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书之美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2 00:46: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书之美读后感1000字

  《古书之美》是一本由庆山 / 韦力著作,青马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书之美》读后感(一):10.29

  人生无常,我真的不知道老了会有怎样的境遇,真希望能这样无灾无难地活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但只是一个期盼而已。人在江湖,能够自己掌握命运的地方其实很少,但愿苍天不负我吧。

  每个人就像电脑,自有一套程序,这是自身的修炼。但程序运行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他读的东西。他对人生的判断和行动均来自于他读的书,不可能突破这个框架。

  《古书之美》读后感(二):古书的意义

  科技发展有利有弊,不仅仅是动物,就连一些经典手艺都在濒临灭绝,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在乎这些。这本《古书之美》顾名思义,是探讨古代书籍的一种艺术见解,书中记录了两位与文字有着巧妙关系的作家和藏书家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这是一本访谈录,问题跟着答案而后不断制造出新的问题,把与古书相关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呈现给了读者。

  电子书虽然方便,但是没有了纸张之间的摩擦和笔墨的香味,它还能叫书么。对此有两种人的看法,一种认为书是传达知识的,书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文字;另一种则认为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赞同后者。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毫无价值的,它的产生必定会影响一些其他的什么。有的人认为只要活下去就可以,但有的人却要活得多姿多彩,哪怕把寿命缩短。生死的问题在我看来很简单,就是你觉得活得值不值,可能有的人认为我跑题了,但是艺术本身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诠释,这是一种维系生命的精神粮食。那些集邮的人,当然不会想到有一天缺钱了就把它卖掉换钱,就像古书收藏夹韦力一样,他并不把这些古书视为一种利益方面的财富,而是当做一种信息和见证。

  历史创造了很多东西,历史也赋予了很多东西不同的含义,不是每样东西对于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金钱已经对家财万贯的人毫无用处,他们需要的东西已经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了。所以说我们要从观念上教育年青一代,是时候重视起来这些快要失传的艺术品了。

  《古书之美》读后感(三):古书---传承文化

  一沓一沓,一册一册被小心收藏的古书

  墨与纸之间的天然融合

  细腻的版画,精妙的书法,清丽考究的装帧

  然而再回头看试图实现快捷化的电子书

  无法不感慨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很多......

  我现在所看的《古书之美》是修订版的,对之前的版本错漏进行了修改,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这本书是作家庆山与藏书家韦力合作的一本文化随笔,主体内容为二者的长篇访谈。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以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优美呈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倡导读者回归质朴、平和的本初心境,通过了解、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还原古书之美。

  韦力作为中国民间藏书大家,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很多都是海内外难得一见的孤本,在书中他不仅从纸张、装裱、刻印详细介绍了古书之美,书中还有大量珍贵古籍照片,数种珍罕版本,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还原了古书沉淀百年之美。

  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很久没有这样认真的看过一本书了,但是《古书之美》让我看到了收藏乐趣的同时,也遗憾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已失传。感动的是,韦力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收集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在尽力让它们不被世界遗弃,留存在这个世界;不计成本的希望制造出古纸,让手艺得以流传。

  此书的定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读本,因此通俗易懂,作为了解古书的收藏、古书的形态、古书的用纸等方面是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阅读韦力与这些古书之间的故事,会重新改变你对藏书的看法。

  《古书之美》读后感(四):古书之美

  在书店遇到这本韦力庆山合著的《古书之美》心生好奇。成长后的安妮改名庆山,写作的视角也在改变。跳脱青春里的情绪和小执。成长让人想看更长更远更有深味的东西。在书中看到安妮的认真,客观,真实,包容,从容。。。我也不知我如何感知到,那是一种让人很舒服很恰当的沟通相处方式。不媚俗不自大不卑微。。 通过这本书才第一次认识韦力,也是第一次读关于收藏者的故事。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对于痴迷藏书的韦力,我心里尊敬佩服。无论一个人在世间呈现过多少角色面貌。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执着做着,为之欢喜为之忧,这都是爱,是幸福的羁绊。韦力也因而显得可爱一些。说一个知识分子学术型研究者可爱。因为他既严谨严肃的讨论历史年代源头。。。聊社会状态时加给自己使命感和包袱。。。他有包容的一面他说尊重对方的前提就是包容对方的世界观,也兼具偏执的一面认为儒道绝对好当下童蒙国学无用。。还会因为痴迷欣喜。。又会不断自省矛盾有时背负了很多东西又不知道自己时谁。好的出发点别人不一定这样想。。。我形容的不好。。我想表达的是人就应该是多面的丰富的这样才生动。有一点韦力一直在学习再更新自己。。篇尾提拔时他说很多问题已经持有了不同的观点。。但还是还原彼时当下的自己不做改动。竟让我有些好奇他又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能全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能这样做真好。让别人感觉到你生命的流动而非静止不前。。。 庆山说书香只能来自古籍,来自他的墨纸在岁月沉淀之后与书柜壁板樟木芳香的汇融。我能想象那样一种空间,就像我只是单单抚摸姥姥的哥哥送给她的樟木箱子,单单站在西安的碑林丛中,单单在山西晋祠看到一株株盘踞的老树根,或者只是路过一个很旧很旧的窗台。。。心里都会被时间留在上面的东西轻轻的感动。何况是一部部精心制作或写或刻凝结智慧,时间,一个个爱书人的呵护,或某时某段漂流遗落的经历。。静静的聚集在那里。所散发的气场。。古书很美,但我可能目前更多的感受在人的身上。。。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多阅读思考感受和表达。也能成为一个不断更新。能为自己打开角度更广的镜头。

  《古书之美》读后感(五):信而好古

  不知道什么时候,跟某朋友聊天的时候就谈到了“现在长得好看的,会说鸡汤励志的都已经出书了~”。仔细一想,也的确是这样的道理。因为长期浪迹于出版行业的边缘地带,所以常常看着新书上市的消息出现在自己的接受信号之内,我个人见得最多的大概就是鸡汤励志一类的书籍层出不穷的在出版,说实话这些书综合起来也就是那样一两句的大道理。正如在生活之中经常会听到的“大道理每个人都会讲,不过是好与歹罢了。”

  也正是因为对于当今社会出版书籍的司空见惯,所以对于古书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古书的理解还在:一翻开,满满都是笔墨纸砚的气味,然后书中还夹杂着浓烈的灰尘。然后每一句都是“子曰”“...兮”等等,读起来就不由自主的开始摇头晃脑。嗯,这就是我所认知的古书!

  所以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本名为《古书之美》的也是这样的一本“古籍”。但是万万没想到,结果还是出人意料的,没有“子曰”“...兮”的句子,有的仅仅只是庆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安妮宝贝)以及被称为国内最大的藏书家韦力合力所著的文化访谈。

  一位是国内的知名的作家,一位是知名的藏书家,两者以古书为题做出的一次访谈,同样也让阅读到这本书的人,感受到那些从未见到却又不失内涵的古书之美。

  作为国内最大的藏书家,韦力拥有者令众人都艳羡的藏书量,连他自己都说道:当今市面之上,价值几十万的古籍,就有四十几套。

  同样,他对于古书的见解与分析也是与他们所见所识不同的。

  在这本分为三个部分的《古书之美》之中,从庆山对于韦力先生的访问;再到韦力先生谈论他自己的藏书;古书收藏则是对于那些文献之物的讲解。

  记得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说过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古籍印本由于印次的差异,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艺术魅力,在文字上带来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的确是这样,就像我所拿到的这本《古书之美》是经过修订,也是加了一部分前一个版本不曾有的内容,也给人们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焕然一新的发现。

  说到古书,也就应了那句:“自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古书之美》读后感(六):万事可忘 抱朴存真

  序里面引用的<山静日长>甚合我意,有点想看<鹤林玉露>,算是意外之喜吧。春来草木渐长,苔藓落花满径,捡松枝烹苦茗,闲庭信步山泉濯足,山妻稚子笋蕨麦饭,看书写字观帖吟诗,罗大经可能是最幸福的文人…之一了吧,画面感太强,好像参与其中。

  有点后悔还没开始看就对于藏书这件事下了定论 - ‘书是用来读的,知识是用来传播的,如果只是收藏有什么意义’,C先生当时虽有附和,但他真正的想法未可知,我还是太主观了。现在想想藏书是一门学问,不了解会浅薄地认为是聚物,但说到收藏,虽然不同人对于标的物感知到的价值千差万别,但撇开土豪爱掷金不在乎市场价值,要真正对物品有清楚的商业价值判断,可能要求藏家对历史文化器物不同种类涉及到的专业都要了解,甚至成行家,对财力心力的付出要求都极高。不过千金难买心头好,乐意就好,价值不价值的,不流通也没法判断。书里有一部分提到 - 韦力尝试用古法制纸,不计代价和成本,终有所得,只是过程艰辛省略不表。

  说回来书本身,安妮宝贝即使改名庆山,也没有跳脱出来她自己,但在访谈这个事情上 - 得到对方信任适当引导让对方说更多,无疑她做到了。而且做这样一本书,可能是她作为一位畅销作家,真正有机会在她的读者群推广一种对读书本身的关注,对传播藏书这门不那么有普适价值但很有美感的学问,作出一点奉献。

  芷兰斋的闲章都用小篆刻制,美极了,但简体字写出来就很普通,比如 - 万事可忘,一笑人间万事,人亦老欢难足,最喜欢的那个忘了…当时C先生讲了一遍,脑容量不够记不住…上次在西泠印社也看到很多好看的字不太认识…回头研究说文解字,希望能打开一扇窗。

  一直觉得万物有灵,都在默默吸收转化能量,从生物学角度看,有生命的物种可能更幸运,但又没有可能有另外一种关于生命的定义,比如你手上的串儿,比如家里的茶几,更别说芷兰斋里动辄上百岁的书。

  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感慨最深的可能是,间接感知到的韦力这个人,毕竟藏书什么的,和普罗大众距离有点远,但他的做法,个人觉得值得作为大多数人努力的方向。投身商业努力赚钱,接受现行社会价值观,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有兴趣转换成专业的知识体系,身体力行真诚持重。

  这段话写得特别贴切。“应对现世的犀利、警惕、刚硬、分明,如同一具华丽而完备、克制而周全的盔甲,底下边角则露出一袭淡淡有褶皱的青布衫”。

  朴素认真的活着,在自己的时间轴里。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脚踏实地地创造条件。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古书之美》读后感(七):你觉得什么书对你来说是美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世界在快速的发展着,每个人都在往前冲,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读了什么书,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看过的书,他对人生的判断和行动都来自于他读过的书。韦力在这本《古书之美》中说:“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小,读出自己的浅薄。” 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女子的:“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这一段话激励着很多的人。就像书中被采访的对象韦力,他从来不炫耀他的藏书有几间房子那么多,我们知道收藏古书得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提前,韦力同样不表露他有很多的钱,他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努力工作挣钱买古书,沉浸在古书的世界里,为收藏到的每一本古书写跋,写古书的专栏,让更多的人熟知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

  庆山问被采访者韦力,你不仅收藏古书而且还为报纸撰写相关古书的介绍?韦力说:“如果你不能将收藏升华,只停留在聚物的表面,就没有太大意义,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而已。”如果只是有财力,那可以完成收藏古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古书藏在家里,终有一天在你手里的古书也会失传的,如何让收藏古书变得更有价值,就像被采访者韦力说的,有能力收藏后,也要研究古书,然后为古书做详细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古书距离我们几百年有的甚至上千年,所以韦力说每次打开一部破损古书,空气中就清晰可见一股细微尘土扑出,呛入口鼻很是刺激,放古书的房间空气里满溢着几百年传至的能量信息。当然我没闻过古书的味道,我只闻过现在化学纸浆书的味道,因为我每天都会和现代的书待在一起。对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只知道古书是珍贵的东西,大概也只能了解皮毛,没有办法深入,但是看完这本《古书之美》后,对古书的入门知识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书读得越多就越不会读书了,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怀疑;会对有的事情犹豫不决;当初坚定不移的信念忽然发现无力支撑。看了庆山、韦力的《古书之美》后,韦力告诉我们一开始不成体系是必然的,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在读各种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世界观。刚开始读什么都相信,都觉得有道理,不久后看到相反的 ,就会产生谁说的是对的?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有疑问说明我们对这本书进行了思考,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渐渐地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到会读书的过程了。换句话说,我们读书需要升华,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始终处于为读而读的层面,就是不会读书。

  读书越多,就能客观看待社会,古人云,读书使人明志,明志二字就代表着客观;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平和意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们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就像我前几天听陈章鱼的读书法,陈章鱼告诉我们如果把一年读多少本书作为目标,很多人的标签都是一年读了几百本书。如果我们匆匆忙忙的读,来不及思考,书中真正记住的、能用到的,对我们来说很少很少。甚至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书名,突然想我怎么不记得我看过这本书。当我们只在乎读书的量,而忘记读书的质的时候,必然会减少对书的思考、回顾、主动思考等方面,而是被动的接受而这恰恰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韦力在这本《古书之美》中放了大量他收藏到的古书照片,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最简单的古书入门知识,还写了《尚书》《礼记》《别雅》《南方草木状》《太平预览》《龙门造像千品目录》《绣像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乐府诗集》《全唐诗》《东海渔歌》这十篇古文,写了这些古文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背景,并且与古文进行对谈,这几篇古文写的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以前会觉得这些古书枯燥、晦涩、难懂,但是今天看完庆山、韦力的《古书之美》里面对古书的分析,竟然没有了之前的枯燥的想法,也想一探究竟。

  《古书之美》读后感(八):由“古书之美”生“古书之爱”,怀“古书之爱”品“古书之美”——读韦力《古书之美》、《古书之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由“古书之美”生“古书之爱”,怀“古书之爱”品“古书之美”

  ——读韦力《古书之美》、《古书之爱》

  (一)

  “初识”韦力先生,是在书店里发现的几套装帧精美的书籍——《觅文记》、《觅诗记》和《觅宗记》,大略翻看之下,感觉不错。因为这几本书部头不小,按照股票投资试探性建仓的做法,先找他的其它书来看看,于是就有了对《古书之美》和《古书之爱》这两本书的阅读。

  两本书中各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分别是《古书之美》中的“古籍代表了鲜明的智慧结晶。我们今天夸夸其谈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怎么体现?靠的就是这些古书”(第121页)和《古书之爱》封底的“收藏古书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敬”。我想,单有这两句话,就值得对这两本书的阅读。

  《古书之美》在内容上分三部分,包括《访问记》、《古书收藏》和《古书谈》,并有一篇以补充《访问记》为主的跋。《访问记》是书的主体,采访人是庆山(不看不知道,这个庆山就是安妮宝贝!)。它以访谈问答形式记述,看完让人如同有向一位高人问道的感觉。韦力先生除了是一位藏书家——当然他还有其他身份——还堪称一位入世的高人。细细阅读,字里行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跃然纸上,颇为值得玩味。不妨引列如下:

  ——美是很主观的,你的愉悦和他人的愉悦不同,但愉悦本身没有区別。如果量化看待,则百姓的愉悦应当一丝也不输于皇帝贵族的愉悦。……今天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段,经历太多苦难后,社会进入了没有战争的平稳发展时期,尽管外部仍有很多风雨。经济高速发展, 紧赶世界潮流,享受科技带来的巨变,包括网络、手机、电脑、便利的交通……种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难以适从。我们是恰逢其时,还是倒霉的一代呢?也许是过渡的一代吧,不必抱着旧有的时代不放,而必须迎接新时代。(第60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但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支撑。如今理想这个词已经被人用滥,但我觉得人还是需要有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俗世之中,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第93页)

  ——中国却没有宗教,这是社会未来的隐忧。应对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固儒教的准宗教地位,以此达到对内在的约束。这就是我不断强调中国早晚会复兴儒教的原因,虽然今天的复兴方式大而无当,至少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第108页)

  ——一九一九年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结果是双向的。好处是打破了封建体系,坏处也在于此,因为打破方式是用机械类比来引进西方的东西。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才产生了后来的文化繁荣,进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情怀。而我们机械式照搬,用莎士比亚的戏剧、塞万提斯的小说系统来类比,搞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并将杂剧、传奇、弹词、宝卷等从来未列入学术主流的俗文学拔到如日中天的高度。这种做法的弊端现在已经显现,因为戏曲、小说、版画在传统文化中都属于旁支,并非主流,勉强用它们涵盖主流文化、企图达到对大众的启迪并不是完全无用,但未如启蒙者所想象的那样面目一新。而这种对中国正统人文体系的颠覆,打乱了旧的宗族制社会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体系,结果产生了一群没有信仰的物质动物,正如当今社会现状。而这一切很难回头了,五四运动的大师们为了启蒙民智,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对中国的俗文学进行研究和梳理,在打破中国封建思想体系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我想应当是他们始料未及的。(第115页)

  ——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所以,科学虽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通与和谐。所以我喜欢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科学,无逻辑,但有人情。对于今天社会的法律化、条文化,我在很大程度上持保留态度。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个人偏见。(第134页)

  ——读古书,会读出自己的小,读出自己的浅薄。读历史上的书,逐渐看到一切现实科技在不断增长与递传。但思想并非随着社会发程而发展。当初诸子百家的思想比今天先进很多,经过两千五百年,我们没有看到思想上的任何递进,只是在不断地嚼舌头。这是一个悖论,不符合事物的规律。初始便是顶峰,这是我读出的无奈和扫兴。(第146页)

  《古书之爱》的内容和《古书之美》有一定的重叠和关联。其主体部分包括与古书拍卖有关的讲座稿,还包括韦力先生对自己一些藏书所作的“书跋”,介绍书的得来、内容考证及自己读书的感悟等相关内容。对于一般的阅读,显然会有一定的距离感。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二)

  在这个阴冷又春雨绵绵的周末,费时又费力的跑步自然地被排除出了日程,得以较为连续地看了两天书。这两天,看了99块钱的书——《古书之美》和《古书之爱》定价都是49.5元——有超前消费、大手大脚花钱之感。好在此番阅读的“性价比”不低,至少对略显神秘的古书收藏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也领略了古书之美,同时更通过和“大家”的交流,洗涤了自己的“三观”。但最直接的收获,是为买书、藏书、读书找到不少“堂皇”的说辞。

  有好几些个人问过我,现在书那么贵,又那么占地方,你买那么些新书,又花那么多时间看书、写“读后感”,怎么想的?通常,我会“简单而粗暴”地以“我喜欢”三个字来应对,碰到心情好时,会比较耐心一点地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找点事情做呗,还能长点见识。”现在,看了韦力先生这两本书,这买书、看书的行径立马高、大、上了许多,胆气也壮了平添了几许。这些“理论武器”包括:

  ——社会工业化,产品流水线化,人们审美堕落。对一些严肃、精深而需要提炼和回味的东西没有机会也没有耐性去感受,无从培养,而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如果精华的思想无法渗运到个体当中,对社会的改造无从说起。即使你将藏书提供给学者研究,大部分人还是依然无法触摸到精华部分,这也许是你说的无力感的一部分——没有办法把这种影响给予更多的人。………我认为社会缺乏一种精英意识,我们不断地强调大众,认为奴隶创造了历史。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精英意识就是崇尚和敬仰真正的精英。年轻人缺乏这种意识,都觉得自己蛮不错的,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地否定一切。这其实还是大众意识而非精英意识。"雅"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搞了几十年以俗为美,结果让普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变得极为低下,是很恶劣的做法。我不是贵族出身,没有花不完的钱,只能靠自己挣钱,然后去买喜爱的书。每年大量的花费,不是花在脑子一热的一次性消费上,而是长年以无底洞的方式坚持做下去。我想做的,就是通过貌似精英示范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值得尊崇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优雅。(《古书之美》第116页)

  ——问:你在学识方面的修养,是在藏书过程中通过看书,跟书发生接触,这样累积起来的吗?

  答:在搜书过程中,逐渐会想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会研究了解不同版本的差异,了解著者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为什么要这么改?受到了什么影响、在什么环境下把文本改成这个模样?在这些探求过程中对很多知识产生了兴趣。我喜欢西方人读书就是为了休闲和修养的观点,而不是被迫地为读书而读书。上学时不喜欢读书,就因为是为了考试,直到有一天终于可以不写命题作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读书了。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愉悦,是一种享受。(《古书之美》第131页)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问:也有人提过,如果书读得太多,会被观点和概念包围及束缚,知性的头脑容易自我封闭。

  答:我不这样认为。一开始形不成体系是必然的,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在读各种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世界观。刚开始,读什么都相信,都觉得有道理。不久后看到相反的观点,几经反复会慢慢产生疑问——究竟谁说的是对的进而形成观念。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你会重新审视,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会读书了。换句话讲,人读书需要升华,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始终处于为读而读的层面,就是不会读书。比如学习写作,什么时候可以撇开情节看结构,就说明升华了,这个过程别人教不会,也绝对不是写作班能够培养出来的,而需要自己的历练及悟性。悟性没办法改变,但历练可以。(《古书之美》第135页)

  ——前贤的思想都凝聚在古书之中,我读了这么多的杂书,那各种不同的观念、也会在我的脑海中产生碰撞,碰撞过程中逐渐形成丁自己所谓的思想。这么说来,藏书的确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它让我变得客观,变得对任何事情不喜欢盲从,懂得了兼听则明。但客观地说,形成独立的世界观,就今天的社会而言,多少是件痛苦的事,因为这个社会,至少到今天,还不喜欢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但话说回来,书是百科的,也有很多达观的书影响了我,让我有达观的一面,同样也有务实的一面,这样能够让自己尽量地活下去。虽然万事有不平,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那就以小人物的姿态和身份苟活于当世。(《古书之爱》第200页)

  套用韦力先生那句“收藏古书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敬”,我想说,“阅读是对人生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敬,思考是对历史的一种最高规格的礼敬”。

  (2019.2.24)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书之美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