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车站》是一部由于坚执导,碧色寨村民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色车站》精选点评:
●影片慢但不无聊,一条普通的铁路、一个破旧的车站串起了一个小镇的过往。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平静。
●困 一部我无法理解的好片 错在我 ~
●
●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感受到了困死……
●艾略特的诗
●就 忘得特快但是看得hin开心
●云南蒙自碧色寨,法国人遗留的铁路火车站,以及当地生活着的人们。没有主题,不懂取舍,一堆材料的堆砌。设备粗糙就算了,技术也一点不讲究。还那么长。
●经常就没画面了 让王迅出来配配音(我胡说的不过真的很像)诗人偏拍纪录片 我们家那里农村的老人们饭后聊过去惊涛骇浪岁月也非常有趣 但是专门拍出来看就非常困了 (男友却看的津津有味是我太俗了哭)
●过度阐释
《碧色车站》观后感(一):能看到真是荣幸
能看到真是荣幸。 前半小时昏昏欲睡,直到民兵队长出来述说“四清”历史才打起精神。映后于坚解读,其实一直没出现的火车就有隐喻政治的意思,虽然不可一世,但终会消亡堙没在荒草间,只有人的生活永远继续。真是痛快淋漓。 所以展现了许多琐碎的世俗百态。向往远方又难离故土、学英文爱花草的小妹妹;同样来考查滇越铁路的法国姑娘;车站职工听着广播值班、打旗语;彝族大叔回忆民族服饰;来旅游的一家在车站的法国时钟下拗造型拍照;打针;吵架……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人脚接马脚,于坚的幽默。 有一段于坚亲自出镜,引用了艾略特诗歌,点明“时间”的主题,十分精彩。
《碧色车站》观后感(二):作为艺术的电影,及其表达逻辑
1.
电影终归成了文本。跟随在文学后面,电影走岔了路,叙事成为影像表达的重点。
电影被当作文本观看和评析,观众只想看一个故事,影评人只会对叙事指手画脚。
影像被强制依附于文本,成为表达的末流,受辱之姿让影像失去无穷的创造潜力。
唯有极少一部分电影,我们称呼的“艺术片”,在影像上做文章,做出宝贵的探索。
如此看来,影像艺术在默片时代已经抵达巅峰,因为导演在自由自在创造与发明。
2.
叙事成为电影保证其合法性的手段,甚至对于以真实为标准的纪录片也要求如此。
让人匪夷所思:情节无非是人为强加给日常生活的,为了理解现实到底如何运作。
以世界自身的运作逻辑来看,日常生活中只有无数碎片化的细节,没有因果关系。
纪录片作为对真实世界的时空留存,无疑与强调因果关系和戏剧性的叙事相背离。
因为纪录片被认定为电影,于是强行装配上叙事的马达,观众久而久之习以为常。
这种错误被当作普世的真理般接受了下来,如同叙事进化为讲述历史的合法方式。
3.
电影逐渐叙事化,或许源自人类讲故事的传统;故事帮助人类理解不可解的事物。
《人类简史》中说,智人之所以诞生并创造出人类的文明,原因正在于会讲故事。
由此看来,叙述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源自线性时间观铭留下的坚深印记。
小说的逻辑是叙述,毫无疑问。那么诗歌的逻辑是什么,还有戏剧和散文的逻辑?
当下主流电影,是小说和戏剧的结合:叙事性和戏剧性的交互,远离诗歌和散文。
这是文本的逻辑,而非影像的逻辑。影像更接近诗歌和散文,而不是小说和戏剧。
4.
蒙太奇不正是诗行的碰撞吗?但被当做叙事的目的,让自由的影像束缚在文本中。
散文也要比小说更接近影像,当下的非虚构电影对抗着以叙述为逻辑组织的电影。
与虚构的剧情片相比,纪录片更应该依赖于影像的逻辑,因为它源自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是诗和散文,而不是小说和戏剧;当下纪录片越来越剧情片化,不仅
反映了纪录片天然的弱势,同样暴露出叙事对电影这门视听艺术根深蒂固的影响。
还生活以散文化的书写,还其以诗,于坚在《碧色车站》中做了这两件不凡的事。
《碧色车站》观后感(三):感谢于坚,让我故地重游
2014年3月28日,白云巷塞林格咖啡厅,《碧色车站》十周年专场。在滇越铁路的起点,看这样一部我相当喜欢的本土诗人的作品,于我很有意义。更何况去年曾在碧色寨留下过美好的回忆。
说影片有人类学意义不为过,但这样的一切却又每天发生着,在蒙自,在云南,在中国,即使你以为这样的熟稔和亲切已被摧毁,这种传统却未曾失色。以方言娓娓讲述碧色寨历史的戴透明镜框眼睛的老人,炫车技的孩子,穿梭铁道的土狗,豪放的彝族大哥,古老的火车头,对身边一切习以为常说“就是拍这些破房子啊”的大姐(看着也像彝族)和她秀英文、说“我不离开这,我舍不得我呢花,花就是我呢命”的孩子,家庭纷争,米线摊……如此亲切的一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记录着,那些如覆水难收的话语和动作,那些年轻、衰老、欢动、沉静的每个人的过往,又活了过来。
谢谢玲子同学的陪伴。咖啡厅不大,几十人坐的满满当当。放映结束后于坚来了,本以为会是个操昆明腔的大拽拽的人物,语气却出奇的温和。在南方周末上偶尔能看到他的文章,也看过他的散文,写狗街的人和事,写大理山间祭神的老人,写云南的女子。写云南的那些美好。他说二十年前曾拍过滇越铁路,但片子丢了,十年前拍的碧色寨就是我们今天看的了。素材有二十多小时,剪辑把握的是呈现彼时彼地人们的本来生活。
交流的氛围似乎不太高,半个多小时吧。但每个问题回答的都很认真。关于碧色寨,于坚说拍成至今他再未去过,也未曾把片子给村民看。因为审美的差异,一些美在他人的眼里就是丑的。影片中的古老蒸汽机车,他说后来都被送到钢铁厂化了铁水,想起影片里火车头上的从欧洲出厂时的铭文,怕是这些老家伙的绝响了吧。说到滇越铁路,其实是全部手工打造的:那些铆钉,还有人字桥。
说起法国人和土著的冲突。过去的中国是熟人社会,邻里赶牛车,打个招呼就可以上, 因而未曾有买票的概念,所以后来法国员工会罢工。对于百年前的山民,铁路的出现就像恐龙,带着现代化呼啸轰隆而来,今天铁路废弃,路上的野花开的无法无天,人们的生活也一如从前。正如片中出现的艾略特的《四重奏》的主题,开始即是结束。
………………………………………………………………………………
对于滇越铁路,没少走过她。小菜园的道口,师大边开在铁路上的小吃摊,速度极慢的小火车,火车北站的铁路博物馆,宜良水晶坡悬崖上高高的铁轨。每次走过总会万端感慨。去年清明几个蒙自的好友带路一起又去了碧色寨,印象最深的是古老荒圮的站房和铁轨上齐腰的野草野花。
………………………………………………………………………………
斯人已远,那些活着的却依然鲜活。《碧色车站》记录的,不只是一条路一个站,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乡间,在云南。带着欣赏的角度看她,生活本该如此,原原本本,简简单单,纯粹而多彩。因为生活所寄寓的自然也本来如此。
《碧色车站》观后感(四):《碧色车站》:消解宏大变迁的日常生活诗意
本周末的南京,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在众多选择项之中做出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虑再三,这个下午,还是来到陈平兄策划的诗歌影像展上,观看云南诗人于坚导演的纪录片《碧色车站》。事实证明,这样的观影体验,可谓不虚此行。
碧色两字本身,就跟“闭塞”谐音,而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让这座繁华车站重归闭塞。这种时间的巨大力量,在影片当中展现无余。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下午的观影,距离本片拍摄又过去了十多年,看着这些相对粗糙、有年代感的影像,我们作为观众,或许更能体味影像中的导演和村民,面对时间流逝的这种不确定感和变迁力量。今天的观众与影像中的村民,影像中的车站与昔日殖民时代繁华的车站,都构成了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性互文,让人慨叹。
影片的展现场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车站里的工作人员,其二则是村寨中的普通村民。正如村民们所说,就当地来说,到车站工作,是年轻村民们最体现、最光鲜的工作选择,然而在具体影片展现上,车站工作人员跟普通村民之间却有着明显的落差。影片展现了车站里开大会的场景:站长在照本宣科地念着工作报告,而手下的工作人员一律漫不经心、心不在焉,没有人在认真聆听;而到了影片结尾,车站的调度长在机器前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另一位工作人员则坐在长椅上打起了盹儿,醒来之后,直接面对镜头,跟我们台下的观众形成对视。这种基层体制内单位的庸常与无趣被导演展现无余。相比之下,村民们尽管也有打闹、争吵,但忙碌和纠纷之中,却更能显示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热爱自由是诗人的天性,对于体制内外单位生活的不同展现,也很能体现出导演的自由观和生活观。
不知道除了今天这样的展映之外,有没有其他公开渠道,看到这部纪录片,真心向大家推荐。
就此搁笔。
2017.9.23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附)《碧色车站》观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