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3 00:58: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摘抄

  《漫长的夏天》是一本由[法] 菲利普·斯瓜佐尼(Philippe Squarzoni)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一):有关温室气体的漫画小说

  形式很棒。我刚到手的时候,儿子以为是我的小说,那么厚厚的一本,后来他才惊喜地发现,是一本漫画!开头很惊艳,好像放电影一样,画面处理的效果非常漂亮。

  书中那些感人的段落很感人,比如回忆童年老宅子的那一段。

  看了五六十页,才明白原来这是一本环境保护的漫画,糅合进了平常看不进去的艰涩数据。不过尽管如此,时间一长,太艰涩的内容还是会让读者产生疲劳,这时候就来一段生活插曲,或者趣闻轶事。这个节奏作者把握的非常好。

  这种形式很棒。不过呢,环保是谈了很久的话题了,从这个话题的情绪把握上来说,我觉得到了应该比较冷静的时候了,而本书有些情绪化。比如,亚洲邀请作者去参加一个气候讨论会议,作者因为坐飞机不环保,最后不去了。中间纠结了很久。我觉得,一,没必要那么纠结,纠结本身给人一种不果断,无法成事的感觉,要是环保都这么一群人来做,看着就不成;二,只是煽情,没有计算和判断。去参加会议能让更多人认识到环保的重要,那么飞机造成的问题也就成了必要的代价;更何况,现在飞机总是坐不满,你就算不去了,这个航班还是照飞。挺像很多娱乐圈的演员投身公益事业,只会煽情,没有判断和方向。

  当然,在提醒人们注意到温室气体的危害上,本书是做的肥肠好了。推荐阅读。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二):The End

  雨天宅家,看完一本讲述全球变暖,抨击金融体系和消费主义的“环保漫画” — 《漫长的夏天》。

  印象最深刻的,是多次出现的“THE END”章节(看得出来作者深陷如何给这部漫画结尾的纠结之中)。

  伍迪·艾伦说过:“我想用一条希望的信息作为结尾,但是找不到。作为交换,两条绝望的信息你们能接受吗?”

  答案令人绝望,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言难尽,只能普及个冷知识 —“地球生态超载日”:

  「提出“生态足迹”概念的大学研究人员,他们做了一个计算。他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耗开始超过地球的再生能力。

  每年他们都会计算全球自然资源消耗总量超过地球可再生资源......人类开始透支消耗未来资源储量的日期。

  过了这一天,一直到年底,人类都生活在“生态赤字”状态中。

  但随着人口和全球消耗的增加,每年的超载日都来得越来越早。

  1996年,地球超载日在11月。

  2007年是10月6日。

  2010年是8月21日。」

  刚查了一下,去年是7月29日。

  而今年的日子,将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宣布。不知道新冠病毒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三):漫长的夏天过后,便是无尽的凛冬

  12年左右的漫画,到现在看来,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在看这本漫画时,我跟朋友说,我突然又想玩《冰汽时代》了,我才知道全球变暖的结局是全球降温(笼统地可以这样说),假如已经无法回头,一切都不可避免,那再感受一下游戏里的绝望又有何不可呢?

  到最后看那一句“可是这一切值得吗?”

  我也不知道。

  如今所有的国家都还在朝着更多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没有说停下脚步,更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我们看到了环境在恶化,我们做了什么,只有不断地发“触目惊心”“北极熊在哭泣”这类的照片。

  但看起来也没有办法责怪任何人与国家,它们还在忙别的事情呢,漫画里的40年后的代价,现在看起来还太远。呵,争抢先,赶超先。

  任何思想都无法解决这个现状,所以这不是谁赢了就好了的问题。我们走上了高速通道,变没有回头路了。

  消费主义的恶劣影响,却又令人乐此不疲。可是彼此又心知肚明,消费主义不过是不作为的一个替罪羊。

  问题是:贫富差距、竞争、战争……许许多多。

  我常常庆幸活在刚好的年代,我可以看到一切的兴起,也可以预料到一切的衰亡,不出意外,我还可以躲开一切苦痛。

  “我分明记得,我的生命曾是一场盛宴。”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四):实际问题

  本书是对如今盲目无知的人们的一次忠告,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毁灭,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我们自己。温室效应使得夏天明显变长,其实就是气温升高了,并且时间也延长了。我自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记得上小学时,我所生活的家乡春夏秋冬都十分规律,而如今夏天几乎要把春天和秋天吞并了。很多人可能认识不到温室效应对于人类的影响有多大,也不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正不断制造着导致这一切的有害物质,这本《漫长的夏天》以漫画的形式,给人类讲述其中的因果关系。

  有关于地理学知识,在义务教育时我们都曾接触过,这本书将同样的知识与漫画搭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各种演变的过程。书中采用了纪录片、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以漫画做为载体加以传播,也是世间少有的写作形式。书中描绘的问题可大可小,就拿我身边的人举例,每次让他们爱惜环境,他们都会反驳说,世界上这么多人,糟蹋环境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反过来思考,现在也许还来得及,虽然那些有毒气体可能会在空气中残留几百年,但是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再去想办法就来不及了。

  书中有精美的画面,有严谨的文字,有博学的科普,有交集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就是闪回,主角回忆孩童时期,生活在家乡的快乐生活。这些生活在如今00后的孩子看来可能觉得十分陌生,因为这些孩子可能一出生就被高楼大厦所围绕,家中都有空调,没人会为了乘凉而在外面聊天吃西瓜。书中描写的故事都是作者经过艰苦的调研得来的真实信息,跟他抱有一样看法与态度的人也有很多,只不过没几个真正付诸于行动,尤其是像他这么努力。而这本书也是映射了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它把一些丑陋的东西,还有人们想要表达的不满,用漫画的形式委婉的表达。

  作者在漫画中将自己对于创作这本书时所面临的各种情绪都表达了出来,我很能理解菲利普,他为了这本书付出了很多,这是一本有时代意义,并将影响未来的漫画书。故事的最后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这故事其实还没有结尾,它真正的结尾等着我们去创造。在结尾还未确定之前,一切都还来得及。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五):从过去到现在并遥指未来的隐忧——读《漫长的夏天》有感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生而为人的终极问题。

  人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地球之于人类,双双何去何从?这是环境史研究的终极导向。

  过去从未走远,成就我们现在;现在有所作为,才能奔赴未来。可是纵然多乐观的人类天性,置身于浩瀚宇宙中,看着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也难免生发出深深地忧虑。前世种下的因,今世自尝结果。今世造的孽,只代来世偿还。面对不可逆的全球变暖趋势,我们知道了它的危害么?谁在研究?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面对这些问题,感谢《漫长的夏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操作路径。

  缘起:因为10年夏天在豆瓣发布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书评,收到豆油写此书的书评。10号收到的书,沉甸甸的,心下一紧,不好,若又是大部头专著可惨了,那可难为了寒假。赶紧拆开包装翻看,还好,是漫画形式,顿时轻松了很多,乘着两天监考、改卷的间隙,快速浏览完毕,是有此文。

  一、写作形式新颖。因为作者菲利普·斯瓜佐尼是青年漫画家的缘故,本书采用的是漫画图像的表现形式,同时佐以“新闻报道体”来展看铺陈,关注气候变暖。叙事方式也很特别,若干议题错落渐进。每一个议题的展开几乎都是三段论,首先是文学的开篇,关乎个体的生活、回忆、喜好、活动、思考等,然后是纪实报道、纪录片、学界研究、政治生活、科普介绍等等知识的铺陈,最后又不着痕迹的回归现实,继续主人公的行程中,等待下一个议题的开启。这种编排非常巧妙,让人被科普的心安理得,在你对知识还没有感觉厌烦的时候,轻松植入主人公生活的片段,张弛有度,出神入化。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六):我们已经逃不掉了- -读《漫长的夏天》

  心思细腻的人或许能够感知,最近几年夏天年年在突破高温极限,且高温天气越来越长,全球各地的相关损失报告层出不穷。是的,人类已经开始承受自己所做的恶果了。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气候变暖后会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本《漫长的夏天》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世人展示着我们面临着的一切,作者菲利普历经六年调查研究,完成了这部环境保护著作。不得不说,这种漫画形式的科普比艰难晦涩的数字报告更深入人心,这是本书的巧妙所在,也是本书的价值体现。

  作者回顾童年,发现小时候熟悉的那些美好场景早已不复存在,而现实的地球,又何况不是呢?

  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增多加速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二战后,全球的碳排放开始迅猛增长,到六七十年代,碳排放已经超过了地球的自净能力,很难想象,现在的地球处于怎样的负担。所有的研究与数据都表明,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已经在逐步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气温升高,无疑会对全球形势形成巨大挑战:海平面上升、沙漠扩张、冰川融化、人口流失、生产受损、疾病瘟疫、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马拉西亚的海啸、新奥尔良的飓风已经验证了人类在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无力。

  做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该做些什么?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碳排放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人均6、8吨,而美国总统小布什的那句“美国的生活方式是不容讨价还价的”,说出了多少享乐主义者的心声,而这,不正是全球变暖病根吗?人类无休止的浪费、贪婪、攀比、掠夺,把土地变成洪水,把信任变成瘟疫,这就是我们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吗?

  显然不是,书中作者在了解到飞机惊人的碳排放后,甚至拒绝了坐飞机去老挝出席交流活动,但仅凭一人之力,又能改变什么呢。或许当地球上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的时候,气温升高的现状才能有所缓解,比如国家减少污染性能源,提高设备效能,丰富能源多样性,资本家减少能源掠夺、老百姓改善个人行为等。从金本位过渡到保护环境的模式,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我们已经浪费了许多时间,但仍有机会减少损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些改变,那或许还有机会,但这种改变的时刻,估计要到气候给我们迎头痛击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思考。而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换一个话题了”。

  这本书是一记警钟,让我们开始反思,也是一纸罪状,让我们看清自己到底做过什么,人类不能再向以前一样在环境问题面前装聋作哑,毕竟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作者菲利普借6位气候专家之口从各方面为我们解析了气温变化的前因后果,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我们讲述了一趟生动有趣气候课。正如封底那句名言一样: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应当懂得自我节制,懂得有许多事情不能做……甚至不能去想。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七):地球——不会结束的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地球的书,这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故事。

  作者用一种怀旧的氛围、诗意的文字与一种纪录片的形式交替向前,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之路,以及他所处的地球的变迁过程。相比人类短暂的生命,显然地球的变化要漫长得多,漫长到在人类短短的一生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变化,作者用详细的文字与画面为我们揭示了这些貌似微小实则深远的变化——地球气候漫长的周期变化,大气层的成分,人类活动对于大气层的影响,以及最终地球能够承受的温度变化极限,尽管这只是一个实验数值,结果依然是触目惊心而又危险万分的,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近在咫尺我们却不愿意触碰不愿意相信的真相,我们每一天的衣食住行生活的保障,都来自于大自然,每一份食物都包含对于气候的影响,而我们却错误地认为我们的生活都建立在自己的努力之上。作者为我们指出了这个近在咫尺的认知错误,而人类对于物质的无限需求已经将地球的生态环境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作者在所有这些对于温室效应的情况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最终将结果导向了人类所创建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而最深处的根源则是人类的自大与利己天性,从这一点上,《漫长的夏天》与《寂静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妙,金融自由化政策,我们不应该归罪于里根与撒切尔,对于杀虫剂的滥用,也不仅仅应该怨恨想要获利的商人,不论是对于物质的无限制需求,还是对于生活要求的无限度便利,最终都是指向人类自认为是地球主人的自大与无可抑制的欲望,不同的是,这本《漫长的夏天》显然更加沉重,如果说寂静的春天只是一个肇始,那么漫长的夏天则要危险得多,因为这个危险并未如寂静的春天般显而易见,而是细微却漫长的夏天,作者用了两个格外贴切的比喻,我们在一个桌子上不断地推动盘子,却不知道桌子的边缘在哪,也许现在的每一次推动看似安全而有恃无恐,但是也许下一刻,盘子就会突然摔下桌子,粉身碎骨,地球的生态系统同样如此,也许它并不会给我们任何预警就会迅速崩溃。而这个过程并不会留给人们时间缓冲,另一个接下来的比喻则更像是人类的处境,在飞出飞机之后才发现并没有带降落伞,在突然要面临悲惨结局的最后时刻,我们究竟会思考些什么?

  所以基于人本性而决定对于环境现状的解决之道也就乏善可陈了,人类无法忍受去调试生态系统的麻烦而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杀虫剂,人类更无法忍受降低自己的物质需求与虚荣享受去为看似虚无缥缈的温度而受苦,人类同样无法忍受国家形式上的落后与国力降低,所以这是一道无解题,但是这也许依然值得画出这样一本厚厚的漫画书让更多的人看到,因为每位看到的人也许会因此而沉思,并放下手中的可乐,停下车,关上电暖气,去寻找这个世界上的另一种美好——关于地球,关于自然,唯一值得欣慰的或许是,人类的故事总有断续与结束,但是地球的故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美好。

  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自己童年以及现在的美好回忆,那些有关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那些人类留下的最精美的文化遗产,都以闪回的形式不断在我们眼前体现,作者在书中写下了一本书的开篇有很多方式,又不断的追问一个故事该如何结束,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热爱以及惋惜,对于人类所创造的辉煌文明与艺术以及壮美大自然交织在一起的这个世界的热爱,对于这个世界即将失去的惋惜,而一旦要面对与这个世界的分离,我们该何以致意?以沉默,以眼泪?还是该有所作为?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八):给美国现任总统看的成人漫画

  有幸受邀作书评,拿到《漫长的夏天》的时候,厚厚一本,介绍说明该书具有科普性质,作为一个文科生有些惶恐。

  翻开一看,原来是一本老厚的漫画。我几乎不看漫画,这位作者的画风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书的开头引用了很多著名小说和电影的开头,非常特别,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种略带意识流风情的思路旅程,让漫画的基调显得忧郁起来。我想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在面对这样一个空泛又沉重的话题。

  一翻开就停不下来,书的结构很简单,作者菲利普以回顾童年的家乡的美好,和夏天热死人的现实入手,叙述了对“温室效应”作调研的一个历程,事实上,这本书的成型也确实历经了六年的时间,菲利普从2003年一直到2010年都在持续对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学习探讨。我们在漫画里能看到03年一开始的数据和理论堆砌,到后来菲利普开始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体现,同时他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有很大的转变。

  全书着力于“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似乎已经众所周知,大概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带有几分微微的暖意,并不会产生恐惧。《漫长的夏天》以专业的手法解释、阐述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会产生的影响,巧妙之处在于大幅的漫画导致的间空,让学术论文变得易读可读。

  只是我说该书为成人漫画,指的是还是需要高中以上的理解能力,以我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作为普及读物是完全没问题的。看这本书之前,至少我不曾知道温室效应原本就是存在的一种现象,甚至是保护地球的屏障,在这些年来媒体渲染之后,温室效应已经彻头彻尾变成贬义的事件。原本赖以生存的条件如今变成生存的困境,多少有些讽刺。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看这本漫画之前,我并不认为温室效应到底有多严重。简略复述一下书里的观点,以二氧化碳为例,这也是目前最主要影响大气散热的成分,几百年来地球上的碳排放不断增加,尤其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直线上升,而吸收和分解二氧化碳又需要很多时间。所以大气散热能力会越来越弱,尽管这些变化很微妙,几十年来全球温度上升也不过1度左右,可是要知道冰川世纪和间冰期的温度差异也不过5度……关键在于,温度上升导致生态破坏blahblah,分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降低了,然后就是冻土融化,其中存有大量碳物质,也会造成二氧化碳释放,又不断加速“温室”形成……

  总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如果给这个恶性循环加个期限呢?2030。那是按照推断,地球承担碳负荷的临界值,将会引起冻土解冻,同时也是推断石油衰竭的年份。

  对于现在二十啷当岁的我,有生之年还真有可能遇到世界末日。你会说,这是造谣,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还是过着小日子,直到天长地久。只不过,我既悲观又看热闹不嫌事大,天长地久没准就在眼前。毕竟谁不希望这样的论断只是造谣呢?难道要像特朗普那样说,温室效应是个谎言么?

  美国大选自该当笑话看,我不太关注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或经济制裁,又或是他侮辱女性、公然挑衅两岸关系……只是他如果把温室效应这种事情当成不存在,并且已经反对了百万电动车计划,我非常担心未来美国在环保方面的作为。毕竟这本漫画经过调研,美国人均碳排放量是最大的,他们也许会在这位领导带领下拉着全世界走向悬崖。

  菲利普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他和妻子在吃饭,他轻轻推动面前的餐盘,每次一寸,两寸,或者半寸,他说,这就和现状差不多,推动一星半点并未有太大改变,只是当盘子被推倒桌沿,再往前一点,我们都知道结果。他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使用自行车产生的碳排放是最少的,火车及海运也不算多,私家车影响最大,就单次出行而言,选择飞机是会产生最多的碳排放。他为此推了去老挝的交流邀请,后来度假也选择了海运。

  很不幸,这篇文章写于一趟夜间航班。我知道没有菲利普那么痛彻心扉的觉悟,尤其做不到不吃红肉(没错,红肉也会产生比较多碳排放),但是我返程选择了高铁。我们无力回天,只能用某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使自己心安。

  从《寂静的春天》到《漫长的夏天》,我们接下来会迎来什么?罹难的秋天和一片白茫茫的冬天吧。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九):我不认为人类会走节约这条道路

  462-465

  “我读过的大部分关于气候变暖的著作,都以关于节约和节制功效的思考作为结束。诚然,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肯定要减少,但这条路说不定通向构建另一种幸福的机遇。一种全新的生活品质,从消费、攀比、囤积中抽身。个人来讲,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只是我对此并没有信心。我懂这种愿望,想指明一个方向以积极的论调作为结束。如果要对自己坦诚的话,有这么三点我是相信的:第一,那扇门是存在的。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有机会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并有机会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已经无可避免的巨变。第二,这扇门并不宽敞。每天它都在一点点关闭。留给我们去穿过它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第三,我不相信人类能够穿过这扇门。我不认为人类会走节约这条道路。无论如何,不会自愿去走。也不会及时去走。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东西促使我们去那么做。相反的,气候危机还依旧太遥远,不足以让如今的人放弃那些构成物质社会的东西。此外,自由主义思想拒绝任何干涉自由市场的努力。有太多手持经济大权的人,他们忌惮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危害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决策者,商业领袖,跨国公司股东……他们都极力抗拒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我们总有一天还是要去实现的。我们会做转变,因为到那时我们已经达到自然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或者是因为变暖猛然突破极限,气候突然崩溃,给我们迎头痛击。

  我们将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完成这种转变。被形势所限、所迫。而且已经太迟。等到未来的人类面对现实而决定采取行动时,由于前三十年的排放,人类还得忍受几十年的气候巨变,而且温室气体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想法。

  权势者拒绝转变

  《漫长的夏天》是法国漫画家菲利普·斯瓜佐尼创作的,关于环境保护主题的漫画。书里有他作为一个普通人,通过6年的阅读和调查,呈现的科学家关于气候变暖的种种事实和结论。

  在书里还能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思考环保问题的纠结的心路历程。

  按照目前人类社会追求无止境的生产与增长的核心理念,为了满足个人主义的消费需求,我们会继续消耗并且浪费大量的能源,碳排放的水平会不断增加,这一切对环境正在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影响,并且会在不远的未来达到某个质变的阈值。

  一旦达到阈值,造成的恶劣灾难会迫使我们面对。但在此之前,我们不知道阈值何时会到来,我们选择视而不见。

  从科学来说,解决方法是节约能源,并且减少能源消耗。但这个要求从根本上与我们人类社会追求增长的经济模式冲突。

  手握经济大权的少数人,抗拒转变。最先受到气候变化带来恶果的人是最穷苦的人群。日益增长的贫富差距、恶劣的环境、流离失所的人群、日益不满的贫苦大众,都会让我们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之前,首先品尝社会动荡的恶果。

  个人无法力挽狂澜

  作者很诚恳地画出了他的心路历程。最初他只是一个漫画家,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概念的认识。后来他开始系统地阅读相关书籍进行调查研究,为此写出了这本《漫长的夏天》。他最初得知我们面临非常危险处境的真相时,常常夜不能寐。为了减少碳排放,他甚至做出个人牺牲,选择不乘坐飞机,这意味着他要拒绝旅行、参加漫展邀请等机会。

  在作出个人减排努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作者也会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只有一个人做出改变,是无法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巨大的实时进程。这需要全球做体制上的反思并着手改变。

  找不到足够多的人

  既然少数掌权者不肯改变,单个人力量又是如此有限。那么剩下的可能,就是让单个人聚集成大多数,然后通过平等协商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框架。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历史都说这种政治只存在理想中。

  先天属性加上后天环境,决定了我们自然而然走上的道路。

  个人可以努力在路上走多久。

  很少有人能够换一条路。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十):To Be or Not to Be

  “回头整理人类至今的进程,我们正在一条通往灭亡的大道上飞奔。” 在我读完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后,写下过这么一句话。此刻,当我在菲利普·斯瓜佐尼的作品《漫长的夏天》中看到他以大量写实风格的漫画、多类型的比喻直观的刻画出这场灭亡之途上的飞奔时,我仍深深被震撼。

  《漫长的夏天》是一本大部头的漫画,但我更认同纪实报告这个定义。这部漫画不仅画风写实,内容也十分严谨详实,正如菲利普·斯瓜佐尼以第一人称开始了这份报告,他毫不羞涩的承认对于他正在调研和书写的这些关于环保的内容并不专业,不少专业名词或是真实情况他也不懂。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能够写下这本书?是什么样的动力督促他进行长达六年的调研,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进而再把这些信息整理转化成图画和文字?用《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独白解释再合适不过,“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做这些调研,写这本书,作者的心情定是十分纠结的,他在多处表现出内心的真实状态——恐慌、无助、绝望,推过餐桌边界线的盘子、倒计时的荧幕、跳下飞机才发现没带伞包的摄影师、站在水中而浑不觉的看着监控的政要精英……再精美繁复的文字都无法表达出这样灰暗的情绪。菲利普·斯瓜佐尼观察气候变化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寻解决问题之法,然而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之后变得痛苦,像是《三体》中陷在墓碑字迹里的蚂蚁,找不到出口,唯一可做的似乎只有在一次次的无用功后等待死亡。总归是死,幸好人类灭亡的那天并不会在自身还活着的时候到来,明知个人作为毫无影响力,是就这么得过且过及时行乐,还是发出痛苦的呐喊,“To Be or Not to Be”是菲利普所做过的选择题。

  书中所作的一次又一次关于真相的探寻,挖出了一个又一个看起来无解的死循环,人类和地球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管个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除非全人类一起行动,然人类的特性使得一起放弃物质享受回归原始生活这一方法并不可能实施成功,也并不科学。进化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已经被现代科技喂养出挑剔胃口的人类若是一夕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与苟且偷生又有什么区别?左右都是死,是尽情享乐对得起自己,还是克制欲望无愧后代,指责美国式的利己主义者既无帮助,提倡做苦行僧式也毫无意义,菲利普痛苦的自嘲:懂的多的后果无非是把自己整成精神分裂。“To Be or Not to Be”成了他面前的死循环。

  《漫长的夏天》和他的作者一样,既理性又感性,充沛丰盈的情感是他探寻真理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动力。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电影、一部漫画,可以有很多种开始,这些场景也贯穿了整部漫画,在人类的进程上,在地球的生命里,你永远也无法定义何时可以称得是开始,每一个诞生、改变、重生皆是。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电影、一部漫画,可以有一个结局,也可以有很多结局,可以有结局,也可以没有结局。第447页是这本漫画的结尾,却不是结局,它可以隐藏着结局,因为全书描绘的时间轴与运行轨迹已清晰的揭示了即将到来的结局;它也可以只是个开始,因为每一个看完它的人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都无法再欺骗自己。

  菲利普和卡米耶讨论的那张关于地球的照片,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拿起手机,打开微信,你就能看到那张照片——美丽迷人、童话般的星球。此刻,我们就为眼前的盛景着迷,满足的奔跑在灭亡的大道上,尽管蕾切尔、菲利普还有无数的呐喊者在沿途举着“前方危险”的指示牌。《漫长的夏天》中的科普和发问主要是围绕着二氧化碳的排放,相比《寂静的春天》里宏大系统的阐述而言内容略显单薄,但前者中的人类情感要比后者中的更加丰沛饱满、激荡人心,这也是二者本身的功能性带来的区别。本书中的科普知识与数据通过专家们的独白及对话形式表达出来,对于人性复杂多变的特性,则是通过内心活动、行为话语、比喻、借代等多种途径手法刻画,广幅与窄幅画面的交错,远景和特写的更替,现实与文艺作品的融合,让整部漫画读起来酣畅过瘾。

  关于“To Be or Not to Be”,菲利普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现在,这道选择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文|团团花哚 2017.02.23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漫长的夏天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