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影像诗》是一部由侯季然执导,傅月庵 / 戴莉珍 / 张瑟伦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一):每一间书店
鸟语花香的书店(金万字)
游牧在城市间的书店(九份乐伯二手书店)
时光倒流的书店(1920书店)
以分计费的书店(Room A)
阅读旅行的书店(Zeelandia Travel&Books)
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时光二手书店)
沉积时间的书店(书店喫茶一二三亭)
大手拉小手的书店(书酷英文书店)
以光写诗的书店
传唱民谣的书店(春成书店)
每分钟33.3转的书店(古殿乐藏)
与回收场赛跑的书店(古今书廊)
社区里发光的书店(南嵌1567小书店)
等火车的书店(旧书柜)
恋物癖的书店(旧稥居)
属于我们(woman)的书店 (女书店)
田中央的书店(晴耕雨读小书店)
与历史共存的书店(中正二路*简?)(三余书店)
地下的书店(唐山书店)
爱逛书店的书店(午后书房)
拿书换菜的书店(小间书菜)
生~活的书店(新手书店)
拯救老树的书店(伊圣诗私房书柜)
与人相遇的书店(永乐座书店)
森林里的书店(蕃艺书店)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二):书店
记得若干年前,是一次大学期间的活动,活动内容是大声在所有人面前说出自己的梦想。我还记得当时羞涩的我(呵呵)说的是“我要开一家书店。” 现在想来,我当时要么被主持人的热情感化了吐露了心声,要么就是早在脑子里yy过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书店。
如今像这部纪录片里的经营者开开书店最大的困难就是,盈利。他们中的大多数,到最后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了,而是完成自己的心愿。每一集虽只有三分钟,但40多集下来就非常的过瘾看别人的故事非常激动,因为他们各个都是梦想家和把梦想付出行动的人。
如今电子书的盛行极其方便很大程度上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一是方便,二是…免费…自己也用各种app,kindle,也下载盗版电子书,但对于一个极度收藏癖和恋物癖的人来说,远远不能满足的。比如,看了一本觉得不错的书,是电子版的,就会去网上淘一本纸质书,买好就搁在书架上,心里非常惬意…(病入膏肓)既然无法改变时下的境况,那还不如像他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一样,立自己的牌,做自己的坊。
其中有一集一个戴眼镜的店主讲到他小时候班长还是学习委员演讲:“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三):去过让你心甘情愿的生活
《书店里的影像诗》,从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对这部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部系列纪录片,第一季共有40集,每一集只有短短三分钟。在这三分钟内会给你介绍一家台湾境内有特色的独立书店,还有这家书店的主人。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散发着文艺与淡淡忧伤气息的纪录片。影片整体在色调上都有一个统一,都调成了那种暖暖的、柔和的样子,有着与台湾气候一样温润的气质。
看片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导演对于片子的用心。他对于不同主题的书店,会采用不同的影像的表现方法。有一集,书店的名字叫时光,在这一集的表现中,为了突出时光的力量,导演并没有进入书店内去拍摄,而是以固定镜头的方式。拍摄书店外人流、车溪的变化。车流攒动,人们来到这里,又离开这里,只有这座书店岿然不动。通过这种影像的表达方式,让人仿佛感觉到了时间的力量。还有一集,这一集的主题是用光写诗的书店,这一集的表现方式呢,并没有对书店进行过多的介绍,而是通过拍摄书店的陈列在光影中的变化来展现这家书店的美。这种表现的方式很特别,透过光影,整齐罗列的书也好,磁带也好,特别能够透露出这家书店的质感。
这部纪录片不仅影像表现手法灵活,而且,配乐也非常走心。每个片子都有自己独特又恰到好处的配乐。这些元素融合起来,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非常磨灭时间感的视觉体验。感觉这些书店可以抵抗时间的消磨,永远在那里散发着光辉。
看这部纪录片其实也挺感慨的,感慨的是这些独立书店的主人的人生。他们有的人经历很丰富,有的人经历很坎坷。有几个书店主人给我带来非常特别的感觉,所以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有一个二手书店的主人是一名老兵,河南人,他只有15岁的时候就跟着部队来到了台湾,但是他觉得部队写作不自由,他对当兵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感情,等退伍之后,他就自己开了一家二手书店,到现在,也就是片子去拍摄它的时候,他经营这家二手书店已经40年了。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能够坚持40年,这种精神真的是让人特别的感动。还有一集主人公经营一家旧书店,生意并不好,店主饱读诗书,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上的收益,但他还是乐在其中,他觉得守着这些书就是他的命运。还有一集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一集的主题是恋物僻的书店。那一集的书店主人是一位很潮的年轻的女性,她呢,大概是这种所谓的书二代,从他爸爸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经营书店,然后她也算是女承父业。她对于书的感情非常实在,她觉得可以用手抱着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个感情的寄托,也并不是因为什么特别高尚的理由才喜欢书。同样作为年轻人,非常认同他的这种看法。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为爱书扣上一个特别高的帽子,有时候喜欢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让人有点揪心,这一集的主题是雪中送炭的书店。这一集书店的主人曾经遭遇性侵,未婚生育,在非常灰暗的日子里,她就是靠看书,走出了痛苦,所以她也想把书推荐给更多内心苦闷的人,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救赎。
在现在这个时代,经营一家书店确实是一个挺惨淡的营生,更多都是靠着热爱在坚持。不过人生有舍必有得,他们在物质收益不那么丰富的状况下,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很羡慕他们,这种敢于抛弃世俗价值观的评价,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气。
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你,也希望你,可以趁着年轻,勇敢的去追求让你心甘情愿的生活。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四):这是我看过的单集最短的纪录片了
为台湾之旅做准备而看的纪录片。
对台湾了解不多,看之前只知道诚品书店,是必去的。这下,又勾起了去独立书店的兴趣。
纪录片名字起的很贴切,40个书店,40个片段,每个不到四分钟,大部分由店主独白组成,另外一些简单到只有影像和配乐。没有一致的主题,所以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随心描述,告诉你它们的存在就够了。
独立书店精神在于,将人与人,人与城市联系起来了。不管是店主与顾客聊天。亲子读书会、放电影、组织读者见面会。或者是各种方式以物易物,帮忙卖书抵书钱,以书换书,以书换菜,以书换宿。不仅仅空间使用了,人和人心理距离也变小了。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五):看书的人和看人的人
我一直都觉得开书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导演侯季然之前也这么觉得,但他后来说原来开书店真的蛮辛苦的。
我觉得,可能做什么也都蛮辛苦的,可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事,稍微心里会更能忍一点吧,看很多集的时候,都能被触动到,之前自己写过一句话,说羡慕那些心里有小小绒毛能被触动的人也太好了,后来觉得自己也拥有这些珍贵的小小绒毛。
记得有一集里面讲看书的人总不会是坏人,打交道也比较容易,对,是那个书店二十周年时要开个人演唱会的大叔说的,可能在他眼里,书店只是一种职业选择,是一种适合他的生活方式,我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个和影像诗三个字毫无关联,但是我这几天一直在想《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个妈妈说的话,做人嘛,哪有那么难?对啊,做人嘛,理想或盈利都是谋生。
有一集是讲一家买儿童英文书的店,老板说当时是觉得没有时间陪女儿,那不如就做这样一个书店,稍微挣点钱也有时间陪女儿,结尾的时候,老板没对着镜头,但画外音是老板的讲述,希望大家能多支持我们这样的书店,不要让我们这种书店倒闭。我那个时候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女儿长大了会不会埋怨爸爸妈妈挣的钱不多,会不会不太在乎爸爸妈妈给的陪伴,会不会也会羡慕别的孩子虽然没有自己那么多知识但拥有很多很多漂亮的花裙子。可能是我狭隘了,但我害怕她还没有觉察自己拥有多么珍贵的东西之前就被社会的洪流裹挟,朝着看起来金光闪闪的东西扑去。可能是我想太多。
还有一集是一个很喜欢和顾客聊天的大叔,他对着一个买书的小姑娘说,你笑的话,五月天都会为你歌唱哦哟,就带着那种市井大叔特有的轻松和调侃,换来了小姑娘的一句羞涩的谢谢,他后来又讲,不然呢,不和大家讲话,那我四十年坐在那里?我们现代人其实蛮怕和别人聊天,怕露怯,怕露丑,怕别人知道太多,但是有这样的地方,大家可以闲话家常,可以交流心得,不会觉得自己讲什么不合时宜。
看这些东西就觉得自己很有生命力,有人在元气满满的活着,像吴念真笔下的人物,可能这些人在生活里是你抠门的邻居,是常年不爱笑的怪大妈,是很机车的陌生人,但是另一边,他们是这些书店里的迎来送往的npc,是《火花》里跻身于六叠半房间里的救世主。
文学不应该仅仅存在在学校里 在图书馆中 应该让文学走向繁华的地方。当文学以交流碰撞的形式再次展现出来 我认为 那是它最美最有活力的样子。“新手书店”
大手拉小手书店 一个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店 里面的童书无论从内容或是形式来讲 都非常地多元化 比如教小孩画画的磁铁画板 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立体图书等等 这些都超出了我对童书的认识范畴
如果以后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想要有一个书房 书房里面有一个大大的落地窗 窗上悬挂着米色窗帘 靠近窗户铺上了一个大大的毛绒绒的地毯 房间的角落书桌上摆放着绿色植物 对着窗户 有一个长长的深褐色的书柜 是带着玻璃的 里面的书都是从我初中开始以来便开始积累的 它们按照分类各自安稳平静地躺在自己的位置 书房里面还留出了一个小角落 安置着一个小小的书架 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童书 于是周末亦或是平时的闲暇时间 我和我的丈夫、孩子坐在地毯上面吃吃点心喝喝茶看书聊天打闹玩笑给孩子讲故事 如此岁月静好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七):关于这些浪漫又幸福的事
按照个人的不同理念,开一家独立书店,传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官,贩卖一场人文情怀,是一件很浪漫,浪漫又幸福的事。或者因为书店经营理念,或者因为拍摄手法,或者因为遇见的一些合心意的句子,摘记如下:
【第九集】新手书店(生·活的书店)
只有一百本书,每周替换二十至三十本书的任性小书店,只卖“好卖跟难卖中间的那部分 ,所以它叫begineers”。老板说"这里的东西不会让你有答案,但是会让你有更多问题”,“文学不应该存在书里面,存在学校里面,存在图书馆里面,存在阅读写作里面,我觉得它应该走出来,它应该走到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因此,这家书店也更像是一个与城市share、互动、对话的空间。很喜欢老板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以及所持有的理念。
【第十四集】伊圣诗私房书柜(拯救老树的书店)
为了保护一颗柠檬树,而租下老房子开起书店,正如老板所说“开店就已经够浪漫了,浪漫的不切实际。”而如果在开店的同时可以救一颗老树,“你不知道它还可以再生长多久,可是你至少可以确定,从现在开始会有人好好照顾它,我觉得那会是一件很幸福,浪漫得很幸福的事。”想起在《乌托有个邦》的序里,史航老师定义的“浪漫”:“本来可以不做,觉得有意思,还是付出代价去做的,就是浪漫。”
【第十一集】晃晃二手书店(想念一只猫的书店)
“晃”字拆开看似日光在摇摆,而晃晃是一只失聪的猫,晃晃二手书店是一家带着书旅行的背包客可以用二手书交换住宿的书店,而且常常会有猫猫狗狗进到书店吃饭,有缘分的便会留下来。猫咪晃晃离世后,店家拜托途经的旅人寄回关于晃晃的照片,办了一期主题摄影展,而猫咪的铃铛至今仍挂在窗户上。觉得这已然是一个极好的剧本,想起也是来自台湾的文艺清新小电影《第36个故事》,也联想到《咕咕是一只猫》、《面包、汤、猫咪和好天气》,诸如此类的治愈系。
【第十集】时光二手书店(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
全片只有一个展示书店外观的固定长镜头,画面里是离开、经过与走入书店中的人,天色从黄昏直至夜晚,没有台词,没有配乐,只有车辆来往发出的自然声,如此书店主题“巷弄与时光中的书店”已被阐释的淋漓尽致。不知全貌却已被吸引,是拍摄手法上最喜欢的一集。
【第十六集】小间书店(拿书换菜的书店)
最初的缘分是偶然看到这集《小间书菜》,才知道有这样一个很有诚意的纪录片,才得以遇见了这么多家书店里各色的影像诗。喜欢耕作的农夫称自己为“友善的小农“,也喜欢胖乎乎的老板娘亲切的和客人聊天贩卖书与菜。以物换物有一种不苛刻很本真的人情味,而书与菜的交换,也是精神食粮与物质劳动产出友善而又平等的交谈。如其所说,小小一间便足够,“物欲的最小量化”才可遇见“心里层面空间的最大量化”。
【第十五集】古殿乐藏(每分钟33.3转的书店)
“因为有店,就会有人,有人就会有缘分。”
【第二十二集】草祭二手书店(以光写诗的书店)
“于是玻璃透出一片光,你无法不直视,仿佛将有更深缓的逆行。”
“在台北,风筝无天定,只有放在心里。”
“音乐。起于静默,直视静默”
【第二十三集】旅人书房(阅读旅行的书店)
“我旅行出门,那些出走啊,那些流浪,最后,其实最开心的那个目的地的,永远诗回家。”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八):从12星座的角度解读《书店里的影像诗》
《书店里的影像诗》以清新、文艺的拍摄手法,介绍了台湾本土80个各具特色的书店。虽然每家店的着墨不多,只有短短2-3分钟的影像,但真的如诗如画一般,让人印象深刻。
80个书店,描绘了80种不同的精彩人生。尽管这些书店主并没有世俗所谓的成功、风光或富有,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爱知识、爱生活、有理想、有情怀,而且充满慈悲心的。他们似乎从未以赚钱为首要目的,却反而活出了一份尊严、满足与怡然自得。
为了更好的将此片推荐给大家,我决定以12星座的火、土、风、水四元素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它们。
一、火象星座:“如火般有生命力的个性书店”
● 白羊座书店——恋物癖的书店:旧香居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九):好片观感 | 书店情怀到底是什么?
我妈很爱看书,印象中的小时候,她大部分出门后回来,手里都会带着新书,看书遇到不确定的字还会在手心写一遍,如果我在她旁边,还会拉过我的手在手心写字,那种指尖的触觉,一直是我对书最直接的回忆。
而那个时候的书,和现在的白页,华丽的封皮不一样,软软的微黄的纸张泛着纸香,像刚割收的青草味道再带点微微的霉味。小时候即使还不能认识那么多字,但我最爱的还是在妈妈的书里翻找我看的懂,感兴趣的厚厚的带插图历史文集、文学自传、小说甚至是杂志,一边查字典一边来看,读书意识也是那时候产生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虽不绝对但存在部分潜移默化也毋庸置疑。
读书的时候广图还没那么新那么方便高大上,独立书店也没几间,广州购书中心就是天堂,最爱的是在言情自传侦探那些类别的角落看上一天的书,夏天时头顶的空调呼呼吹,很舒服。
工作后,看书的时间少了,浮躁的环境也很难做到静下心读完一本好书,但需要书本慰藉的时候却多了。因此总会一有时间就逛书店,但我总逛不久,还是和小时候的习惯一样看到内容不错的就直接买了在家看,要不就直接坐下点杯东西,玩手机看电脑,在书店我反而看不进去书。
也许,书店的好恰恰是它能提供给城市旅人静和暖,处在被书环绕的空间,永远不缺幸福感。里面是那么慢,让被繁忙的城市打乱节奏的人们总有偶尔放空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永不过时的“我想开间书店”的原因吧~
如果让我选永不删除的纪录片,导演侯季然的《书店里的影像诗》一定在里面,那是种书的香气会从屏幕里溢出来的观感。40间风格迥异的书店,40种不同的人生,可能开书店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热爱。(现在更到80集了)
他们贩卖的是情怀,情怀好像越来越不值钱,但起码能抚慰日渐蚀化的心。对书,我有种执念,但心有惭愧的是,读的还是太少了,记录也还是太少了。
「人类就是要有想象,才能创造很多很棒的事情。当你在坐一张老椅子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在一百年前,他们在设计这张椅子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你坐上上面它不单只是一张椅子,你可以去缅怀过去的人。」
这段话,出自《书店里的影像师》里的一家书店,让我也联想到看书不过如此,当我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是什么场景,坐在皮椅上吗?还是在草地上,看书不只读完,有趣于读到一些内容时的共鸣。
书店情怀,可能就是希望能有朝一日,在疲惫忙碌的生活中,选择改变、放下,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吧,也许是一种寄托,并不一定要开书店,但它代表了一种美好。
这部纪录片我看了许多遍,却仍然很感动。选一个周末的空闲时间,看看这部好片吧~
「因为有店,就会有人,有人就会有缘分。」
《书店里的影像诗》影评(十):我的书店影像诗
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这部记录片看过几遍我自己也数不清,这都源于我对书店的爱。
对书店的爱大概源于我对书的爱,但逛书店本身也是件有乐趣的,我所爱的事。小时候喜欢逛书城这种“大”书店,觉着各种书应有尽有,每次去都可以逛一整天。渐渐大了,不喜欢这种“大”书店了,觉着吵,认为这种书店里其实只有畅销书,畅销书对于我实在是一种可怕的存在。所以,更喜欢独立书店了,书店里的书最好都个性十足,所有来到书店的顾客也都是爱书之人,大家就安安静静或选书或看书,而我仿佛掉进米缸的老鼠尽情挑书。
挑书,逛书店乐趣之一。没有任何买书计划的来到书店,就凭直觉,凭书面设计,凭翻开那几页的吸引力等等等等选一本书带回家,当然极有可能带回一本根本不合我口味的书,但也有可能带回一本极爱的书,那种惊喜真是无与伦比。逛书店的另一乐趣,就是心里有一本想读好久的书,在书店里偶然看到或淘了好久终于看到,那种乐趣,让我理解了“他乡遇故知”的人生四喜之一。我最近的乐趣是逛二手书店,最好的二手书是那种有笔记记在上面的,连同笔记一起看,或赞同或反对,仿佛与人交流读书感受。
除了逛书店,我也想开一家自己的书店,书店里摆着我自己看过的喜爱的书,所有逛书店的人可以和我闲聊,聊生活聊天气聊书籍,没人和我聊天时我就一本书一壶茶。还有另一个心愿,就是去台湾把这些书店都逛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