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02 00:2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是一本由梅寒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精选点评:

  ●书的出版质感很好 语言流畅 文笔细腻 但同为女性的惋叹似乎过于浓厚了 似乎想为张挽回一点什么 张的作品内容体现较少 不过引发我对张的兴趣加一星 作为一个入门介绍似乎是非常够格了 之后再读余斌的版本理解颇为深刻

  ●略主观,看完之后好像对张没那么有兴趣了,不过还是会看一看小说的

  ●唏嘘

  ●旅途总是完成一本书的好时机…没想到她是一生如此曲折与坎坷…

  ●没有母爱的童年,颠沛流离的中年,踽踽独行的晚年。没有父爱,在爱情里无畏的付出,爱玲,活的透彻。

  ●了解了张爱玲的生平,从意气风发到客死他乡,蛮心酸的

  ●对张爱玲性格中的弊端略有粉饰的嫌疑。不失为一本好读物

  ●张爱玲的童年,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的才气,她的低谷,她的晚年,她的尊严……这不是一个性格讨喜的女子,确是个让人敬仰,崇拜,自己也想成为的一个永远会选择做自己女子。 实际上,自己生活中经常因为想取得利益,想获得好感,想被人喜欢而选择做一些不那么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注意说话的语气,关注对方的眼神、脸色,来调整我们的姿态,然后脸上挂着笑脸,心中确刻着一个大字:累。

  ●真的写得好看,人物的心理,揣摩他们的想法,背景故事。她真的不会爱,也不会看男人。胡兰成那么喜欢日本,按照他的尿性还有爱好,应该去日本当av男优。

  ●以前,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孤冷、执著的一个人,但在梅寒笔下,感觉看到了另外一个张爱玲,她敏感又鲜活,冷傲又温柔,外表倔强却是内心柔软。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一):还是不爱读传记

  其实从来都不喜欢,也不会有兴趣去读传记,传奇色彩给的太浓,即使真实却也被各种刻意的文字浸润了“矫情”。可是,因为她是张爱玲,因为对张爱玲总是喜欢却不敢多去读她的文字。 其中对张爱玲在香港发表文字初次中奖却被“黑幕”的讲述等,其实都还做到了客观。可还是落了传记的“窠臼”——开篇讲到主人公的出生,还是用自然的各种“不凡”来强调她必然的不凡。传记啊,总归是传记,文学性太强。 “有月的夜晚,常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她。她在一个下弦月的日子来,在月将圆时走,一生中起起落落,总与月亮共进退。而那一抹月光,无论是初月东升,还是残月西斜,就连月正中天最是光华万丈之际,也都无法摆脱苍凉的底色。 这是她的宿命。” 很没意思。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二):集清高与才华于一生的爱玲

  很庆幸能够读到张爱玲的传记,虽然从没听过作者,但对于张爱玲的一生传写也算是客观了。她将张的冷漠、清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也将她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她的冷漠清高在每个人身上都用尽了,甚至于让人觉得她铁石心肠,就像文中所说“孤僻与冷漠,她的冷,比常人更多一层。” 对亲人都是这样,母亲、姑姑、还有弟弟、赖雅。尤其是继母,在文中也没看出继母特别大的错,但她最终都没说过她一句好话。她也是继母,赖雅的女儿就很理解他们,或许是年纪不同,心境也不同。有时候我都怀疑作者不是“张粉”,而是“张黑”了。但对于张的才气,作者也是毫不吝啬笔墨,将她的“天才”事迹一一解剖在众人面前,如果说很多小说家们凭的是兴趣和运气,那么爱玲成功的诀窍更多要归功于天分了。 成长的坎坷,生活的艰辛让这位天才少女颠沛流离,但她始终笔耕不辍,说是为了生计也罢。 母亲算是她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但母亲自是偏心了,能够每小时花5美元给她请家教,却拒绝了抚养弟弟。目前思想心超,到处漂泊,这也是完全的不负责任呢。爱玲崇拜她的母亲,但我实在无法苟同。 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被我叫作“渣男”的胡兰成,后人的描述非常贴切,丝毫没有“刻薄”一说。我以为的爱情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在外面不好讲的不敢做的,在爱人面前通通都可以释放,才是舒服,随性的爱情。但爱玲低到了尘埃,也注定了这段感情是属于她自己的悲伤。 再后来爱玲遇见赖雅,算是过上了短暂的幸福时光,但是赖雅年纪大了,也不能算“良缘”,只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吧。 虽然爱玲在美国穷困潦倒,但幸好她的远见让她及时离开了中国,远离了那一段黑暗恐怖的生活。“那一别,爱玲便如飞入天际的孤鸿,再也找不到回乡的路……”“人生仓促,步履匆匆,有一些人,注定永远走在漂泊的路上,无论身体还是灵魂。”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三):我想就停在金色的永生里。

  是我读的第一本人物传记,起因是看了她的小团圆,都说是自传体小说,书中大幅的描绘了她的童年,让我对她的平生经历感兴趣。何以廖廖几言就能叙述完一生,外人觉得不过是伤凉的事情,当事人可能是肝肠俱裂。但张爱玲冷漠,不愿麻烦别人,其实也是一种好事,但本就不愿意与人社交,在她眼里这是一件痛苦的小事,咬啮性的烦恼。生命真的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我也愿意冷漠。可如若想生存就得在人群中生活,我觉得很悲伤。很悲伤很悲伤。我们永远不能遵循本意生活。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她是漂浮在尘海里的一缕孤烟,你我亦是。

  弟弟挨了打,弟弟没哭,张爱玲却哭了。因为弟弟的没哭,张爱玲哭的更凶了。 我不断的听信于别人,到如今我已经失去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仿佛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但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幅行尸走肉。

  上学的时候喜欢的老师告诉我们,她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最悠长的是在小学童年的时候,此后大学结婚生子都如白驹过隙。

  这部张爱玲传让我感到比她的所有小说都伤感。小说是故事,是艺术,是带给你无限幻想的精神世界。是喜是悲,我都不认真,我只理解字里行间的美。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我从来不感兴趣与不在乎。

  这传让人觉得荒凉无助。现实真的比小说更残酷。

  我能因故事中的情节酣畅淋漓,但是面对事实存在的事情是难以言说的无能为力之感。

  我希望能停在金色的永生里。我也不愿意看见自己一点一点的冷漠下去。终其一身我就只想做个普通人。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四):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

  

“人生是一席华丽的长袍,上面长满了虱子。”爱玲虽然出生在名门望族,贵为李鸿章的孙女,却也像红楼梦一样的情节,命运随着家族没落而颠沛着。

大概是自小得到了少的稀罕的父爱,还有偶尔客串的母爱。爱玲的伴侣都是年长她的男性,正应了武志红老师的思想:爱情是童年缺失的弥补。

她爱过胡兰成,胡兰成也爱过她,只是时局弄人,终于错过。她和胡的爱情,更趋向于饮酒后的激情,不知道爱玲的人性伦理,带有泛黄的小说内容是否来源于此,她和他是一种类似初恋那种理想化的感情,也许对对方的认知并不透彻,只是思想上和智商上的棋逢对手。

她爱赖雅,是爱上一个家,爱上了一个有能力给她精神上安稳的男人。长期的颠沛流离,会让人越发渴望一种稳定的关系和家庭,赖雅的出现恰到好处,因为赖雅身为老人也是不会再折腾的,两个人就这样彼此依偎,体会着最后的安稳。

爱玲不是冷漠的,她只是怕自己颠沛的命运染上不舍和牵挂,所以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堤坝不要倾斜而出。

她只是努力地通过冷漠保护着自己看似坚硬的外壳,因为生活的窘迫是不允许她脆弱的。

她深深的爱着家人朋友,她也爱弟弟,但是造化弄人,不允许她若还想养家糊口,就不能和他们联系。况且每个人都颠沛流离,诸多艰辛,也是帮不上弟弟的,而她也不愿意让亲友目睹自己的窘迫,平添什么同情。她不需要那些,她只想高傲地活着。她对外人带着提防,因为一路沉沉浮浮,经历了太多来自陌生人的伤害,这些人为名为利烦扰着她,只有真正不伤害她的人,才会给她安全感去接近。她也深深恨着父亲,但是其实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无感,她又何尝不曾爱着?

连死,都不愿意过多麻烦别人的老人,其实骨子里是可爱的,也会像小女孩一样咯咯笑,她是看透了生活残酷的本质,还愿意勇敢爱着的人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