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师传》是一本由[奥] 斯特凡·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大师传》精选点评:
●2019098:茨威格写三大师有澎湃的激情贯穿始终,有如湍溪急流、疾风骤雨一般裹挟一切、震颤人心的力量与美。为三位巨匠作传,茨威格可谓“解人”,擅于从细节处洞烛幽微。在他笔下,大师其人与大师作品互见,作家性格如何影响作品,作品如何反映作家内心,巴尔扎克强烈的自我迷失、对梦幻的相信、对世界的征服欲,狄更斯的虔诚、敬畏、市民气与英国范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懊悔中寻找沉渣,在耻辱中寻找无辜,在罪恶中寻找危险,读茨威格的传记,在对作品熟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领悟与碰撞,才能理解他的激情四溢。
●才发现我的形容词是如此的匮乏与无力。
●只读了陀翁部分,过于抒情。不当作传记来看的话,还算不错。
●在短篇小说里有所克制的文笔和结构在人物传记里绚烂的绽放了,拿破仑式的巴尔扎克人物,小市民温暖壁炉火光的狄更斯,狂热战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往读茨威格小说的时候也会被他的心理描写渲染力感到震撼,不难理解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偏爱。另外也深深感觉到狄更斯的诗意,以往读的比较少,准备以此为契机好好读一读。
●感觉快被咳嗽折磨得肋骨都要散架了,午夜咳醒,只想继续阅读这样迷人的文字,其余的欲望与激情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三作家、三大师、与魔魂作斗争的三人,九个鲜活的灵魂,他们让我周围的人黯然失色、让我自己黯然失色…这样的结果就是我再也不可能对周围的人提起兴趣来了,包括我自己。再说一遍,我不喜欢声称自己有多爱“读书”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喜欢寻找共契的灵魂,而他们恰巧只存活在书里…
●80分。 茨威格这样一个天生感性而又不善于自持的人,是不应该给别人写传记的,就是写也注定不合格。如果说我们将其视为一名优秀的传记作家,那么他在呈现一个人物生平事迹方面是不够严谨的,他在评断一个人物功过伟劣方面是不够冷静的,而这些是作为对一个记录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保留和确立下来的。如果说他优秀,那么他的优秀在于再创造。因此他给别人的传记不如说是一件新的艺术品,一部以人物为原型的新的小说。只是,小说人物过多得添加了茨威格本人的意愿和价值观,离原来的“那个人”有些遥远了。诚然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而于那些对他笔下的人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而言,他们在面前的这本茨威格写就的小书中找到他们想要的“理智而真切”的东西的希望将少之又少。茨威格的传记,词汇大于内容,形式大于意义,不具备可靠的参照性。
●茨威格写传记好绝妙,工整又磅礴,充满激情。陀思妥那一百页我得反复重读。
●茨威格是一个完全在用热情写作的作家(难以想象的生命能量)。
●作家笔下细腻的文学性的文学评论,以敬仰与歌咏为底色。更像借助三位巨匠简洁生平和作品人物为素材,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或者自己作品笔下的人物小传。感受到作者是极其矛盾的,执着探究的,所以是他个人精神在路上的作品。我读得快睡着啦。翻译也不提分,期待更好的版本。
●实在太好了,但是看到我后面真的很困…后面要重读的。
《三大师传》读后感(一):充分说明时代背景影响文风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段对欧洲的吐槽真是笑死人了哈哈哈,没有一句好话。也真是难为茨威格这么个世界主义者了,按照陀的标准他就是个令人厌恶的傲慢的卑微的香肠制造者,就这样他居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毫无怨言
《三大师传》读后感(二):为激情裹挟的茨威格
80分。 只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茨威格这样一个天生感性而又不善于自持的人,是不应该给别人写传记的,就是写也注定不合格。如果说我们将其视为一名优秀的传记作家,那么他在呈现一个人物生平事迹方面是不够严谨的,他在评断一个人物功过伟劣方面是不够冷静的,而这些是作为对一个记录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保留和确立下来的。如果说他优秀,那么他的优秀在于再创造。因此他给别人的传记不如说是一件新的艺术品,一件以人物为原型的新的小说。只是,小说人物过多得添加了茨威格本人的意愿和价值观,离原来的“那个人”有些遥远了。诚然他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仅仅适用于少量阅读,读久了便令人生厌,给人以浮夸的感受),而于那些对他笔下的人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而言,他们在面前的这本茨威格写就的小书中找到他们想要的“理智而真切”的东西的希望将少之又少。茨威格的传记,词汇大于内容,形式大于意义,不具备可靠的参照性。
《三大师传》读后感(三):茨威格原来陀氏粉丝。。。
茨威格给巴尔扎克,狄更斯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茨威格在书中对三人都是赞叹有加。 茨威格形容巴尔扎克是“冷峻的观察者”,冷静观察社会用以构思人物形象,(当然,在书中后面的篇幅茨威格也给了狄更斯和陀氏类似的评价,认真观察生活是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础)。巴尔扎克作为“杰出的速记员”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 狄更斯是他那个时代唯一完美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审美的作家,也因此取得了非凡的荣誉。作为被时代肯定的天才“畅销”作家,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过早的取得成功让狄更斯的创作开始迎合英国传统和社会趣味,变得保守起来,成了一个心满意足的观察者,一个小市民。 茨威格给了陀氏巨大的肯定和赞美,整本书写陀氏的篇幅差不多是巴尔扎克和狄更斯俩人加起来的两倍,粉丝形象跃然纸上。陀氏一生经济拮据,命运坎坷,虽然作品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是接二连三的打击从没有让他喘过气来。茨威格觉得命运对陀氏的折磨被他转变为了心灵之火和文学上的创造力来从事写作。陀氏对赌博和肉欲的爱好也被茨威格洗白为是因为陀氏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一切为了激情的感受生活,这同样也是陀氏无限创造力的来源。另外对陀氏笔下人物的分析也很深度,大概同行看同行就容易看出门道,如果读过陀氏的一两本作品,这个部分会非常有意思。
《三大师传》读后感(四):我能读出的三大师
三位大师,三个创造世界里的上帝,他们用自己的大脑认知了这个世界,从而用比分别书写了自己的世界,巴尔扎克是情感的世界,也是欲望的世界,是披着人间喜剧外衣的人间悲剧,他塑造了人物,他的人物有典型性,也是居于自身而创造人物的上帝,那些人物的命运都由自身性格所决定,一个个典型的巴尔扎克人物。迪更斯是城邦的代表,他创造的世界不止有人物的典型性,还有人物的情感在里面,结局的没好并不能掩盖过程的凄惨,他这个自己世界的上帝给了人物以性格,给了事件以前后关系,人物有了具体情感,从而脱离人物的典型达到人群的典型,有了形象,坐了拥有情感的上帝,一个个迪更斯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自己想要的世界,给了这个世界以性格,以内心的解剖和情节的矛盾,在那模糊的背景下做出了想做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自己世界的上帝,他用手创造了世界,后用性格来达到自己想要的局面,用鞭子来鞭打那些人的灵魂与肉体,以达到自己想要最后的结果,他还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最终命运,以达到自己那赌徒的欲望,他是个赌徒,一个流放犯,一个被社会抛弃而又被接纳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被病痛所折磨,这也使得自己在某个时间最接近自己的上帝,他最后也成为了自己那所创世界的上帝,他的性格进入了这世界,他所爱的,他所恨的,他所期盼的,都以性格支配灵魂和肉体展现了出来,他的性格具有典型性,只有性格才能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成就了他,他没有给这个世界以色彩,只是给了性格,只是这性格才是真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那死屋的阴影下,梅诗金公爵的微笑和卡拉马佐夫的面容。
《三大师传》读后感(五):。
这本书主要分析了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位19世纪文学大师的写作特点,相比传记,更像是文学评论多些。 茨威格认为,巴尔扎克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的书里藏着一个时代,一个世界和一代人。狄更斯拥有猎人般的眼睛,敏锐准确,什么东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的书里没有僵死之处,没有荒凉的沙地,事件的落潮和涨潮像大海般难以捉摸。 后面茨威格几乎花了2/3的篇幅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可见茨威格对陀的偏爱,他认为陀的作品揭露人性最神秘莫测的深度,“他的人物都好像是从苦难的、黑暗的、模糊不清的墙上走下来的,都不是自由的,也不是清醒地处在真实的世界中,而是完全还处于感情的无限境界中。他的领域是灵魂世界,而不是大自然,他的世界就是人性。”大概没有哪位作家对苦难的感知比陀更深刻的了,因为他本身就在深渊里,陀患有严重的癫痫病,但依然笔耕不辍,“每次癫痫病发作,他就在摇摇晃晃地踉跄而行和在椅子上结结实实摔倒在地板上之间的时刻里幻游人世各个领域”。陀一生穷困潦倒,为了躲避债务在世界各地逃亡,没有饭吃没有居所,每次写作都很匆忙,没法像托尔斯泰那样舒适地坐在庄园里反复斟酌润色,但这种写作环境也赋予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火山般强烈、狂躁的、歇斯底里的”…他的作品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他扩展了我们对人性和灵魂认识的深度,揭示了我们不曾了解的内心秘密,“他的书是人和人性通向完善的道路”。 总体来说,茨威格对三大师的观察和评论很有见地,但总觉得过于偏爱陀,把陀写得太完美了,长篇累牍都是对陀的溢美之词,后面还把陀比喻成殉道者,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有点神化了不够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