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一个程序员》是一本由一刀平五千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一):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
逻辑清晰,环环相扣,人物和情节的伏笔让人浮想连天。故事前期节奏很慢,所有的线索都被遮在迷雾之下,就像书中人物所说的那样,缺少关键的细节,联系不到一起。后期线索连上又被两个警察的强行推理误导。直到最后一刻才能了解凶手及其行凶的整个过程。
相比于故事本身,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生活的压抑与迷茫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这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普通工作者们,面对着上涨的房价、没有发展的工作、被现实压榨的理想,挣扎着为自己寻找一点点生活的目标和希望。而当这仅有的一点火苗都被夺走的时候,人生还剩下什么呢?谎言是一张面具,但是没有人愿意撕下它。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二):意外发现的本格推理,还是国产,很惊喜
凑单发现的,一个不知名的作者,结果意外的还不错。
现实题材,没什么怪力乱神的东西,现实中就可以发生的诡计。初看没什么特别,仔细看完会发现挺有味道。诡计布置得很严谨,逻辑非常严密,一环扣一环。比那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漏洞百出,根本不可行的诡计好看多了。本格推理,开始没多久嫌疑人的范围就很小,一路猜犯罪手法挺有意思的。还夹带了一些社会派的东西在里面,很贴合国情。案件发生在奥运前这个时间点,也选得别有深意。
作者大概看过不少东野的书,文字比较简洁,有点模仿东野的意思。就是感情部分,处理得生涩了点,文笔不够圆润。我觉得重点看头还是诡计吧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三):还是可以写的
之前凑单买了本国产推理,看名字挺吸引人。不过读完感觉这个题目比较一般。刚读没多久我就开始猜测手法和凶手,虽然没猜到作者的想法,不过感觉个人猜的方向反而更扑朔迷离一点。
学会了一点就是画图,有时候文字很难描述诸如监控视野这种东西,图片就轻松多了。
国产推理我看的不多,严格的说,心理罪,通知书也不能算推理,这一本还可以,起码前四分之一是正经破案。
但最后有些矛盾了,明明他要伪装成一位受害者,却还是放置了杀苏苏的炸弹。结尾虽然在这里停笔,但不难想象那就是炸弹,因为不可能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一旦炸弹爆炸,通过警察的调查,一定会发现事实真相的。而且已经买好保险,打算为母亲弟弟留一笔钱的哥哥,是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时刻露出这种马脚的。也就是说,作者想要留一个悬念结尾,反而有些弄巧成拙。
把本身抑郁的哥哥写成了严重的心理变态,可能作者本身对男女之爱理解也不深,分手杀人的事件社会上也偶有发生。但把这些偶然事件都加到哥哥一人身上,有点过施粉黛,看起来距离太远。
总体还行,我想我也可以。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四):看过最好的国产推理小说,没有之一
硬派的古典推理风,很少见。
一口气看完,前面的节奏有点慢热,然后看到两章书信章节的时候,因为之前的硬派口吻忽然一变,有种在给大炮装炮弹的感觉,到了最后迎来连续的推理大爆炸,超!级!爽!酣畅淋漓!烧脑终于把脑子里的水给烧开了!》_《
小说收尾处,留了两道很重的伏笔在后期,看得出在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环节咬得很死,心理暗示差不多已经是书里最薄弱的一环了。记得宫部阿婶的《火车》,犯人也是只活在旁人的描述和主角捕捉到的痕迹当中……作者应该看过,偷师得比较明显。
怎么说,打算刷第二遍,信息密度太大,大到有些不友好,等于强迫读者漏掉一些信息。不少看上去意义不大的事情最后都有用,出版社的推荐语说密不透风的谋篇布局,还算是符合的。不过未免太局促,有点斧凿感。
最后剧透一下,里面真正的主角,甚至真正的角色其实只有一个人,如果有人能看完相信秒懂……
故事感觉很近,接地气又残忍得不近人情……闭上眼回忆,都是那节奏突变的书信章节。很遗憾。哥哥说,我一生善良,为何如此。是啊,我们谁都没有错,为什么会最后成这样子?
最后说下那些个独白小诗蛮有意思,算是剧中的剧透吧。
比大师级还有不足,加一点国内环境共鸣的好感加成,算是我看过最好的国产推理小说了,没有之一。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五):不是日式的日式推理小说
关注这本书,多半是因为行业关系吧,少有的说了IT行业的推理小说。
一般推理小说,着力点就那么几个,要么是“谁是凶手?”(国内还在这个早期阶段),要么是“如何下手”,而更深一点就是“为了什么”。越往左越偏本格,越往右越偏社会派吧。岛田庄司叔靠左,松本爷爷靠右,《推理在晚饭后》什么的也算偏右吧。
小说前面部分偏本格偏得厉害,中途有一个很突然的转折,到了后面慢慢过渡到社会派,最后又有点新本格……小说写得很日式,人物连个外表描写都没有,但又不属于日式,转折部分一下子就落到飘满了路边菜馆炒菜味道的中国二线城市了。
也没有什么个性强烈的侦探,怪癖的大学老师作外援。好吧,中国没有侦探这个东西。温温吞吞的小警察,血气方刚的小警察,看起来像住在隔壁的刑警队长……谁都没有过人之处,偏偏办到又是一个大家都措手不及高调的案子……喜欢这种若隐若现的小羁绊组成的团队。
最后两名小警察的互相飙戏,正反面大推理太过瘾了!!!
然而……
故事本身还是很难受的,没有人该死,只能说女人做的选择太沉重了。我敢说如果重新来一遍,也绝对没有一个人会变得更好,结局多半也还是一样。没办法生活就是这样,逼迫感太强,故事就不会让人喜欢。
也许我也是女性吧,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就连那个跑龙套的欢姐我也很喜欢。
对了,看这个样子,没准系列化。对国产推理来说,不搞噱头不贴金贴到无法自圆其说,这本书算是最好的了。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六):一场绝望的犯罪,一个无望的故事
这是一本真正理解推理乐趣的人所写的小说。
书中呈现了一场完美犯罪,而这场犯罪十分悲哀。
作品的布局有板有眼,推进节奏把握得不错,个人尤其喜欢中间的电子邮件和站内信部分,对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和情感纠纷颇具作用。
作者设计了一场颇为精妙的犯罪,这场犯罪直到最后也没有破局,而陷入犯罪的圈套者,无人生还。这是一场绝望的犯罪,也是都市平凡人生活的无奈故事。
苏米是这场犯罪里最平凡的一个,无论是对前男友的离弃还是对未婚夫的选择,她都是做出了平凡人的选择。和江秋感情上的瓶颈、职场生涯的死板、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促使苏米背弃了江秋。她是一个并未真正成熟的普通小女人。虽然步入职场,却不脱天真的稚气,她很软弱,犹如丝萝,需要依靠。以前依靠江秋,后来依靠林嘉,她从未长大,当欢姐在电子邮件里谈起生活和未来时,她所谈起的还是安全感和感情纠纷。
这样的苏米,其实不适合江秋。江秋是个压力过大的人,生活摧折下,他过于早熟,性格又内向刚强,不知不觉间,无论是生活还是他人还是自己,他都累积了很大压力。他富有责任感,家庭负累颇重,生活中场要考虑母亲和弟弟,是传统的长子、长兄,也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他在一起,除了两人的小家庭,还要顾着他的大家庭……
幼稚的苏米HOLD不住江秋和他的家庭的。他们的相遇,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人的错误。苏米希望被爱、被呵护,江秋希望和爱人共同厮守并承受生活,他们对爱和生活的诉求南辕北辙,当菜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逼近时,苏米的爱情便无以为继了,犯罪由此而生。
我很喜欢小说的结局。
这个结局,犹如一扇挂帘,看似遮挡,实则隐约透露真相。而结局的笔触,在最后的犯罪开启前便停下。这是很妙的结尾……妙就秒在,读到那时,谁都知道自己见到了什么,预期到什么事情将会发生,文章停得恰到好处,意犹未尽,却又十分悲哀。
【无望的人,去哪里都是无望。】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灭绝希望了。
《杀死一个程序员》读后感(七):命运如刀,换你领教
一本值得二刷的少见国内现实主义悬疑推理小说!
作为悬疑电影的重度爱好者,其实看的提悬疑小说并不多,比较有印象的是东野圭吾和丹·布朗的作品,个人感觉东野圭吾关注在人性和社会,而丹·布朗偏好融入高科技和宗教文化,读时确实酣畅淋漓,可读完总能有置身事外的抽离感,也许是因为小说的情节总是在不合理中构架合理,而人物设置又有距离感。直到读到《杀死一个程序员》,才真正拥有一种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感同身受,读完后不禁感到阵阵的凉意和难以挥去的阴霾。
我是在去新疆的火车上读完写本书的,36个小时的长途颠簸中,我应该算是读了两三遍吧。第一遍精力集中在推测凶手,第二遍想再多挖掘隐藏的细节,第三遍便是带入人物的情绪,品读着每一小节的诗句,感受着绝望和挣扎。
不得不夸作者的写作功力很好,风格刚好是我喜欢的。没有渲染的情绪和引诱读者的意图,就只用平淡的文字以及冷冷的旁观者视角,讲悬疑的线索埋入接地气的故事细节中。我惊讶于作者不仅有着缜密的思维和经得起二刷推敲的逻辑推理能力(忍不住要吐槽,小说中找不到BUG的推理设计好过太多低智幼儿版的国产悬疑电影),更重要是这样的逻辑推理并没有构建在架空的社会框架中,而是超额完成任务得讲小说根植于社会现实中,我读后总能感到他们可能是身边的人,这也可能是随时会发生在身边的事。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打动人心的画面感,更是能带领读者的渗透力以及随之而来无法停下来的思考。
当然仅仅是这样也不足以让我写这么多字来推荐这本书(我是得有多挑剔多难搞),更多我想说的是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社会和少数个体的反思暗讽和血肉感受。比如说大家尽可能去思考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什么在08年,以及主人公的历史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设置。
作为一名挑剔的悬疑爱好者,必然还是要鸡蛋里挑骨头的,我个人唯一不满意的在于作者借用女警察的提问反复多次向读者交待解释作案手段和其中的逻辑设置,让我作为女生感到一丝丝的不爽和两丢丢的画蛇添足。当然作者的意图是好的,手段也算是用了心思,推理设置的曲折深入与读者的接受程度一直是悬疑小说和电影要平衡的重点,就像很多观影人表示看不懂《催眠大师》,而它的第二部《记忆大师》又在豆瓣被评论有些啰嗦和重复,导演和投资方表示很委屈和茫然。我想唯一能解决的方法是确定你的受众人群,到底是悬疑推理爱好者,还是面向全体大众。
我是绝对不赞成剧透的,实在是觉得推理是一种无可取代得快感,所以书评就想写到这里。最后想引用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句“命运如刀”来引出我的感受和思考。我想我们应该已经或者随时将会被命运割得遍体鳞伤,所以请永远不要用jude他人的人生,也不要试图用毋容置疑的口吻去规劝他人坚强,因为有些感受并非我们真的可以感同身受,有些情绪也从来不是无缘的由来和轻易的抛去。唯一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包容和尝试去关心身边的人。那种“命运如刀,我来领教”的宣言总让我闻到弥漫着少年不识愁滋味大言不惭的咆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