下看,寻找树木遗弃的材料。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因为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也正是这种“向下看”的方法引导我发现了许多我之前没看到的世界。但是自己从没想到“向下看”竟然是一种观察树木的方法。

  学习了新的名词“凋存叶”和“维管束痕”。

  凋存叶指冬天还挂在枝头的树叶,这些叶子没有掉落是有原因的,可能和保护叶片下的苞芽有关。冬天树上枝头的枯叶我经常看到,但是从来没去想过为什么还会有叶子在枝头上。

  还有维管束痕。这算是一个专业名词了。了解这个名词,为我打开一个新天地——叶子的叶痕。叶痕是树叶脱落的地方,一般在苞芽下面,而且,每棵树的叶痕形状都不一样,有心形、三角形、圆形、扇形等等。天啊,我真得不知道还有叶痕这个东东存在!我要,我要马上跑出去看那些树木了,又如弹簧一样跳出我的书房了!

  四、 书籍整体分两部分,有树木的共同部分观察方法,有个案观察实例。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如我上面所说,这本书前半部分讲述了树木都有的叶子、花朵、果实、苞芽的基础知识和观察方法。后半部分选择十种常见树木,对其观察的全过程,真是手把手的教你如何观察一棵树。

  作者生活在北美,选择的十棵树是自家后院的树,分别是大叶水青冈,一球悬铃木,黑胡桃,北美圆柏,银杏,红花槭,荷花玉兰,北美鹅掌楸,美国白栎,北美乔松。(一定选择身边的树木观察,因为方便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实在太迅猛。距离远,会错过许多好时机。)

  这十棵树中的大多数,我们身边也能看到。一球悬铃木咱们没有,咱有二球悬铃木啊;银杏不必说,河边好几棵;荷花玉兰就是咱们的行道树啊;鹅掌楸和鸡爪槭古林公园有;北美乔松和北美圆柏其实就是松树和柏树,只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北美的;栎树离我有点远,要去紫金山;就大叶水青冈,我还不知是啥东东。

  这些树即使你身边都没有也没关系。

  作者说了,她描述的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适用于任何一种树。观察树木取得的收获,并不完全取决于你观察的是哪种树木,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观察。

  梭罗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她让我们平视她最小的叶片,用昆虫的眼光来啊观察它的生长计划。”

  好吧,2017就让我做一只虫子,来好好看看我身边的这些树木吧!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六):身边的树

  从小到大,身边有过很多种树,记得一些模糊的印象,构成了记忆里的一些难忘的场景和感觉。看到熟悉的树会想起一些人和事,写下来,以后记忆力减退了,可以翻看回忆。

  银杏

  这种树在我的家乡非常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屋前、后院、路旁,甚至农田里。地方政府宣称我们是“银杏之乡”,本地电视台的台标是一片标准的绿色银杏叶,台标的叶子中间有一个缺口,实际情况也确是如此,非常标准。

  银杏在我的家乡如此普遍的原因,是他的经济收益。能卖钱的是银杏的果实,俗称白果,外面有薄薄一层"果肉",称之为“果肉”,实为牵强,果皮一旦破了,便会流出具有腐蚀性的汁水,不清理的话,味道会非常难闻,放置一段时间会变成黑色。每年村子里收白果之后, 都会把水缸放满水,白果倒进去泡着,等皮肉开始腐烂,穿上长筒胶鞋,在水缸里踩上一阵,让白果的核和皮肉分离,然后用筛子晒出果核,米白色的果核,两头尖尖,质地坚硬,放太阳下晒干。这个时段,整个村子都能闻到一股腐臭味道,这味道不好闻,但是对村子里的人来说,不太重要,因为那时候的白果可以卖很好的价钱。

  大概在二十年前,一斤白果可以卖到二十多块钱。外婆有两棵大银杏树,屋子的东边一颗,西边一颗,两棵树打下来的白果一共卖了八千多块钱,这些钱,她给宠爱的几个孩子买了很多吃的,喝的,用的,甚至学费。用她的话来说,这些孩子都是她的[乖乖肉]。这些孩子能干的就是帮她去书上打白果,没什么技巧可言,就是用竹竿朝挂满白果的枝头轻轻打一打,白果就会掉下来,地上是早就铺好的塑料纸,打完了树枝上的白果,需要把地上的白果扫到水缸里,然后用水泡着。一整天的活儿,对孩子们而言,有趣又放松,外婆在树下看着树上的孩子,提醒他们不要站的太靠外,要抓好粗的树枝。

  白果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全村都开始了行动,纷纷开始种银杏树,这样我们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

  后来银杏的热度过了,一斤白果只卖五毛钱,大家便不再种植银杏树了,到了白果成熟的季节,村子里也没有了那股白果皮腐臭的味道,绿色的、黄色的银杏挂在枝头,没有人管,后来渐渐枯萎、变灰。

  村子里有很多棵几十年的银杏树,粗壮的主干,两个人抱不过来。夏天,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下,孩子们玩耍不怕被晒,大人们用凉席搭在树下午睡,炎炎夏日并不没有空调,日子并不难捱。

  秋天银杏叶逐渐变成黄色,一片片的掉下来,到了深秋,村子里有银杏树的地面都像铺了黄色的地毯,令人心情愉悦的景象,踩上去松松软软。

  这些年,村子开始城镇化,不远的镇中心建了一座公园,上面有人下来收银杏树,要那种几十年的大树,卖掉可以有几千块的收益,已经没有其他经济价值的树对于种它的人来说,肯定是愿意卖掉的,树挪一次,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童年熟悉的景色也慢慢的变的陌生,时间越长,印象也越模糊,很难再缓过来,不会再重新生根发芽。

  石榴

  家门前有一颗石榴树,长了很多年,但具体多少年,并不知道。一直以为是爷爷种的,一次无意间和奶奶聊起,她说她嫁过来的时候,这颗石榴树就在了,这么算来这颗石榴树大概已经有70年了。它看到了身旁这座房子的改建,看到了一个小朋友一个人背着一架黄色的电子琴走去幼儿园上学,看到了爷爷在屋子里叼着烟做竹匾儿,看到了妈妈骑着紫色的凤凰自行车去纸管厂上班,看到了爸爸背着一个巨大的牛仔背包从上海回来,包里有给小朋友带的新衣服、喔喔奶糖、佳佳奶糖,还有一盒铁质的小汽车玩具。

  枸杞

  村子的东边和西边都是农田,是我小时候喜欢消费时间的地方,那时候注意到田边靠近水渠的地方没隔几米就有一丛枸杞,带着刺儿,秋天能结红色小浆果。后来才知道,这些枸杞是当时分田地的时候种下的,作用是标记哪块田属于哪家。

  有段时间从书上看到枸杞是有药用的,约上了儿时玩伴,去田间摘枸杞,摘回来后放太阳下暴晒,最后晒出来的枸杞干,试着泡过一次茶,味道实在不怎么样,就再没去摘过了,大概是因为当时种枸杞的目的只是做标记用,便不在乎品种是否优越了。二十年后,农田可能都要被收掉,田边的这些枸杞,可能也都会被混凝土覆盖,标记是有时限的,过了时限,标记就没有意义了。

  梧桐

  泰州有一座小公园,公园里有小湖、小山、小火车、小船、小亭子、小游乐场,但这座公园叫泰山公园。第一次去这座公园应该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泰州扫墓,说是扫墓,其实只是上午,下午便是在泰山公园游玩。从没见过公园长什么样的小朋友,那一晚几乎失眠了,脑子里憧憬着第二天的种种欢乐场景。

  坐上了大巴车,从学校开往公园,一路上兴奋的左顾右盼,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公园快到了,我注意到了道路两旁的梧桐树,树皮有一种迷彩的感觉,叶子像加大的枫叶,树干不高,树枝茂盛。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到道路两旁都是梧桐树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条通往公园的路。

  06年的时候在南京待了半年,是无所事事的半年,不知前路,不明方向。 深秋的傍晚,坐公交车从汽车站回住处,余晖洒进公交车车厢,坐在窗边,看着路两旁的梧桐树,一阵凉风刮过,片片飘落,感觉很美,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一年前看金宇澄的《繁花》,讲到中山公园里有一颗远东最大的梧桐树(书里讲的悬铃木是梧桐的学名,有一球悬铃木和二球悬铃木两种),是一个意大利人在1867年种下,距今150年了。挑了一个双休日,和兔子两个人跑到中山公园,开始了找树之旅,花了半个小时,最终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颗大梧桐树,因为比较出名,已经被一圈栅栏围了起来,树干上挂了两个红灯笼,树干需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远远的看着这颗梧桐树,心里感到很满足。

  一直喜欢寻找那种两旁都是梧桐树的路,在上海找到的一条是衡山路。在找寻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一处有很多银杏树的广场,就在上海市政府门前,秋天的时候经过那片广场,黄色的小地毯在瘦瘦小小的银杏树下铺着,感到了一种亲切。

  水杉

  上小学的路大概1公里,路旁有很长一段水渠,水渠南边种着一排水杉,种的很整齐,水杉树长得又很直,远远看上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初春的时候水杉长出嫩绿的双排叶,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等到盛夏,双排叶变成深绿色,水杉就如同墨绿色的哥特屋顶。秋天,叶片变成棕褐色,一片片飘落下来,至深秋,一棵棵水杉都已光杆裸枝,但是树下铺上了一层棕褐色的粗布地毯,小朋友喜欢走在这样的地毯上,迎着太阳,去上学。

  白桦

  村子旁边要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从南通到南京,名叫沪宁高速。最初是从河里运来泥土堆出高速路基,然后再路基两旁挖排水沟,接着在水沟外侧种上了白桦,左右两边各一排。

  这条高速公路开始动工的时候,我在上初一。当初种下的白桦树苗比我高不了多少。现在坐长途车回家,每次快到家的时候,看到高速路两旁的白杨树,都长成了十米的大树,风吹着叶子,哗哗的响。坐在车上我百感交集,现在只比初一那会儿长高了二十五厘米,更伤感的是,到了现在的年龄,已经基本宣告没有机会再次长高了。

  杨柳

  家门前有一条小河,说是小河,其实只是一个小池塘,但是早些年的时候水很清,村子里人在河里洗菜、淘米,用水桶从河里挑水倒到水缸里烧水、做饭。

  河边有好多粗壮的杨柳,长在河岸边,长长的纸条垂到了水里。

  夏天,温热的河水变成淡淡的黄绿色,杨柳的叶子也有黄有绿。这天气,小朋友们乘大人们午睡,偷偷跑到河边,脱掉上衣,跳到河里玩水。

  忘不了,仰面漂浮在温热的河水中,漂浮在杨柳柳的凉荫里, 大暑骄阳透过枝叶缝隙照到水面上,不时飘下几篇黄色的柳叶。

  樟树

  毕业十周年了,回了一趟常熟,回去看老同学和学校,老同学们变化或多或少,体型有些走样,声音都还没变,大家谈谈上学时候的趣事,吐槽吐槽现在的房价之高、做生意之难,酒足饭饱之后去K歌,玩玩骰子,一天的同学聚会便结束了。

  学校在郊区湖边建了新校区,在我还在上大一的时候已经建好了。我所在的老校区靠近市区,毕业之后两三年便拆掉建了商品房。

  第二天回学校看的场景,和预想的差不多,熟悉的校园建筑仅剩一座美术馆。

  惊喜的是,校门口那条老路两旁的樟树,依然和十三年前一样。

  十三年前,拉着行李开始大学生活的大一新生,憧憬着未来,走过这两排樟树下。

  十三年里毕业了很多学生,又进来了很多学生,最后校区被拆掉,物非人非。

  樟树们看起来和十几年前没多大区别,扎根在老地方,没被砍掉或者挖走的话,应该会一直生长下去。

  是看南茜胡格的那本《怎样观察一棵树》,有了写这篇的想法。《汪曾祺自选集》提供了额外的帮助。

  2017-08-02

  上海 松江

  《怎样观察一棵树》读后感(七):观察树木的正确姿势

  2016年,看到这本书的出版的时候,搜了一下配图摄影师的名称,点进他的个人网页(https://www.robertllewellyn.com/),被他拍摄的图片彻底惊艳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配图极为优秀。自然、博物类图书要把故事或知识点讲得清晰明白,很多时候配图不可或缺。本书的配图,不但清晰且和文字紧密呼应,而且几乎每一幅都非常养眼,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枝条、芽和树皮,这些通常会被忽视的细节,本书也把它们呈现了出来,而且出乎意料的好看。

大叶水青冈发芽枝条

  除了配图之外,文字部分的排布也非常得当,除了硬知识外,书中合理穿插了文字作者和摄影师合作观察的经历,可读性很高。此外,本书的翻译很不错,译者本身是英文专业毕业,又有很强的植物辨识能力。

  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本书详细介绍的十种植物中确实有不少是不太常见的。但是,只要对植物分类稍有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大部分物种在国内都有常见的近似物种,如黑胡桃的国内近似种是胡桃(核桃), 北美圆柏的国内近似种是圆柏,美国白栎的国内近似种有白栎、槲栎、蒙古栎、栓皮栎等等。而且这本书告诉你的不仅仅是那几种树木(鱼),而是重在观察身边树木的方法(渔)。

  最后再放点书中的美图洗洗眼:

大花四照花(狗木)黄金树银杏(封面和封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怎样观察一棵树》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