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花朵》是一本由廖一梅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一):女孩请别放弃尊严乞求爱情
第一次看小说书,廖一梅长篇爱情小说代表作《悲观主义的花朵》。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二):碎碎念而已
认证,我对廖一梅的作品无感,无论是话剧剧本还是长篇小说。就这一本来说,明知对方有妻子有另一个情人,还飞蛾扑火一般心甘情愿做他的情人。我不反对炮友,只要双方是单身没有羁绊,不反对一生爱过多个人。但是这一种纠结复杂理不清,什么都想要的贪念欲望,拿别人的脆弱做自己不肯撒手的借口,我不感动不同情,也没有不赞同,只是无感,内心毫无波动……不要说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只是哪怕描写的内心再细腻,这本书里的在我看来也只有做作多余和角色自我感动?有部分语句的意思表达是赞同的,但不能胜过我对这本书整体的,无感。
人生除了你自己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东西。那些一生围绕爱情的人,觉得一生激情都只能倾注于此事此人或此群人的,我不能说他们哪里不好,只是觉得,无感。
还有结尾,不是命,是个人选择,甚至是作者的挽回或洗白,啊,他重要摆脱了旧情人可他死了,你们错过了,这真不是命,不要什么都甩锅给命。
我好像更喜欢最后的跋。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三):为了不爱他,只好更爱他。
我恍惚在书中看到的自己,那个在爱情里受虐与自虐的的自己。
据朋友说我应该是一个通透的人,清醒的人,聪明的人,拎得清的人,他们着实猜不到我会爱上哪样的人。任他们谁也想象不到他们以为的这样一个我却在爱情里来来回回自我拉扯。也许这就是我的沼泽。
我分明知道他可能浅薄,虚伪,甚至于根本不爱我,可我没有办法停止我自己。 我知道自己根本就是个小气鬼,我付出牺牲克制得越多,我就越期待他的爱。为了不爱他,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更爱他从而哄抬自己的期待,好让它重重的落空。我相信反复跌落,一定会有一蹶不振的时候。要爱他,不遗余力,我信最后一点爱用尽的时候,内心才可以有一个平静的告别,我不想再对这个人有期待,我不想再对爱这个人有幻想。 在尽力更爱他的过程里,我确实让一个女孩变得不可爱了,她在张牙舞爪地渴求一个人的爱,她低三下四地恳求一个人的想念,她真的毫无底线,自尊全无,一点都不体面……
是,她果然爱到狼狈不堪,她爱得让我羞耻。 不落定的尘埃是开不出花的,因为根本就不会有足够的养分。爱一个人不够爱你的人注定没有结果,于是只好更用力地去爱他,毕竟试图抓得越紧,抓住的只会越少,自己较劲久了,爱自然也就耗尽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四):苦乐之花
佛家有言,人生来就是受罪,能爱与被爱,已是最大的慈悲。有谁是生来就乐观或悲观的呢,定是有所经历。不管有多爱,终会经历分别,无论是生死,或是不爱了,亦或是其他。也许,我们骨子里都透着一股悲伤。乐观,就是开在那悲观之上的花朵。 叔本华说,对于人类来说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有很多很多人,甚至许多许多多杰出的人都像你一样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和不幸,忍受着这个充满虚无的人生。这让我想到,宗教教义,佛家,或是基督教,等等,都有说到受苦受难和赎罪。生活,带给我们很多磨难,那些看着乐观的人,只是没有将难过表现吧。而感情,是无论如何都会给人以痛苦的。无论开始和过程有多么的甜蜜,终会经历别离。我们或许早有准备,但是当真正面对时候,最难接受。 陶然与徐晨、与陈天。其实,并没有看懂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许,每一段感情你,只有当事人才会懂,也许,是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很多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也未必清楚。而是悲是喜,何来确定的说法。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过得很苦,但是看到那些比自己更苦的人,原来,自己还是很幸福的。可有的时候,以为幸运之神就要降临的时候,却总是当头一棒喝。想起朱茵在《萧十一郎》中,沈璧君对连城璧说的一句话:“境随心转”。沈璧君与萧十一郎坠崖,有幸生还,后来救起同样落崖的连城璧,山谷的生活条件,让连大公子很不适应,而看到养尊处优的沈大小姐开心的样子,不禁惊讶。“境随心转”,这四个字在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就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这四个字激励自己。 刘亦菲的电影《第三种爱情》,其实,这世上的爱情何止三种。每一段都有所不同。套用托尔斯泰的话,幸福的感情大同小异,坎坷的各有不同。陶然最终没有和他们任何一个人在一起。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缘分所定。在这本书中,没有在一起,是悲观 ,曾经在一起的会议,是花朵。大概吧,这是我的理解。“对于人类来说,欲望和厌倦是两大支柱,交替出现支撑着我们的人生。一切选择都与这两样东西有关。”这是为什么他们之间分分合合的原因吗?我不知道,没有过经历,很难去体会,更别说的感同身受了。 在遇到执手一辈子的人之前,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当中,可能会有很伤心的,很开心的,最后分离。回忆留在心底,不必介怀。缘分都是最后出现的。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五):读过《悲观主义的花朵》
买来很久,一直未读。
读起便放不下,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写却没有写的青春的故事吗。
每一次用尽力气去爱,最后剩下的只有不经意间想起时嘴角的一抹弧度。但,那不就是青春吗。爱的时候不计得失,爱过以后无愧于心。
我爱过许多男人,那些男人教我的事,我总要好好写一写了。
秦朗,我至今仍笃信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名字。阳光下的篮球场,白色的T-shirt,粉红的棉衬衫,翩翩少年,唇红齿白。
哲,高中时就带着我刷夜,还经历过在深夜市中心静谧的大街上溜达,大声说话大声笑,一句“我有些饿了”话音刚落,突然从天而降一块儿萨其马的奇遇。
毛毛,我挂念至今的男人,也许是因为我从未得到过他。毕业舞会上的可乐戒指,是我一生都不会忘却的甜美。
志明,告诉我志明与春娇、九局下半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台湾男人。带我吃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瓢叔叔,幽默感爆表,和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刻倒下都了无遗憾的冯奔奔一道,为我和赵大吊车的青春贡献了最没心没肺的快乐时光。
张勇,在北京看过的两场话剧,流下的泪水让我记到现在。后海边的那场闲聊至今仍然被我转述给恋人未满。
曜,被他牵着不小心走了一圈金字塔尖的二代圈儿,十年之后的政商起伏的八卦却让我唏嘘命数天成。
建东,timing不对,那时的他想要爱的应该是现时的我,略懂一切,却又仍然相信爱情。
麟,太缺爱的我,第一次被男人全心全意地爱着,以至于完全无视了阶级的差异。
涛,磨折了彼此八年。一场杜拉拉升职记式的爱恋。不得不承认,这段没有结出爱情果实的关系,却使我的生活上行了一个阶层。
田教授,曾经令我笑到胃痉挛的传奇。
Frank,他爱我,他什么都好,但是偏偏我不爱他。分手时还记挂着要送我一件能镇住恋人未满的jewelry,想来是真好,但是偏偏我不爱他。
Matt,Matt in Barbour,打了鸡血似的founder,几乎要开启我人生的另一道门,却败给了缘分。没有magic发生,我们却都不服输。
Lion,交往过的最漂亮的男人。却令我第一次认识到没有一句话可交谈的couple有多么可怕。
一时只能想到这些男人,我一定会好好写一写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六):N种爱情
从来不了解星座,摩羯座,天蝎座,双鱼座,处女座等等,世界,针对人类按出生的时间和阶段,进行了划分不同星座,可现实是,人是世界的产物,也是环境后天,不断变幻的产物,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更没有完整的,能正确分析出人性格的公式,带入计算,就可以得出结果,得到准确无误的感情及工作,运势。所以,星座,从来不信。 吸血鬼的爱情,他们的国度里,有永远燃烧不灭的生命,不老的容颜。白天寻找猎物,夜晚露出獠牙,守株待兔,在白皙的肤色下,有帅气的外表、迷人的身材,靠喝鲜活血来维续生命。永生,使他们的存在变得,漫无目的,几千年,几万年都在人间飘荡,直到遇到了爱情,一切便不再一样。 爱情让男人变得愚笨,让女人变勇敢。凡是被爱贴上便签的,都显得格外不同,你会发现下雨也是晴。 爱情,恋人,情欲,整本书都是围绕着女主陶然的爱情而展开的,与徐晨,陈天的爱恋,分手,复合,在分手在复合。 爱你的人伤你最深,往往最了解你的,了如指掌的人,伤起你来更是冷酷无情。 爱情,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它可能来的轰轰烈烈而来,去时平淡无情,一万个人眼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就有N个不同版本的爱情。 梁祝之间的爱,化成蝴蝶双宿双飞,厮守到老。罗丝与杰克的爱,即使天涯相隔,却能刻苦铭心,永不忘记。有长达半个世纪等待而来的爱,“等待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有些爱情,如烟花般璀璨,如昙花一现,始终无法不能长久,开始时甜蜜,想象中的甜蜜,价值观的不同,各种现实的冲击,而导致相爱双方,相隔越来越远,曾经一起携手走过的风景,真情流露的情书,说过誓言,都在现实和残酷面前,爱情与面包之间,烟消云散,变得面目全非,千疮百孔,甚至相爱相杀,互相怨恨。 书中写了一个物与物之间的爱——“小鸟和大树”,小鸟答应在大树生日时,为他唱首生日歌,但到了生日那天,小鸟来了,但大树却已经不在。于是小鸟飞飞飞,追追追,最终在厨房找到了变成火柴的大树,在他被点燃的那一刻,为它唱一支歌......这个最不起眼,简单的爱情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也能带给人暖意,在无数省略号的后面,在火柴燃烧的那一刻,小鸟完成了他的诺言,就像是在婚姻的殿堂里,你陪他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听到阵阵掌声与祝福,双方答应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健康或是残疾,都愿意一直在身旁守候,爱惜你,疼爱你,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不离不弃,然后,互相双方各自说句,你愿意。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七):伸手怕犯错,缩手怕错过
究竟是时间让情感的轮廓慢慢呈现,还是时间陌生了彼此。
我记得他们的初恋,如果那算是。小Q跟他喜欢女孩的那份不正儿八经的情感最终不了了之,吵架原因彼此早忘记了。四年后再见面也没有红着脸或是红着眼。时间可以让我们长起皱纹,也可以抚平心上的波澜。
我记得茫茫人海中匆匆对视了一眼,自此相伴了快十八年。我跟发小是在学前班的第一次年级聚会上认识的,匆匆对视后我们手拉手一起上厕所,自此断断续续手拉手了十来年。时间可以酿情,越久越醇。
总有些人匆匆一别后,人生就再无瓜葛。也有一些人匆匆对视后,就再没分离过。这是缘分吗?伸手怕犯错,缩手怕错过。我也冲动过,也表白过,可是自此我的QQ便被拉黑,对方便再也了无音讯。
时间煮雨后,酸的便是醋,醇的成就了酒。陶然与初恋成了哥们儿,与最爱生离死别。既然你答案都给了,那我就没必要再纠缠不清。情感中有一种东西就做尊严,当你摊上感情这件事,它就已经不存在了;可你们争吵的时候,它本不该出现却又来了。还记得一哥们儿,特别好的人。在我出来实习没地住的时候,说服他女朋友跟我一起合租,让他女朋友跟我睡一张床。他女朋友也是很坚强的女孩,愣是大学家教帮父母还了十几万债,现在还在还。她说:我做的事,我家里人都没说什么,因为他们没什么可以说。后来他两闹分了,理由女孩一直跟我说男方很优秀但是太强势,这样过着太痛苦了。在一次争吵中男方习以为常的扔下一句:分手吧。后来的事演变成我成了传信的鸽子。拉拢的没拉成,看着他们微信朋友圈里闹。就这样他们过去了大半年,我复习倒计时了大半年。渐渐平静了,他们的爱恨情仇我期待有下文,都是那么好的人,看时间吧。
网络上有个段子:"你搭一句,我搭一句,在一起了。你搭一句,我不搭理,没戏。我搭一句,你不搭理,没戏。"我特别喜欢跟温暖的孩子一起玩,因为他们都会搭理你,玩的也开。喜欢一个温暖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很温暖啊。时间是潮水,潮退后留下海岸本来的面目。不是时间陌生彼此,而是潮汐退却后露出了裸露的沙滩。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八):飞蛾溺于杯中
最开始作者引用了保尔•艾吕雅《公共的玫瑰》中的名句,“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完全可以把它当做是本书的一个提挈。 私心里把廖一梅当做和刘瑜同一类的人,对生命、爱情、欲望和自我都有清醒的认知,她们过得拧巴着拧巴着,忽然就自由了。 读《悲观主义的花朵》,脑袋里闪现的是刘瑜的《余欢》、荞麦的《郊游》,她们的主角有种彼此熟悉的感觉,同样是学历不低,好弄文字,有一两个闺中密友,身边发生一些奇葩的事情,表达的欲望很厚,故事性很轻,写出来的文字是想要通过书籍这一载体去传达某种情绪,到最后,具体的故事细节都索然忘怀,就剩下了一句喟叹在耳畔荡漾。 譬如书首的男人只会变老不会变成熟,但是成熟意味着什么呢?陶然的男朋友好高骛远,自高自大,以为才高八斗,在和陶然分手以后,还堂而皇之地写信示爱,为了使其嫉妒,还去写信追求她的室友,说到这儿不禁哑然失笑,诚然,他不是成熟的。陈天就成熟了么?也不是,他年长,拥有社会地位,拥有社会资源,都是隐形的财富和资产,更重要的是他性格周全体贴,具有罗曼蒂克的气质。书里面有一个小例子,说是陈天去出差,当地派了一个女生安排他的行程,俟陈天返回,就接到了女生对象的电话,说女生要与他闹分手、闹离婚,皆是因为陈天。 到此,我想起priest小说《过门》里有一段话,大意说花蝴蝶只会留恋一个花季,等这个花季过去了,它就会到另一处去。陈天就是花蝴蝶类型的人物,他处处都有情意,对人人都留下那三分笑颜和善意,如同在笔直的鱼钩上系着鱼饵,引愿者上钩。 陶然如同飞蛾,明知他是火才会露出那光焰,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扑向了光焰的怀抱,最后的结局也唯有受伤而已。 萧伯纳说过,结不结婚,以后都会后悔的。恋爱亦然。 倘若飞蛾不去扑火,它也可以冲向水里,结果就是飞蛾溺于杯中。多么吊诡而蹊跷的事情,向前走是死路一条,向后走也是死路一条。 悲观主义大概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下孕育而生的,可是,它却开出了花朵,仿佛溺水者挣扎着将手伸出了水面,不停地大声呼救,以期有人能看到并且拯救她。 陈天的死亡如溺水者呼救无果,他从每一个恋爱的对象那里得到真诚的爱、期盼和依赖,同时被这些爱、期盼和依赖缠缚,窒息而死。 当他对陶然说喜欢、说欣赏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陶然不知道,或许连陈天自己也不知道,有些痛苦不需要咬牙切齿,就会从命运的身旁溜走,到过了很久之后,他再回想的时候就像磕落的烟灰一样,死灰难以复燃,记忆不复存在。 书封介绍说,可以把它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对读,言下之意,是能与之相媲美的,一个是从男子角度写女子暗恋,一个是从女子角度写明恋,同是倾慕比自己大将近二十岁的年长男人,把满腔柔情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矢志不渝,而对于那个男人,她们了解得却不是很多。 村庄不曾见过飓风,飓风来临的时候足以摧毁一条村庄。她们不曾彻底了解过他们,臆想出来的美好足以摧枯拉朽地焚烧一切。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九):纠结的爱情又奈何几许
《悲观主义的花朵》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少女纠结爱情。我读了半个月,追溯到9月初读了一半就遗落在中转的机场,后来几经周折的找来了电子版断断续续的读完。
至于为什么遗落在机场,除了进安检时走的着急,自己粗心的原因。更多的是文中所谈的爱情太纠结,女主的痴情程度让人难以用悲伤两个字形容。所以读的时候,我几经合上书放下,又几经拿起,这样的来来回回,也无怪最终会将它遗落在了机场。
仿佛人生总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上网查了中转机场的遗物认领处,几经周折的打通了电话,得到的回复说暂时没有收到这本书。我还是想争取一下,于是跟话务员又协商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说一旦有收到这本书于我联系。
虽然我知道书能回来的几率并不大,但似乎这是一种希望。至少我争取过,当然,都过去了十多天了,那边没有任何的通知给我。一方面,我因通过电子版读了书剩下部分的内容,对这本书是否能返还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当初强烈的愿望。另一方面,当第一次拨通话务员的时候我似乎就已经知道了不太可能,但以这样的方式来告别那本丢失的书,仿佛并不仅仅是抱有的那一丝丝希望,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安慰。
我在看书与丢了这本书《悲观主义的花朵》内心过程,似乎更加体会了一次,文中女主人公陶然与男主人公陈天所上演的那段“爱到了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者”的爱情。
陶然爱上了比自己大20岁的陈天,她明知陈天有家室,有情人,她的理想告诉她他们不是一路人,但是直觉告诉了她,有一种人,第一次见面,仿佛就决定了以后你和他应该有某种联系。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我最后一次看到那本书放在中转机场的推车上的时候,还告诉过自己,应该不会弄丢了吧。
她爱他仿佛可以放下自尊甚至一切,她爱他爱的卑微,她爱她爱的委屈求全,她爱他爱的小心翼翼,她爱他爱的死去活来,她爱他爱的失去了理智。当有一天,她发现他的情人就是经常在他们中间帮着传的,比他小25岁的他的助理,她自己觉得自己仿佛顿悟了一切,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可能是芸芸众生中任何一个少女般年龄的随意替代。她是悲哀的,但是她又确实是真心爱过他。
男主人公最终因病离世,并且在离开之前做好了对情人的安排。之前多次提及让她虽他去国外,她都没有答应。她似乎又看到了他是负责任的。
“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曾发现他渐渐的变了模样。而最终他的离开人世又给女主陶然致命的打击,是该悲伤还是该失落,为爱而生,自己又会变成什么模样?也许此情可待已成追忆。
就像我丢的那本书,时间久了也许就淡忘了,但又还是抱有那丝希望。对于陶然来说,陈天不能死而复生,但是曾经她自己所付出的爱是真的,心中有爱,还是会心存念想。究竟要不要为爱而生,回答是否定的,爱是躲之不及的怪物。
《悲观主义的花朵》,深刻体现了“爱情,你忍不住要伸手去握紧它,可握住的时候已经碎在手里了。”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十):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
“致死的激情,永恒的欲望,征服与被征服,施虐和受虐,与快感相生相伴的忧伤,在痛处和迷狂中获得的永生……”这样飞蛾扑火式的爱情就像毒药总是让人欲罢不能。
一整天的时间被整个故事吸引了进去,仿佛走进一个悲伤绝望明知是错却又让人无法摆脱的世界。陶然对陈天撕心裂肺又压抑的爱情让我想到了“谁都没有错,错的是爱情”这句陈旧的俗话,在爱情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迷幻不定的。
“黄昏时分,我大敞着窗户,凤吹进来,带来一种痒痒的让人麻酥酥的气息,身体在紧缩,胃在痛,这就是血液中流淌着爱情的感觉。”读到此处我不由的心惊肉跳,仿佛关于爱情的那层薄膜被撕破一般。
故事写的或许不完美,但是关于故事中爱情的描述都是撕裂的疼痛,或许这就是爱而不得的样子。我们承认陈天是爱陶然的,但是那样小心翼翼的爱或许陈天对于每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都是一样的,甚至陈天对于陶然的感情一直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样子。但是对于陶然是爱了就不顾一切,尽管知道陈天在捡完床上头发时等待下一个女人,在几个月不见时陪伴另一个女人,但是依旧在对方一个电话就能赶到他的公寓。在爱情的世界里,陈天是陶然的全部,但是陶然只是陈天多个女人之中的一个。这就是没有公平没有对错的爱情世界,怪就怪你爱了。
“这坏名声表明他是性情中人,他们感情炽烈,热爱美好的事物并且真诚忘我。”陶然对于陈天是了解的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她会在陈天送她香水却要求见他是不要用时无所谓,在疯狂的想念时只是想念。所以她对陈天的态度是“如果他不再爱我了,我便会从他面前消失。”这样的爱情总是让人心疼却无能为力。
陈天是情种,所以他不能不顾别人的感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不能要求别人和他同步地收放自如,所以他会在整天想念的时候只是出现看你一眼,他会心疼着那个已决定分手父母离异的女孩,他会在陪着这个情人吃完饭给另外一个情人带吃的回去,他不在乎无关人士的评价但是却在乎每一个有联系人的感受,所以这种中年男人对于二十岁的女孩是毒药,所以陶然如是。
相比较更喜欢徐晨的真实和洒脱,年华青涩时对于爱情就是彻头彻尾的纠缠,甚至用那些让人贻笑大方的小手段来留住陶然,但是在爱情未果时很洒脱,他知道自己是在千万个女人中寻求自己梦想中的情人,虽然是理想主义但却是在用激情生活,而不是背负了生活的重担。其实陶然和徐晨是一路人,差别只是陶然找到了自己梦想中的情人,而徐晨依旧在寻找的路上而已。
“所谓死亡的恐惧,情欲的动荡,生活的苦恼,人生的烦闷,存在的空虚,所有这些情感内容,都需要一个人类个体独自面对。”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感情的延伸总是无法控制,自己也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自己被爱情折磨的死去活来却无能为力,因为不均等的爱到深处,你无法不成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对于爱情“相信我们殊途同归,在所有的迷惑和痛苦之后,爱情和欲望挣扎之后,都会在灿烂的阳光下坦然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