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错图笔记(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6 03:4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错图笔记(贰)》的读后感大全

  《海错图笔记(贰)》是一本由张辰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一):比1内容丰富优秀

  前言写了,与第一本相比有哪些改变,包括文章更长了,图片风格更契合了等等。确实比一更丰富也更吸引人,解说更加详细,但是从图推论物种的环节好像减少了,可能特别猎奇的物种在1都说完了。有不少地方都提到原图画的像,推测的对,想想当年那个时代,那样的信息与物体传递效率,聂璜花了多少心思来研究这些生物啊

  书里只有两种,人工养殖成功的,和濒危的,看了很感慨,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错过了多少生命啊。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二):海错图笔记的笔记

  距离我拿到海错图笔记贰已经过去了九天了,原谅我现在才看完(我才不会说是因为去补权利的游戏了呢) 1.主要感觉就是第二本比第一本写的扎实,很多都更加的深入了,内容是丰富了……当然少不了的是要介绍怎么吃,我会给你说某天夜晚看书看饿了叫了外卖?不过我总感觉有那么几篇已经看过了。 2.再一次认识了很多很多鱼字旁的字[允悲]就是会转头就忘。关于字这个事在铜盆鱼那章,有个鲷字注音是tai,百度了一下,鲷这个字好像只有diao 一个读音,这个希望小亮能解惑一下@无穷小亮微博 3.还有,小亮,你接着写,聂璜的棺材板我帮你压着呢,我等着第三本,啥?李时珍他们的?他们的暂时没事,我看着呢,你写你的。 4.最最最重要的还是保护环境保护这些动物,第一本看的时候感觉没那么深,直到第二本看到当初成百上千头一起游泳的鲸鱼现在最多只能看到七八只在一起的时候感觉特别遗憾,还有“长江三鲜”的鲥鱼已经被美国西鲱替代的时候更是遗憾,虽然我不爱吃鱼,我是在为那些爱吃鱼的遗憾! 最后,给小亮提个建议,下次换个排版公司吧,贰的排版确实不好,有些图放在第一页而文字在第二页才介绍,有些图更是直接放在介绍文字前面,这个必须给差评。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三):一本有趣的科普读物

  关注博物君很久了,听说他出了书,还在搞促销,马上买了回来,然后束之高阁。

  等到拿出来看的时候,已经到了年底。打开翻了几页就放在一旁,之后又在我床头放了很是有些日子了,以至于引起了猫的私愤,估计是觉得在冬日不能陪我一起睡卧室的日子里,都是这本书夺取了本应属于他的宠爱,于是趁我不注意的对封皮下了狠手,爪痕犹在,力透纸背。

  这本书是很好玩的一本书,首先这是作者看书做的笔记,每篇几乎都要拿一张清人聂璜所做的《海错图》里的原画做筏子,再加以阐述,辨误,顺便讲了许多古人对于海洋生物的理解误区,其间颇多游戏文字,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古人因为自然条件的束缚,对很多事物的来由,经常妄加猜测,比如獭祭,比如跨鲨,再比如狗熊跌肥,这些故事,都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就有点扰乱视听了,作者对这些误区,一一加以科学解释,让人大长见识。

  但是很多章节,也颇有走近科学的影子,先列举几个错误案例,再拿出正确答案,有骗稿费,和没话找话之嫌,但愿博物君的下一本书,能多一点干货,少一点调侃。

  关键其中还经常讲述海味的做法,各国的传统实用妙招,看完容易犯饿,实在不是深夜的读书良伴。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四):该怎么保护这些野生动物?

  拜当年的全球捕鲸业所赐,今天我们去赏鲸,能看到七八只已经算‘此生不虚’级别了,这让我们不敢相信一百多年前的这些记载。每一代人总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其实,一个又一个海湾中挤满了成百上千头巨鲸的背脊,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张辰亮《海错图 笔记( 贰)》

  除了希望回归裸脊线装,这本书和上一部一样,没有哪里不好。但同样和上一部一样,看见那么多曾经繁荣昌盛的鱼类因为人类的滥捕而销声匿迹,心情十分难过,有时竟会眼眶湿润,那种痛苦的感觉竟在很多时候胜过读书时的轻松愉悦。

  合上书本后,我想,作者花了那么多心思在两本书中呈现这些生灵的灭绝,将人类的贪婪、短浅和迷信血淋淋地剖开,就是为了让读者们有科学的价值观与环保意识。我能在生活中做什么呢?和作者一样成功地科普,我自问没这个本事;和拍《海豚湾》的团队一样,勇敢而伟大地将生命奉献给拯救濒危物种,我也一定做不到。

  想一想,我能做的只有——

  1.不吃珍贵野生动物。

  2.不主动捕杀、和实用任何野生动物。

  3.科普该科普的,比如“血燕”的荒唐,以及莳鱼已经“只剩西贝货”的故事。

  4.不信风水、不信迷信,与车内摆鱼骨、办公室放玳瑁等行为坚决斗争到底。

  5.路遇遇险野生动物,能救则救。

  6.不穿野生动物的皮草。

  7.不捕猎。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希望我能一辈子做到。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五):《海错图笔记(贰)》摘录

  1.明瓦,就是把海月的壳磨成适当的形状,一片片嵌进窗棂里。最简单的是做成井字格的窗棂,每个小方块里嵌一块海月。如果是纹路复杂的花格窗,就要用竹片编成方格,嵌进海月,而且上一片要压住下一片,这样雨水就不会渗进来。这种窗户叫“蠡壳窗”“蛎壳窗”“蚌壳窗”,常常是江南殷实人家的标配。

  ——第一章介部《海月》

  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瑇瑁)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冒嫉者,故名。”冒嫉是嫉妒的意思,古人认为玳瑁可以解毒,所以按李时珍的理解,瑇瑁就是“毒物所嫉妒的东西”之意。

  我认为,这种解释属于语言学里的“俗词源”,即把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强行赋予含义,推导出错误的词源,说白了就是“强行解释”。李时珍特爱干这种事,尤其是解释外来音译词的时候。比如,“琥珀”的词源,就被李时珍解读成“虎死,则精魂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其实,今天语言学家已经考证出,琥珀是一个外来音译词,可能是突厥语的xubix,也可能是叙利亚语的hakpax,还可能是中古波斯语(倍利维语)的kahrupai。李时珍那种望文生义的解读,当然就错了。

  ——第一章介部《瑇瑁》

  3.《红楼梦魇》是张爱玲考据《红楼梦》的著作,她借用古人说的前两恨,引出自己的第三恨,借以带出《红楼梦》的内容。

  前两恨的原作者是宋代的名士彭渊材,而且他的完整版不是三恨,而是五恨。宋代僧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写道:“彭渊材……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第二章鳞部《鲥鱼》

  4.吃了腽肭脐,真的有效吗?嗯……武大郎就算把西门庆吃了,不还是武大郎嘛?

  ——第三章兽部《腽肭脐》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六):心心念,再心动。

  心心念的海错图笔记2终于到手了,迫不及待打开看,翻到小亮在序后面画的自己坐在飞鱼上看海错图的小漫画,嘴角不禁扬了起来。熟悉而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又见面了。 我大约花了三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海错图2(当然是略读哈,不过我觉得有趣的地方都看的很认真哒),现在来谈谈它给我整体感受:言辞诙谐幽默但不失美感+描写细致逼真并附独家写真+行文引经据典又有人情味儿+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的哲学小段最打动人。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亦或捧腹大笑的段子,有三段。 第一次读到笑出声是在讲到海胆背垃圾的原因处,“你看看,不是保水就是护肤,要么就是遮阳,您可是个海胆哎,不要这么“娘”好不好?”读到这里我“噗”地一声笑出声来,之后赶紧小心瞥一眼四周,看到周围认真工作的同事并没有抬起头看我,这才放下心来,心里偷着乐,继续往下翻书。 第二个段子是在讲海珍珠和淡水珍珠的种珠秘术那里,小亮把这两种珍珠的差别和种珠差异讲的很是清晰,让我这个对珍珠一无所知的小白,也略懂一二啦。但是让我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这些“知识点”而是那句:一个海水贝最多只能种2个珠,再多,贝就要难受得死掉了。读到这里心中一阵揪痛,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只贝在死亡前痛苦纠结的样子,不禁眼眶湿润,肃然起敬。 第三段很打动我的是小亮对于河豚值不值得舍命而尝其味的思考。古代人对于危险的河豚却有这极大的热情,虽然河豚含剧毒,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它的绝美食味。而小亮却通过与大家分享他两次吃河豚的经历,提出他的看法:河豚也并没有传说中那样有着盛世美味,至少不“值得那一死”。河豚到底好不好吃,我对此没有太强烈的探求的欲望,而最打动我的是小亮最后对河豚味美这件事的看法,不经意间的意味深长的话却让我醍醐灌顶,受益深长。古人吃河豚,那是一种未知的探险,精神的高度紧张让味蕾也变得更加敏感,河豚也有了独特的滋味,而现在人吃河豚,已知安全,即使再用心品味,怕也是难得其味。其实生活中很多事也是如此,有得亦有失。而得失之间品出的或许正是自己最深处的内心。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七):博物学的生存方式,能否避免中年人油腻?

  宠物给你造成了误解,你以为你家鱼缸里的生物也有表情。

  可是我在鱼身上实在看不出来。它们眼光或是暗淡或是凶狠,但你找不到一块表达感情的面部区域。据说,鱼的记忆力只有七秒,那么它们是不足以表达任何世事沧桑感。在我看来,只有一群鱼一类鱼,只有一斤、半斤的鱼,半死的鱼旺的鱼,我实在无法想象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条鱼的回眸。

  鱼是没有表情的。

  你家车库里的车更不会有表情。无论它看起来呆萌或是凶狠。

  但是喜爱它们的人应该有表情。博物学的书,都应该是温情的。

  最近稍稍流行“博物学热”,博物学类图书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博物类的书呢?是一群旺盛活力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还是油腻的中年人拿着保温杯在办公室里翻看呢?我想不出来。我喜欢啪啦啪啦地翻翻它们。看看图、看看注释、看到点知识,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坐在酒桌上我依旧沉默。

  这阵子趁着睡前,我刚刚翻完《海错图笔记》。他的作品引人注目,因为他的领域,他的叙述方式,甚至一种对中年人生存方式的思考。

  这本《海错图》笔记,无论就内容和形式而言,都有鲜明的个性。很多科普类的作品长着一张教材脸,往往只见自然,不见人烟,独独张辰亮把作家的观察力投注到烟火味上了。你可以认为这烟火味,是张辰亮正在准备烤鱼吃,或者是他写的文字见人心、见生活。作为食材的物种,有时会被人类历史和饮食生活扭曲。他用很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海错图中涉及的鱼类。不但考据它们的真实性,辨真去伪,而且淋漓尽致地刻划,让它们从三百年前的作品里游出来。

  张辰亮还杂以抒情的笔触,描写这样一类热爱博物学的人。就考据来说,他的作品可能还算不上严谨,但在还原生活而言,它又足够准确。语言洗练、简洁,没有浮泛之笔,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了一个故事或一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在眼下追求实业都显得无比罕见的年代,他们保持着纯粹的好奇心、对美食的热爱显得无比单纯。所以他笔下的人不是教科书化的人物,而是瑕瑜兼备的活生生的人,真实的人。别说是一般通俗科普读物,很多作家也写不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海错图笔记》又常常让我想到利奥波德、斯奈德等自然文学作品。读完之后,我仍旧沉默,内心又觉得莫名地欢喜。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八):一部《海错》生物图,两代妙趣博物君

  如果那个名叫聂璜的清代画家地下有知,他也许会欢呼雀跃,在三百年后的今天竟然有位志同道合的“博物君”前来切磋,看来,对大自然的热爱古今皆同。不过,倘若他知道这位来讨教的张辰亮这般较真,他可能会分外警醒,把亲手绘制的《海错图》中的三百多种海洋生物再详实勘察一番。 换个当下流行的说法,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海错图》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绘本了。书中绘制并介绍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而又妙趣横生,难怪让清朝历代皇帝着迷。而这位聂璜先生也着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君了,游历沿海各地,又是考证又是访问,花去几十年的气力,好不容易完成了自己唯一传世的作品,居然并没有拿给皇上看的意思。还是太监苏培盛居功至伟,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成为历代皇上的心爱之物。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好在,博物小亮——张辰亮来了。两代博物君于《海错图》一书因缘际会,可谓高手相遇,火花四射。

  很久没有读完一本书后再想去了解作者的情况出现了,但《海错图笔记(贰)》让我有了这样的冲动,并且,还有再去把第一部也收了的念头,不想错过有意思的东西。尽管时下最不缺的就是资讯,但是,有意思的真是不多。所谓有意思,在我的理解而言,就是肚里确有两把刷子,还能捯饬个明白,那个幽默是骨子里的,不是费劲使出来的。也就是王小波说的那个有趣。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贰)》,目录是纯科学范儿的,介部、鳞部、兽部。介部说的就是贝壳之类的动物,鳞部呢,就是各种鱼啦,兽部是什么海马啊、鲸啊哺乳类的,收录了他对《海错图》当中36幅图谱的考证。但是,此考证非彼考证,在一本正经的目录之后,好玩的标题就出现了。说到“西施舌”,他会调侃“杨妃西施,俱能杀人”;说到“江珧柱”,他会提出“马的脸蛋肉”,说到海月蛤科贝壳,以“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又是一派雅致风流。为雄性豆蟹拍下的“太鼓达人”照令人忍俊不禁,对蠡壳窗的描写如此沉醉,“不论外面阳光多么毒辣,进过蠡壳窗后,都是昏昏柔柔的黄光,把室内的一切,变成了褪色的照片。这种美好,是海月过滤出来的。”

  尤其《鲥鱼》一节的书写,可谓精彩。张爱玲的“三恨”,江浙人的爱重与赣闽一带轻视的缘由,围绕皇室贡品的捧腹与其中的腐败,“鲥鱼已经没有了”的悲伤,娓娓道来,能把生物学的文字写得起伏跌宕,抓人眼球,可见功力不凡。

  这是寻根溯源的考证,也是纵横开阔的考证,古今中西、自然人文、科技生活,钻得进去,也推得开来,当真不枉“博物”之名。想起聂璜的《海错图》被历代皇帝爱重,也是源于博览万物而又趣味盎然,两代“博物君”算是穿越时空,惺惺相惜。

  废话不说,忠实追剧。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九):“生物渣”继续喜欢

  因为买过“壹”,所以买了“贰”。 “贰”比“壹”自信(吐槽聂璜的频率大增),内容也显得更加丰富,但本色不改——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老少咸宜。 不爱吃海鲜并有深海恐惧的廿多年前理科生物渣表示:挺好看哒。

  1.没想到,由于河豚,张辰亮与张承志有了“交集”——春帆楼和《马关条约》,出现在了张承志的《敬重与惜别》(P1),也出现在了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P2)。 2.“第一恨鲥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彭渊材的“五恨”是张爱玲的“三恨”的源头?!(P3) 3.老妈口中的“加吉鱼”,原来就是“真鲷”。(P4) 4.再次见到“鸔(bǔ)”,果然左暴右鸟是有问题的写法。(P5)

  .S. 这套书,打算春节送给外甥女了。

  《海错图笔记(贰)》读后感(十):探幽索隐,通俗易懂°

  ——评《海错图笔记(贰)》 文/蓦烟如雪 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海错图》,起初误认为它是一本绘本。而当我先生给我科普说,它是故宫收藏海洋生物图谱时,加大了我对此书的好奇。先生说《海错图》是明末清初一位叫聂璜的画家所绘,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在这部图谱中,可能内容会稍有夸张,但细节颇有意思,让我去细细品读。 说来,我对聂璜并不知晓,在书中,也仅知道这部书在清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而此书前三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流传多年,且深受喜爱,由此可见,此书内容已不可小觑。 说来清初就有考证之风,早期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就是开山鼻祖,他们敢于辨别古书真伪,提倡疑古精神,因为这个风气,当时还形成一个大学派叫——“乾嘉学派”,而如今作者张辰亮做的也是这番考究之事,他是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科普作者,且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的科普文章,他是众人眼中的“博物达人”,他自称自己有考据癖,在查找过程中发现或多或少的纰漏,针对古籍理解有误和缺乏生物分类的知识,他做了详细的笔记,开启了与《海错图》的缘分。 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是一本不乏味且不话唠的考证书,在第一本书他提及了字数的约束性,而第二本可谓放飞自我,有了更为立体饱满的形容,第二册中他考证了39幅《海错图》,集合了24篇,在页数上也比第一册多了24页,甚至在不少篇页中可以看见作者有意思的吐槽点,作者还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册,用同时代的记录去挖掘可探知的真相。 作者聊这些海洋生物并没那么乏味的科普,而是先引出聂璜的图解,一步步剖析展开,他用怀疑精神去质疑真的双线紫蛤是否有两条淡淡的浅纹横贯壳面;直言聂璜的海月错画了三个脊,甚至用趣味标题展开西施舌例如“‘闽粤紫蛤,其肉如舌’、‘一位西施,两根舌头’、‘吮彼舌根,如猥娇面’、‘杨妃西施,俱能杀人’”等来描述。而谈及海月,他用“暗室借光萤窗映雪”为题,引出了藤壶,说出了璅蛣腹蟹的来历,他也讲到了养贝人不喜豆蟹,而作者为了找寻答案一遍遍的寻找那个像“太鼓达人”的豆蟹,他才兴奋地让它有了终结。 作者的考究并非是表面性的见闻,而是深入内里的,在解释藤壶的时候,引出了张汉逸说的“业根是水”,他告诉聂璜,藤壶在初生时,是“水花凝结”,可在作者的查证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大部分的藤壶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所以作者这篇文字的标题就直指”业根非水,自备神鞭”,因为藤壶是可以角色互换,且自带——“交接器”的。 说来我对此书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比如在看《江珧柱》这篇,我就对聂璜说的“大如象棋,莹白如玉”产生过质疑,毕竟我所见到“江珧柱”就只有豆粒大小,可在书中,却也没能清楚解释这层疑惑,而我丈夫就给我说,你去搜一下“日本北海道大元贝”。 果然在一搜之下,才能明白所谓的大如象棋。 我不能说作者说的不够详细,因为我在我看来,作者已是事无巨细地深挖,这么较真的作者已很难得。这些海洋生物虽然有些有毒有些无毒,有些可以如何烹饪有一笔带过,但也希望在第三部的时候,能更为丰富,更为新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错图笔记(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