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树青青》是一本由[美] 芭芭拉·金索沃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60元,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豆树青青》读后感(一):温暖
篇幅不长,花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为什么选择这本是因为我关注的公众微信号看理想推荐的,刚好有一期是讲述女性的成长,大约我也需要这样的心灵鸡汤,所以就读了。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涉及美国的一些非法移民,两性问题,父母与子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关注点,其实书中并没有展开来讲。令我觉得不错的地方就是有很多人讲到的很多情节,比如昙花开放,三代女性照顾新生婴儿,邻居间的互相帮助等等。这是一本能温暖人,能够从中得到力量的书本。
《豆树青青》读后感(二):大概以后看到紫藤花都会让我想起小乌龟
送给玛蒂紫豆子的那个和我同为中国人的老奶奶,大概是我跟这本书或者说和小乌龟最微乎其微的关联了。这么可爱的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最后知道小乌龟安然无恙快快乐乐的活着,我也能破涕为笑了。
大概是在心里拍了一部电影,我想象中的小乌龟只属于我,谁都无法演绎。
“在一个像这样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只有达到力所能及的正确。”
一开始就不是很了解那些不公平的存在,就像泰勒问埃斯特温那些傻傻的问题一样。就算到最后,我也不是很了解小乌龟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可我仍然深深怜惜着这个小东西,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心。看到她,大概明白了泰勒想当一个妈妈的心。
“怀孕的说法是,你把一个孩子带到光亮中。”
怀着自己小baby的芭芭拉,也真的是有颗柔软的心。
《豆树青青》读后感(三):构筑起坚强与倔强
纵使知道生活满是艰难和不公,但生活毕竟还在继续,我们都还是要尽最大的力量去继续下去,去成全一个人的坚强和倔强。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毕竟从字面上看来“豆树青青”,可以看作是充满童真的名字了吧,却是一个贴近现实到几近残酷的故事,但感谢作者仍有一颗柔软的心,可以去放大这个世界的美好。
泰勒不想早早结婚生子开启既定的人生模式,却在意外间背负起一个抚养小女孩的责任,露安喜欢生活被规划好的样子,却在某一天,被迫接受丈夫逃家不告而别的命运。我们或许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在命运的玩笑下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但是要命的是,我们别无选择。
当这样的两个姑娘在互相扶持中给予对方温柔,并且逐渐成长起来,相信我们会愈加发现这世界的可爱。简历里说这本书关于爱与友谊、冒险与承诺及离弃与归属,这些字眼自然天生的温度,在一无所有的地方蕴藏着惊人的秘密。
人生的苦难不少,但给人惊艳之感的时刻竟然也很不少,特别是自然的壮观与瑰丽,让人类与其他生命被同等对待。比如书中所写的日出景象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感觉,“冰雹还没停,太阳就出来了。城市后面的山顶上空出现一道彩虹,之上还有另一道彩虹,颜色是颠倒的。两条彩虹之间的天空显得更加明亮,像条从后面照亮的白色被单”。
本书的作者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勋章”,她出生在1955年的肯塔基州乡间。出版的小说好评如潮,同时得到了读者和业界的认可。她的另一部代表作《毒木圣经》的传播度更广,但是作者字里行间那生机盎然的样子倒是一直没有改变。
《豆树青青》读后感(四):就像豆树,在荒漠里悄悄生长
“致所有迷茫的、依赖的、不自信的,你终将成为独立的、坚定的、幸福的。”腰封上的这句话吸引我买下了这本书。
“紫藤靠自己只能勉强求生,我这样像小乌龟解释,可如果把它们和根瘤菌放在一起,就会出现奇迹。”这句话在最后一章,似乎点明了全书想要表达的东西,可似乎又不只如此。
常常会在读完一本书后看看其他读者的书评,继而发现许多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没能注意的东西,是否每个人读到的都是自己所关心的、自己所了解或想要看到的东西,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章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第二章采用的却是第三人称,有些困惑,会按两条线写下去还是终将汇于一处,因为《毒木圣经》通过多个人的视角将一件事情尽可能还原到读者眼前。后来“我”终于来到了图森,和露安相遇,她们两个很合拍。起初,“我”在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告诉露安——我们不必非要像一家人,原因似乎是“我”的家庭中并没有过父亲的角色,所以不愿意自己成为类似的角色,又或许是因为不要想依赖于谁生活,我不太能找出理由。到最后,当她们经历了很多,找到了平衡的状态——相互依靠而不相互依赖,我们是家人,但没有谁是谁的,这也许是她们成长与实现独立的过程,又或者是所有人在看起来不怎么美好的世界中相互扶持,在看似荒芜的沙漠中发现勃勃生机的过程。
在正文开始之前,作者还写了一句话——“献给伊斯梅内和所有失去了她的母亲”。在我们看不到的许多地方,许多人遭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不幸,“我还以为我过去的生活够艰难的了,可我不停地发现,生活会艰难到远超我的想象”,被视为“非法移民”的埃斯特温与埃斯佩兰萨与伊斯梅内也许包括小乌龟无疑都是这些远超我们想象的不幸的承受者,埃斯特温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问他是否怀念家乡,他说我甚至都不知道要想念哪个家。
《豆树青青》读后感(五):只有在谷底的时候,你才有更大的信念想要登顶。
与这本书的缘分,真的只能说是一个意外。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面只要你写下关于他给出主题的一下段文字他就会在众多的一下段文字中,选择两个幸运儿,很不巧我是那一期有关性侵书评的幸运儿。我写的《德伯家的苔丝》。也许这也就暗示了这本书与性侵的话题有关,可当时的我并未多想。看过书后,又不觉得太有什么大的关联。也许是因为这是一本国外小说,我努力的把所有人的名字都仔细的阅读,除了“小乌龟”。也许是因为他赠送给我的是中文版,还好是中文版,我起初读起来并未觉得这本书到底有多好。但至少读到“小乌龟”遭受第二次“不确定”的性侵的时候,我知道我一直都是做一个旁观者,一个只想让别人觉得我看起来是一个有点读书的素养的人。
这本书大概读了4,5天,至少在“小乌龟”遭受第二次的伤害之前,我都是强迫自己不要半途而废,所以一直坚持在读。说明这本书至少在一开始甚至到了3/4 的时候也引起不了我的兴趣。我不明白女主为什么毫无理由就离开了深爱她的妈妈和她同样也深爱的母亲,就是为了出去看看世界。我读完全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在写什么时期的故事,但至少肯定在21世纪前,毕竟露娜做了一个梦见她儿子在200x的时候就会死去的梦,当时他的儿子还没有过一岁的生日。我也不明白,女主为什么有一份算是稳定的工作却要离开自己的家又选择在另一座城市定下来,如果她是一个想要冒险闯荡的人。好多的不明白,但是,这本书最让我喜爱的地方,甚至在刚读到那里之前的一点点的地方,克服的倦意,想要继续读下去,也正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至少在我看来。
本书就没提到过几个男人,书里面除了女主深爱而又得不到的男人,提到过的不是渣男就是你脑海想象离得毫无存在感的男人。这也算是这本书的灵魂——一个坚强,自信的女人即使不需要胆小懦弱的男性动物的衬托,也可以让别人发现她的耀眼夺目的伟大光环。
最后,看完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我的第一个想法和最后一个想法就是,有时间一定要再仔细的读一遍,即使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豆树青青》读后感(六):命运与抉择
我是通过《毒木圣经》认识的这位名为芭芭拉·金索沃的作者,她的作品都十分畅销,不能算多产,但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豆树青青》也是很具有她独特风格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故事和人物更接近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现代的人们差不多,有些甚至就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曾经思考过,年轻和中年的转折点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寄托。一个人最放得开的时候是孤身一身,虽然孤独,但是一切后果都能够自己去承担。一旦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一切都变成为一家人考虑了,这样一来青春将永不复还。故事中的主人公泰勒其实和我的想法差不多,孩子其实是最大的束缚,一旦有了孩子,人生的主角将不再会是自己。命运使她事与愿违,她得到了一个孩子,她的人生也从此彻底改变。
我有一个朋友,她和男朋友本来想多玩几年,想去做一些刺激的工作。谁知道突然有一天意外怀孕了,婚姻也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了,然而单纯的她并没有发现她的人生从此都交给了这个孩子。如今孩子已经三岁了,我这个朋友的性格有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患上了轻度的抑郁症,她总是跟我讲,有的时候真想抛开一切,什么都不管,但是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有追求安逸的人,他们希望的就是尽快结婚生子,然后过上悠然的生活,显然这样的生活不是泰勒要的。
但是一切的突入袭来,最终一定会被我们用相对恰当的方式和解,但是等到这一天之前,我们也会经历一系列的磨难。泰勒逐渐失去了爱情,却又得到了友情,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女性天生就会带有一部分的母爱,当她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得特别偏激,而是接受了考验。结局也是相对完美的,有的人可以过得幸福,但是他的内心一直反抗,所以给人看来不幸福。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会不会为了现状而改变,如果接受,那么就会活得轻松一点,如果硬要去排斥,一定会连带自己身上的血肉撕扯下去。
外表看来这个故事很温暖,而我看到的只有残酷,这种只属于人类的残酷是去除不了的。在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一旦做了,就要勇敢去承认,所以还是要慎重的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豆树青青》读后感(七):《豆树青春》:致敬生命当中那些不期而遇
今年夏天去北京旅行,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念念叨叨和搭讪,后来就真的和一位女士同行了一路,过后很开心,她给我拍了很多照片,我和她讲了很多故事。
我喜欢那样的相遇,我们的生活就像相交线,从各地走来,短暂相遇,又各自离开。但在那一刻,真正的相识,像一场美丽的烟花绚烂而短暂,却又满满的回忆。
生活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些人来了又走了,而另一些人却留下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豆树青春》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爱、关于成长的故事。
“那个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个女孩教会我爱。”这个被泰勒称之为“小乌龟”的女孩,正是那个教会她成长,教会她爱的人。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叫做泰勒的女孩本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在下决心逃离现在的生活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改了名字。
她说她不想早早结婚生子,结果在逃离的路上被人硬生生的塞上了一个女孩。
另一个叫做露安的女子,本来按部就班的平平淡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丈夫突然搬空了几乎整个家。而当她怀着激动心情看到丈夫再次出现时,她以为丈夫是想向她解释什么,结果他是来告诉她,从此再也不回来。
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我们为自己设定好了每一条轨迹,大到职业规划未来的路怎么走,小到今天晚饭吃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完这一生。
生活是由无数意外构成的。很多时刻我们都是被动选择,或者换个说法,上帝随机分配的礼物,有的称心如意,有的和心愿背道而驰,无论拿到哪一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将礼物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豆树青春》故事并不复杂,但好像就是生活,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人,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风景,停下脚步还是继续前行由我们自己决定。
这本书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很平常的故事,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感受到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了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带来的支持和力量,让我看了之后也同样感受到了那份勇气。
作为读者,我倾听了她的故事,但就像好闺蜜一样,也参与其中,摸摸、抱抱、是一种温暖。
我们总会在一个时刻突然长大,我想那个长大的瞬间就是拥有勇气,懂得付出爱的瞬间。
《豆树青青》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人生靠自己才精彩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普希金
芭芭拉金索沃,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曾在奥巴马离宫前,与另外四位美国当代作家一同受邀前往白宫共进午餐。瞬间觉得金索沃是个超牛的人。其实她也确实是,七部长篇小说,五部全美销量过100万,获得奖也是英国橘子文学奖,南非国家图书奖,爱德华艾比生态小说奖等等,超牛的奖项。代表作品《毒木圣经》《豆树青青》《纵情夏日》《罅隙》等。这次拜读的是《豆树青青》这个入选美国高中和大学文学课程的小说。
泰勒的妈妈教她的就是独立,以至于她买来二手车,她妈妈跟她谈论的是如果轮胎没有气了,怎么办,泰勒指出有备胎,那么又有一个轮胎没有气,没有备胎可换,怎么办,泰勒只得动手打气,向妈妈证明她可以驾驭这辆二手车。于是泰勒安心的开着车,驶向她的新生活,只是没有想到,她会在吃过一个超便宜的汉堡后,在车里被接受了一个孩子。她努力学习,努力打工挣钱,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不是为了一个莫明其妙的孩子,可惜。命运此时已经将她与孩子相连接。为了与孩子的生活,泰勒接连不断的寻找住处,寻找工作,最终她找到了露安,这个正在寻求合租的独自带孩子的女人。
露西是一个非常非常依赖的小女人,她的生活中心就是丈夫和家。没有想到孩子出生后,丈夫搬离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远离了她。于是她开始独自己带孩子,继续过生活。露西很担心泰勒会不租住这里,她认为她独居,带孩子,不讨人喜欢,毕竟之前另一伴离她远去,就是很好的说明,她担心着一切,以前的从容不迫都远离了她。露西和泰勒她们年龄相近,都有着一个孩子(虽说一个不是亲生的),住在一起。泰勒虽然对未来有些迷茫,但是她积极努力地去适应着当地的生活,积极找着工作,毕竟她曾经打过各种不同的兼职。她开朗自信,她继承了她妈妈给她的一切,可以看出来,她和露西是二个性格不同的女孩子,露西在与泰勒的生活,互相帮忙,慢慢地交心,孩子在长大,她们也在成长。
小说里的泰勒和露西不再是依附任何男人的女人,她们乐观,自信,积极地生活着,学习着,努力去适应着,还勇敢去接受现状。小说里没有怨天怨地,没有哭天哭地,没有打打杀杀,就是这么自然温情流露的讲述着两个女孩子的故事。当面对问题的时候,唯有靠自己,才能渡过问题,而生活中,唯有靠自己才精彩。
金索沃的作品特别是以女性视角来展示的,往往给人从另一面的触动。比如最为知名的《毒木圣经》就是以女性视角贯穿整个小说,感兴趣不妨看看。
《豆树青青》读后感(九):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成长、审视与追求的书。 泰勒是一个很酷的姑娘,她在自己高中的最后一年得到了沃尔特老师提供的一份在医院的工作。她幻想着会是哪一位糖条儿女孩得到老师的垂青,却没想到自己才是幸运的那一个,原因很简单,老师说,她是头一个来问的。机会面前,大方与大胆胜过一切猜测。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工作了五年半,泰勒用攒下的大部分钱买了一辆没有窗玻璃,没有后座,没有启动器的五五年产大众甲壳虫,打算有朝一日开车驶出皮特曼县。所以,她做到了,还遇到了自己生命里的奇迹,小乌龟,从此那个扬言说这个世界上最不想要的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的姑娘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身份,为了这个身份,也坚持不懈的努力着。 露西是一个不太酷的姑娘。她觉得生活会自然而然重复着简单与幸福,却怎样也想不到忽然有一天丈夫会搬空整个家,不告而别,独自留下她和可怜的小德伟恩。她日思夜盼的最后一次见面却是丈夫宣布离婚,成为永远的告别。这也早已让露西放下一切,至少可以勇敢面对没有安赫尔的生活。 命运,就在一切机缘巧合下让这两个“单亲妈妈”相遇。生活不会因为一些匪夷所思的变故就停滞不前,她只会因为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有人出现,改写你不曾预料到的经过与结局。小乌龟的过往成为泰勒不得不放在心上的结,在与她的朝夕相处中,泰勒慢慢适应母亲这个角色,和所有的妈妈一样,保护小乌龟不让她受伤。所有的漂泊不定都是因为内心少了一个让你不得不为了她放弃追逐远方的因素,当那个她出现,是时候,你会想要一个安稳的家,是为了她,也是想让自己不安分的心归于平静。最终,泰勒得到了合法的监护人的身份,也是时候给小乌龟一个温馨的家。 我向来觉得自己任性的可以,似乎很少在意旁人的眼光,也疲于打探对方的内心。常常我行我素满足于当下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也会因一直以来的耿直豪爽沾沾自喜。可往往当困难与压力来袭,终究无法做到完全的从容淡定,瞻前顾后的姿态使我深陷不安与恐惧,那时候也怀疑如今很努力地生活究竟是不是为了自己,不然为何全然一副被现实击溃的模样,少了些许斗志和与外界对抗的勇气。更多时候,打败自己的不是眼前无懈可击的困境与阻力,只是一瞬间无法做到完全洒脱的心境。有时候想何必要让自己这么疲惫,忘了之前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忘了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也忘了年少时为了能过上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和努力。何不洒脱一些,相信一切事物都会有好的结局,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守护内心的爱与美好,那么迷惘也只是一瞬间的迷惘,生命里任何细小的精彩才是永恒的精彩。 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我想感谢生命里每一次不期而遇,感谢深思熟虑下所有真实而勇敢的决定,也感谢我正努力为自己过活的当下和充满未知精彩的未来。
《豆树青青》读后感(十):根瘤菌的秘密
本书原文的名字是“the Bean Tree”,中文译名加上“青青”二字,顿时觉得豆树生长旺盛。
我一直困惑于豆树是什么?这里的豆树是紫藤,最书的最后一章,终于给这个书名一个解释“一种观赏用的攀援藤本植物,生长在温带地区,最初来自东方。早春开花,由蜜蜂授粉,长出菜豆形豆荚。”“像其他豆科植物一样,紫藤在贫瘠的土壤中往往也能蓬勃生长。秘密在于根瘤菌。那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细菌,在地底生活,长在植物根部小小的节瘤里。他们直接从土壤里吸取氮气,然后把他们转换成植物用的肥料。”“根瘤菌并不是植物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生物体,但它们总是与豆科植物共生。他们是在植物根部秘密运转的地下铁道。”
书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豆树般的人物。泰勒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三岁的时候,她坚持让妈妈用“玛丽埃塔小姐”称呼她。长大之后,身边的同学都早早结婚生娃,于是她用打工攒下的钱买了一辆老爷车(真正的老爷车,启动需要用脚蹬地滑动,像滑板车)远走它乡。没想到,走到半路上,有人塞给她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她没法把孩子退回去,给孩子起名字小乌龟,带着她继续上路。一个一贫如洗的她,带着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她们一边打工,一边前行,走到亚利桑那的图森,她遇到了轮胎店老板玛蒂,离异妈妈露安(怀孕的时候丈夫离开了),然后安定下来,——其实也是没钱修车,走不了了。通过玛蒂,她认识了来自危地马拉的非法移民埃斯佩兰萨和埃斯特温夫妇。她爱上埃斯特温,埃斯特温对她似乎也有异样的情愫,只是这份感情注定不会有结果,两个人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最后,面临失去对小乌龟的抚养权,她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她带着小乌龟和埃斯特温夫妇冒险穿越州界,让埃斯特温夫妇以父母名义委托她作为小乌龟的抚养人,并将埃斯特温夫妇送到了更安全的避难所。
书中泰勒的就如豆树一般,在贫瘠的土壤里顽强地生长着,开出美丽的花朵。她出生并不富裕,妈妈是清洁工,没有父亲。同学们都早早结婚生子的小镇,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富庶的地区。她半工半读攒钱买车离开家乡。但是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丧失。她收养了来历不明的印第安小孩,努力帮单亲妈妈露安建立自信重新找到工作、融入社会,帮助非法移民埃斯特温。她说,玛蒂是她的根瘤菌,其实她也是别人的根瘤菌。
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美国人文领域最高荣誉“国家人文勋章”获得者。代表作有《毒木圣经》《豆树青青》《纵情夏日》《罅隙》等。
今年的早些时代,《毒木圣经》在国内大热,《豆树青青》作者的成名作。这本书,文字清新坦率,文风犀利诙谐,充满勃勃生机,据说“入选美国高中与大学课堂读本”,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