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世界史》是一本由[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一):舍英雄几无历史
西方版纪传体通史,由Titan拼接处千年大时代,感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仅有一次的人生旅程中,总要至少闪亮一次,才值回票价。如果配传主头像就更易读了。三处bug:P356,林肯遇刺应在1865年;P104,武后让位给中宗,而非睿宗;P25,Thermopylae一般译为温泉关。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二):标题党
我买这本书,是想抽时间仔细研读当一把文化人的,结果就一堆东拼西凑的人物小传合集,挨千刀的标题党!失望!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本以为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研究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作用(之类的)的著作,编著用心的小学生读物都有不少比把本摔几条街的,(看有些评论说引进版的有删减,我看就算是全的也不见得会比各种科普和百科好)一个小忠告:买书先看评价,不然影响心情!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三):普及型人物简历
蒙蒂菲奥里已其大作《耶路撒冷三千年》闻名,尚未拜读而先看了这本世界史。然而,却非常失望。
首先,对作者列举的大人物难以苟同。当然我也承认要在人类文明七千年的历史中列举出两三百人是多么的不易,也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然而,作者的选择太西方化,太英国化了,大英帝国主义。由此,将罗马帝国的皇帝、英格兰的国王都一一列举为大人物,虽然其中不乏伟大者,但多数是以昏庸荒淫著称。照此标准,秦皇武帝唐宗宋祖,包括康雍乾岂不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大人物们的介绍太简单,脸谱化。要分别叙述各类人物的特性并不容易,但似乎可以再细致一些。写历史人物我认为可以分三方面,即生平、影响、评价。尤其对相隔久远的人物,其评价会更乐观,更开放,也可以更个性化。虽然这只是普及读物,但也要有些主观评价吧,都是拿来主义,就只能称为人物简历汇编了。
基于上述理由,我至今还没有打开让我满心期待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四):所以,大人物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上中学时,我一直不太喜欢历史。也不是讨厌,就是喜欢不起来。
从初中到高三的上学期一直都是同一个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宋老师上课经常不看课本,让我们看书上的方块字时,会把一些她总结的提纲写在黑板上。
提纲通常是:年份 / 事件 / 主要人物 / 前因后果 / 影响……(记不太清了,大致是一个人和一件事前后的重要的点。
等我们看完那些宋体和楷体组成的方块字后,她会随机提问我们,就是那些黑板上的要点。
上完课,我基本记不住什么史实。下课要背诵的那些前因后果,我也比一般人背得慢。虽然在文科班我的综合成绩还不错,但是历史绝对不是一门学得好的学科。我猜,她一定不怎么喜欢我。
不然我和我哥就隔了一个班,都是她带历史,为什么念我的名字的时候总是把我的姓念错,而念我哥的名字就是对的。我们是一个姓啊。
现在回想起宋老师的课,我大概只记得我昏昏沉沉的瞌睡和她拥有绝对的自信却也偶尔记错年份的短暂尴尬。
我对历史课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那些不多的配图,比如:
哇,原来毛主席年轻长这样啊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五):英雄不看好坏,看疯不疯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作者西蒙在写《大人物的世界史》时,曾经试图把这些历史人物分成“好”与“坏”两个阵营,但发现是徒劳之举,因为许多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彼得大帝等等都极具多面性、复杂性,既有闪光点也有性格缺陷。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拉长时间以上帝视角来看这些好坏、优缺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足够疯狂!
萧伯纳说“理性的人使自身适应这个世界,非理性的人使世界适应其自身。因此只有通过非理性的人才能实现改变。”有时候,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就在于这“伟大的疯狂之处”。
现代经济学喜欢把人假设成聪明的理性人,也真是,我们似乎都在努力学习聪明、保持理性、奉守道德、谨遵条律,将其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则。由此大家多数都成了“经济人”而很难做出“出乎意料的事”。自古以来,这种制造普通人的加工厂里走着的人看上去都很可控。像鲁迅看到人们的脸,总结到“人+兽性=西洋人”而“人+家畜性=某一种人”。真的是很讽刺又很现实。
这么一刺激,就感念我们真的应该激发一下我们内心的疯狂。小疯狂有好、大疯狂也行。没有小疯狂就很难坚守真平静、享受真快乐,没有大疯狂就没有大进步、大发现、大成就。
真的立言为证,从今以后要努力让人生疯起来~~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六):历史的墓志铭,未来的通行证
翻开《大人物的世界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人名和生卒。留名青史,不过方寸之间,这目录看上去倒像是墓碑了。
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有条不紊、气象恢宏的叙事能力,《耶路撒冷三千年》让人为一座城市的跌宕牵肠挂肚。而《大人物的世界史》则是四两拨千斤,看似对这166位大人物生平仅是蜻蜓点水,却已悄然勾勒出三千多年世界史的全貌。功过是非,镌在墓志铭上,也藏在通行证中。个人的高尚与卑鄙,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闯入历史的引子罢了。
蒙蒂菲奥里认为,在这份带有“主观性”的名单中,传主“或多或少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有伟大的执政者,也有宗教领袖;有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也有谈之色变的恐怖分子。作者不做道德审判,交由读者自己去认识历史,见证光鲜与阴暗。正是读者的认识,重新定义了客观性。“大人物”是让历史鲜活有趣的切入点,但远非历史的全部,只是抽出线头待我们细细梳理。譬如,对中国读者而言,东条英机是个令人憎恶的名字,蒙蒂菲奥里却提醒我们,“将日本的暴行和侵略归咎于一人与事无补:东条英机仅仅是日本贵族、官僚和军方中普遍存在并受到广大民众狂热支持的军国主义思想和行为的代表。”
同样,蒙蒂菲奥里在选取其他人物的时候,更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行为或成果本身,而是大背景、意义及对后续历史的影响,抑或举一反三牵出其他剧变。达尔文之伟大不在于一本《物种起源》,“他是为数不多的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带来革命的科学家”,改变了人类思考自我的方式;爱因斯坦的伟大也不在于难为时人了解的超前理论,“替代经典力学的范式转变”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成就了他的不朽;巴斯德的入选不独为他个人在医药领域的建树,随之被铭记的还有一连串名字:李斯特、伦琴、弗莱明……
历史的墓志铭,延续了数千年无数人的智慧;未来的通行证,须以史为鉴亦须深思慎行。出身显贵者顺应命运,才智卓绝者登上舞台,可我们也看到更多曾经籍籍无名者在险厄中主动扛过时代重任,平凡的人性迸发前所未见的光辉,甚至当事人自己也难以解释,好比富有传奇色彩的辛德勒。“真正的英雄有时不是虔诚而传统的,而是那些世故的人、古怪的人和局外人。”生逢其时,又恰好携有一张通行证,伴着希望前行,或许能照见我们不自知的力量。
茨威格说:“历史在她从事完美塑造的那些玄妙的瞬间是无需他人辅助的。”往来不绝者,皆是看客,也皆是过客。
——丙申年读西蒙·蒙蒂菲奥里《大人物的世界史》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七):有趣的人物故事
这本书英文书名更有意思,是Titan,而不是big、great、grand或者important等。Titan一词确实很精准的代表了书中所选取的许多人物,一生的故事中充满了征服、杀戮、反抗、背叛等,是古老的神话。 评价书中选取的人物,也很难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尽管大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但是胜利似乎只是一个中性词,判断成功与否总耐人寻味,连伟大似乎也仅仅适合用来事情而不是人物,虽然他们确实成就了凡人难以企及的事业。Titan族最后还是被宙斯们打败了,说明强大不一定是立足的根本,或许可以暂时辉煌,但无法长远。 这本书对人物的选择,有强烈的主观性,作者在自序中就主动承认了这一点。比如整个中国上下五千年,他选举的只有孔子、孙武、秦始皇、武曌 。令人还是颇为吃惊! 不过虽然选人主观,但是阐述史料却是客观的,以我作为中国人,所接受的正统的历史观来看他介绍了几位人物,选取的主要还是主流的经考证的历史,立场相对公正,没有以西方的价值观来妄作点评。 当然,书中不仅仅是王侯将相,还有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只要有影响力的都在他的视野范围内。 当然,贯穿古今,难免挂一漏万,还不可避免有错误之处,比如谈到中国历史中,那些亮闪闪的名字没有出现确实让人失望,甚至产生质疑。囿于我自己历史知识,对年份什么的记不住,但是武则天传位给的是李显吧,不是李旦。 这本书的每个人物大概介绍几千字左右,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与某某百科全书上的相比,后者显得枯燥无聊,虽然有更明确的年份、家庭成员、人物事迹、历史评价等,但是看的人云里雾里,怎么都像是官方通告一样,读了半天,好像是掌握了许多信息,但仔细思量发现对人物的了解依然是模糊一片。 这本书的介绍相对而言格外流畅,选举简短的故事就让人物立体起来,而且角度又不显偏颇,有极强的驾驭史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本书又有别于趣说历史的套路,没有加入时髦的语言或者写出屌丝的风趣感,没有变更成当下的网络语,依靠的是扎实的基础,准确的选材,就已经使人物故事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书中每个人本身都富有传奇,几乎每个小传读完之后,都非常想再找一些材料进一步了解。 在大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身上的优点、缺点的集中展现,他们将人性中的善与恶精彩的放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风尚。他们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就可以决定一段历史的进度。 他们的出现,有的应运而生,有的看似偶然,但无不是充满个性而又富有传奇的,虽然历史不是人物史,但是大人物的确代表了一段历史,甚至创造了一段历史。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八):浓缩的传记:一本书围观古往今来大咖生平
古往今来,虽则芸芸众生一切事迹皆汇成历史洪流,但无可否认,历史由少数人推动,少数人的名字才能铭记史册。
《大人物的世界史》把历史长河中,这些重要的少数人一生抽取出来,成为了解整个历史进程的一个个横断面。这种手段倒也别出心裁。每个人物仅极其简单的归纳其人生轨迹,多的四五页,少的一两页。
全书从公元前1302年开始,直到2011年终,跨越3000余年,选取了166个/组人物。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数出来这么百余人,大多数人不过默默无闻罢了。看到这些伟大人物波澜诡谲的一生,有时联想到自己的些微忧虑和不平,又算得了什么?再有患得患失,也释然了。
在如此浓缩的篇幅里,作为p民一枚集中围观各大咖的精彩生平,可谓过瘾。
读完有几个感受。
一是故事远没有真实精彩,再脑洞大开的编剧也敌不过真实。历史上那些残暴、凶狠、变态的人,其所作所为有时真是超乎想象。比如说,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传说,原型是弗拉德伯爵。不过传说还没有原型的故事吓人。弗拉德喜欢使用穿刺的刑罚,木桩从肛门穿过五脏六腑最终从嘴里穿出。同时处死上千名犯人时,弗拉德会将木桩在城堡外绕一圈,他经常在这些穿刺这腐烂尸体的木桩前进餐——毛骨悚然的爱好。
二是人和人的差别真的大过人和猿。看到书中一位位英雄的事迹,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景仰其风范,为曾经有过这样伟大的人和其遗产而庆幸,无论英雄出自哪个国度。看到恶棍、杀人狂、暴君、变态,痛恨之余又觉得匪夷所思,某些极端情节,甚至比刻意猎奇,还要让人难以置信。
所以说理解万岁,也许真不是虚言。极端情况来说,也许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做到完全理解。就像我想破脑袋也无法理解书里某些人的所作所为。真实生活里,也许这样极端和匪夷所思的人和事不会这么密集,但我还是可以提醒自己,人和人的差异巨大,有些人就是这样,不要徒劳的尝试讨好所有人,也许觉得无法理解,但只要接受“有些人就是这样”这个事实,反而减少很多无谓的纠结。
第三,每个人都是多面体。钱钟书说自己是一束矛盾,其实,书里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出身良好、接受过高等教育、严格自律的人做尽坏事,也有古怪世故的投机商人见义勇为。有的人幽默风趣极具个人魅力却专断独裁,有的人风流成性出口成脏却宽厚民主。英雄人物有瑕疵,恶魔也有可爱一面。
最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读史使人明智,是因为多见者少怪吧,那些过去发生的故事,仍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一遍遍重复。你以为很远的,其实很近。就像在这本书里,我不止一次的发现,很久以前远方发生的事,仿佛近在眼前。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九):人物小传,世界大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其中的一些杰出人物,则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或者抑制历史发展的进程。英国历史学家西蒙的《大人物的世界史》可以说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中的部分理念,同时也刷新了我的“历史观”:第一次发觉一部世界史原来可以这样写——不需要为国别烦恼,亦不必为时间的先后较劲,一个个人物的鲜活人生串联而来的世界,自成一部历史。
从拉美西斯大帝到亚历山大大帝,从孔子到柏拉图,从耶稣到穆罕默德,从武则天到圣女贞德……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等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名人,似乎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亚历山大大帝、武则天只会出现在历史与文学书里;说到耶稣和穆罕默德,我们只会想到世界三大宗教;更不必说海明威、毕加索,他们往往只会出现于文学史和绘画史当中……但在《大人物的世界史》中,我们会在阅读中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大人物”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遥远高大。
站在整个人类的角度上来看,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生命的长度与热度,也曾真实地游走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了属于他们的“人生小传”,供后人铭记。在这本书中,西蒙一视同仁:一方面,他不太偏向我们熟悉的“领域叙述”(横向),而多是以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作为讲述核心(纵向),比如说到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西蒙以她的一生为叙述主干,而她的文学作品比如《傲慢与偏见》、《爱玛》则多是星罗棋布地散布在她人生各个阶段,以蜻蜓点水般的字眼滑过,如同一个个时间剪影,简洁利落得漂亮。
另一方面,西蒙也不曾对任何“大人物”留下太多的笔墨,他客观公正得甚至有些冷漠,在只言片语中就从一个任务转向了另一个人物。但他的“客观公正”也有解不开的“死角”——在界定何为大人物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能看出他的“困惑”。比如在这本书里,我们除了能看到之前提到的人物之外,甚至还能看到辛德勒、开膛手杰克这样的人物。如果说辛德勒的出现至少是在缅怀在二战中死去的犹太人,那么开膛手杰克这个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却连真人都不曾被找到,更类似于捕风捉影的传言了,猎奇的心态可见一斑。对此西蒙在前言中的解释是:“收录历史大人物姓名的名单永不可能完整,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我选择了这些传主,因此这份名单带有主观性……我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曾试图将这些人物分成好与坏两个阵营,但我意识到,这只是徒劳之举。”
但不论如何,西蒙对于世界史的全新诠释,让我们看到了在一般历史书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对于横跨了整个时空的世界史而言,那么漫长的人类文明确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传”,但那其间由人物所构成的闪闪星辰,才是最令我们着迷的所在,正如狄更斯的临终遗言:“一生所为,此时最美;平生所知,莫过于归。”
《大人物的世界史》读后感(十):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过去,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和未来。
孩提时代,我曾读过一篇小文章——正如本书中收录的这些文章一样——讲的是有关 19―20 世纪的俄国。我对这个故事很入迷,接着又读了很多关于那一时期的故事。多年以后,我埋头于厚厚的俄国文献中,为了我的第一本著作做相关的研究。我的目的是鼓励读者去更多地发掘那些大人物的生平——正是这些人,不论男女,造就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
但是历史并不仅仅像是一台随着时间推移,上演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件的戏,我们必须理解我们的过去,这样才能理解现在和未来。“谁掌控了过去,谁就掌控着未来。谁掌控了现在,谁就掌控着过去。”《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曾这样写道。
本书是一本个人传记的合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收录历史大人物姓名的名单永不可能完整,也不可能完全令人满意:我选择了这些传主,因此这份名单带有主观性。可能你会觉得有些人被漏掉了,而被收录的其他一些人,你则对他们的入选持有异议:这正是这份名单有趣但又使人感到挫败的所在。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发现一些很熟悉的名字——比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约翰·肯尼迪、耶稣、俾斯麦和温斯顿·丘吉尔——但还有一些,可能你并不知道。现代世界是由近东和远东所主宰的,因此你不但可以找到我们 “传统意义”上的领袖,如亨利八世、乔治·华盛顿,还可以找到当下新兴国家的开创者:沙特阿拉伯的奠基者伊本·沙特等。
我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曾试图将这些人物分成 “好”与 “坏”两个阵营,但我意识到,这只是徒劳之举,因为许多历史人物——比如拿破仑、克伦威尔、彼得大帝——都极具多面性、复杂性,既有闪光点,也有性格缺陷。此书把对这些人物作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萧伯纳曾说:“理性的人使自身适应这个世界,非理性的人使世界适应其自身。因此只有通过非理性的人才能实现改变。”有时,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之遥。挪威人有这么一个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stormannsgalskap”,意为 “伟人的疯狂之处”。
过去的半个世纪,许多历史老师似乎对怎样将历史讲得索然无味乐此不疲,把历史讲得沉闷无趣,重复讲着死亡率、每户家庭消耗煤的吨数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但仔细研究每一个时间段就会发现,历史人物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不论是古代的贵族,抑或是当代的政治家,情况大抵都是这样。21世纪,回顾 “九一一事件”后的这段历史,没有人会质疑,美国总统乔治·W. 布什的个性特点影响甚至决定了美国所实施的政策。普鲁塔克在描述亚历山大大帝和恺撒大帝生平时有句话很应景:“我所写的不是历史,而是鲜活的人物;对于许多霸业,我们无法简单地称其道德或不道德。一句话或一个调侃,比一场夺走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战争更能说明历史人物的性格。”
摘自《大人物的世界史》前言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