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一本由董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56.00,页数:9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朗读者》读后感(一):一个人 一件事 一段情
从2017年开始至今,电视节目《朗读者》已经推出了两季,随着节目的热播,同名的文本也相应的出版,出于对电视节目的喜爱,将其作为阅读书目,主要想通过他人的故事获取知识,了解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全书有12个主题,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感触,让我无法下笔,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背后或让人感动,或让人伤感,
《朗读者》读后感(二):宣传阅读
复古和请些名人。
喜欢叶嘉莹先生,她才是真正的做学问者,诗词大家。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
《朗读者》读后感(三):18.07.07 10:54pm.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高声,读、诵,不仅用口、用脑,还要用心,用心去体会读者的情感,故事的幽默有趣,在近乎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琐碎性阅读好处要盖过,纸质书籍直。来省时省力,利用间隙的小时间,可读到不少东西,可后来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不出几天浏览的页面,快速阅读完毕的电子书籍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之后,又迷途知返,将电子产品,改为阅读纸质书籍。 为什么要讲这些?今天已阅读完三本,朗读者是因为看到董卿诗词大会看出的涵养、博学、看到一些经典选段后,觉得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有值得去传承,去认知发掘的,对第三本印象最深,史铁生《奶奶的星星》《飘》《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徐静蕾、江疏影、冯小刚这三个人选取的篇章很喜欢,反复进行揣摩,确实写的真实,很符合我的阶段。
《朗读者》读后感(四):平凡,是所有人的写真
不喜欢看煽情的节目,不喜欢读煽情的书,朗读者的节目从一开始呼声就很高,然而我连简介都没有看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厌恶这种呼声高的东西。当这三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去看了,而且是带着很强的意愿去看的,已经不知道当初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开始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在众多书中也仅是普通的一本书,也许正是它的普通,才使我心绪万千。
平凡,一个似乎从来不被我们提起的字眼,从小到大,听到过各种各样的伟人、知名人以及明星,似乎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才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似乎只有梦想着成为这样那样的名人,才是一个人有理想的表现。即使《平凡的世界》像我们展现了几个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但是"伟大"、"成功"等等才是我们现代人的字眼。什么才是成功?那些被人熟悉的名字的人就是成功么?他们就不是普通人么?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
若说读完《朗读者》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也就是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态。能站在朗读者这个讲台上的人,不是我们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名字就是做了普通人都不敢做出的事情,也许这些人的生活总有那么一两个被我们所憧憬;也许朗读者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揭露了隐藏在这些人光鲜亮丽背后的事情。
生活是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如此,无论是富是贫,是人前还是人后,当我们用崇拜的眼光看着那些聚光灯下的人时,自动的划清了界限,他们不是平凡的人,是一些离我们很遥远的人。当董卿和朗读者们一问一答讲述着各种生活中的事情时,原来他们的生活离我们如此之近,原来他们的生活也是平凡的……
《朗读者》读后感(五):《朗读者》里面的美句
很喜欢《朗读者》这个节目,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看。发现同步出了一套书,甚喜。相比朗读的内容,我更喜欢看访谈里的真情流露,摘录了一些美句,与朋友们分享。  1.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写给女儿的两句话“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宽容。” 2.“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么美的句子是京剧《牡丹亭》的一句唱词。 3.关于陪伴。为什么我们需要陪伴?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4.关于人生。有人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字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后悔”,努力去做吧! 5.西游记歌词的诞生。“一天我是坐公交车到单位去。当时我看着窗外,我就在想人这一生,忙忙碌碌为了什么。我自己答不上来。很多东西对我而言,情感一转变,马上就会变成音乐。(唱)“一番番春秋冬夏”,一下冒出来了。(唱)“一场场酸甜苦辣。” 6.刘震云谈书和电影。书跟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物。电影非常讲究节奏,像一头豹子,要跑得非常非常快;而小说是一头大象,可以边走边想。书最擅长的是心理描写,而这个心理描写对电影是完全没有用的。 7.刘震云谈女儿作业。不管是考试的时候还是回家做作业的时候,不会的题就不要做了,因为做也做不对。但是你能不能把自己会的给它做对?你只要把会的做对,你得分一定就不低了。我们每一个人,从来都是在细节上犯错误。细节上犯的错误就是会的事没有做对。 8.董卿:你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她是什么时候吗? 姚晨:说实话,我记不清了。后来,你会发现生命中好多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默默地…… 9.我们习惯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
《朗读者》读后感(六):不如看视频
读完了这本书,央视爸爸选的嘉宾很少有流量明星,但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独特的经历,或是家庭之间最深的爱,或是对国家突出的贡献与奉献,或是功成名就达成了自己实现,仅仅是看嘉宾事迹介绍与董卿的采访已足够感动了,读有的部分的时候真有有一些泪目。但是自己对阅读散文真的是兴趣索然,好多内容就很快的翻过了,可能这种散文更适合听觉上的体验吧。
读书摘抄:
诚挚、深沉、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
记住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不要认为是理所应当,也记住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是事不关己,这是做人的道理。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除了正直之外,还要学会融通。融通的意思就是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
你自己不倒,别人推都推不倒,你自己不想站起来,别人扶也扶不起。
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星星永远不会惧怕黑暗,因为越黑暗星星越闪耀。
我不会怕,怕,就输了一辈子了。
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莎士比亚
人类长存的道理,便是永远不放弃交流,并在这不中断的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给予,相互美好的促动。
你可以不喜欢我、看不惯我或是有自己的意见,那对不起,你可能在辜负老天给这个世界的一份很好的礼物哦,你没有福气。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我从未长大,但我从来没停止过成长。
不管是和别人比较,还是通过外界的反馈带给我的一些虚荣吧,我觉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丰富自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朗读者》读后感(七):听故事,也好吃
今日,在重庆西西弗书店,将第三本也看完了,故事陪伴了我40多天,滋味品一生。
我喜欢听故事,听别人讲述生命中的各种味道。也许因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手指头加脚趾头就能数的过来。亦或许是因为平凡的出身想要为未来加点不一样的作料。他人的故事变成了很好的前菜。
《朗读者》书中的文章真的应该是朗读着来读。有那么几篇,我却记不得名字了,我读啊读啊,鼻子一酸,眼泪就留下来了,那是真的卡到心坎里了。温情,人情,温暖,感动一直充盈着我的内心。
品足了滋味,书中被朗读的许多名篇也为我打开了新的大门,我将它们加进了书单,期待它们给我带来更多滋味,让我望到更多可能性。
遇见一首诗,记录下来。用作2018年的卷首语必定棒到不行。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 『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 『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 『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做 『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 『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 『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朗读者》读后感(八):董卿:爱的表达式
文|刘海涛
http://mp.weixin.qq.com/s/JSo_6ceNgPHDzamHL2uM-A
https://m.sohu.com/a/201889263_661695/?pvid=000115_3w_a
http://mp.weixin.qq.com/s/5wKWPQ7nBhFOI4BmIeO0Wg
在不经意间一个叫《朗读者》的节目,跳入我的眼帘。
董卿主持。
没想到的是,朋友中素有“小董卿”之称的一位红颜知己竟也破天荒地与追剧簇暂时分手,成为这个节目的粉丝,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也拉进来,进行一次特殊的“亲子教育”。我打趣地说:“你这个平时连书都很少读的人,能看朗读者,是因为你与董卿长得像呢,还是长得像呢,长得像呢?”“像吗?不许暗恋哟。(鬼脸)。主要是说出了我想说没能说出的话;我经历过,却没有留意过的人和事。”
看来,好东西,的确与是否爱读书没有直接关系。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少有感动,也不是少有遇见,而是遇见与感动后那种沉思、反观与记取。
《朗读者》应该说是近乎完美把各方资源进行了整合: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号召力;央视,影响力;朗读者都是各行业中有卓越贡献的大腕级人物,渗透力;名家文本,积淀力。四力合一,形成一种新形势下的文化力。整体节目定位在暖心、明心、鉴心、抒怀、励志的基调上,把老百姓心中一种久违了的情感通过这一渠道,以他者读我心声的方式释放出来,让我们走进一座心灵的圣殿,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诵而优则书。这似乎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套路。但《朗读者》似乎有些不同。没有诸如“应广大群众要求……”云云,完全是把声画产品转为纸版呈现,很有点深加工的味道。这种精致,也的确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别致,使我可以在更大范围的空间与时间中去消化,找寻与补充属于自己的那份营养。
相较节目本身,每一个主题前面加了董卿一篇手记,将这一主题提炼、升华,从形而下升级到形而上,坦白讲,是我所欣赏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祝福;这里有母亲对女儿的祝愿;这里有孙子对爷爷的致敬……而我最喜欢的是翟墨朗读的《海燕之歌》。这也许是年龄打上的一个烙印,抑或一种情结,或者说是所有朗读者中一群特殊的寻觅者中的一个,寻觅一种过往。一种文字,可能要用一种经历却理解;也可能要用一种心境去验证;更或者耗尽一生需要寻找的一种牵引。
尤其书这种借由文字的种子,承载着心灵深处一种情感与理念。无论厚与薄,都是一种爱的表达式,一份礼物,而有多少种爱就有多少种礼物。
这里也偷偷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朗读者》也让我第一次发现朗读的美,甚至在全民K歌中做了一次朗诵的首秀。有朋友这样说,不要压抑你的天赋。假如说这是一种鼓励,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发掘。在《朗读者》里有很多主题:感恩、遇见、勇气、选择、第一次……我想这是一次与另一个自己的遇见,第一次用心灵去贴近自己心灵的遇见。也许这是我们活着的一种意义,在我们心灵必经的路口,缓解一种久违的干渴,而这一切的背书只有三个字“爱生活”。
《朗读者》读后感(九):生活不息,阅读不止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巧方便易携带的电子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机不离身”或许是对现代人最好的概括。磁带、收音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快速的更替,能够陪伴自身的物品越加丰富,最近流行的词汇“低头族”便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人们将物品制作出来并非出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是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予以人以乐趣和慰藉。电子产品犹如无形的牢笼将人类禁锢在了狭小的空间里,人们以被动的方式独处着,厌恶社交,厌恶工作,他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几寸的屏幕里。
如果将社会比喻成一杯水,那么电子产品就犹如颜料一样,一旦落入水中,须臾间便会扩散到杯中的各个角落。无节制的使用科技产物,现代人无形中就“患”上了一种通病——阅读障碍症。人们习惯短时间内攫取大量的知识,习惯于看图片信息和零星的段落,久而久之,左脑半球的工作一直处于低水平,一旦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大脑超负荷工作,阅读的时候会尤其困难,时常出现将字看反或颠倒、跳字漏字、分不清形近的字、阅读速度慢、看了下文忘了上文。不置可否,许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出现上述情况,许久之前这个病症还没有那么常见,如今似乎人人都成了阅读障碍症的潜在患者。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书籍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承载了社会的变迁,承载了个体的悲欢离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我国在文化传播方面下足了功夫,前几年在全世界兴办孔子学院,将儒家思想名扬海外,最近在央视开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将文学带入到了寻常百姓家。《朗读者》似乎是物欲横流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摆脱电子产品,走进文学的世界,发现不一样的光彩,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完美的“治疗。”
《朗读者》节目是由董卿主持的,在我心中,董卿一直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般的人物,看了《朗读者》后,更是加剧了我对她的崇敬之情。董卿在节目中说过,“朗读”二字重文,“者”字重人,将文字代入到人的感情里,将人的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文一人,相得益彰。
最近看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董卿主编的《朗读者》后,深觉节目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全都来源于董卿“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董卿擅于挑选文,更擅于挑选最适合传达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选择》这章里,董卿说:“有人说我们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力,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都是我们要拷问自己的问题。”《选择》里的第一篇朗读的文章是《老人与海》,众所周知,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坚韧不拔,老当益壮,大海摇曳着老人的船,就犹如幼儿肆无忌惮的摆弄着自己新得的玩具。老人面对大马哈鱼,从未动摇过杀死它的信念,即使手掌被鱼线划的满是血迹,他也未曾松懈,老人与鱼的搏斗,似乎是老人在于年轻气盛的自己搏斗,面对困难,他选择勇往直前,奋勇拼搏,“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就是老人最好的座右铭!董卿选择让王千源朗读《老人与海》,王千源是位实力派演员,《钢的琴》、《解救吾先生》中精湛的演出,圈粉无数。王千源在出演《钢的琴》时,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跟随着剧组过着栉风沐雨的日子,即使资金匮乏,他也咬着牙关坚持了下去,董卿询问他为何要接这部影片,他说他觉得自己活在了角色里面。王千源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钢的琴》中出演的下岗的钢厂工人陈桂林为他赢得了第二十三届东京国际电影界最佳男演员。
王千源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执拗,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他们的这份执拗就犹如后羿手中的弓箭,即使前方是炙热的太阳,也要义无反顾的冲向前去!
看完《朗读者》,想起了聂鲁达曾经写过的一首诗,我想以此献给为文学传播呕心沥血的董卿老师,“在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朗读者》读后感(十):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01 (图片来自网络) 《朗读者》请来了作家麦家。 麦家现场分享了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位中年男子,一位中年作家,一位中年父亲,情深深意切切的写了一封《致儿子》的信。 麦家的儿子去了美国读书。 在信中,麦家形容,儿子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 多么真实的表达,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吗? 对于已经离家在外求学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一封信,一部手机和一份思念。 我们把孩子放飞了,孩子变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以及长辈。 感动于麦家的文笔。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吧,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风雨,有荆棘,风雨中不免夹着雷电,荆棘中,不免埋着陷阱,作为父亲,我爱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 02 麦家写出了《暗算》《解密》。 当我们感叹于麦家的创作水平以及文学素养时,他在现场袒露的是孩子的叛逆。 麦恩从初二开始,三年的时间,没有走出过家门,仅仅是吃饭上厕所,开一下门,不与人交流,每天把自己关在房内,麦家想尽了一切办法想帮助孩子,但是于事无补,不由得使麦家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麦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父亲对他非常的严厉,经常责骂,毒打他。 慢慢的他与父亲产生立隔阂,他发誓再也不喊他父亲,连续17年不和他说话。 他写信写给母亲,回家带礼物,没有父亲的份,全是给母亲买的,他拒绝和父亲交流…… 想想麦家的父亲,又该是多么的痛苦? 麦家对父亲有着深深地仇恨。 何止是麦家,连董卿谈起她的原生家庭、谈及他们各自的父母时,他们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几多无奈,几多怨恨,而又几多愧疚。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的父母,他们爱孩子,很爱很爱,可是或性格使然,或迫于生活,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往往使我们倍感压力,甚至会受到伤害。 董卿的父亲从小到大几乎从不鼓励夸奖董卿,无论董卿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反而对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抱着挑剔的眼光。这份过于苛刻的严厉,忽视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爱的需求,导致她感受幸福的能力极差。 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生,父母教育以及表达交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在孩子心里埋下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很有可能会生根发芽。 03 麦家把儿子的叛逆归结于自己的叛逆。 麦家讨厌自己曾经的叛逆期,所以当儿子叛逆时,他一直没放弃,他认为这是他应还的债。 (图片来自网络) 他不想向父亲一样,和儿子十几年不交流;他也不想有这样一个孩子,所以他坚持、他忍受着。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他们已经给到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 他们也曾受父辈的影响,不想让孩子的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他们会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方式培养教育子女。 04 (图片来自网络) 儿时,岁月静好是有他们在负重前行,直到我们自己独自负重前行,体验人生百味,才会真正体验到人生不易。 我们是不完美的小孩,因为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他们是不完美的父母,因为他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 相互理解是对彼此最好的慰藉。 我们过多的把过错归疚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岂不知,我们这样做的同时,也推开了我们的责任。 我们拒绝成长、我们痛恨有这样的原生家庭、我们羡慕别人的原生家庭、我们自卑、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 岂不知,这样的状态已经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伤害。 我们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断地在自己的家庭中扮演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的角色,并自如的切换,玩着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并乐此不疲。 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只要你愿意,是要代际轮回?还是成长涅槃?都是你说了算。 这一生很短,所以让我们好好相亲相爱。 吸取对人生有益的部分,去掉那些对人生成长不利的部分。 父母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我们又成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如何给到孩子高的自我价值感?如何给到孩子安全感?如何给到孩子自信心? 这确实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