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南京1937》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30 01:2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南京1937》读后感1000字

  《南京1937》是一本由[丹麦] 何铭生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84(52张插图),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1937》精选点评:

  ●比起沦陷后不忍卒读的暴行,国府高层无望的和平努力和中华门上“誓复国仇”四个大字更给人深深的无力感。

  ●登陆上海、进攻南京、拿下南京……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作者从中国人、日本人、高层领导、底层士兵、平民百姓、在中国的外国公民,各个群体都涉及到,写的非常全面、精彩。 书中有很多细节都让人印象深刻,道尽日本军队的残忍,但是作者的一点亮色就在于,偶尔几处捕捉到日本士兵的无奈、悲伤。 尽管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后面密密麻麻的中英文、其他语言的参考文献也是让人赞赏作者用心的态度。 当然也有一些缺憾:一是中文翻译的文字功底还需加强,有些句子有语病,要多读两遍才能明白意思。另一点是作者在写作中铺设太多细节,以致总让人有幻觉,如果只是当时细节上一点点偏差,多一点决心,可能南京不会这么悲惨。但这种想象或许本来就不太真实?

  ●2018已读01。作者运用来自中方、日方以及西方观察者的档案材料建构出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这段时间内的中日战争史,主题虽为战争却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面向。作者作为新闻记者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与场面描写能力,将每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栩栩如生,带给读者如观赏纪录片一般的享受。此外,本书在用语上的冷静克制有利于对真相的还原,这在国内的抗战书籍中委实罕见。

  ●建议读时跳过倒数第二章。

  ●多角度阐述南京保卫战与大屠杀,一部上乘的佳作。

  ●201730

  ●新闻式写法,还原历史现场的叙述。南京沦陷有军事实力不足的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强推一部作品 可同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对照阅读 最悲惨的可能是有生之年历经两次屠城的人 “他们悲伤的眼睛已经看得太多”

  ●不是我愤青,这段历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铭记

  ●按需。

  《南京1937》读后感(一):冷

  94年底,和卢兄弟一起翘课去了大屠杀纪念馆;冬天南京的刺骨寒冷,纪念馆里一堆堆枯骨,成为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难忘记忆。后来每次在校图书馆旧馆看书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这里作为金大安全区时发生的一幕幕惨剧。 说回这本书,好的地方,立场相对中立,把历史书上一段段冷冰冰的记叙文字和数字,不带太多感情地,用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娓娓述来,蒋的愚蠢无能,唐的无耻,国军下级战士的无畏和懦弱,老百姓的无助,感同身受;但感觉不好的也是这个立场,对日军如何从一个个普通农民工人,成为一群残暴的恶魔,语焉不详,甚至明示暗示归结为战场上的报复和将领的约束不严,是我对这本书感到的最大遗憾。

  《南京1937》读后感(二):一本让我跳脱出学校历史教材来正确看待历史复杂性的书

  

这是一部刻画南京保卫战的历史著作,描述了从日军侵占上海后再一路沿着长江直至攻打南京的行径、以及南京沦陷后的施恶暴行,当然,全书不仅仅是大量战场军事细节的精彩描写,还有以日本为主要视角针对南京保卫战来龙去脉的全方位剖析,包括了日本国内政治派别对南京一战的不同立场,日本、西方国家、俄国和蒋介石政府在整个过程中的利益权衡和斡旋。同时,该书对蒋介石政府、中国军队的组织管理、中国军人和平民的描述也十分客观。比如,中国军队中大量士兵尽管有着视死如归保家卫国,也确实因此牺牲惨重,但是在战争的灾难面前,例如南京沦陷后逃亡过程中的自相屠杀,也的确(很自然地)呈现出自私与盲目的一面。此外,作者对南京城里由外国人成立的安全区这段历史也进行了细致的陈述,大量中国难民由此得到庇护,让本书也自带了几分人文主义的光点。

也许我读过的历史著作甚少,我对此书没有过多预先的期望。我认为它给我的最好收获:这本书让我终于能跳脱出学校历史教材来看待这段历史——人性永远是复杂的。 从这个维度,我给它五星。

  《南京1937》读后感(三):铭记历史可以选择原谅,但是不可以忘记

  ,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今天的中国人还能想起多少,今天的世界上其他人又能想起多少呢?是当时中国首都如其他很多城市一样沦于敌手以及士兵、平民被虐杀,还是其他形式的血色记忆呢?当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时候,才真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之所以要郑重其事地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就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以此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自古到今,中国人民始终讲究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愿意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身体力行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正在紧锣密鼓地深入推进,但并不意味着忘却——只有不忘却,才能抖擞精神,把眼下以及未来的路走好、走稳! 无论如何,那一幕幕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而记忆也始终是清晰而痛楚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侵华日军开始了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判,早已有了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战后与此相关的学者研究,包括《拉贝日记》等旁证早已不胜枚举。但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1937年底的南京,除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我们还应该记住什么呢?!

  《南京1937》读后感(四):不行忘却的历史

  1937年的南京,笼罩在战争带来的恐怖阴云之下。12月的残酷大屠杀,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本书从淞沪会战中国失利开始,从日本军队、中国军队和南京城内的民众和外国友人的视角下,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侵略者一路上遭遇到来自中国军队的抵抗,又受到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他们把这种“糟糕的境遇”发泄给了战俘和中国平民,一路上的烧杀抢掠,让人们认识到这是支标榜文明但极具兽性的军队。中国的高层在南京战和问题上摇摆不定,蒋介石把一切交给唐生智后飞往重庆,而唐又不能很好地协调各部。淞沪会战的失利,让中国军队士气低落到谷底。但面临日军的进攻,他们用血与肉保卫着首都。可惜的是,面对占尽优势的侵略者,面对着来自上峰的混乱命令,军队溃散了。他们把武器弃置在街上,脱下军装,混在百姓中。历尽挫折的侵略者终于进入了南京,一场大屠杀开始了。

  平民、战俘被杀害,房屋被焚毁,街上到处都是尸体,汽车行驶一段路程还需要中途搬开堵塞道路的遗体才能通过。城市中,乡村里,地窖、水井、沟渠里堆满了尸体。长江一片赤红,河水为之不流。

  在如地狱般的南京城中,一些外国友人——拉贝、魏特琳等——选择留在了南京,他们建立安全区,保护了大量的平民百姓,有时他们也会被日军威胁,但他们并没有退缩。中国人民感谢他们。

  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害,鲜血染红了大地,更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如今,日本右翼分子仍然拒绝承认大屠杀的发生,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作品,去反击那些不承认不复责的言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振兴中华!

  《南京1937》读后感(五):南京:日军兽性的地狱

  2018阅读之52 (丹麦)何铭生 《南京1937:血战危城》一本描绘了南京保卫战来龙去脉的一本书,历史选择了南京作为中华民族苦难的承受标志,无数冤死的灵魂盘踞在这种失去生命力的城市上空,特别是读第九章恐怖这一章,各种兽行层出不穷,十分地压抑。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这是一个讽刺尽管在当时并未被人们完全理解这个象征着20世纪欧洲最邪恶的屠杀的纳粹标志,竟然被用来在地球的尽一边的人民的生命。P021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淞沪会战撤退部队需要休整)最终会挑选出来的是大家眼中最不可能的一位将领,由他(唐生智)率领中国军民去打一场至今最英勇也是最徒劳的抵抗日军的战斗。P069

  如果立即实施决定性的大规模进攻,军官们估计,在二十天之内南京就可以落到日本人手中。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他们制定了一个“从嘉兴到南京”追击敌人的总体纲要。大势已定,这些在政治上原本无足轻重的军人,就这样做出了一个其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和日本,甚至影响了整个亚洲的重大决策。P078

  日本1937年秋在华中地区进行的战役和两年后德国入侵波兰以及1941年进攻苏联在一个方面特别相似,那就是战场上的成功都伴随着难以想象的暴行。P159

  蒋介石对于他的gong chang dang对手一直怀有强烈的戒备感,即使是在日军就要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仍然如此,这就是典型的蒋介石。不仅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特点,实际上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统治者形成的一种思维。P227

  对于一个政权的存亡而言,内部的动荡是一个更加根本性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说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把日本比作来势汹汹但可以治愈的“皮肤病”,而相比之下,CPC却是“心脏病”。P22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南京1937》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