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7 02:4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锦集

  《在孟溪那边》是一本由胡桑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一):回溯少年时

  在孟溪那边,是少年时的远方,承载着向往追逐的梦;

  在孟溪这边,是成长中的点滴,凝聚着已然逝去的美!

  作者以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童年的各种事物。

  我看到了一个光鲜亮丽却又不失童趣的少年!

  我看到了一个年岁不长却已怀念过往的青年!

  我看到了一个如我一般心怀希望仍旧回溯记忆的痴儿!

  作者啊,你这寥寥一百多页的文字,不是诗歌,却描绘了一个比诗歌都还美妙的意境啊!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二):记忆的想象性图绘

  胡桑的言说风格很迷人,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将童年想象的百景图绘制到我们面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个梦想构筑的世界,胡桑的这本散文集所展示给读者的不仅是自己所经历的江南小镇生活,他还试图通过对这种生活的构建连接起一个更大的记忆共同体。个人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新奇感,但无法共享,能够共享的是使经历得以生长的现实生活,胡桑的作品并不止于分享经历,他还试图打开一个更大的生活世界,在记忆中打开现实生活的存在谱系,让单维的世界变得丰满。在他所朝向的这个丰满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可以被安置的区域,由此“我们”将能够生成——一种记忆的共同体将会出现。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三):月是故乡明~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那就是这本书写得像诗一样美~

  作者胡桑本身就是一位诗人,在外奔波多年,厌烦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拥挤忙碌,最后选择回归故里,在自己的故乡孟溪生活。这本书就是作者回忆他儿时的孟溪,那时候的生活单纯安逸,作者因不善于与人沟通,总是藏在自己的世界里,读书、画地图、研究植物。

  小时候的胡桑,对孟溪的存在充满好奇,因为书中提到孟溪而兴奋不已。他以自己的故乡为骄傲,爱故乡的一切。因为内向沉默,他把更多的注意力延伸至故乡的事物身上。故乡的桑树是美的,故乡的河是美的,故乡的景色是最美的。这样的故乡是存在于胡桑记忆里的~永远永远~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四):在孟溪,在孟西。

  可见青山绿水亦出多情之辈 胡桑的散文写的就跟诗歌一样,一小段摘出来就是品味一下午的雨。还是挺喜欢这种风格的作家的,也许跟我比较像,喜欢那种不会说话静默而亲切的事物,桑树,河流,烟火。这种不爱说话却又细腻的作家我就超级喜欢,心里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反方向加重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喜欢阅读和写作,这个时候不用说话,意义的声音不会咄咄逼人。可见美的事物通常出现在贫困时候,写水,雪,桑树还有烟火那几篇最喜欢,最有灵性。 “我在夏天过着一种缓慢,笨拙而单纯的生活,渗透着汗水和热,但我幼小的身躯能在桑树根部的空缺里像条橘红的金鱼游弋”这种幻想一样的文字读起来就特别美好。在下雨天读完,总觉得自己可以回那个鸡犬相闻而孩子们在夏夜晚风里玩泥巴回家又害怕洗脚的日子里,哑巴,瘸子,疯子,也许是隐喻,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畸形已经入侵了过往村庄,心中的那块桑树地呢,永远都会在。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五):序言

  刚看了…序言!给胡老师打call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许许多多时候作文和论文都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开头,仿佛全球化和现代化能够成为所有问题产生的借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驳着文化相对论,试图找到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去同化每一种文化,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注定会有更多的失去。

  作者的家乡无疑算是一股清流,所以他认为自己的伤感和哀愁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抗。

  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人们行色匆匆出没在街头巷尾,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消亡。

  但人们也许是热爱古镇,热爱旧时的街衢市肆的,他们匆匆忙忙的堵在狭窄的江南古道上,坐在水乡的小船上拍照,匆匆忙忙的到来又离开,对旁人说,看呐,这里这么美。

  浮躁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更是人心。作者似乎更像一个“局外人(outsider)”,静静的看着岁月的变迁文明的演替。他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更像是一种仪式:趁这所有的一切消亡之前,搜索尘封的记忆,用苍白的笔墨记录下来。

  像是沈从文的湘西,像是刘亮程的菜籽沟,但作者记录下的,是自己独特的、珍贵的孟溪。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六):在家那边

  胡桑的《在孟溪那边》,轻易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我发现童年生活的故乡与胡桑生活长大的地方如此相似,如果让我来写的话,大抵也会如此,虽然无法达致博物学的广博,同时浙东和浙北在物候上也会有所差别。

  书名“在孟溪那边”,让我们想起普鲁斯《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标题“在斯万那边”,这种借用是非常明显的。对于胡桑,《在孟溪那边》这本小书要达到的目的便是“追寻逝去的时光”,将童年经历的时光记录下来。

  两本书还有另一处相似的地方:叙述都以孩子的腔调展开。《追寻逝去的时光》从现在跳到过去,叙述者从小马塞尔很小的时候讲起。同样,《在孟溪那边》中的讲述者一直都是小胡桑:敏感、内向,充满好奇心。

  这是某一类回忆的叙述方式。大部分回忆录的叙述者都是成熟或年老后回望人生的经历,叙述腔调是深沉内敛的。只有极少一部分回忆录回到小时候讲起,以孩子的视角重构童年世界,普鲁斯特与胡桑属于后者。

  与普鲁斯特意识流的回溯方式不同,胡桑从地理角度重新建构了记忆中的孟溪,一者是时间,另一者则是空间。不过当我们想起《在斯万那边》的结尾也是“地方和地名:地名”的话,这很可能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胡桑放弃了老套的回忆方式,比如按照人物或者按照事件编排、重构家乡。胡桑从空间的角度入手,不仅在物理层面(地理、植物),同时也在情感层面(儿时的观察、思考)立体完整地将孟溪重新塑建起来。

  书中贴心地夹了一张胡桑手绘的孟溪地图,读者在此地图帮助下将完整建构孟溪的乡村场景。孟溪既是逝去中、靠想象重现原型的浙北乡村,同样也是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创造的形象;两者通过地图得到沟通。

  因为在空间中置入真挚的情感,原本抽象、中性的空间变成了独特的场所,孟溪于是变成了读者可以进入其中体验的地方,可以按照文字描述在手绘地图上移动自己的想象、标示人与物的具体空间,独特场所。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七):隐逸的江南

  在油菜花烂漫的春天,我们一起回到故乡。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乡土情结》

  写隐逸的江南时,作者正在普吉岛。彼时的他大概还在泰国任教,离乡之后不免思乡。

  作者写作的高超之处在于,他的文字可以和读者产生共情,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的人。

  我印象里的江南,似乎总是和连绵的细雨联系起来。虽然南京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城市,但我总记得中学时一个春日的夜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阳台上向外望去,烟雾迷蒙,水汽在空气里氤氲开,房屋若隐若现,昏黄的灯光穿过雾气,在城市里蔓延。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那一刻,南京真的在江南。

  之后看过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去了夫子庙却找不到书里秦淮河畔旧时的影子。总是游人如织,秦淮河上游船经过的时候大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上写满了餐馆的名字,更别说听见浆声了。

  我们不常去住,但在南京郊区我家门口,也有一大片油菜花田。春天的时候,大地温暖。我站在二楼,可以看到成片的金黄和嬉戏的蝴蝶。奶奶会在楼下坐着发呆,有时会上楼找我,手里捧着一大把糖果或是拿着我一杯牛奶,听父亲说奶奶早年的生活很辛苦,她对我很好,亲戚朋友来看望她送给她的东西,她都想着给我。金色的油菜花田和微笑着的奶奶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另一段记忆。直到奶奶病逝,之后我似乎也不太记得油菜花了。

  城墙下有一个景区,叫做小桃园。外婆会带着我和表妹一起去散步,关于桃花的记忆也不真切,儿时的我还没有到入学的年龄,会成天和外婆捣乱,嚷嚷着要出去玩。春天的时候我们从小桃园拾级而上,走上城墙,可以看到粉红的桃花,春色温柔,姹紫嫣红的世界里,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沿着城墙继续走,可以走到阅江楼风景区,所谓阅江楼,站在楼上便能看到不远处滚滚长江。楼上雕梁画栋,有时我会在想这是北京还是南京。

  后来去了苏杭,扬州等城市,但除了个别景区,城市建设倒也觉得没什么太大差异,或许江南的印记已经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渐渐的消退。

  但那个隐逸的江南,那些构成江南的最基本的元素,江南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出现在诗人绮丽的词句中,作家深情的叙述里,游子内心的最深处。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八):在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

  在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

  这个存续了千余年的古典江南,包括其腹地这个被我称为孟溪的故乡,不可避免地正在逐渐消失。

  当词与物相互遭遇,就像鱼遇到水,风遇到大地,男人遇到女人,世界就完全变了。

  一旦词语进入我的现实,我就变得勇敢了。

  我曾经在外婆家二楼阳台,和小学同学张玉说,要是能够把新市镇写出来,就像乔伊斯写都柏林,我要把新市镇的街道的走向、店面的排布、人们的闲言碎语、郊外的乡村、村里的作物和劳动的农民请入在文字里,让它们在文字中继续存在下去。

  我绝不是怀旧主义者,我是在悼念一个世界的逝去。

  在漫长而悠缓的童年岁月中,一些事物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幼小的神经:星空、植物、地图、村庄、雪、鱼和烟花。我在漫长的追忆中,去抚摸这些事物,并逐渐建造一些文字的房屋,让它们定居其中。

  我也热爱植物,植物就其与大地和天空的联系而言,具有纵深感和上升性,来自大地,又向天空伸展。植物其实是庞大和细微事物的中间物。

  宁静的乡村,时间若有若无地流淌着,物质十分有限,事物单一却比较稳定,人与事物亲切地相处着。

  大舅母稍微严肃些,却用废弃的花布给我缝制了一个书包和一条内裤。

  我的烟花时代就此终结。

  这时我才确信,我经历过得那一段绝无仅有而刻骨铭心的岁月是真实的,是我的确拥有过的,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梦境,我在那里用无数烟花涂饰了乡村的夜晚,也修饰了自己的童年,我曾经那么快乐而满足,它从来不曾死去。

  其实,何止是雪,各种事物最美好的光泽都停留在了过去。

  见面时空气里飘荡着柔软的方言。通常是玩笑话,许多时候带着隐晦的色情。

  在弄堂里,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如此轻盈,和许多事物关联。

  那时我真正相信自己体内存在着小宇宙,那时一个盘旋的星云,是无边的宇宙气息与自己身体的交融状态。

  我偏爱有些生硬、句子绵长、结构缠绕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才是诚实的劳动。

  这是我喜欢居住在语言里的原因,语言不仅是交往方式,也是生活方式。

  2017.11.3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九):在别人的文字里索引自己的故乡

  我是看了序言,才决定看这本书的。

  它准确说出了我已久的苦恼。 我眷恋我的故乡,眷恋童年时代经历的最后的农业时代。但 是家乡已经面目全非。以前是白墙黛瓦,石板路,流水绕绿荫。现在楼变大了,树变少了,河岸秃了, 我所爱的一切都不再可寻。每一年我都要回乡,但每一次回乡,都会更清晰地感觉到,我是一个无乡可归的人。

  要寻找故乡, 只能在记忆中。

  然而记忆也不牢靠,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篡改。 我最常回到故乡是在梦里。奶奶家堂屋窗边的竹榻床,外婆家光线幽暗的厨房,我家屋后我的神秘花园。这些场景在我梦里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而真实。最初的时候, 我其实知道某些细节是与现实不同的,但渐渐地我再也分辩不出。好像画在透明纸上的画叠放到了一起,似乎是这样,似乎是那样。记忆是自己在生长着, 边老去,边新生。

  当作者说要通过文字试图到达记忆中的故乡,我觉得真是一个好主意。文字把故乡,至少是这一刻记忆中的故乡,固定成一幅雕塑,也变成一棵定海神针, 把你的坐标定位。以后无论走多远,在哪里,你都能轻易找回你的出处。

  于是这次阅读,完全成了另一种体验, 我不是在阅读作者的文字, 而是根据文字提到的线索,寻找自己的童年和故乡。索引这个词很贴切,通过一个词条,一个标签,复活一段具体的血肉丰满的体验。有些记忆藏得如此之深,深到你都以为忘记了。却只要一个小小的线索,就重新鲜明活泼起来。

  作者的故乡德清,离我的家乡仅一百多公里。不消说,很多风物习俗都是相似的。

  物是最好的索引。浙江一地, 十里不同音, 百里不同俗。有些事物,发音和与之相关的习俗可能不同,但只要确定了是同一种东西,就能成为牢靠的索引。植物是最有共通性的。最熟悉是那些家养的花,鸡冠花,喇叭花,凤仙花,夜来香,美人蕉。还有著名的野菜如马兰头, 野薤(我们叫狗头葱),清明时节的鼠麴草。 鼠麴草我们那里叫“黄花捻”,在孟溪被叫做“棉絮头 ”。吃法也不同,我们是和米粉做出清明麦果,清明团,蒸着吃。他们是用麦芽粉做成麦芽圆子,煎着吃。

  习俗的相似和不同,是饶有趣味的事情。比如祭祀。我们家的祭祀常在中元和除夕。祭祀分成祭祖和拜菩萨,规矩不同。这些规矩代代相传,到我这一代可能会断了。每次回家祭祀,我都想,要不要把这些步骤和规矩记录下来呢,或许以后没人记得了。没想到在这书中看到,虽然是清明祭祀,程序和规矩却非常相似,真正亲切。我的家乡曾经养蚕,但在我小时候已经不养了。所有与桑蚕相关的习俗也一并丢失。但是养蚕仍然是孩子们的游戏,每年都要养十几二十枚。我有一年自己孵蚕籽。前一年的蚕籽下在一块软布上,我把软布塞在腋窝下,早春时还穿毛衣,夹在毛衣和秋衣之间,平日也不会掉下来。孵了不知道多少天,有一天忽然发现上面已经有黑色爬动的小点,居然是孵出来了! 现在想来竟有些后怕,怎么不怕它们爬得身上到处是呢,或者,怎么 不怕它们一出生就被夹死?那一年是我有生之年养蚕数量最多的一年,足有一花匾。村里没有成片的桑林,它们长大的时候食量惊人。我只好四村八寨到处找桑叶,愁也愁死。但是蚕匾就放在卧室旁边,夜静下来,它们吃叶子的声音沙沙地响。至今想起,仍觉得那是一种幸福的声音。

  共同的时代特征, 也是一个很好的索引,游戏,书, 电视剧。 还有孩童时的那些奇思妙想, 那些对于世界的渴望和探索。作者的画地图爱好,让我想起自己有一阵子,大约是初中的暑假, 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开拓新的疆土。选一个方向,一直骑一直骑,到达那些大人们说起过,我却从来没到过的地方。把一个抽象的地名, 变成我亲见过的,有具体形状声音颜色的地方,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到现在经常出去旅行,本质的感觉仍然如此。

  如此种种,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和心灵都忙于寻觅我的故乡。要说书的文字到底怎么样,我已经无从评判。我只知道,作者试图用文字留下自己故乡的努力,一定是成功了。甚至超乎他预期的成功,因为这些文字架起一道门,穿过这道门,我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海风

  2017-12-26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十):我获得了一种回忆家乡的可行方式——读《在孟溪那边》

  这是我第一次给书写评论。

  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乡愁”这个话题下的散文作品,我一直有些抗拒——因为好多甚至我认为极为优秀的作家,在这个框架里都会表现得过于中规中矩,老生常谈,甚至不乏陈词滥调。但我认为胡桑老师会给我一些惊喜——至少我可以放心地寄希望于他生产的“文本之悦”。我相信我不会读到呆板的描写或冗长乏味的抒情。但是我会读到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在一些特殊的机缘下,我能够并且愿意把整个人交给一本书,沉浸进去,享用它的同时被召唤,完成某种超功利的构建。简而言之,这是个有趣的过程。

  看题目“在孟溪那边”,第一反应是可能致敬了普鲁斯特。后来在文中读到了它的来源——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这样一来,感觉时间的运动就好像陆地在海洋里漂移、追逐,“这边”不断地变成“那边”。

  1、江南少年的《水经注》

  《在孟溪那边》语言的质地迷人。沉浸在其中会觉得潮湿又绚烂,满目葳蕤,但是待合上书页跳出来,又觉得它典雅、干净、透亮,甚至透着点古朴。

  作者先带大家看了大地上伴随着春去秋来的那些植物,作者提供了三种甚至更多的视角——植物学的,诗的,还有“人情冷暖”的。于是,它们从农耕文明的盘剥中解放出来,同时打破文人墨客惯常的比喻,重新发出野性的声音。紧接着我看到,在那片土地上所有的事物,自然的、人造的,桃花杏花,鱼类,桑林,雪,水体,烟花,地名,鬼怪,昆虫……它们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彼此之间不存在龃龉或对峙。与此同时,在文中它们各自被放在词句构建的小小的壁龛里,被精致地打开,被赋予光。这样的书写漫不经心,却偶尔会引发动人心魄的阅读体验。

  文中“人”时而在鸟瞰全景的视角中变得很小。有的人没有名字,只能提供一个根据方言发音猜出来的绰号;有的人只承担着单一的职能,比如杨贵荣只负责担任“疯子”这一角色,在塔顶插红旗;有的故事渐渐坍塌,变成了地图上一个写着字的小方块。这些人,包括正在书写的作者本人,在文中所分配到的光和权力并不比一颗桑树、一树桃花更多。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好了。就好像如果在洪荒时期有这么一片土地,河汊遍布,草木葱茏,四季分明,然后这片土地自己就会为自己生产出一代一代的人,这些人有的一辈子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沉默寡言,有的一生下来就注定成了疯子或乞丐,有一小部分人负责乱搞男女关系,成为大家的谈资,有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负责给小孩起名,也有一小部分人负责离家出走然后衣锦还乡,当然,一片好的土地有一定概率会产生桃花一样端丽早慧的少女,以及一个或几个注定会提笔写下此间种种的少年。

  2、如同一场等待加入的对话

  不为了学术目的时,我读书很快。但是读《在孟溪那边》时,好多次我慢了下来。因为我发现我的思维在尝试和文本进行对话。

  我的家乡在北方一座小城市。但是很多细节使得我对家乡的回忆与作者描述的世界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原来是一片桑林。因为那边没有房子的时候是蚕种场。可能因为附近住了很多蚕种场的员工,所以我们小时候从来没人问过为什么到了春天就要养几个蚕,它类似于一种仪式,我们也不会问那些蚕从哪来的。桑叶非常好找,我们常常可以从很多看上去不可能的地方摘到它们——废弃的院墙边,月季丛里,放学回家走过的路边,早餐店的屋檐下。很久后我才去猜想可能那是树林存在过的痕迹。而且我小学的时候好多好多次,尝试去画我们那个城市的地图。但其实就是我住的小区清楚到几号楼几号楼,然后玩得好的小伙伴,我还会把名字标出来:“某某家”。然后上下学路上的店名我也能根据回忆写出来,学校的布局也很清楚。但是不经常去的地方,就很笼统,有的连路名都不知道,还要骑自行车过去考证。如果不是读了这本书,可能那些事情我都会忘掉了。

  所以作者并没有树立一个权威,我一边读,一边开小差。莫名其妙地藉由孟溪走了小半程回忆之旅。

  3、故乡能给与我们什么

  若干年前到广州上学,第一次感觉到了“信息不对称”。那些大都市长大的孩子眼里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我一无所知。我感觉局促、羞涩。如果仅仅是那些猎奇的,时髦的东西我不懂,也就算了。我觉得连知识结构,我自己的都是欠缺的。而事实上在高中的同学中,我还算是比较“见多识广”的。

  我是这一两年才渐渐放下那种“县城局促感”。当这种感觉离我而去之后,我开始怀念我曾经长大的地方。

  故乡是没得选择的。但是在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前很久,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早就已经把故乡全盘地接受了下来。所以我觉得故乡给于我的无论是什么,至少它是在那个内心最黑暗最柔软的时候,与我日夜相伴的东西。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敏感的,有些脆弱的小孩,很害怕人,却亲近植物和昆虫。《在孟溪那边》唤醒了我心底的一些东西,让我想到了在贫穷和暴力以外,我还经历过什么。作者向我提供了一种近似结构的东西,一种可行的回忆的方式。

  我们被那岁月的羽翼掠过。

  2017.11.21 西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孟溪那边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