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一本由[德] 本哈德·施林克 / Bernhard Schlink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真的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阶层的观念,人性的怀疑,年龄的差异都让他们不能走到一起。作者的内心受到对汉娜背叛的责备,受到厌倦汉娜年老时体味难闻的责备,这种挣扎让我觉得很真实。作者犹豫不决不够勇敢,但我相信汉娜同样也不是他想的那么纯粹,正如探监时所想的那样,他们最好的相处方式也许就是在监狱外的朗读和监狱内的回信。
《朗读者》读后感(二):爱过无悔!
“ 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看见好多人都引用这句话,我想这就是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和所遭受的经历想要展现给我们,“在还可以爱彼此的时候好好去爱,当爱逝去时我们才会无怨无悔!”
其实没有很清楚汉娜的内心。她为什么隐瞒自己是文盲?为什么和一个小男孩做爱?为什么最终自暴自弃不再保持美丽走向衰老?米夏的生活从15岁后再也离不开汉娜的影子,他为什么无法放弃?书装帧很好,很简约,2小时不到简单看完,会不会是简约的写作风格导致一些问题比较隐晦?还是文化差异我有点不懂。有一种可能是中文译本翻译的有点偏差,以后有机会找德国留学的朋友帮忙搞一个原本读给我听。
书不厚,很快能看完,但要真的看出点什么,随便刷一遍是肯定不够的。
《朗读者》读后感(四):《朗读者》
人并不因为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汉娜与米夏在暮光中淋浴、朗读、做爱、小憩,在我的想象中都沉浸在一大片橙黄的光芒中,朦胧、美好。
汉娜独特的个性也同样吸引着我,在厨房穿背心、与米夏做爱,在泳池注视、离开,法庭上的辩驳与沉默,有关汉娜的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果敢,直到最后,汉娜寄给米夏的只言片语,把力气留在纸上,展露了非常温柔的内心。
生活、学习、做爱,夏娜重塑了一个米夏,只属于她的米夏。
《朗读者》读后感(五):《朗读者》有感。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一篇爱情伦理故事,对女主不稳定的情绪不理解,对女主的离开想不通。当读到女主接受审判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很多。想到了《沙拉的钥匙》,《追风筝的人》,《安妮日记》,《1984》,《汤姆叔叔的小屋》……想到了哪些受着战争、阶级的压迫的人,想到了哪些受着不公平待遇的民族。这个时候,期待和平与公平,期待受压迫的民族的解放,期待压迫者的手下留情。后来,我又看到了这里面对人性、信念、理想、尊严、情感的解剖。以爱情开始,穿插了对人的反思,又以爱情结尾。这是一部耐人寻味,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朗读者》读后感(六):朗读者
三十六岁的女人勾引十五岁的中学生?如果设身处地想一下,正性欲懵懂的你,对一位完美身材的女人,对于性的无知,难道就不会不去触碰吗?在一般人眼中,十五岁还未完全发育成,对于三十六岁的女人的骚扰确实难以想象。十五岁少年接触到了性爱,极致的快感,难以忘怀的温柔,恋恋不忘的气息,以及那些撩人的画面。何尝不是一种爱情,性爱的体验。以至于男主十八年后还没有忘掉,对于那些记忆深深影响了他,在婚姻,在生活。汉娜的经历也只是时代的消费品,因为无知,文盲对于所有做过的事并不完全知情,甚至冷漠,在与人相处中也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从来不先承认自己的错。讲述了一个在不知情下打死不承认自己文盲的女人感化后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
《朗读者》读后感(七):读不懂的《朗读者》
一直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序里所说的“这是一本庄严的小说”,第三部的第十章,开篇的那句——“第二天一大早,汉娜死了”,我还在极力想象汉娜出狱后该如何生活,可是她却自杀了。或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她也经无法再次融入这个世界,她拒绝了再次融入这个世界。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不是“曾经地罪恶不应该是一个人身上的烙印,而应该是一个标签而已,揭掉它好好地生活?”或者是讨论对于爱人的态度,我们的疏忽造成了对方的悲苦的命运?我读出了厚重感,却还是无法把握它的主题,或许一本真正的好的小说,总会给我们好多东西去思考,去深入人心,去慢慢回味。
神作!真的是人性神作!非常非常的感人!看之前要放下一些固有观念【成熟女性和男高中生的一段感情】。
作者是法学教授所以没有忘记去讨论困扰了战后德国青年的问题【我们究竟该不该承担父辈的罪责?】这是男主角的主旋律。meiyougaosu
女主角就是本作的爆发点了,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不能理解女主角的行为【仅仅为了隐藏自己是文盲值得为此入狱吗?】作者没有告诉我,男主角也没有告诉我们。
但是女主角有尊严的做了人生的决定,通过【朗读者】自学了写字。最后却放弃了活下去。一段老去的感情,一段执着的人生。
【朗读者】书名起的真好。可惜【朗读者】没有办法再接受老去迟暮的【听众】。而【听众】选择了赎罪,有尊严的活着,无奈的离开。
《朗读者》读后感(九):朗读至死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轻易许下海誓山盟,认为岁月的磨砺不会消蚀我们的爱情。而当岁月真正水滴石穿,形象气味都发生了改变,你是否还愿意信守当初的诺言?
我总是忧伤的,我始终顽固地坚信他应该把她接出来,给她一点点幻想,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破碎,纵使没有快乐,但至少能有一些平静。然而他不愿意给她,放纵自己的自私与任性,使她对于这个人世再无任何留恋。
她叫他小家伙的时候,不曾真正爱过他。但他十八年如一日的朗读,打动了她的心。即使情欲不再,她所希望的也无非是还能再听他朗读至死。而他,逃避了。所以出狱对她来讲,意味着朗读的终结,朗读的终结即是爱情的终结,爱情既已终结,生命也就没有意义。
你可以不再爱我,但请你为我朗读至死。
《朗读者》读后感(十):爱情巴别塔
这是爱么,他爱她在不对的时间,她爱他,在不能相守的空间。永远的慢半拍和不对等。
汉娜面对泪流满面的米夏说,“那是你的事儿”。她其实不爱他。她的世界里,你我分明,还不是“我们”。在电车上的一幕,多像一个风景。她看他是一处风景或是一出戏,有距离的。她只是需要他。是哪一种需要,是不是可以不要,她也许只需要一点点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