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8 03:2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锦集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一):《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个人感想+极简书评

  一直想拜读《史记》,但有感于文字历经千年而艰深难懂,非佐以字典、相关史料(需网络查询)不能明晰。而我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乘地铁时才有看书的时间,所以只读些不那么难啃的书。

  我对近年来扎堆出现的讲评历史的作品一直持保留态度。或因为作品过于趋附于当下快餐文化、猎奇心理;或因为作者个人价值观、好恶、情感的过于强烈+过于强烈+过于强烈的参杂;或因为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的目的性使然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原因。但既然我说是保留态度而非一昧抵触,就说明我也十分肯定一些作品在现时的积极作用与意义。

  我的看法,现今人看待历史,难免有有些偏见,总是以现在的各种标准来衡量、揣度,甚至歪曲各历史事件及人物。其实,这本来是很正常的,无论是地位如何高的史学家或史学爱好者,都难免受某些条件、因素的影响,其解读历史的作品自然有所倾向。但我真的很难认可现在某些人看待历史、解读历史的态度、角度,其文章多见于网络帖子和各种公众号文章,我不知是该庆幸那些文章没有成书出版,还是该郁闷其在网络传播的更广……

  还有很多人,一看到外国人编著的中国历史就深以为然,深信不疑,深受影响。其实,在我看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是极为宝贵的,但仅限于真正的外国学者!有一些所谓的“外国学者”、“外国”学者、外国“学者”等,其发表的相关作品恐怕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__ __色彩,不可不防!

  扯的有点多,真正关于本书的,恐怕只有下面几字了……

  宫崎市定先生,我认为他一位真正的学者,不论其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但他的历史观无疑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也是公正、客观的。

  这本《宫崎市定解读史记》,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世家、表、列传(按本书中介绍的顺序,非《史记》原本排序。)简要介绍了各部分概况和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和主张。通过本书可以看出,宫崎市定继承了司马迁部分的历史观,而且,虽说是译本,但仍可从各种细节发现他也继承了司马迁自由、奔放的写法。

  这本书作为生动的“解史”读物也好、啃《史记》之前的导读也好、看过《史记》之后的小品也好,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二):辩证看待《史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同样也说明了历史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到如今人们对历史依然拥有着源源不断的热情。《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流传于后世,足见它的重要性,也不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仍苦心著作。

  《史记》的价值虽说人人都知道,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通透的读懂。毕竟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今相隔久远,书中用语恐怕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读《史记》呢?与其原地徘徊,不如先看看前人之经验。“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就是曾获得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的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在苦心钻研六十年后对《史记》的深刻解读。

  这是一本能够帮助普通读者读懂《史记》的入门经典,通过剖析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史记》的成书背景及其内容构造,脉络清晰的把《史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能看得懂,读的透。司马迁的《史记》共计一百三十卷,其中包括本纪十二卷,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分别对应帝王事迹、历史年代表、多种政治话题、封建诸侯为主的世家、对平民生活的记录五大类,而这些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内容介绍。

  宫崎市定认为历史学家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对历史资料的研究者,对待历史更应该抱着疑问的态度去看待,而不是一读历史典籍就上当,其内容的真假更要结合现有资料推理论证。这点跟历史学家所拥有的特权有关系,而司马迁本人虽然能够跳开当时所处的时代限制,但依然避免不了受当时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史记》中女性出现的比例微乎其微。

  不过,也正是因为司马迁是《史记》的著作者,所以无论是本纪、世家欢实列传,如何运用、排列、编写都是他的自由,而其超脱的智慧在书中都有着重的体现。这里就需要提一下孔子这位被安排在世家中的特殊平民,可以说这个席位是司马迁给予孔子的荣誉,尽管当时孔子并没有获得如今这么不可超越的圣人地位。另外,还有“游侠列传”对三种侠客的分类及肯定,这绝对是前无古人了。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用辩证的眼光、独到的见解、专业的水准解说《史记》,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角!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三):史学家的特权与自由人的权利

  宫崎市定在《解读史记》的序中说,他写这本书,是想给没有专业基础的人一个一夜之间了解《史记》的机会。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教人速成的书,一部提供捷径的书,听上去跟充斥于机场书店中的成功学书籍差不多。作者又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非一味罗列自己以前的研究成果,而是在“不知不觉”间大量运用了新素材、表达了新观点,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原创性、前沿性的书。另外,这本书解读的并不只是《史记》中的个别篇章或个别侧面,而是对全书乃至其作者司马迁的一场系统的,全面的解读。要写一部全面解读《史记》的,具有创新性的,而且能让门外汉也能轻松读懂的书,这话就算是史学大家宫崎市定说的,我也不敢立刻相信。

  直到在一天之内读完全书,我才彻底信服。已经记不清楚上一次一天之内手不释卷地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说不定还是二十多年前读武侠小说那会儿呢。曾让我读得畅快淋漓的学术书倒是还有两部: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这两部书的字数也跟《解读史记》差不多,却都不能令我一天之内读完。

  《解读史记》的内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人可以直接去看。我只是忍不住想提一下作者在书中经常提到的“史学家的特权”。宫崎市定最先提到这个说法是为了给司马迁的一些看似任性的写作方式做辩解。司马迁把始皇帝之前的秦写进本纪,把孔子和陈涉写进世家,把韩信写进列传。这些做法在后世受到了颇多非议。宫崎市定则认为这是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家的特权。何况所谓本纪、世家、列传的分类法本就是司马迁所创,他就更有资格随心所欲地运用了。到了书的中段,宫崎市定顺理成章地将这一“史学家的特权”提炼为一种伟大的史观。在他看来,司马迁这样的史家,是超越了君王、超越了时代需要的存在。即使肉体湮灭,千百年后的读者还可以通过他们书写的历史来认识他们。到了全书后段,宫崎市定更是把这种史观和人生观联系在了一起,指出司马迁通过撰写《史记》,使自己回归为一个完全的自由人。原来,宫崎市定在意的不仅是司马迁的史观,还包括他的人生观。而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人生观,反应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结合《史记·列传》中大量关于游侠、刺客等平民故事的叙述,宫崎市定认为在秦汉之前,封建应该不是绝对、唯一的社会形态,在封建制度触及不到的社会下层,应该还存在着一个类似于古希腊城邦的都市社会,并孕育出了相应的市民精神。然而都市社会即使可以与封建社会共生,却不能与专制社会并存。秦汉以后都市社会与市民精神渐渐式微,在宫崎市定看来,这恐怕也是后史中的列传总不如史记中的列传精彩的原因之一。薄薄的一本《解读史记》,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作者在全书结束之际,还敲响了不绝的余音。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四):宫崎市定的《史记》观

  宫崎市定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作为京都疑古派的重要学者,他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充满着不太讲理的怀疑和推测,甚至让人觉得那是不是一种恶意的推翻。这样说大概是有些过了,但是在过往看过的他的书中,或许是内容上的不全面,毫无依据而仅仅摆出的结论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他的作品,最初给我的有时会是一些不太好的感触。在之后的阅读里,“疑古”这样的学派更多的进入我的视野,仔细想想,历史本就是成王败寇的展现,因为有人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对历史提出质疑,不是不敬,反而是对历史学最大的尊重。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是怀着矛盾的心里的,宫崎市定这个名字与我而言不算陌生,《史记》更是司马迁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样的组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怀疑应该还是会有的吧,那么与我原本的认知是不是会出现什么冲突呢?但是话说回来,发现更多可能性,不也正是研究历史的人们最大的乐趣吗。我自是不会把自己放在高高的研究者席位上,但是我想要了解,在这努力去学习、去掌握、去了解的路途中看见更多的可能,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应该会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吧。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成书年代较早,从序言来看,第一版的时间大概是在1979年时候。全书划分六个章节,前两章用以总体上的介绍和说明。作者从《史记》成书时讲起,以简洁的语言将其从两千多年前的时间点一点一点的拉到现代,在千年的传承中,无数次的解读有推翻、以及它远传海外并衍生出的研究情况一一道来。不详尽,但是这样的一本小书,用这样简单的方式解读已经足够。仅仅从前面的这两章看,我就已经认识到,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我似乎就为自己定下了错误的基调。这本书重在解读,而不是我在其他作品中所看到的宫崎市定主要在“怀疑”的那种风格。

  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作者分别按照本纪、世家、年表、列传这四个层面划分,每章中有对内容的介绍,有对内容选择上的评判,有从作品中得出的关于年代的更迭与变迁。作者还是敢于大胆的“疑”,凡是他觉得不合理的地方,都会加以指出,而这样,不正是历史学能够带来的独一无二的魅力吗。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是一本小书,他没有用长篇大段的文字逐章逐句逐字的细细解读,而是从大局出发,在解读整体的过程中逐渐向内收缩,收缩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给我们讲述了《史记》中那些经典的故事,他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拉到我们的面前,并不一一点评,但是对于一些《史记》刚刚入门的读者来说,已经是恰到好处的感觉了。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五):再次感受《史记》的魅力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经典评价,即写意又精准。作为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奠定了很多中国史学的基础,同时又极具文学性。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在解读过程中产生困惑,后世的注释解说也是无比庞杂。 所以看这本《宫崎市定解读〈史记〉》的时候,感觉挺清澈。因为没有什么过度解读,只有作者在他当时的情景下读史体验。同时作为一位日本的汉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解读有很多不同于国人的方式和角度。 司马迁的辩证法 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是什么?最大的一个事儿就是——阶级斗争——而且它还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事实上,斗争怎么会让社会进步?只有文化和科技才行。所以,抛弃阶级斗争的纠缠,不要说司马迁受历史局限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因为,这个因素压根儿不是问题的本质。 那司马迁的历史观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实纵观《史记》体现最深刻的就是——起、承、转、结,在宫崎市定的眼中这和辩证法的——正、反、合,基本一致。只是司马迁秉承儒家思想,体现了很多“承”的内容。沿着中国历史脉络看,西汉也确实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 这样一看,司马迁的历史就更温和了,而且他也很有突破性,因为他对“今上”同样有解读。 当下也是历史 在司马迁的辩证历史观下,当下也是历史,因为时间终将淹没现在。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刘彻问司马迁:你真的了解朕嘛?这个问题无解,谁能真正了解谁呢?即便如此,司马迁依然写了汉武帝的本纪,但显然流传的《史记》是缺失这个内容的。 从很多世家和列传中也依然有对汉武帝的细述,所以即便今上本纪缺了,也不耽误司马迁对当下的描写。这也是他历史观的另一个呈现,在他眼中历史是有温度的,人也不是卡片式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我们现在发生的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即将发生的未来还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么看历史就很有意思。 纪与传 纪传体既是一种体裁,也是司马迁历史观的技术呈现。在本纪和世家中多体现的是纪,很多事,很多大事,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列传则体现了具体的历史细节,就是传的部分。 纪与传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也是为什么《史记》能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之一,在司马迁笔下,历史是丰富的、细腻的,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无谓真假、无谓对错、无谓是非 当然,宫崎市定解读的角度也并不是没有问题,毕竟是一家之言;其实,司马迁的写史也难免有他自己主观的解读,也是一家之言。所以,看历史只为求真,就少了很多意趣;只想对错,就难免主观;只看是非,就难免纠结。 历史,从来就无所谓真假、对错、是非,它真正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清当下。历史是彼时彼刻,现在是此时此刻,未来是某时某刻……过往不纠结,当下才轻松,前景才精彩。 好好读历史吧,惬意! 三观很正:《宫崎市定解读〈史记〉》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六):有所郁结,不通其道,述往思来

  乌老师对于这种小册子视为不足道。对于尚未打通历史体系的我来说读起来也是过瘾了。

  精彩的故事往往有悖于事实,越是具体越可能是添油加醋被演义了,这是趣味的陷阱,也是沉默的证据,适用于读史,也适用于处事。

  什么样的人会愿意为朋友受宫刑,宫崎就此延伸解读司马迁的历史观,观其喜好,竟也活脱脱的勾画出一位有血肉的人了。

  起承转结讲述了伍子胥和,荆轲和信陵君,都是史记中精彩的篇章,分析了真伪和当时主人公为何不得不做的原委,也是客观公正。

  此系列刚出了两本,后续的坑已经日渐清晰。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七):解读《史记》奥秘的钥匙

  □尧育飞

  “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中国,能全文读完的人并不多;要让域外读者喜欢,更须技巧。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宫崎市定(1901-1995)78岁时为岩波书店所写《解读〈史记〉》(译名《宫崎市定解读〈史记〉》)一书,条理分明,不但可引扶桑读者入胜,也颇吸引今天的中国青年爱上《史记》。   《史记》伟大,但难懂。东汉人就对《史记》一些词语感到费解,故有延笃的《史记音义》。越往后,《史记》的注释越来越多,书也越来越厚。面对厚厚的《史记》,一般人望而生畏,而《史记》的阅读群体就不容乐观了。于是,有人重编白文本,删减注释甚至原文,让读者直接阅读原文。由此,《史记》有了厚厚的注解本,也有了薄薄的白文节本。这是《史记》注疏的简史,也是宫崎市定《解读〈史记〉》一书开篇所着重介绍的。明白《史记》的文本变迁,是为了更好地读《史记》。是书的第一章即是《〈史记〉的读法——我们曾经怎样读〈史记〉》,这种著述策略深得传统中国学问精华,也显然受到朱熹《朱子读书法》的影响。   读书得法,方能有得。《史记》最精华的部分,宫崎市定一一涉及,且多有通达之见。譬如,关于项羽、吕后是否当列入《本纪》问题,司马光《资治通鉴》将二人剔出;而《史记》在《本纪》中给项羽和吕后以位置,似乎也与他创立《本纪》的体例不合;中国学界对此多有争议,从而引发对司马迁自乱体例的批评,但宫崎市定认为这种争议毫无必要。他说:“在司马迁看来,无论本纪、世家还是列传,都是他自己设立的体例,如何运用完全是他的自由。体例的设立应当是为了记述的便利,如果因为体例的存在而受到束缚,无法从心所欲地下笔,这真是世界上最傻的事了。”史家的这种自由,在宫崎市定看来,就是“史家的特权”。又如《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云“牛蹄角千”,裴骃《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注云:“百六十七头也。马贵而牛贱,以此为率。”为什么“牛蹄角千”是指167头牛呢?历来的注释家认为牛有四蹄、二角,一千除以六是166.7,四舍五入就是167。宫崎市定则认为牛是偶蹄动物,实际上一头牛有八蹄,所以一头牛的“蹄角”是十,一千除以十,是一百。也就是说“牛蹄角千”应当指代一百头牛。宫崎市定的说法显然更为合理,从中也可见他做学问细密的考证方法。   宫崎市定虽有发挥,但都基于传统《史记》研究的成果。他对《史记》研究的大胆构想则见于该书附录《〈史记〉中的女性》一文中。宫崎市定十分看重这篇文章,在给弟子吉川忠夫的信中曾明言该文“隐藏着解读《史记》奥秘的终极钥匙,我深感不读此文就无法迫近真相”。在那篇文章中,宫崎市定通过分析《史记》中的夏姬故事的吉光片羽,遗憾司马迁没有为那位春秋时极为豪放而传奇的女性立传。进一步地,宫崎市定认为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的女性并不如后世儒家道德笼罩下的那样,然而司马迁只是不情愿地予以记载,她们的行为实际多是自由不羁的,但司马迁“似乎有意用恶意的笔调对待她们”。宫崎市定在分析司马迁的心理时大胆推测:“或许是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对女性抱有嫌弃憎恶的感情。”宫崎市定认为自己是破解《史记》奥秘的顶尖侦探,而钥匙则是司马迁之受宫刑。宫崎市定如此自负于这点发现,并非毫无根据。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对受宫刑者一般而言都是恶语相向,如东汉以来的诸多宦官,然而司马迁却是一个例外,甚而成为“发愤著书”的典范,其中原因,大费思量。无须讳言,即使到今天,多数中国读者对宫崎市定这点自得恐怕仍不能同意。然而应当承认,宫崎市定的确指出中国传统学者讳言的一个问题,且这一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因为他敢于大胆言说,故此书还有不少类似闪烁光芒的观点,颇值读者寻绎。

  《齐鲁晚报》2019年11月23日版

  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91123/articela12003fm.htm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八):这本书让我消遣了一段日子

  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我总说“这本书让我消遣了一段日子”,而不会说“我消遣了这本书”。或许是人都这样吧,没见着哪个人会用后一种表达。这听起来就像是把书当做可以被任意蹂躏的对象,只剩被动的份了。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让我好好消遣的这段日子,阅读的每一分钟都是智性上的愉悦。你恍然间发现,自己明白了那么多之前阅读《史记》时错过的东西,而且这些知识被讲得浅明又有趣。

  没阅读过《史记》,或只读过一部分的读者,不适合读这本书了吗?我想这是不成立的。宫崎市定写的是《史记》入门书,“入门书”这个词说明了书本身就是为那些还未读但迫切想读的读者们准备的。

  读不了《史记》的读者因此有福了,历史学家宫崎市定资源降低身姿,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本入门书。《史记》的资深读者也不必嫉妒,我可不信你们从《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不出新东西。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适合于所有读者:了解不多的读者将在读完本书的即刻便想着回头翻检《史记》,看看书中是否真有宫崎市定发现的暗语秘符;资深读者们恐怕也很难安定,暗暗发问《史记》真如此神奇吗?

  解开《史记》奥秘的同时,宫崎市定又埋下了无数珍宝,等着读者去探寻。这是宫崎市定对《史记》的个人解读结出的累累果实,一颗颗闪亮亮地垂挂在《史记》这本大书的枝头,激发着读者欲求的目光。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如同找着这些珍宝的索引,宫崎市定既是设计者,也是先读者之前探险完所有旅途的探险者。阅读《史记》因这本小书变得与众不同,我们不再是阅读司马迁的《史记》,而是在读宫崎市定解读后的《史记》。

  宫崎市定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除了扎实的历史学功底和过人的细读能力,紧抓事理和将司马迁看成一位生活在汉代的活生生的人,这两点也是逃不脱的。

  考察历史在事理上是否可能,是宫崎市定抓在手上不放的检验工具。比如在谈到周武王、周成王的谱系时,宫崎市定认定乃后世编造,他的理由是司马迁“似乎是将周武王、成王后基于王权的封建完全作为历史来相信的”。

  司马迁作为活生生的人更重要。在《宫崎市定解读<史记>》的阴暗角落,浮现出司马迁的鲜活肖像。宫崎市定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对伟大的史学前辈的不敬,字里行间流露出可爱又好玩的戏讽之意。

  比如说司马迁“其实是个看到文字记载后就很容易上当的学者。”“对司马迁而言,民间的传说是确立史实的有力证据。”“我既然嘲笑一看到文字就马上相信的司马迁的态度,自然对于司马迁所写的内容也不能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

  在这里,宫崎市定表达的与其是嘲笑,不如说是一种敬爱。没想到司马迁也有自己的弱点,他写的《史记》可不完全都是客观的,里面参杂着个人的喜好呐。《史记》于是变成了司马迁个人的作品。

  这难道不够明显吗?按司马迁自己定下的写作规则,项羽显然无法写入本纪(没有当王),但作为从秦始皇过渡到汉高祖的中介,项羽起到力的平衡者的作用。如此看,单独为项羽列个本纪就是需要的。

  司马迁从力学角度分析历史变迁,是颇为有趣的观点。宫崎市定心目中的司马迁有着强烈的个人喜好——“司马迁是优秀的历史学家,但他记述国家时比起政治更喜爱战争,记述人物时比起事业更喜爱逸事。”

  我们阅读《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同时也在图绘一幅司马迁肖像。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是一位“自由人”,也即“不屈服任何权威,不败给任何诱惑,根据自己信念行动的人”,如此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史记》。

  宫崎市定自己不也是如此吗?在《宫崎市定解读<史记>》的字里行间,读者脑海中同样会浮现出宫崎市定的鲜活形象。如同他喜爱但又忍不住嘲讽的前辈司马迁一样,宫崎市定也是一位活生生的“自由人”。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之后,《史记》也许就不再只是司马迁个人的作品了,而是宫崎市定解读之后司马迁的作品。这对于一本入门书来说已是至高评价,《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值得这个溢美之词。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九):犀利独到的评论集

  看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国外的学者,对由《史记》体现出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看法。结果也没有让我失望,听到了平日里很少能听到的声音。

  比如高中学习《史记》时,老师解释司马迁将项羽放在“本纪”里,是为了肯定项羽的勇敢和对天下统一做出的贡献。我对这个说法是持观望态度的,毕竟项羽有勇无谋也是出了名的。而宫崎市定认为在《秦始皇本纪》和《汉高祖本纪》之间插入《项羽本纪》,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从秦朝到汉朝的更替,就像在《周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插入描述秦始皇之前秦国漫长历史的《秦本纪》一样。

  我倒倾向于司马迁对于《项羽本纪》是有多重考虑的。而且项羽也曾经称王,也算是一国之主,和秦国的地位可以说相当了。

  书名虽是“解读”,但不如说是解读+评论。一来,宫崎市定喜欢将中国古代和西方文明起源——希腊和罗马相比较;二来,宫崎市定对《史记》的内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三皇五帝之间的很多故事,都不是最准确的描述,可能是用了春秋笔法,比如尧舜禹之间不是文明禅让,而是权力角逐的结果。而西周东周到春秋战国的阶段,更有很多事实被篡改,比如他认为西周的历史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些见解均有理有据,很有探讨一番的价值。对于《史记》中的封建制,宫崎市定也有着系统的研究。

  宫崎市定还对楚庄王和优伶优孟的故事进行了诠释。《史记》中,楚庄王看到优孟扮演的前任宰相,就要任命他为宰相,而优孟则表示要有三天的考虑时间。别说日本人不相信,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很无语。然而,宫崎市定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这是司马迁表达不好,这里的楚庄王也是优孟的同事,后面颁发赏赐的楚庄王才是真正的楚庄王。这么一解释,确实通顺合理了很多。

  宫崎市定对《史记》很赞赏很肯定,对司马迁本人却又有着相反的看法。准确点说,是针对《史记》中的一些问题,对司马迁有了相当不客气的评论。认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受了春秋公羊学很大的影响,这点可以从《史记》本身去讨论。但是认为“司马迁其实是一个看到文字记载之后就很容易上当的学者。”倒是让人想辩驳几句了。现在的我们,在讨论上世纪的文人骚客时,仍有很多的谜团,更不要说司马迁面对的是缺乏很多资料的漫长的历史了。但由于岁月的侵蚀和事情在流传中容易变质这一特征,司马迁听到肯定不是100%的史实,以至于他的记叙有了BUG,但这不代表他就是一个不加以分辨的傻瓜。可能司马迁过于依赖文字资料,但绝没有到一看就相信的地步。

  宫崎市定还认为《史记》中越精彩越具有戏剧性的故事,越有背离历史真相的可能,比如信陵君的故事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后者可能只是看到了优伶艺人们的表演。他举证说秦王被追杀时的动作是不太实际的,而群臣的声音倒更像是表演时的加油声。

  不过,宫崎市定在某些方面,却没有这么严苛,反而有点可爱。比如他同样认为许由、巢父的故事只是传说,但又表示这样的传说千百年来温暖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也就没有追究其真实性的必要了。

  关于本书,有两个细节方面的问题:

  1、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和夫差对战的越王名叫勾践,但是书中却成了句践,不知是印刷错误还是有什么说道?

  2、在《酷吏列传》解读章节的伊始,宫崎市定说“如同《货殖列传》后承接着《平准书》,《游侠列传》之后承接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但是我查到的却是《酷吏列传》在列传排六十二,《游侠列传》中排六十四,《货殖列传》排六十九,是整部书中第一百二十九卷,《平准书》则是整部书中第三十卷。姑且认为是版本不同吧,但是也应该统一为《游侠列传》、《酷吏列传》,或者《游侠列传第六十四》、《酷吏列传第六十二》,而不是两种叫法各取一半吧。除去这些不谈,这本书中,解读的顺序是《货殖列传》、《平准书》、《货殖列传》、《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为什么不按照承接关系去安排这四个章节的顺序呢?

  总的来说,宫崎市定对《史记》的解读,就像他认为《史记》不足以全信一样,有着让人想要反驳的地方。(这也是有缘了)但是宫崎市定是从一个中国文化体系之外的角度去看《史记》,一些观点也很有价值。因而这本书也是值得一读的。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十):宫崎市定:如何去辩证的读《史记》

  对于《史记》,一提起来中国人都很熟悉,它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毕生心血,里边记录了从黄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大概有一千年。《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源头所在,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历史学。在他之前,历史学几乎是一片空白,除过《春秋三传》,再没有什么历史典籍,而且《春秋三传》都是以编年体历史来呈现的。而《史记》则是开创了新的历史记述结构——纪传体。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说前无古人。由此可见,《史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学的地位,故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宫崎市定先生是日本的历史学家,著不著名不知道,不过日本人要读懂《史记》都离不开这位老先生的解读,而且他还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批研究《史记》的历史学家,所以其地位同样不可忽视。曾经荣获“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对于史学界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他对《史记》的解读。解读《史记》不仅是对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作者司马迁的解读,在这两方面宫崎先生做的非常全面。读《史记》首先要有个态度,即辩证的看待历史,还是全盘接受。宫崎先生很显然选择了前者。这就为大多数历史学家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见的研究历史的路线——读历史,要辩证真伪,而不全信。

  这一点对于我是最大的感触,因为第一次读史记,之前只是以文学形式读过几篇文章,例如《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对于《史记》的历史性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也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凡是历史皆为真实的过往,而不去怀疑其真实性到底有几分。然而读了宫崎老先生的解读史记后得知,《史记》中的历史大多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这样的形式有这样的好处:即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很强,能很好的将读者代入历史,这个当然得益于作者的绝好的文笔和对历史的感知。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由于太强的故事性,使得人物的历史性瞬间削弱,读起来总觉得有些虚构,或不真实,或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像宫崎市定对司马迁的戏谑一样,“司马迁是优秀的历史学家,但他记述国家时比起政治更喜欢战争,记述人物比起事业更喜欢逸事。”那么,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难道司马迁真的只是喜欢记述这些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所限。当时是历史资料极度匮乏的时期,不像今天的史料一样卷帙浩繁,史书如山;当时不要说史书典籍,就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事件都很少,至于野史逸事亦是根据作者自己遍访天下,根据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才慢慢搜集整理撰写的。所以对于历史的考证和查访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尽管在今天看来,很多事情我们一眼就能辨别真伪,然而在当时确是第一手可堪阅读的史料。至于环境问题,更是令史学家如带枷锁,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尝尝让作者束手束脚,不能畅快的直抒胸臆。

  然而按照宫崎市定的解读可知,司马迁是受到儒家学派相当大的影响,这从他把并不是诸侯的孔子列为世家就可以看出,他在儒家学派的影响下开创了新的历史学,并且为后来人做了一个杰出的榜样。孔子讲“仁”,说“君子爱仁”,但是到底什么才是“仁”,并没有具体的说法,仁慈,仁爱,仁心,仁术……大都与善相关。而宫崎市定对于“仁”做出了具体而新颖的解释,意为“自由”。孔子在答弟子时说,“求仁得仁,有何怨乎?”在此把“仁”理解为“自由”是很贴切的,也非常符合司马迁的心境和态度。

  诚然,历史学家是需要极大的自由环境和条件去施为的。也就是说,“司马迁之所以能够身临其境般地热情诉说过去,正是因为他回到了原本的自由人的立场,忘却现在,一心只想为后世之人娓娓道来。”司马迁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也对得起后世之人,他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看法,在李陵事件中陈述事实,为李陵说情,竟然遭到了酷刑宫刑的惨痛折磨。然而他坚信“威武不能屈”“仁以为己任”等,所以他依然付出毕生心力,呕心沥血才著出《史记》。在这件事上,可以表现出司马迁作为自由人的骄傲和自信,当然这一点从《史记》中的其他人物和故事亦可看出,此处不便赘述。

  在解读史记一书中,宫崎市定先生还有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对于研究《史记》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材料和参考,有些问题更是打破传统,为史学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宫崎先生说的一些观点也不能全盘接受,只是作为读者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史记》的一面镜子,希望每位读者都有宫崎先生的这种勇于考究,勇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精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