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7 00:4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是一本由周黎安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78.00,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精选点评:

  ●被周黎安老师养出了多少篇论文的我...还兼具爽文的性质...

  ●超出预期,渐入佳境。此次姑且泛读,日后定当重新来过。

  ●贡献是好的,三星,文笔是差的,减两星。来回车轱辘话,其实,可以减掉一半的篇幅。周黎安老师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可惜,经济学学的一般,不然他自己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可以挖掘、延伸很多,甚至可以有更好的表述,更好的发表。现在也就社会学经常引用了。

  ●当你论文写多了,出书就是易如反掌。周黎安的视角非常好,分析准确到位,逻辑清晰。学术无禁区,很多话用科学的语言说清楚就不会有麻烦,坏的是有的人学到一点皮毛,就用极端的词句把一个好的理论包装起来向他人兜售,立了一个稻草人,一时洛阳纸贵,解读纷纷,最后殃及理论本身。

  ●相对于三十年那版,几乎四十年这版更有所思,困惑也更多了。

  ●六星。

  ●我觉得锦标赛理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在authoritarian的体制下,理论基础就是contract theory中的principle-agent,相比于democratic体制的hotelling model。游击队理论虽然看起来新颖,但是makes no sense,对于将来的启发也不大。这本书基本上是周自己paper的合辑,加以有意思的佐证。能够从始到终以一个自己原创性的理论贯穿,自成一家,也很少见了。

  ●很自洽的模型,提供了理解当下各类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通过层层发包代替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协调,最小化总部协调功能,以承包方无限责任代替代理人的有限责任,以结果考核代替过程和程序控制。 政治锦标赛的4个条件,第一上级政府的人事任命权必须集中,第2存在可量化的竞争指标,第三,上级必须信守承诺,对官员进行考核,第四参与人之间不容易形成合谋。参与锦标赛的人过多或过少都不好,过多会让人觉得希望渺茫,过少对个人的激励不足。 中国举国体制发挥比较成功的领域都属于横向竞争和行政发包,两者以互补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情形,一类是横向竞争的锦标赛效应和行政发包的激励效应都很高,两者相互刺激。另一类是国家垂直管理效果较好的领域,实际上是横向竞争和行政发包同时维持在低水平的情形

  ●年度最佳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读后感(一):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书评

  三周里,先看了周黎安。作者要回答的问题是:改开以来,我们面对计划经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是如何取得经济腾飞的?答案是属地化的行政发包和政治锦标赛互为补充,前者为地方官员赋予了巨大权力(以及自由裁量权),后者让地方官员充分竞争,以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官场+市场”这种人格化的分析模式是其中亮点。涉及的土地财政、乡镇企业等等,都是其理论注脚。我自己觉得refreshing的是终于认识到:央地关系原来并非完全自上而下,高度集权,而是互相博弈的。此外,腐败、污染、教育、医疗等问题,都是内生的,制度既然是这样,问题就无可避免。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读后感(二):扎实

  好久没读过这么扎实的书了。

  中国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就是行政层层外包+政治锦标赛双重压力的结果

  政府治理有两个基本倾向:

  一个是行政发包下的地方分权化倾向,事实上的行政控制权和自由裁量权向下层政府的集中和沉淀

  二个是在行政治理手段的市场化倾向,政府官员的激励方式采取了非常接近市场化的手段

  晋升激励是中国地方官员治理和政府治理的主线。

  通过外包各种目标,来对各地施压;通过政治锦标赛,来给“勇夫”重赏

  但是,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发展速度一旦下降,民意的反噬无法想象。

  所以,后面的路究竟该怎么走呢?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读后感(三):委托-代理关系,具有生物性

  以委托-代理关系这一古老的视觉出发,书写这一关系在中国不同阶段的生命形态,这一关系决定了激励制度的设计,书中所说-行政发包、行政分权、政治锦标赛。

  这一个关系是活的,近些年来对这一个关系的治理逐渐从直觉化思维转变成结构化思维。对泱泱大国的治理,必然面临委托-代理问题,作者梳理出从古到今中国政府治理中对于这一个关系的修整,让人看到了国家各个层级治理者的魄力与政治智慧。

  现今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化,各层级治理者面临的目标函数因为约束条件的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变化以及多元化,治理难度提高,更加考验治理者的智慧以及技术。

  我对此抱有一个希望,希望结构化的治理能够明确定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形成大数据的基础-标准化,形成反应迅速且合理的激励方式。最终是形成强大的国家、高效的政府、公平的环境、幸福的人民。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读后感(四):思维导图

  本书主要提出了“行政发包制+政治锦标赛”的理论框架,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治理问题。作者认为,这种纵向发包与横向竞争的结合互补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逻辑内核,解释了我国经济增长之谜,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结合这一理论框架,作者分析了我国众多富有特色的政治经济现象。 全书具有浓重的学术色彩,在结构上基本以学术论文的架构铺开,内容上结合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甚至不乏实证分析。更难得的是,本书立足于大量实际,言之有物,逻辑自洽,并不避讳时弊,也不刻意拔高,让一个小白读者对现实有了大致了解。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读后感(五):聚焦中国政府治理

  本书主要聚焦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政府因素,探讨了央地分权,行政权下放和包干,官员政治竞争等制度是如何逐步建立以及深刻的影响了过去5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反思了其中的利弊得失。书的组织结构比较一般,重复内容和定性分析较多,读来稍显冗余。 主要内容如下: 央地分权问题自古以来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统治者的两难选择本质上是一个集权与分权的内在矛盾,矛盾发生的根源在于信息收集和监督的成本。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内部扮演重要角色,占据了85%以上的财政支出和大量行政人员。 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很重要的原因是激发地方政府的活力,主要通过权力下放,行政发包和政治锦标赛。是强激励,而西方政府的主要结构采用弱激励韦伯式的科层制官僚制度。 所有其他经济体相比较,中国市场经济最独具特色的方面就是官场竞争与市场竞争的密切互动和高度结合,这个双层市场结构驱动着中国经济的运行。 中国面临经济增长的转型,按照传统的方式,“官场+市场”模式的潜力逐渐耗尽,官员依靠招商引资和政策补贴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收窄。(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的转型和差异化发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