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9 00:26: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锦集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是一本由云也退著作,理想国 |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一):哪里有什么事业,比感觉到自己活着更有意义?

  云也退,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自由散漫”的他在以色列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农庄里,当了31天的农民 ,和当地人一起种地开荒,修舍砌墙。这是一趟美妙的心灵旅行,也诞生了一本横夸虚构与非虚构的迷人之作《自由与爱之地》。豆瓣·書和他聊了聊,这趟以色列非典型旅行。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二):晦涩的文字

  结构不流畅,措辞像故意卖弄似的晦涩,读起来费劲,不是行云流水。一些比喻也没那么恰当,甚至有些啰嗦和累赘。耐着性子看到40%,觉得很浪费时间。《万历十五年》也晦涩,但准确精炼的文笔没有卖弄的嫌疑。写出来的画面是一幅阴郁灰色基调,对以色列的文化部分交代不多,仿佛为了反驳国人对以色列先进的印象而写的一篇驳斥文,专门抓以色列的丑而写,不够客观公正。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三):狼or羊

  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是追逐欲望还是控制欲望?

  应当选择怎样的生活?是应该尽可能的去看看这个世界,还是珍惜简单朴素的生活并努力思考?

  追逐的人对世界蠢蠢欲动,追求自由,处在激情之中,但在压力作用下焦头烂额。

  节制的人早睡早起,平静自得。虚其心实其腹。平静无压力的生长,但失去了激情,生活地像动物,失去了意义。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四):只能翻翻

  这是一本记录作为自由记者的作者到以色列内奥•茨马达参加30天国际义工时所看到、听到、想到、接触到人和物的书,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天时间,但作者采用录音笔记录了与每一位谈话者的内容,加以整理并加上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记录得非常详细,描写得非常细腻,内容多达390页263千字,虽然其中不乏鲜明的思想、不同国籍人士的习惯、独特的观察和体会,但总显得没有大的阅读吸引力,我只是翻翻而已。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五):管中窥豹——给我一个想象的以色列

  

决定读这本书,缘自2018年桑岛遇见的一个以色列姑娘/大姐,服完兵役做了警察,自信,开朗,眼睛里有光。 所以,以色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这本书没有一上来就给出一个全景,反倒是扎入一个基布兹,见微知著,透过相关的人和事情,一点点润物无声的渗透犹太文化的点滴,诉说以色列思潮的更迭。其中,关于乌托邦的探讨,关于最后几个外国人在基布兹的去留,很有启发:

墨西哥人,建筑师,少数派,逃避,因为爱情(救赎)留了下来;一个傍晚,风平浪静推车离开的姑娘;一对在这里混在一起并共同离开的男女。同样的基布兹,你觉得它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它就能是什么。

作者的笔触我觉得有些过于细腻,或者琐碎,每每随手抛出一个又一个线头,却不深究,通篇都是有感,但没发出来。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六):全都是误解

  这本写于2012年的书,几经磨难,时隔五年才获出版,中间发生的故事都可以再成一书。在 “用一句话概括一本书的卖点”、“用三个短语准确描述作者特性”的当下,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和难卖之处,都在于这个文本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云也退本人难以被归类和难以被标签化。无奈之下,只能尝试着用碎片化的方式,把一个普通读者眼中的“看点”七零八碎地罗列出来,附上我标记过的“高亮”原文和自己对文本、对作者的各种“过度阐释”——当然,很可能这一切“全都是误解”,但木心先生说过,“知名度来自于误解”,如果这些误解能多少吸引一些新的读者来关注这本书,那也算没有白白分享。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七):“生活就是做许多尝试,不满意的时候可以调整”

  一直想去中东,想去耶路撒冷,但其实我对那边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暑假在豆瓣看到有人推这本书,点进去一看,以色利!立马想买来看。找了下京东和亚马逊都还没货,但在豆瓣可以买到。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完,撇开对以色列的莫名好感不谈,这本书依旧值得一读。书里提到了以色列人的“stubborn”,他们的“永不犯错”,先驱的艰苦奋斗,以及神奇的基布兹,以前对以色列的的印象一下子全面又立体了起来。更喜欢游记去介绍人文,而不是介绍风光。

  作者在即将离开内奥.茨马达的时候说过:以色列是这样一个国家,你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才能理解它,看出它的好处来,否则,你会失望的。

  看了这本书,深以为然。记得前阵子刚好看到一篇耶路撒冷的游记,游记地能感觉到那名旅客淡淡的失望。如果几年前我就那样真跑到了耶路撒冷玩几天,我可能也会有那样的感觉。

  以色列一定要去,在去之前要多了解下这个国家。这本书到时再读读。

  去以色列更应该去跟许多当地人交流,而不是看景点,看景点的话周围有那么多地方可以选择。

  也许到了那里能摸到一点要追求的东西?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八):关于基布兹

  这本书不是传统的游记,(我读之前确实以为是游记),作者在以色列的一个传统基布兹中生活了一个月。在当下中国的作者中是少见的,如此务实地记录了以色列基布兹生活,读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基布兹是以色列的农业合作社区,非常有“共产主义”特色(个人观点,可能不成熟),而且是高度自治,以色列有269个基布兹,贡献了1/2的总统,1/3的内阁成员,在以色列建国以前,基布兹是犹太复国主义的温床(用这个词不太准确,当时的基布兹生活条件很糟糕)。 中国人(仅代表个人)总是很容易被犹太文化和基布兹所吸引,基布兹所特含的共产主义特色实在让我惊叹,就目前来说,以色列的基布兹虽然程一个衰落的趋势,但农业产值仍可占到全国的40%。我很难想象,有多少中国人会愿意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农作。中国的共产主义最终会走向何方?国人的无法减速的焦虑看起来是一个问题。(反正我个人是感觉无法停止工作,一停下来我就焦虑,不代表任何其他人。) 作者提到了另一种非农业的合作社区,这是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不知道是否仍在经营中?非常好奇。 孤独的生活,劳作,思考人生,这对生活在内奥茨马达的人来说很重要。身体力行的劳动确实是解决焦虑的一个办法。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九):那个Neot Semadar

  这是一本值得品读的、有文化、有深度的游记。 作者深入以色列,以记者身份当义工,体验当地活动,自然写的东西就不仅仅是风景、感受。还有人与人、人与环境还有历史的交流。所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对Neot Semadar的印象、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印象是具体的。也可以看到一个实在的国家、城市的情绪。书中不乏众多细节、比喻、巧喻的描写,很有意味,很好看。不能错过文章的每一部分,说不定哪段文字描写就吸引住你的眼球,然后引起内心的愉悦、共鸣。(快去阅读吧~)

  通过他笔下的记录看到另一种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地方和人民。你知道,世界上永远有和我们不同人和事,要做的就是去感受,尊重和理解差异。即使在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色列依然还在尝试着的平等社会主义和他们自由理想主义的尝试。你知道的,在一个整体中一些不同的事物的存在,总有他的道理和存在哲学在里面,书中不少讨论关于农庄内外对其的看法和思考,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那些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eot Semadar有的是故事。当然,你需要与当地的小孩、老人、年轻人沟通交流,在这之前最好了解一些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一些历史、文化。 这样便能够看到一座城市全面的样貌。也就把旅行当做发现之旅,这点更加重要。 对于以色列、对于内奥·茨马达,我想这一切,都是出于作者对那块心中自由之地的热爱。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十):应许之地的爱与自由,遇见不一样的以色列

  云也退,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开文化专栏,写相声剧本,聊起欧美各类作家思想家信手拈来,却对犹太文化尤为钟情。他有一个以色列名字:里奥。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一趟31天的非典型旅行,云也退深入基布兹农庄,和当地人一起种地开荒,修舍砌墙。这是一趟美妙的心灵旅程,也是浸淫以色列文化多年的云也退,第一本旅行原创作品。

  豆瓣独家首发中,点击这儿可以购买。随书附赠豆瓣·書独家周边。

哪里有什么事业,比感觉到自己活着更加有意义?

  2012年夏,“自由散漫”的云也退,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以志愿者的身份住进以色列的一个基布兹内奥·茨马达。这个地方,地图上很难查到,他也从未做过志愿者,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事后他觉得,这一个月的时间“也许已彻底改变了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